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5/06 第521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十四億人或一人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基層與醫療都崩潰 陳時中別再當印度神童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瞻前顧後 升高經濟風險
民意論壇 母親節期許 學會自我照顧
不要糾結了 父職和母職同樣重要
質詢互拍桌 模糊焦點
鴕鳥政府 只求粉飾太平
強迫人民碰運氣 中央防疫如賭徒
「超前部署」老招 不管用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航向驚濤駭浪的未來
美大幅升息 台經濟路不平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十四億人或一人
黑白集/聯合報
馬斯克拿下推特不到十天,就有驚人之舉。特斯拉證實,它將把上海打造成「世界最大汽車出口樞紐」,在舊廠旁興建年產能四十五萬輛的新廠。這劑強心針,打在上海封城封得人心浮躁之際,助攻中南海精準度,令人讚嘆!

上海是馬斯克由黑暗時刻逆轉勝的奇蹟地,能登上全球首富,上海超級工廠居功厥偉。「馬斯克愛中國」,外界早就心照不宣。如今上海落難,經濟受創,中共坐困愁城;馬斯克風雨故人來,一聲擴廠令下,上海陰霾消散大半!

但他收購推特,卻被外媒打上問號,質疑難道想為中共大外宣開綠燈?這想像力未免太過豐富。推特一成交,特斯拉市值就蒸發千億美元,犧牲這麼大,馬斯克犯得著嗎?說穿了,擴廠也非為報恩,其間主導的仍是商業邏輯。

擴廠卻無疑為嚴酷封城投下鐵票。封城確實讓超級工廠停工廿天,損失了幾萬輛車利潤;但同樣是如此嚴格的防控,能為他弄出六千名工人率先復工。馬斯克恐是看上這種動員能力,選擇上海當他的帝國堡壘!

但這種毫無止境的封控,豈是長久之計?上海還沒解封,鄭州就步其後塵,北京似也為期不遠,五一黃金周無人出遊,變成鐵鏽周。日本野村看衰中國,第二季增長預測只給了一﹒八%!動態清零究竟是為十四億人還是一個人?人民總會看懂。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基層與醫療都崩潰 陳時中別再當印度神童
社論/聯合報
隨著確診人數暴增至一日三萬人,基層行政及醫療體系都出現超負荷現象,來到崩潰邊緣。居隔「三+四」方案上路,並未減輕基層負擔,反而使地方疲於奔命的窘狀百出。癥結在,指揮中心只鬆綁居隔天數,卻未簡化行政流程,導致地方作業不及,有些民眾都已解隔仍未收到隔離通知單。醫療分級制更是徹底崩潰,醫院急診室被大量採檢民眾塞爆,有些重症病患甚至在急診室外咫尺之遙去世。這些,全都是指揮中心半套式的慣性決策所種下之惡果。

「三+四」制上路後,居隔人數大減,何以地方和醫療負擔並未減輕?癥結在,新冠肺炎被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確診者須在廿四小時內通報,衛政單位須確認確診者親密接觸者身分,再匡列接觸者,才算完成法定程序開出居隔單。這些繁瑣作業,平均一名確診者要花上三小時,當疫情每日「數以萬計」地暴增,各縣市根本沒有人力應付,許多民眾隔離出關都還未收到居隔單。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坦言,衛生局系統已經癱瘓;若連資源最豐沛的首都都已被壓垮,遑論其他縣市?

說穿了,這些都是先前「清零」時期訂下的規定,迄今要走向「與病毒共存」,但思維和作法卻仍是舊的,才會左支右絀。中央宣布降低居隔天數時,新北市長侯友宜就呼籲必須簡化行政流程,否則地方無法承擔,並提出「○+七」方案供作參考。然而,陳時中以「會漏掉很多確診者」為由打槍,不表同意。事實是,繼續把大量人員綁在效益不高的匡列開單作業上,已經毫無意義,更是白費人力。

正因中央清零心態未改,加上快篩試劑不足,許多診所便出現自己的「應變」之計,對有症狀登門問診的民眾既不快篩也不通報,僅直接針對症狀投藥治療。同時也傳出,有警局或企業不願讓所屬員工快篩,以免大量人力遭隔離使組織無法正常運作。這些,在在顯示中央堅持僵化行政的結果,就是基層人員被迫「應變自救」;這就跟民眾後來常以假名、假電話應付「實聯制」一樣,大家都看出制度的虛假。如此一來,也讓國內的「確診黑數」變得更深不可測。

