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20大後,習近平大權完全掌控,他親手挑選的財經領導班子,要應對當前內外夾擊艱困重重的經濟局面。從人事安排來看,包括李強升任總理,常務副總理是新常委丁薛祥,接替韓正分管發展改革、財政等工作;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出任副總理,接替劉鶴分管金融、科技及對美貿易談判等工作,他們能不能擔起經濟發展的重任?習近平對他們的任務期待,又是甚麼?
習近平在2020年時,宣稱要在2035年時,將中國的經濟翻倍,這意味著在這15年,每年的經濟都要成長5%以上,今年原來的目標5.5%,現在看來僅有不到3%,而這不僅是因為疫情;即使明年疫情解禁,由於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國際對中國大陸的科技限制,經濟發展速度大幅下滑,中國經濟要超越美國,估計的黃金交叉要晚到2033年。
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快速成長,如今必須實施結構性改革,才能繼續維持成長速度;習近平自從2012年掌權後,剛開始也提倡「全面深化改革」,甚至在18大的三中全會上表示要推行市場化和國企的改革,但是在經歷了2015年的股災之後,習近平開始對自由市場產生懷疑。
早在20大之前,習雖然說「改革開放」,政策方向反其道而行,「國進民退」,讓國營企業凌駕在私人企業之上,甚至朝向黨與國家對企業的完全控制,習常提的是實體經濟,對於虛擬經濟,直覺上認為是投機的,去年開始打擊互聯網科技業,導致網路科技由蓬勃走向沉寂,滴滴打車與字節跳動要到美國上市,都受到攔阻,馬雲、馬化騰被迫退出他們手創的企業。
西方很多人相信,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之所以能穩穩地把握著權力,是因為中共和中國人民之間存在著「經濟契約」的默契,即中共控制一切政治權力,用以交換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但習近平上台後,不再背書這個契約。
十年前他提出「中華復興夢」,就是要以民族主義為替代,20大報告中,更不斷提出國家安全的威脅,強調以美國為首的外國敵對勢力試圖要壓制中國,因此,中國需要自立自強,這樣就不會依賴外國科技;中國大陸需要增加以國內循環為主,這樣就不會被外國貿易制裁而受害;與其經濟增長,習近平更重視分配問題,他在報告中宣告下一步將帶領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並首度提出「規範財富累積制度」。
財經班子中領頭的是總理李強,他完全配合習近平政策,上海封城民怨沸騰,並沒有因此毀掉李強的政治生涯,因為他聽命行事。在美中關係惡化時,李強建立上海科創板,並引進特斯拉到上海設廠,都是經濟政績。長三角外商的印象是,李強是習的心腹,也不反商,在上海商界口碑並不差。
丁薛祥的經歷其實並不在財經,他除了擔任過上海市閘北區區長,從未真正主政一方,主要經歷基本上就是秘書工作,包括上海市委秘書長、中辦主任等,可是他的角色是監軍,確保習的政策都夠100%履行。
真正規劃執行的重擔是在何立峰身上,他任發改委主任多年,發改委職司負責起草中國的五年計畫,並對全國的大型投資項目進行嚴格管控,是國務院最重要的幕僚單位,甚至有小國務院之稱,更重要的是,他深獲習近平信任,習每次國內外訪問,何立峰幾乎都在身邊陪同,未來升任副總理之後,責任與權力會更加重。
在習的財經布局中,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沒有讓副總理劉鶴留任?如果以「戰鬥內閣」來看習近平的政治局,就很清礎了。劉鶴專長在對外經貿談判,折衝妥協,本來就會兩邊不是人,尤其川普對大陸貿易戰期間,劉鶴被國內罵成「賣國賊」,習近平與他關係再好,在「戰鬥內閣」內勢必格格不入,恐怕也很難留用他,由此可見習未來的經濟政策,將不再是我們所熟悉過去的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