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電子報】有來自各行各業的知名人物,無論大事、小事,都能提供你豐富、獨特的名人觀點!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10/17 第53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這些,都跟蔡英文無關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習欲比肩毛鄧,更應思考鄧小平的憂慮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啟示
民意論壇 給習廿年 換強大中國?
中共廿大報告/最少篇幅 最大促統力度
中共廿大報告/沒提美國 處處美國心魔
中共廿大報告/和平外交 中美鬥而不破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巧克力與眼淚
都市漸縮小 無限開發郊區是浪費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這些,都跟蔡英文無關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因綠能發電不順,蔡政府近年力推「漁電共生」,南台灣沿海遍布光電板。這還不夠,就向內陸推進,鼓吹種稻農民改為養蝦。由於發展氾濫,除了破壞良田景觀,又因幾全抽取地下水,許多居民擔心造成地層下陷,憂心忡忡。

「漁電共生」不是壞政策,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才是禍首。當能源政策與現實脫節,就該務實調整,以符合內外環境的需要。蔡總統卻為了自己的顏面一意孤行,破壞良田,破壞地景,導致地層下陷,讓人民陷於缺電限電風險,她都不在乎。只要自己二○二四年安全下樁,她就贏了。

台灣環境惡化、良田減少、碳排加劇、漲電價及缺電斷電,這些都跟蔡英文無關。李遠哲向她追問碳排政策,她就說了「二○二四後不是我的事」;好輕鬆,「後果」這件事,不在她心上。

就跟高端疫苗一樣,她帶頭捲袖子打高端,讓滿朝文武都跟進,並把高端捧成「第二座護國神山」。如今,這個漫天大謊被戳破,所有砲火都落在陳時中身上,她仍好生置身事外。

蔡政府裡有一種「角色易容術」的逃脫戲法:陳明通局長不管陳教授的論文爭議,陳時中參選人不負責陳指揮官的決策。依此邏輯,蔡英文一旦卸任,蔡前總統完全不必為蔡總統的決策愧疚。當漁電掮客滿街走,三五年後誰還找得到他們?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習欲比肩毛鄧,更應思考鄧小平的憂慮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中共廿大登場,習近平將按照既定議程,在把確立其核心歷史地位與思想指導地位寫入黨章後,毫無懸念地展開他的第三個任期;外界甚至預言,中共很可能走回領導終身制。國際社會也普遍根據習的政治議程,來觀察中共廿大後的政治經濟走向,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包括兩岸關係。

廿大既是習近平欲超鄧趕毛的真正起步,也是攸關其「第二個百年目標」(建政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否實現的一次關鍵大會。因此,在習近平形容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廿大明確宣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宏觀展望強國崛起的戰略安排,並謀畫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期的重要布局。不過,外界關注焦點,仍在這個世界最大政黨的權力與人事安排。

上個世紀八○年代初,鄧小平面對毛澤東遺留的體制遺產,思考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批評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領導職務終身制,以及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等弊端,並要求從長遠著想,解決交接班問題。然而,鄧小平苦心廢除領導終身制,建立任期制,已被習近平打破;鄧小平當時的憂慮,又將成為中共未來揮不去的陰影。

西方批評中共專制、習近平獨裁。大陸政治緊縮和思想言論控制,印證西方的批評;習近平打破任期制,更坐實西方的指控。但廿大開幕這天出版的《求是》雜誌,適時發表習近平文章「堅持人民至上」,呼應著習近平政治報告中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訴求。其實,習近平從不反對民主,但權力不曾被關進籠子裡,而其信仰的民主形式和內涵,也與西方不同。習近平要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雖然人民的自由、人權,甚至選票,不一定包括在「全過程」裡。

「全過程民主」強調獨特的協商民主形式。習近平提出對台總體方略,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以及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各界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協商。習未提喧騰一時的「兩制台灣方案」,但「兩制台灣方案」已被納入民主協商的範疇;只是關在「一國兩制」牢籠裡的協商,多數台灣民眾不願領受。習近平執政十年,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的負面評價居高不下。幸好,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仍具好感;這是習近平要求兩岸促融的重要基礎,雖然他領導的黨和政府,始終無法融進台灣民眾心裡。