閣揆蘇貞昌日前自得地說,「三+四」實施後,全台居隔人數從四十五萬人降至兩萬人;此話隨即遭侯友宜打臉,說「光新北就有三萬七千多人」。柯文哲也吐槽,那是因為根本做不下去,「數字是假的」。蘇貞昌顯然完全不了解地方和民間疾苦,才會如此脫離現實。

此外,因快篩試劑嚴重不足,讓各大醫院急診室被等候PCR採檢的民眾塞爆,乃至有高燒嬰兒在急診室外猝死,有重症病人因無人急救而身亡。北市聯醫人員沉痛發文稱,緊急醫療系統早已崩盤,所有急重症病人都面臨無人可醫的狀況。為紓解急診人潮,台北市率先實施快篩陽性才能做PCR,陳時中雖不得不跟進,但面對民眾恐慌性湧入大醫院,已經無濟於事。

中央褊狹的決策,也摧毀了好不容易建立的醫療分級制。指揮中心把防疫專責照護重擔,全都交付給區域及教學中心級醫院;至於基層診所,則除了打疫苗外幾乎無事可做。每一起因緊急醫療崩潰而無辜枉死的案例,都凸顯了中央防疫政策的漏洞。

陳時中曾遭名嘴嘲諷堪比「印度神童」,只會任意臆測疫情,其餘均束手無策,還頻頻校正回歸。台灣民眾不在乎印度神童,在乎的是我們的指揮官能否針對民間和地方的苦情對症下藥,別當耳不聰、目不明的空口預言家。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瞻前顧後 升高經濟風險
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4日會議決定升息2碼,明示6月及7月兩次會議都應該再各升息2碼,並宣布從6月起分階段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流程;升息與縮表雙刃齊出,緊縮動作之大為20多年來僅見。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仔細推敲決策的內容,以及主席鮑爾在會後的聲明,都不難發現Fed的政策立場仍是「老鷹空中叫,鴿子家裡坐」。金融市場眼下雖興高采烈,但這套似緊實鬆的作法恐怕難以有效抑制通膨,而接下來出現停滯膨脹,甚至經濟衰退的風險已然升高。

首先,Fed既然一再強調壓低通膨的決心,就應該採取所謂的「前置式(front-loaded)」的作法,通俗的說就是「頭重腳輕」,升息先快後慢。以目前通膨率之高,無論升息多少都不可能立竿見影,但加速升息至少能展現決心,削弱通膨升高的預期心理。然而Fed的升息步調,只是勉強達到市場預估的最低限。即便6月及7月再各升息2碼,扣除通膨後的實質利率仍是負數。現在鮑爾又排除一次升息3碼的可能性,這不僅放棄政策彈性,更令各界質疑Fed抑制通膨的決心,通膨預期難以明顯下降。

至於縮表,6月1日起每月僅縮減475億美元,不僅比當初每月1,2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規模小許多,也遠低於市場預估的每月600億-800億美元。放鬆時一步到位,緊縮時步步為營,再度印證「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太猛」這句名言;因為現在不願太緊,未來只會過緊。

再者,歷史經驗證明,通膨糾結難解的重要成因之一,就是出現「工資─物價上升漩渦」。觀諸當前美國平均工資年升幅雖超過5%,但實質工資仍是負成長,造成勞工辭職人數迭創新高,目的當然是另謀高就,工資水準可望持續升高。但鮑爾仍堅持他並未看到這道上升漩渦,令人難以理解;究竟是見事不明?還是資訊閉塞?鮑爾去年就曾對通膨升高做出誤判,紀錄已經很差,如今又輕率論斷,決策品質何其堪憂!

至於政策利率究竟應該升到多高,才可能較有效地抑制通膨?儘管言人人殊,但必須超過「中性」利率,對經濟成長產生降溫效應,是普遍認同的看法。目前Fed決策官員認為「中性」利率在2-3%之間,這其實是停留在通膨率仍在2%附近的標準。鮑爾表示,「中性」利率「並非我們能夠準確界定的東西」,堅持必須要有數據證明,Fed才會「毫不猶豫」地跨過此一門檻。然而3月整體消費者物價年升8.5%,Fed所看重的個人消費支出(PCE)核心平減指數年升率也高達5.2%,這些數據難道還嫌不夠?

