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4日會議決定升息2碼,明示6月及7月兩次會議都應該再各升息2碼,並宣布從6月起分階段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流程;升息與縮表雙刃齊出,緊縮動作之大為20多年來僅見。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仔細推敲決策的內容,以及主席鮑爾在會後的聲明,都不難發現Fed的政策立場仍是「老鷹空中叫,鴿子家裡坐」。金融市場眼下雖興高采烈,但這套似緊實鬆的作法恐怕難以有效抑制通膨,而接下來出現停滯膨脹,甚至經濟衰退的風險已然升高。
首先,Fed既然一再強調壓低通膨的決心,就應該採取所謂的「前置式(front-loaded)」的作法,通俗的說就是「頭重腳輕」,升息先快後慢。以目前通膨率之高,無論升息多少都不可能立竿見影,但加速升息至少能展現決心,削弱通膨升高的預期心理。然而Fed的升息步調,只是勉強達到市場預估的最低限。即便6月及7月再各升息2碼,扣除通膨後的實質利率仍是負數。現在鮑爾又排除一次升息3碼的可能性,這不僅放棄政策彈性,更令各界質疑Fed抑制通膨的決心,通膨預期難以明顯下降。
至於縮表,6月1日起每月僅縮減475億美元,不僅比當初每月1,2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規模小許多,也遠低於市場預估的每月600億-800億美元。放鬆時一步到位,緊縮時步步為營,再度印證「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太猛」這句名言;因為現在不願太緊,未來只會過緊。
再者,歷史經驗證明,通膨糾結難解的重要成因之一,就是出現「工資─物價上升漩渦」。觀諸當前美國平均工資年升幅雖超過5%,但實質工資仍是負成長,造成勞工辭職人數迭創新高,目的當然是另謀高就,工資水準可望持續升高。但鮑爾仍堅持他並未看到這道上升漩渦,令人難以理解;究竟是見事不明?還是資訊閉塞?鮑爾去年就曾對通膨升高做出誤判,紀錄已經很差,如今又輕率論斷,決策品質何其堪憂!
至於政策利率究竟應該升到多高,才可能較有效地抑制通膨?儘管言人人殊,但必須超過「中性」利率,對經濟成長產生降溫效應,是普遍認同的看法。目前Fed決策官員認為「中性」利率在2-3%之間,這其實是停留在通膨率仍在2%附近的標準。鮑爾表示,「中性」利率「並非我們能夠準確界定的東西」,堅持必須要有數據證明,Fed才會「毫不猶豫」地跨過此一門檻。然而3月整體消費者物價年升8.5%,Fed所看重的個人消費支出(PCE)核心平減指數年升率也高達5.2%,這些數據難道還嫌不夠?
其實鮑爾的一貫施政態度,就是貨幣政策只顧經濟成長,股市繁榮;一旦通膨升高,便推給貨幣政策之外的因素。去年強調疫情糾結及供應鏈瓶頸,現在又點名俄烏戰爭,以及中國大陸的封禁措施,他本人與Fed從未承認貨幣政策本身也必須負起責。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這套政治文化原來並非只是台灣才有。
目前Fed面對兩大威脅。第一,Fed可能不得不將利率升到遠比目前預期高出甚多的水準,從而導致經濟陷入衰退。第二,則是Fed去年對通膨的研判大錯特錯,信譽已經嚴重受損。如此困境,很大一部分是Fed自作自受。根本原因,在於決策官員們仍停留在「金髮姑娘」的童話故事之中,認為經濟仍將「不冷,不熱」。然而如今情勢已經轉變,經濟不是太冷,就是過熱,或者是冷熱快速交替,想要達成「軟著陸」益發困難;但鮑爾依然鍥而不捨,表示能達成「不太軟的著陸」也可以接受。說得文雅一些,Fed是懷抱著「許願式的思維(wishful thinking)」施政,說得殘忍一些則是「癡心妄想(fond dream)」。正因為Fed在全球舉足輕重,各國央行對其施政固然仍須重視,但更須心懷警惕,台灣當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