習近平領導的黨和政府,也無法融進國際社會。他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可是國際社會常聽到戰狼嗷嗚;他希望中國經由「一帶一路」連通世界,可是各國很難不看到其中的債務陷阱;習近平力圖洗雪中國百年屈辱,可是翻不過去的那頁悲情歷史,總是模糊了民族偉大復興的路標;習近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是美國擔心出現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和新霸權。

這些矛盾,都反映在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上。習近平提出未來五年規畫和到本世紀中葉分二步走的戰略安排;美國總統拜登則選在中共廿大前夕發表國安戰略報告,視未來十年為關鍵,形塑美中競爭規則。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美歐與中國之間注定將是競爭多於合作。

缺乏革命功勳的習近平,黨內地位自比毛鄧,政治權力與思想路線欲定一尊,站在孤絕高峰上,更應該善用手中權力,為人民的生活福祉與普世價值,提供更大保障,並且善盡大國責任,為區域穩定和兩岸和平繁榮發展,創造更大契機。不過,為中共長遠謀,仍應認真思考並解決鄧小平當年的憂慮。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及戴蒙、迪布維格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以銀行擠兌和金融危機互動關係的研究主題,共同獲得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主要貢獻出現在戴蒙與迪布維格1983年合著的理論文章、戴蒙1984年所著的理論文章,以及柏南克1983年所著的實證文章。

戴蒙和迪布維格提出期限轉換模型,以解釋銀行存在的原因及其結構為何。家計單位因不確定何時想消費,而希望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反觀企業家因投資耗時,而想長期借款。資金若不存在銀行,則有龐大需求的企業家,恐難以和許多家計單位同時簽訂契約。戴蒙和迪布維格認為,銀行做為一個中介機構,可吸收民眾存款並允許其隨時提領,而後再將這些存款以更高利率借給企業家成為長期貸款。換言之,銀行可將流動性高的短期存款負債,轉換成流動性低的長期貸款資本。

然而,此種轉換潛藏存款戶擠兌的問題。當一些較無耐心的存款戶提前領取,會迫使銀行中斷某些企業的長期貸款。若市場充斥銀行資金不足的謠言,則因為銀行採「先到先服務」,而會造成存款戶恐慌擠兌。戴蒙和迪布維格認為,美國1933年開始實施的存款保險制度,以及中央銀行做為最後貸款者的角色,是解決恐慌的良藥。

戴蒙和迪布維格並未說明為何長期貸款的流動性較低,而戴蒙1984年的文章則以銀行具備監督借款人的功能來解釋。他認為,基於下列兩個理由,可以不用擔心如何去監督銀行的問題。首先,對銀行而言,存款是負債,因此,若不謹慎監督借款人,則有破產危機。其次,銀行可以將貸款分散給風險情況互異的各類借款人,因而減少同時被倒帳的風險。

在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股市最多下挫90%,而總產出最多下挫46%,並有將近一半的銀行倒閉。柏南克1983年的文章,支持戴蒙和迪布維格認為銀行會出現擠兌問題的論點。而在柏南克之前,只有費利曼與史瓦慈在1963年出版的《美國1867-1960的貨幣史》一書中,曾提出聯準會未提供資金給瀕臨倒閉的銀行,是出現大蕭條的主因。

柏南克除認同此種說法外,並進一步指出,戴蒙曾提及銀行可從監督借款者獲得寶貴訊息,但銀行為取得此訊息,必須耗費「信用中介成本」;而這個成本是指將資金從最終存款人引導到優良借款人所花費,包括篩選、監督、會計及貸款給不良借款人所蒙受損失的各項成本的總合。柏南克認為,銀行倒閉切斷了銀行和客戶之間的所有關係,而新的銀行要和這些客戶建立信任關係曠日廢時。這說明為何美國在大蕭條時期,要經歷十年左右才恢復元氣。

柏南克以美國1921-1941年的資料進行研究。他以實質產出為被解釋變數,並以未預期的貨幣供給變動,以及以倒閉銀行的存款額與倒閉廠商的貸款額代表「信用中介成本」的影響。他證實,此成本對實質產出下降的解釋能力,超過貨幣數量變動的解釋能力。

類似地,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是因許多從事期限轉換服務的影子銀行倒閉所觸發。柏南克在2018年的研究發現,這段期間實質產出的減少,歸諸於民眾對金融中介機構失去信心,導致信用供給減少的理由,遠超過家計單位因還債,導致其支出減少的理由。