其實鮑爾的一貫施政態度,就是貨幣政策只顧經濟成長,股市繁榮;一旦通膨升高,便推給貨幣政策之外的因素。去年強調疫情糾結及供應鏈瓶頸,現在又點名俄烏戰爭,以及中國大陸的封禁措施,他本人與Fed從未承認貨幣政策本身也必須負起責。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這套政治文化原來並非只是台灣才有。

目前Fed面對兩大威脅。第一,Fed可能不得不將利率升到遠比目前預期高出甚多的水準,從而導致經濟陷入衰退。第二,則是Fed去年對通膨的研判大錯特錯,信譽已經嚴重受損。如此困境,很大一部分是Fed自作自受。根本原因,在於決策官員們仍停留在「金髮姑娘」的童話故事之中,認為經濟仍將「不冷,不熱」。然而如今情勢已經轉變,經濟不是太冷,就是過熱,或者是冷熱快速交替,想要達成「軟著陸」益發困難;但鮑爾依然鍥而不捨,表示能達成「不太軟的著陸」也可以接受。說得文雅一些,Fed是懷抱著「許願式的思維(wishful thinking)」施政,說得殘忍一些則是「癡心妄想(fond dream)」。正因為Fed在全球舉足輕重,各國央行對其施政固然仍須重視,但更須心懷警惕,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民意論壇
母親節期許 學會自我照顧
羅心語/大學副教授(台南市)/聯合報
每年的母親節我都很忙,忙著上課;這兩年還多了物理治療中心任務,忙著治療病人。因此每周五早上上完課,下午治療完病人,下班只想躺平,但是看到病患從痛不欲生到不痛,從坐輪椅到會走路,心中還是充滿喜悅,有人說我治療病人就像照顧小孩一樣,有媽媽的味道,即使他們年紀比我年長,還是像老媽一樣苦口婆心的叮嚀。

此外,今年除了工作外,家中還有一位考生,平時還要陪公主讀書解惑。因此,今年如往常一樣,我無法回家幫媽媽過母親節。打電話給母親,她總說沒關係,並叮嚀有在醫院兼任的我,要好好保護自己。等小孩考完,疫情稍歇再回家就好。

Omicrom疫情,從四月開始延燒,目前以每天新增兩、三萬以上確診病例大幅展開。我想每個身為母親的女性,不論小孩多大難免都會擔心,也沒什麼心情出外慶祝母親節。

但換個角度想,該慶幸的是,病毒演化至今,百分之九十九點六是輕症,重症及死亡率已降到萬分之三。因此,很多病患都可在家隔離與照顧。這就和我上課常跟同學們強調,平時要學習健康促進,生病時要學會自我照顧的重要性有關。

台灣健保完善,平時有些人看病像逛街一樣,因此平均每人每年看病次數超過十五次;相反的,醫藥先進的美國卻只有五次。主要是美國疾病輕症,很強調自我照顧,譬如說,若小孩感冒要看醫生是很難馬上約到的,打電話到家庭醫師那裡,接電話的護理師會告訴你,觀察小孩活動,給他喝外面可以買到的水果口味退燒藥水,若是小孩退燒後活動正常,發燒頻率減少,那就不需要來醫院,表示他抵抗力充足,打敗病毒慢慢痊癒了。

所以,面對新冠病毒,主管單位應該要教導大家,學會如何在家自我照顧。譬如說確診後的照護,聯絡方式,防疫關懷包的發送,或如何自我準備,都可在網站上公布SOP,這樣才不會累壞第一線醫護與政府的基層行政人員。

如果你是身為銀髮族的母親,請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出門戴好口罩,身體狀況許可就去打疫苗,以免你的孩子擔心;如果你是奔波於工作與家庭的中年母親,那麼請增加你的醫學常識。學習在緊急狀況如何照顧孩子。譬如說平時學會準備富含維生素與蛋白質的食物,教導孩子補充足夠的水分,以及抽空陪小孩做運動增加抵抗力;發燒時知道如何幫孩子補充電解質,給予適當的冰枕或是鎮痛解熱劑。當然,身為忙碌的母親,千萬不要忘記照顧自己,有空做做有氧運動,買些健康美食慰勞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賴明詔院士在前幾天文章提到,病毒演化至今已無法清零,選擇與之共存是正確的方向;雖然目前疫情嚴峻,但似乎已經可以看見曙光,大家要一起努力撐過這段時期。

