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公布今年前11月全國賦稅收入,累計實徵淨額首次突破3兆元,高達3兆797億元,年增13.6%,是經濟成長率的四倍多,較全年預算數多出(超徵)3,554億元。財政部預期,由於營所稅及綜所稅表現亮眼,今年稅收將可超出預算數4,500億元以上,甚至可能達到5,000億元。
政府稅收狀況既然這麼好,於是民間普遍有共同的呼聲,就是要財政部「還稅於民」。但財政部官員當下的反應是,所謂的超徵,只是實徵數高過預算數,不等同於稅收狀況很好。且稅收實徵數,屬於「總預算」;但「特別預算」都是舉債支應,把總預算和特別預算合計,實際上政府本年度仍是入不敷出(赤字)。因此,財政部認為稅課收入優於預期,但仍應用於減少舉債或增加還債,或儲存在累計歲計賸餘,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財政部此種說法,顯然沒有獲得民眾的認同,反而讓還稅於民的主張引起更多的回響。在選舉慘敗和各界的壓力下,財政部的立場於是出現急轉彎。代理部長阮清華在26日鬆口說,還稅於民已跨部會決策中;如果要發現金,不如採用過去三倍券和五倍券形式,結合經濟復甦的效果。經濟部長王美花也表示,面對明年度的國際情勢,包括通膨、消費力減弱等挑戰,經濟部著重的是規劃如何支撐經濟、保住就業。
其實,政府稅收連年超徵,不只是政府稅收估算能力太差所致,也反映稅制不合理,以致於稅收成長率遠高過經濟成長率,代表政府在分配經濟成長的果實,其速度和比率,都超過國民的所得成長速度和民間對經濟的貢獻。尤其在疫情肆虐的這三年期間,許多人失業或所得沒有成長而發生生計的問題,唯獨政府可以輕鬆坐收魚利。而且過去11年就有八年超徵,當然有必要在稅收超過3兆元的特別年度,特別還稅於民,將經濟成長的果實回饋一些給人民。
其次,既然好久才來一次還稅於民,政府就應該乾脆一點,少來「幾倍券」那種玩文字和數字遊戲那一套。國人應該記得,前年行政院長要國人出1,000元,才能換得政府出2,000元,蘇貞昌院長稱之為「三倍券」,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當時就被酸說,如果人民出1元,政府出999元,則豈不是可以稱為千倍券?去年蘇院長一開始也說要發「五倍券」,要人民出1,000元來換取政府出錢4,000元,又再次引發批評,最後才不得不改為政府出全部的5,000元,印發成振興券。蘇院長對於去年5,000元的振興經濟效果,到現在提都不提,即知振興券實在是不智之舉。
由此可見,稱幾倍券實在是虛有其名而無濟於事,且須印製成紙券,要花費印製成本,還要民眾浪費時間排隊領取,最後店家又要將紙券兌換為現金,都會減損振興經濟的效果。
財政部如果真心要還稅於民,就應該效法外國發現金的方式,例如美國在川普、拜登兩位總統任內,就直接發給民眾每人約10萬元台幣的現金,幾乎沒有什麼行政成本,也不擔心民眾會將現金存起來,不會全部用於消費。只要金額大,顯著增加民眾的可支配所得,民眾遲早總是會用於消費,也不必有排富條款,因為對高所得者而言,現金發放反而比較容易直接花費,最後就會產生所得效果,有助於振興經濟。
我們建議蔡政府趕快還稅於民,最好是把過去累計超徵近2兆的稅收,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不需經過立法的方式,不分貧富,每人發給至少3萬元,讓實質薪資飽受物價上漲侵蝕的民眾,及時得到一筆收入,補償通膨的損失,從而增加消費並振興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