從現今的觀點來看,今年諾貝爾獎得主的論點有些瑕疵。例如,經濟基本面更可能是導致銀行發生擠兌的原因、存款保險及中央銀行的金援可能使銀行進行更多風險性投資,以及銀行放款時不見得會分散分險等。不過,他們的觀點不但提供後續研究的延伸方向,也指引出未來金融監管政策的走向。

   
民意論壇
給習廿年 換強大中國?
郭武平/南華大學榮譽教授(新北市/聯合報
中共十九屆七中全會於本月初舉行,會議通過確立習近平「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兩個確立寫入黨章,黨章修正案在中共廿大上應也會順利通過。既已突破黨章,各界預期習近平將再連任兩任在位廿年至二○三二年。

鄧小平留下的的政治遺產,是以「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為首的常委分居重要政府職位的權力分配模式,再加上「七上八下」的年齡限制,以及「隔代指定領導」的不成文規定,主要目的是要防止「強人統治」,鄧小平之後的「江朱體制」,或「胡溫體制」,以及習近平上台之初的「習李體制」,都還是維持著集體領導的運作模式。但習近平上台後,不但成立多個任務小組,自己還身兼多個組長身分,黨政軍一把抓。

二○一八年,習近平更進一步修憲取消「國家主席連任限制」。過去要成為中共的國家領導人,需要擔任特定職務並通過相當完整的歷練,例如從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在「入常」後,都需經過同時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三項重要職務,作為「儲君」的準備。但習之後迄今一直未出現「儲君」,廿一大之前如仍未見「儲君」的安排,就更能確定中共將給習近平至少廿年的時間。

中共改革開放四十五年來,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產值已接近美國的八成。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認為,疫情下中美兩國復甦情況反差明顯,使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的時間提前五年為二○二八年。依此,習近平任內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不是神話。

上個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通過伊朗成為正式會員國,並通過會員國擴大本幣結算分額路線圖,將建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推動成員國間以本幣結算;這已開啟落實去美元化的大門,這是人民幣經由上合組織動搖美元霸權行動伊始。目前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領土面積占歐亞大陸五分之三,人口占全球四十五%。二○二一年,上合組織成員國生產總值約廿三點三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為歐亞大陸最大的國際組織。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曾警示:「中國、俄羅斯、伊朗走到一起的時候,就是動搖美元霸權地位的那一天了」,也將成真。

廿年前,俄羅斯總統普亭上台之初曾發豪語:「給我廿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俄羅斯人民也給了普亭超過廿年的主政機會。但觀諸當前俄羅斯的國家發展困境,掀起俄烏戰爭的普亭,面臨美歐西方全面制裁打壓,要在可預見的任內達成「強大的俄羅斯」,似乎愈來愈非易事。

廿大後的習近平,如果心中也有「給我廿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中國」,以目前中共的國家發展勢頭,以及國際和兩岸關係的變遷來看,習近平勢將面臨國內外更多的挑戰,但這也將提供給習近平繼毛澤東、鄧小平之後,在中國歷史上留名的機會。前提是,需要小心處理兩岸危機,勿蹈普亭俄烏戰爭的陷阱,只有在沒有重大衝突和戰爭的變數下,習才有機會「給我廿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中國」。

   
中共廿大報告/最少篇幅 最大促統力度
張五岳/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聯合報
仔細觀察習近平廿大報告的涉台篇,雖然並無讓人感到意外之處。包括開宗明義高舉五個關鍵詞:其中「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去年建黨百年新加入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第三份歷史決議文明確提出的時間表。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原則: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主要路徑:推動兩岸經濟文化合作與融合發展。底線思維:絕不承諾放棄武力與必要措施來反對台獨與外部勢力。最後宣示: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雖然篇幅不到六百字,是自二○○二年中共十六大以來篇幅最少的(十六大超過一千字,十七大超過八百字,十八大超過七百字,十九大也超過六百字),但以習近平的權力基礎、歷史使命、行事風格等三方面檢視這次篇幅最少的報告,相較以往的報告,卻更值得台灣各界高度關注。