   
不要糾結了 父職和母職同樣重要
莊凱全/醫師(嘉義市)/聯合報
新冠疫情再起,一些學齡前幼兒若被快篩和檢驗出陽性,一般會讓媽媽照顧孩子,但其他孩子也需要媽媽,此時媽媽需隔離照顧生病幼兒,爸爸突然要兼母職照顧孩子,往往不知所措,精疲力竭。

母親節到了,筆者當兒科醫師的幾十年經驗裡,看到很多媽媽為了孩子,幾達忘我境界,甚至成「變形金剛」,但之所以如此,有生物性和文化原因。

門診裡碰過父親覺得自己沒有讀書沒關係,也放任孩子玩手機,甚至把去監獄服刑告訴孩子是去進修,他也不認為念書有什麼好處,所以對孩子幾近放任不管。

已知養育子女方式在親子經歷一段時間後,會影響孩子的幸福感,大家都認為這多是媽媽的功勞,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有一位「好爸爸」,孩子未來較不會輟學或犯法,長大後他們可以擁有較高薪工作和身心健康穩定關係。

甚至,如果當一個好父親,孩子在三歲時會擁有更高的智商分數,在其一生中的心理問題,也會比較少,這稱為「父親效應」。

父親對於家庭的重要性,往往被認為是「經濟支柱」,但許多研究數據告訴大家,男性是如何幫助和傷害他們的孩子。

父親和母親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親會想要問自己孩子,每天會從自己學到什麼,孩子會觀察父母行為,譬如一般生活、道德、家庭成員關係、該如何對待彼此,還有人際關係。

有些父母以為能夠陪在孩子身邊,就可以了;但這樣子是沒有意義的,一定要有「互動的參與」,這才是關鍵。另外,溫暖和安全情緒是根本,如果你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卻不屑一顧或者侮辱他們,這樣的父親只會產生負面影響。

父親常常會認為,只要認真賺錢就夠了,這是「工具型父親」思維。如果沒有跟上時代知識,會認為嬰幼兒不會知道爸爸在他們身上投注的感情,和陪伴玩耍產生的影響,甚至他們會認為幾年後,孩子根本就不會關心,甚至不記得爸爸過去的付出。

父親往往比較會跟孩子運動和玩耍,如果從嬰兒一個月大就能參與他的生活,當嬰兒一歲時他的認知智慧就會比較高,九個月大時就能跟小孩一起玩耍,這些對嬰兒都有好處。

不要糾結了,父職和母職同樣重要,而且還要能夠互助和代理。

   
質詢互拍桌 模糊焦點
張添松/社會志工(台北市)/聯合報
立委何志偉質詢時,對國防部長邱國正拍桌子,而邱部長不甘示弱也拍桌子,這樣的場景,真是令人感嘆!

立委質詢政府官員,是代表人民行使職權,官員當然有義務回答,但是民代到底能不能拍桌子?法律沒有規定,而官員能否拍桌回敬,法律當然也不會規範。然而,我們的國會議員與政務官怎麼有話為何就不能心平氣和好好講?難道青年守則「禮節為治事之本」都忘了?

事實上,自從行政院長蘇貞昌常與立委對拍桌子及反質詢後,行政官員似乎也學樣,對立委壓根不看在眼裡,拍桌回罵也不足為奇。坦白說,立委問政態度不佳,官員反應失態,並非我們關心的重點;我們更想了解的是,為何參加教召竟會被丟包?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然而,經此拍桌互嗆,不免模糊了焦點,又有誰還在乎教召問題?

