台灣新成立的三家網路銀行因為營運虧損,導致有銀行開張一年就必須減資再增資而受到社會關注。金管會關切純網銀經營困境已經有一段時間,甚至曾找網銀高層「喝咖啡」,就是希望能找出業務突破點,讓具有時代感的純網銀仍能依照計畫順利成長。
純網銀要立刻有績效固然不切實際,政府當初的規劃顯然有瑕疵,這可從金管會自己承認「目前純網銀還沒發展出它的特色出來」說法得到驗證。其實自網際網路興起後,與金融相關的創新應用就推陳出新,成立網路銀行並非是什麼創舉。政府既然決定開放純網銀,理當要先做好功課,而不是讓人感覺純網銀現在的營運像是「摸著石子在過河」。
純網銀經營困難的癥結基本上可用下列四點說明:一是金融機構對於網路經濟興起的因應;二是純網銀建立忠實客群的困難;三是純網銀開展業務的困局,以及四是純網銀在既有金融法規下治理的困境。
當人們愈來愈依靠網路獲取資訊並進行交易時,金融機構必然會利用網路與金融科技,來滿足客戶即時服務的需求。至於政府核准成立新的純網銀,僅僅只是加速銀行的數位化工程,提前落實鯰魚效應,卻也壓縮純網銀日後進行「破壞式創新」的揮灑空間。
金融業講究服務品質,重視與客戶建立的長期信賴關係。台灣三家純網銀股東雖有不同背景可作為培養未來客群的基礎,然而金融服務活動畢竟有緩急輕重之分;純網銀縱能聚合新客群,但這些客戶在純網銀的帳戶卻不易立即取代其既有金融機構的帳戶而成為主要帳戶。我們從純網銀存款帳戶平均餘額僅介於3萬至10萬元便可以得到佐證。
純網銀經營最大的困難仍在於業務類別的拓展。目前純網銀被核准開戶的對象僅限於個人與三人以下的合夥企業。金管會排除純網銀經營企業金融業務,拉高了純網銀推動企業薪轉戶業務的門檻。純網銀只好藉由其他高成本方式吸收存款,而導致營運起點的弱勢。許多國外純網銀有房貸業務,但台灣純網銀卻受限於政府對房地產授信審核與交易流程規定的僵硬性而無法經營。結果純網銀只能朝代理基金、保險、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業務努力卻未見成效,缺乏獲利業務的發展空間。
純網銀的公司治理更是直接面對既有金融法規本身的矛盾。純網銀經營初期必然會發生虧損,但過去陳舊的資本水準管制卻未被刪除。《銀行法》第64條規定銀行虧損逾資本三分之一就得立即補足,竟導致純網銀在設立初期就被迫增資。純網銀被金管會要求須與商業銀行相同的100億元資本,卻又被定位為經營有限業務的跛腳零售型銀行。純網銀在資產與負債皆難以擴展的情況下,竟形成營運虧損卻有超高標資本適足率的窘境。政府依法要求純網銀增資,減損了資本使用效率,更弱化其永續經營的可行性。
雖然金管會有意協助純網銀克服經營障礙,但這顯然與當初設想其在金融業能持續發揮鯰魚效應有相當差距。現在的純網銀反而像是困在淺水灣的鯨豚,總是找不到游回大海的出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建議金管會對創新型態的純網銀不宜套用既有監理規則,而是以突破建制的思維為他們找到發展生機。
純網銀具有提升經營效率與落實普惠金融的社會正面價值,金管會應予以重新定位,積極打通法規對其束縛。依當前金融產業結構來看,我們誠摯建議金管會可以塑造純網銀成為跨領域,能提供相對完整產品線的零售型金融機構,因為唯有讓純網銀成為小型綜合銀行,才能滿足掌握數位發言權Z世代的金融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