首先,這篇報告明顯加大推動促統的力度與作為。就中共而言,統一不再是口號宣示,而是當作全黨的歷史任務,也明確把統一當作二○四九建國百年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習近平雖然口頭報告上沒有提到「九二共識」,引發外界揣測,但就北京而言,「一個中國」原則是前提,「一國兩制」是統一後的模式,「九二共識」就是中間過程中兩岸的對話協商與互動基礎,縱使台灣目前不認同,中共也不會放棄。更何況習近平在報告中希望「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如果說今年八月十日中共公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是作為促統的號角,那廿大之後進一步推動民主協商探索「國家統一」與「兩制台灣方案」應是對台重點作為。北京雖不會期待未來五年能夠完成和平統一(或武力統一),但北京絕不會在兩岸統一議題上,在「廿大」後仍然流於口號宣示,而欠缺具體推進的作為。

其次,加大反對外部勢力干涉與台獨分裂活動,由於二○一七年中共十九大當時美中並未高度對抗,因此並未提到反對外部勢力。自從二○一八年美中大國博弈,二○一九年「習五點」提出後,堅決反對外部勢力與反對台獨就成為對台政策使用「非和平」方式的重點訴求。中共認為只有武力準備才能有效壓制台獨分裂活動,與嚇阻美國外部勢力介入,更只有以強大的武力做後盾,將來才能夠實現「以武」「迫談、逼降」,複製當年的「北平模式」完成統一。因此持續強化武力準備,自然為廿大後對台政策的重中之重。

最後,加大融合發展的促融工作,中共十九大報告並未提到「融合發展」,但自二○一八年公布「對台卅一項措施」,二○一九年公布「對台廿六項措施」,年年都公布跨部會的對台措施。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利用中國大陸自身主場優勢,透過單邊立法與單邊作為,落實心靈契合的兩岸一家親,也將是今後中共對台政策的重點工作。

中共廿大閉幕後,路線、人事、政策也都明朗化,正好台灣也進入九合一選戰最後一個月,在九合一選後,緊接著是二○二四年大選開始暖身起跑。面對中共廿大後加大促統、反獨、促融的三管齊下,民主選舉掛帥下的台灣如何因應?也殊值各界省思。

   
中共廿大報告/沒提美國 處處美國心魔
王信賢/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聯合報
中共廿大「政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結構上的調整應該是近幾屆來之最,不僅是回顧過去五年工作與十年變革,也提及未來五年,甚至是到二○三五與「本世紀中葉」的藍圖,其中最重要的乃在習近平所擘畫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達成此目標除了自身的團結與奮鬥外,最關鍵的便是如何克服攔路虎美國。因此,通篇「報告」雖無出現美國,但美中關係卻無所不在,不僅在涉外方面,也包括內部發展。就此而言,若說美國是當前中國發展的「心魔」也不為過。

首先,在當前世界局勢的定性與對外關係方面,「報告」指出十九大以來所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所帶來的「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在此過程中,中國「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未來要「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此一反對的對象均暗指美國。也因此,在「國防與軍隊現代化」中所談及的軍事組織、人員、武器等現代化,都是為了提升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等能力,而對中國核心利益最大的威脅也是來自美國。

其次,在內政相關議題方面,在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的「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科教興國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皆是針對美國對中國的「斷鏈」與科技「卡脖子」而來。而在「全面依法治國」提及加強「涉外領域立法」則是指美對中透過法律的「長臂管轄」,針對此,中國這兩年也積極推動相關立法,如去年的《反外國制裁法》即是一例。此外,這次「報告」特別獨立出來的「國家安全」,雖以內部安全為主,但也強調「國際安全」,「統籌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等,這也都暗指中國的國際安全威脅來自美國。

再者,在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對台政策方面,「報告」中三處提及兩岸關係,均都強調「雙反」—「反獨」與「反外部勢力干涉」的結合,因此,「雙反」可說是此次涉台內容的主軸。就北京角度而言,過去幾年來台灣問題已經發生質變,不再是單純的兩岸關係,而是美中戰略競爭的主要矛盾,特別是裴洛西訪台、美對中的晶片管制,以及在立法程序中的《台灣政策法》等。此外,在「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中所提到的「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首要還是「外部勢力干涉」,當然,這還是美國。