   
鴕鳥政府 只求粉飾太平
林廣挺/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聯合報
大多數台灣民眾,應早習慣民進黨政府面對重大問題或治理危機時的標準作業程序了。首先,主事者會表現出胸有成竹樣子,並掩飾對自己不利事實,強勢主導輿論風向。若暫時過關,接著就發動鋪天蓋地政治文宣和造神運動,收割一波政治紅利。但實際上,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等到哪天出包,或被媒體披露事實,民眾才發現原來政府之前都在掩蓋問題,或是吹牛而已。面對強大質疑聲浪,只好發動網軍側翼壓制異見、扣上「紅帽子」、帶「認知戰」風向。如果還是無法平息,依主事者個性而異,可能演變成惱羞成怒、卸責基層、尋替罪羊、轉移焦點,或乾脆躺平擺爛、或兼有之,直到輿論逐漸疲乏為止。等到下一個問題爆發,又開啟新一輪循環。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已經不斷見證類似過程。例如政府宣稱早針對缺水問題,做出「預先評估和超前部署」,但事到臨頭卻只能以分區限水、揚言「要在竹科鑿井」應對。又比如停電問題,先是信誓旦旦說「台灣不缺電、二○三○年前供電穩定」,等到接連出包後先卸責基層、牽拖小動物,進而承認「二○二五非核家園可能跳票」。最後行政院主事者被質詢時無言以對,甚至飆罵立委、企圖轉移焦點。

在當前疫情升溫,台灣社會才赫然發現,指揮官陳時中「超前部署」喊得震天價響、「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豪語言猶在耳,且這一兩年來政府不斷成立各種「國家隊」,還有去年疫情慘痛經驗,但各種應該到位的協調整合和物資準備,如今依然缺乏。到頭來只能要人民「自主應變」,甚至脫口而出「要怪,就怪病毒吧」的渾話,形同自暴自棄、放生人民,令人傻眼。

更離譜的是,美國參議員葛理漢率團訪台,順帶施壓蔡政府,要求華航採購波音七八七客機一事,府方先是以現場「超譯」、「中英有別」新聞稿「潤飾處理」;被媒體揭發後,居然還想以「中共認知戰」指控來轉移焦點,繼續粉飾所謂台美關係「史上最佳、堅若磐石」幻象。

讓人無法置信的是,堂堂執政黨,可如此心存僥倖,不只攸關人民生命健康的防疫政策,始終得過且過,就連涉及國安與政府威信的外交工作,都敢形同兒戲,以為台灣媒體和美國參議員都和他們一樣,只做表面功夫。這種只求粉飾太平於一時,全然不顧後果的鴕鳥心態,可謂是膽大妄為、不負責任到了極點。

秦末有趙高指鹿為馬,南宋則有賈似道欺上瞞下,兩者皆權傾一時,但隻手遮天的後果,卻只是加速王朝的崩潰和滅亡。如今我們聲稱處在資訊可以自由流通、權力需要被制衡,人民能夠自主監督政府的民主社會,理應對政府言行有所警醒。否則,豈不是連封建王朝都不如了?

   
強迫人民碰運氣 中央防疫如賭徒
林法/公(彰化市)/聯合報
雙北市民買不到快篩試劑,指揮中心卻宣稱全台仍有七成待售;彰化疫情相對輕緩,但問起同住此地的親友,結果和我一樣,都要跑幾次或好幾家藥局,才能到手。

只是買個快篩試劑,就讓人民暈頭轉向,更複雜的關於居家隔離,甚至會要命的染疫,又叫百姓如何相信「有政府好安心」?就像前幾天,和從彰師大退休的朋友聊天,她竟忘了「比例值」,而提出「為什麼不打和打過疫苗的中、重症人數,始終差不多」問題;比起難纏病毒,顢頇無能政府,我想這才是叫人茫然失措的原因。此外,陳時中「要怪就怪病毒」的卸責,和時代雜誌質疑我們之前傲人的防疫,只是因為有最配合的民眾與辛勞的醫護,大概也能說明「不再走運」的台灣,今天的窘境吧?

至於比起許多國家解封時便作好萬全準備,例如美國提供充足試劑,並於各處設置PCR檢測站,民眾若為陽性至指定藥局,藥師就會開出五天份輝瑞口服用藥,過程不需隔離,也不用付費全由政府埋單。現在台灣從日常生活、居隔、就醫各類指引,到確診後續處置,中央防疫戰略與戰術自相矛盾或經常改變,以及先前欠缺疫苗、篩劑、藥物和至今仍存在的分配不均,都讓人覺得政府其實跟民眾跑藥房買試劑一樣,是在碰運氣。

四月初,本土每日確診不過百例,現已破三萬,可見情況快速失控,只是按此且走且戰的「新台灣模式」,陳時中說「百分之廿人口約四六○萬人」染疫不是不可能,恐怕就不是危言聳聽。但這又如何,誰叫民主是「自作自受」,我們選的,是喜歡帶著人民一起「拉霸」、出了問題還不准批評的「鴨霸」賭徒呢?

