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珠算的人都知道撇節號的使用,其目的在於便利大家從一長串的數字中,讓人比較容易整理出合乎我們所使用語言中關於數字大小的描述方式。現代人很少學珠算,但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碰到包含有撇節號的長串數字,尤其是當文書處理與試算表都已電腦化之後,在軟體設計上就直接內建了撇節號的標示方式。但我國引進電腦已經超過七十年,個人電腦的普及至今也超過三十年,所有這些軟體設計上內建的撇節號標示方式完全不合乎中文使用習慣的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值得數位部來關注處理。
在中文的使用習慣中,我們有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兆(萬億)等的用法,因此如果要加上撇節號來標示 1234567890這個數字,比較合適的標示法應該是12,3456,7890,一看就是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六萬七千八百九十。
但在英文的使用習慣中則有1(one,個)、10(ten,十)、100(hundred,百)、1,000(thousand,千)、10,000(ten thousand,十千,即我們的萬)、100,000(hundred thousand,百千,即我們的十萬)、1,000,000(million,百萬)、10,000,000(ten million,十百萬,即我們的千萬)、100,000,000(hundred million,百百萬,即我們的億)、1,000,000,000(billion,十億)、10,000,000,000(ten billion,百億)、100,000,000,000(hundred billion,千億)、1,000,000,000,000(trillion,兆或萬億)等等。同樣的,1234567890這個數字,在英文裡比較合適的撇節號標示方式則是1,234,567,890,一看就知道是one billion two hundred and thirty four million five hundred and sixty seven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ninety。
雖說古今中外的人類在日常經驗上對於太大的數字難以理解,因此難有定義清楚的單位名詞來稱呼,但僅以前面中英對照的處理就可以看出,中文習慣中是每千進位一個撇節號,英文習慣中則是每百進位一個撇節號。
筆者在過去的職涯上所看到的中文資料經常會有各式各樣數字的呈現,但這些數字的撇節號處理方式都是沿用英文系統的,常常造成閱讀上的困擾。例如在討論國民生產毛額、進出口數字、財稅收入、政府支出等的表格上,單位可能是千元、百萬元、十億元,於是在表格上如果出現12、345、6789等數字時,就得在腦子裡轉一下才能用中文準確地理解真正的數字是什麼,如果能有一個符合中文使用的撇節號系統,就可以少了許多腦筋急轉彎的麻煩。
在數字的理解習慣上,歐美國家似乎傾向於每百進位一個撇節號的做法,而中、日、韓則似乎傾向於每千進位一個撇節號的做法。數位部應該結合使用與中文有相同的數字理解習慣之語言的國家,共同要求軟體設計商要提供合乎我們語言習慣的數字撇節號系統,以兩岸三地及其他華人社會、日、韓總人口數之龐大,相信市場的力量是可以讓軟體設計商屈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