面對美國的步步進逼,在「報告」的「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中,習近平用「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的毛式語言壯膽,要求黨員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然而,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此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要面對的挑戰,也是習近平得以再集權並延續其任期的重要資本。

   
中共廿大報告/和平外交 中美鬥而不破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聯合報
舉世矚目的中共廿大於昨日召開,總書記習近平向全會做政治報告,總的主題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報告中對於邁向此一目標,在未來五年於內外各方面均提出發展的指導原則及戰略,其中也提及了對外關係,將影響中國的外交走向與美中關係。

在報告中關於對外關係,強調「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所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且要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更好地惠及各國人民。此一說法的目的在於破除美國及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崛起所提出的「中國威脅論」,強調中國走的仍是和平為主的外交政策,並且中國的發展對於其他國家不是威脅而是機遇,將有利於各國人民。與此相同的用意,習也在報告中重申「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相對於中國強調推行和平與發展為主的外交政策,美國拜登政府在剛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仍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是唯一具有能力及意圖以改變世界秩序的國家,美國的目標是要「勝過中國」。

對於美國以中國為首要競爭對手的思維與策略,習近平在報告中雖未直接點名,但是卻指出「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正是對於美國對中政策的回應與批判,只要美國持續的對於中國崛起採取遏制的政策,雙方的競爭態勢仍會持續下去。

在因應美國的聯合盟友以遏制中國的策略下,習在報告中也強調中國將「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此一說法反映出中國仍認為自身為發展中國家,並且與其他發展中國有共同利益,藉以強化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此一作法也可視為反制美國結合北約、歐盟及印太地區等所謂具有共同理念國家以遏制中國的策略,例如成立四方會談及美英澳三國軍事合作等。中國近年來藉由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及擴大「上海合作組織」,積極發展與亞太、南亞、中亞、中東及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的政經關係,意圖抵銷美國的遏制力量。

在美中競爭關係中,台灣議題仍是爭論焦點也是潛在衝突因素,習在報告中因此提及「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在談及兩岸關係時也特別指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目的是針對「外部勢力的干涉」。用意在於反對及警示美國勿介入台海議題,阻礙中國統一目標。

習近平在報告中強調民族復興與建設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美國必然更覺警惕並持續對中競爭與遏制,但中國仍強調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美國也表示不願見到競爭轉為衝突,未來雙方仍將維持鬥而不破的關係。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巧克力與眼淚
張俊哲/聯合報
每到深秋,當溫度夠冷、天色夠暗,我總會想起一位女孩、她的巧克力,還有她的眼淚。

茱蒂(化名)是我在劍橋求學時同棟大樓的研究生。由於她總早出晚歸,工時超長,一天可相遇好幾次,也逐漸熟了起來。說真的,我早已忘了我們談話的大部分內容,但仍記得她總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像許多自負的博士,一旦覺得你的英文與科學不夠好,就會顯出不耐與不屑。茱蒂,一位資優的歐陸女孩,永遠不會這樣對我,以及其他人。我唯一從她感受到的壓力,竟是她比我認真;印象中她常用巧克力充飢,以節省用餐時間,活像是個神力女超人。偶而在深夜的車棚相遇,我竟不由自主地高興了起來,因為可和她在同一時間下班,真是種另類的解脫。

然而這樣看似平靜的日子,在深秋的某晚起了漣漪。我記得那時茶水間已空無一人,只剩茱蒂的背影。當我上前寒暄,她匆忙轉身,還來不及收起眼淚,只能勉強擠出微笑以對。我客氣地問:「還好嗎?需要幫忙嗎?」她說:「真的沒有,這不過就是我平常的紓壓方式!」從她隔天充滿陽光的笑臉,以及滿足地吃著巧克力的表情,似乎加深了她前晚回應的可信度。

幾年前我們在國際會議重逢,她的笑容依舊,而且已是位國際名校的教授。在派對的喧譁聲中,始終沒有合適的氛圍讓我可好好請教她的工作動機。然而由茱蒂當年的穿著品質和腳踏車檔次,我不認為她的全力以赴,是為了改善家境;從她用巧克力果腹就可滿足,也降低了她追求榮華富貴的可能性。或許茱蒂對科學研究有著極高的熱情,然後再把自我要求的壓力擠在淚滴中。令人欽佩的是,除了那兩行眼淚,我平常絲毫感受不到她的焦躁不安,倒還懷念起她那令人放鬆的笑聲。