   
「超前部署」老招 不管用了?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聯合報
新冠肆虐全球兩年多,政府標榜超前部署的防疫政策,初期似乎見功效,但現在每天上萬確診數看,老招數可能已不管用了。

我們的防疫思維,從頭到尾就是:由國家統一監控。口罩、疫苗如此,現在快篩試劑竟也是,缺乏與時俱進思維。

口罩本是極廉價物品,疫情忽然爆發,全國民眾每人一天需要一片,量能確實不夠,因此緊急成立口罩國家隊,加開生產線。因擔心有人囤積採實名制購買,雖曾造成不便,但也無可厚非。再加上,入境嚴密控管,我們也確實將疫情擋下來了,但接下來疫苗問題就參雜了太多政治考量了。政府無能力買到足夠疫苗,民間要買卻要政府點頭。政府的說法是,疫苗有風險,必須國家對國家,由國家來幫人民把關。這種說法大家也只好認了。

口罩若有瑕疵品,防護能力不足;疫苗也有相當程度的風險,需要國家來確認品質,或許都說得通。快篩試劑就不然了,其目的是要讓民眾先期自我發現,以免貽誤醫治時間,當然是越快越好。快篩試劑的準確性,當然不能跟PCR相比,但卻可避免人人都去做PCR影響醫療量能。快篩試劑的供應充足,絕對是必要條件。

因此若政府快篩試劑採購效率不足,就應該放手讓民間採購進口。之前,疫情全球大爆發時,疫苗曾經是有錢也買不到,因此必須靠日本、美國贈送。但現在快篩試劑不會有缺貨問題,可能風險也絕對不能跟疫苗相比。政府何苦還要有監控思維,緊抓在手呢?

說實在的快篩試劑要一百元或幾十元,絕大多數的民眾不會很在意,民眾要的是能方便快速買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是衛生機關長期以來對民眾的宣傳口號嗎?為什麼現在自己都忘光光了呢?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航向驚濤駭浪的未來
趙坤茂/聯合報
剛剛參加一場畢業論文考試,是實體與線上並行的口頭報告。值此疫情驟變、人心惶惶之際,這種虛實混搭的研討模式比比皆然。雖然當今科技已讓遠距討論不再卡卡,意念傳達也大致精準,但隔空聚焦其實並不容易,交流間總是少了些溫度,不禁令人懷念疫情之前大家華山論劍,共聚一堂的「溫室效應」。

口試結束後,婉謝友人晚宴的邀約,即刻啟程返家。步出戶外,夜幕已低垂,華燈才初上。沿途餐廳人潮不若以往洶湧,內用明顯減少,外帶及外送稍稍增加。

搭上尖峰時段的捷運,車廂內幾乎人人有座位,只有少數人站著。放眼望去,除了有位仁兄戴耳機看書外,其他人的眼球都隨著手機螢幕的影音圖文轉動。記得幾年前,乘客大致分兩類,一類是緊盯手機的族群,另一類是四處觀望的族群。才不過幾年光景,如今竟然清一色為緊盯手機族,筆者亦不例外。

對面兩位大媽一邊滑動手機,一邊呢喃細語,驚嘆「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突破三萬,不明白去年單日數百例大家就嚇得要死,怎麼現在反倒都沒在怕?」令人想起了《西遊記》的一句話:「此一時,彼一時,大不相同也。」這一年來,確診病例死亡率已大幅降低,在過度防疫的彈性疲乏與基本生活的需求壓力下,很多人不再因感染風險增高而停止活動。

然而,與病毒共存處處潛藏危機,大家切莫掉以輕心。近日新增本土病例死亡案例中,有位女性同胞年僅廿四歲,無慢性病史,且曾打過三劑疫苗。難以理解的是;無辜女孩確診前好端端的,確診幾天後就喪命了,這讓摯愛親友情何以堪呀!此外,即使美國疫情看來高峰已過,近月也出現反撲的趨勢。白宮首席防疫專家佛奇稍早曾說,美國已遠離疫情流行,最近不得不補充說明,美國是脫離急迫性及爆發性的階段,而非疫情結束。在評估風險和效益後,佛奇選擇不出席上周白宮記者協會晚宴。佛奇果然有先見之明,因為該聚會有兩千多人參加,不到一星期就傳出多起確診案例,包括剛剛確診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捷運列車繼續往前,人人臉上表情似乎隱藏著不安與無奈,讓人聯想到挪威畫家孟克的代表作《吶喊》。不知人民心中無助的吶喊,主其事者能否感受?

