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科技產業最夯的名詞莫過於「元宇宙」,即便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其真正的內涵,但是對於元宇宙的期待卻無比熱烈。然而元宇宙真的有商機嗎?
臉書(Facebook)2021年11月更名為Meta,周杰倫和林俊傑更把自己的創作以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質性代幣)形式發行,一時間元宇宙的聲量引起廣大投資者與網民的注意。2021年甚至被稱之為元宇宙元年。
元宇宙(Metaverse)這個名詞起源於1992年美國推理小說家尼爾□史帝芬森所寫的一部科幻小說「雪崩」(Snowcrash),它描寫人類在現實生活之外,可以建構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虛擬社會中,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工作、娛樂、社交、旅遊、購物、醫療、藝術創作、演唱會、建造自己喜愛的房屋等,並且還可以與同在虛擬世界的其他人進行交易。簡言之,元宇宙就是一個與現實世界緊密連結的虛擬世界。
「雪崩」是一本賽博龐克(Cyberpunk)小說,描寫的是一群被控制的廣大小市民反抗少數大型企業的情境,書中主角白天是一位賣比薩的小弟,晚上則搖身一變成為頂級駭客,帶頭與控制統治階級對抗。照史蒂芬森的描述,在賽博龐克世界裡只有四個支柱產業:電視、電影、音樂,和外賣,而唯有外賣是需要在實體世界,其他只需要待在家裡就可完成。
其實並非所有企業均看好元宇宙的前景,雖然除了臉書,微軟、字節跳動、騰訊等均蠢蠢欲動,但因為它的成形演進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蘋果公司的CEO庫克就認為,現階段AR/VR才是重點。
前一陣子輝達(nVIDIA)公司CEO黃仁勳舉辦了一場虛擬發布會,更是引起大家對於元宇宙即將來臨的期待。但是從臉書的母公司Meta最近一個月股價暴跌30%,大家便可見一斑。
未來的元宇宙產業將分成兩塊:平台與軟硬體應用組件,平台因需要廣大的人群參與,最後只會獨占或寡占,如同今日的社交軟體平台,不可能百花齊放。而台灣人口只有不到3,000萬人,在這個區塊沒有發展機會。
現今的VR眼鏡,雖然已經可以離線運作,但是因為太過於笨重,使用者很難長時間戴在頭上,元宇宙裡所需要的應用軟體也非常稀少,等待這些核心產品或服務提供完備,可能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
元宇宙目前能供發揮作用的兩大方向:遊戲和協同工作,後者因為可以提供在家工作的真實感,企業願意埋單,所以尤為重要。然而元宇宙的世界並非完美,比如它可能造成人類的認知混亂,就像莊周夢蝴蝶:你到底是莊周還是蝴蝶?
另外一個問題是實體社會的法律道德規律可能徹底崩潰:你在虛擬世界的債權,可以在實體世界裡追討嗎?你在虛擬世界的婚姻,在實體世界裡被承認嗎?你在虛擬世界的偷竊或殺人,被害人可以在實體世界起訴你嗎?這些都需要法律與道德規範來加以詳細定義。
當然從正面思考,我們也可把自己的創新構想,先在虛擬世界做模擬,如果確定後,再在實體世界中採用,這就像是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
凡此種種,都需要時間來慢慢加以完善。
那台灣又能扮演什麼角色了?
如前所述,元宇宙平台台灣沒有機會,但是在更輕薄便利的AR/VR眼鏡、提供使用者更神奇的幻想體驗軟體,台灣企業是有龐大商機的,然而這些商機並非短期可以實現,而且將面對激烈的競爭,尤其來自日本、南韓和中國大陸。
以Facebook目前所提供的Oculus AR眼鏡為例,除了笨重,也不能提供移動(只能瞬移)和面部表情的模擬,這些未來均有待強化。另外,寬頻網路的速度、算力、資安與隱私權的保護,也是政府所能夠提供的幫助。
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間的法律議題,數位發展部與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更是應該致力研究,因為這些關鍵議題並非科技人之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