我並不期待茱蒂的眼淚可重現於當今的台灣校園,因為那是她專屬的紓壓方式。當然,我更不鼓勵研究生為了實驗,常把巧克力當正餐,畢竟那不健康。然而不論台版的茱蒂曾否出現,哀聲嘆氣在校園中此起彼落,倒是常見。老師們大多感嘆學生們晚到早歸,近午還不見人,且又比公務員早下班,絲毫對前途無危機感;研究生則抱怨補助過低,做得再努力,若無「特殊的人與人關係」,要找份穩定的工作也難,導致對矢志奮發向上,產生了無力感。

某些學者主張以演化的角度來面對此一走下坡的高教生態,反正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然而教研制度若持續績效掛帥,連春風化雨也要被量化,讓老師原有的教育熱忱,突變為製造績效的動機,恐怕只會造成不適者劇增,使得教育與職場生態先後惡化,最後產生崩盤式的演化。很抱歉,我目前沒有具體的方案來挽救危機。不過我已決定:下次遇到茱蒂時,得好好和她聊聊當年的巧克力與眼淚。若得到些啟發,屆時再和大家分享!

(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都市漸縮小 無限開發郊區是浪費
王皓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桃園市/聯合報
地方九合一選舉在即,從北到南各陣營參選人提出所屬縣市的未來願景。政見內容不乏產業區開發、科技產業進駐、住宅供給、捷運線路新設、快速道路拓寬或延伸等等的政見內容。這些政策的基底邏輯乃是建立在「大就是好」的思維。

然而,我國人口自二○一九至二○年起出現「生不如死」的負成長局面。雖然部分的直轄市、縣市的人口仍有成長,但個股再強也強不過大盤,跨縣市人口遷移的紅利將會不再,不出數年,將會走向全面「都市縮小」的局面。

近十年,台灣南北都會蛋白區與蛋殼區開發「蔓延」的過程,我們同時看到的是都市中心的「空洞化」。原本人來人往的商店街道,變成「鐵門深鎖一條街」,繁榮景象不再;國民小學原本一個年級八個班,遞漸縮減為四個班,而且每班的人數僅有廿多人,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土地竟然被如此低密度的使用。而在都會的郊外,如林口、龜山地區,竟然在過去十年紛紛新設國民中小學及運動中心;而且,更諷刺的是,這些郊區民眾原本是都市中心的住戶,現在必須每天搭車到天龍國屬地去上班。這一來一往,是國家或都市的資源太多,還是老百姓吃飽沒事幹?

如果都市人口減少是事實,那為何還要用「成長」的思維去規畫都市的向外延伸?無限的城區蔓延,只會浪費有限的市政預算,並且帶來公共服務的不經濟。是不是應該重回都市中心去做翻轉?面對都市中心地區一整片四樓沒電梯的公寓城區,再配合人口的高齡化,使得主要人口住在「高齡不友善」的地方;也因此,這些地方的都更必要性自不待言,這遠比郊區的開發更為重要,因為數十年來的公共投資,其建設「沉澱成本」都在這裡。

而就政府面來說,若人口減少「不可逆」,那既有公共設施如何活化,減班、廢校的國民中小學或高中,如何轉化為服務中高齡民眾的社福機構;都市中心的政府機關能否集約合署辦公,並釋放用地作為社會住宅或更有價值的商業使用。

誠如哈佛大學都市經濟學者Edward Glaeser所言,都市是環保的,可省去人們舟車往返的「碳足跡」,而且更可免去大面積的郊區開發,讓人們享有更大面積的森林涵氧空間。

   
拒穿皮草、種百萬棵樹:英國女王一生這樣愛地球!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英國時間9月8日辭世,享壽 96 歲。綜觀女王一生為了恪守虛位元首的本份,保持政治中立,在位的70年很少公開評論氣候變遷等議題,不過在食衣住行各方面,女王都用實際行動展現出永續、愛地球的精神。

加州最後一座核電廠前途未卜
數月前,在加州安那罕一場核專業人士與愛好者的聚會上,關於加州最後一座正在運行的核電廠魔鬼谷電廠的討論基調,變得不可思議地充滿希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