到站時,我收起耳機,洛史都華演唱的經典老歌《Sailing》(航行)仍在心頭蕩漾。I am sailing/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

(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美大幅升息 台經濟路不平
李同龢/大學教師/聯合報
為了對抗四十年來最嚴重的百分之八點五通貨膨脹率,美國聯準會日昨決定廿二年來最大幅度的百分之零點五升息,同時還決定六月啟動加速縮表政策,以拉抬長期利率行動。

美國聯準會主席說,如此高的通膨已對美國一般老百姓造成很大的痛苦,美國過去一年油價至少漲了百分之五十,城市房租平均漲了百分之四十,電費也翻倍,因此大幅度升息是有其必要性,而且預告根據目前美國經濟狀況,在六月跟七月確定會升息兩碼。因此未來美國通膨的走向,將決定升息的幅度,而美國十年期公債的殖利率,一直都是未來通膨的指標,目前也是疫情爆發後的高點,換句話說就是市場預期,未來通膨不會很快下降,當然兩個主要影響未來通膨走向的不確定因素:俄烏戰爭及大陸新一波清零封鎖政策,這兩個因素沒排除,通膨下降就不易。

歐盟也面臨三月份百分之七點五高通膨率,歐盟中央銀行暗示,在七月也可能升息以對抗此不尋常高的通貨膨脹,英國在預期過去三個月的平均通膨率為百分之十的前景下,英格蘭銀行決定升息一碼,大陸由於清零封鎖政策,對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雖然沒有明顯降息,可是藉由調降存款準備率,及逆購回的工具增加貨幣供給以達到降息的實質目的,日本由於卅年來的不景氣,扣除能源價格外,日本實際上還是處於通貨緊縮狀態,所以日本央行決定不調升利息。

當然美國升息一定會影響其他國家,包括台灣,美國是台灣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國之一,所以我們央行是否會跟進美國升息的步伐?央行的態度是,我們的經濟情況跟美國及主要貿易夥伴國不同,雖然我們最近的通膨率上升很多,可能到百分之三多,可是相對其他國家而言,並不算很高,且不升息,勢必造成台幣進一步貶值,可能會產生輸入型通貨膨脹,所以央行可能不會大幅升息,但還是會到打預防針以免通膨失控,因此央行可能還是會小幅升息。

另一方面,大陸為台灣最大貿易順差國,大陸因為清零政策,新出爐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創次新低,代表未來景氣堪憂,勢必會影響台灣出口到大陸,而美國升息抑制經濟擴張,勢必會影響台灣對美出口,且間接影響台灣對大陸的出口。

台灣最近的疫情大爆發,更是對經濟成長產生很大的衝擊,日本日經疫情復原指數,台灣年初曾為第一名,最新的排行則是大幅滑落,因此今年經濟成長要保四應該很拚。

總之,台灣未來經濟成長之路,一定不是很平坦,大家要把安全帶扣好,以減少顛簸之苦。

   
台灣用AI提升事實查核效率
在網路的世界裡,一個謠言會以文字、影音、圖片等各種版本出現,導致不實消息遠多於真實事件,而事實查核記者面對這些龐雜的資訊,過去只能土法煉鋼,先閱讀完一則又一則的謠言,再依主題分類、決定調查順序。資策會透過觀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調查過程,研發出「不實訊息快篩平台」與「AI鑑識技術」,大幅提升查核效率。

從結巴坐冷板凳到萬人演講:CEO教你說故事贏人心
當年我應邀到政大演講。抵達大禮堂後,倒抽一口氣,聽眾5人,椅子圍成小半圈還坐不滿。我自嘲,這是一場對空氣的演講?為什麼沒人想來?再10年後,我四度站上小巨蛋,升降梯從舞台底端緩緩升上,我在萬人場合說故事,開場國際論壇。一個講話結結巴巴的人、演講幾乎無觀眾的講者,發生什麼轉變?這是一趟發現之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