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對外宣布: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1奈米廠將落腳桃園龍潭之竹科園區,行政院長蘇貞昌、經濟部長王美花也為此背書。姑且不論這是否為選舉伎倆,或台積電是否真如執政黨之期待落腳桃園,未來這座1奈米半導體晶圓廠勢將面臨缺水、缺電、缺人才的三缺窘境。
眾所周知,台積電已經預計在高雄楠梓興建二座3奈米廠,並且在台中科學園區和新竹寶山興建2奈米晶圓廠。若加上這座1奈米廠,未來五年將在台興建至少五座先進晶圓工廠,其所增加的用水、用電及人才的需求將極為驚人。
這則消息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壯大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世界的競爭力,憂的是我們的水電人才真的都準備好了嗎?
依照目前的統計,台積電使用的電力已占全台8%,未來待這五座晶圓廠啟用,台積所耗用的電力有可能達到14%,甚至超過核一核二核三等六座反應爐的總發電量。試問這增加的7-8 GW電力需求將從何而來?
在用水方面,雖然台積電已經能夠重複循環使用七次,回收水之比率更達到87%,居全台之冠,但是關鍵的精密製程,仍然需要使用原生水。台積電2021年用水量已達8,282噸,相當於八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台積電未來需要增加的三成水力又要從何而來?
台積電多年來一向是大學學子就業的首選,五座晶圓廠需要增加2萬優秀人才,還需要派遣若干種子人才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中國南京等廠支援,如此勢必排擠台灣其他產業之人才,造成怨聲載道,試問又該如何解決?
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三項議題,應該未雨綢繆,否則恐怕將是災難一場。
台灣近年來致力於綠能發電,但是全面建成海上風電需要費時十至15年,太陽能發電又局限於地理空間狹小,幫助有限,不能滿足台積擴廠之需。於今之計,唯有考慮將核二、核三廠延役,恐怕才是最佳解決之道。
除創電之外,儲電與節電也是應致力的方向,建造大型抽蓄發電站、獎勵高工業用電戶更換耗電鍋爐與馬達、採取尖離差異電價,甚至全面提高電費價格,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在用水方面,台灣應該學習以色列與新加坡,以海水淡化做為解決之道。經濟部目前雖然已於新竹建立海水淡化廠,但一座海水淡化廠的製水量,較之台積電所需要的龐大用水需求,畢竟只是杯水車薪,亟須再建三-五座海水淡化廠,方能畢其功於一役。
台灣農漁牧業消耗了70%以上的用水,但卻僅創造不足2%的GDP,未來如何減少農業用水,更是值得政府列入施政考量。
在人才方面,台灣正面臨少子化困境,每年可堪大用之年輕人將逐漸減少,再加上曾經留學歐美並具備國際大型企業經驗之資深人才,幾付闕如,未來只有積極引進國外優秀人才,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然而我們目前對於引進外國人才來台,法規上仍是關卡重重,亟需修法大幅放寬,俾給予充足之誘因。
這些年,台積電幾乎已經成為台灣的代名詞,所有歐美的重要政治人物訪台,每一位都要訪問台積或與其董事長劉德音見面,甚至有國外媒體認為台積電是台灣防止中共犯台的矽屏障。當然,這也為台積帶來許多困擾,比如美國倡議的晶片聯盟Chip 4便限制台積電在中國大陸設置28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規劃。
台積電2021營收1兆5,870億台幣,約占全台灣GDP的7.31%,未來有可能突破10%,更是台灣唯一占據世界第一的企業,稱之為「護國神山」當之無愧,台灣朝野全力支持台積電的發展,提高其世界競爭力,更是責無旁貸。可惜我們的政府只重視短視近利,從不能未雨綢繆,怎不叫人徒呼負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