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經濟數據顯示,台灣經濟不但成長趨緩,進入低成長階段,甚至可能會面臨衰退風險,台灣經濟將面臨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最大挑戰。去年第4季台灣經濟成長率為-0.86%,為2016年第1季以來首度出現負成長;此也使去年經濟成長率為2.43%,無法達到保3的目標。
今年情勢也不樂觀,主計總處日前已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12%。未來若是出口繼續低迷,無法有效控制通貨膨脹,今年經濟成長率不但不及去年,還會跌破2%甚至更低的水準。
由於全球經濟放緩,持續通貨膨脹,以及企業仍在消化庫存等因素,需求降低下出口明顯下滑。台灣的出口自去年9月開始衰退,到今年1月已經連續五個月負成長。若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合計出口共減少211.6億美元,為經濟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
台灣主要出口地區均出現衰退,其中以中國大陸下滑最快。出口暢旺是近年來台灣經濟平穩的主要原因,在去年9月開始衰退前,曾連續26個月正成長,其中以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最快。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占總出口比重在2020年達到歷史新高的43.9%,2021年也高達42.3%。半導體產品為對大陸出口主力,在美國對中國多項管制措施下,台灣半導體對大陸出口持續上升,已占對中國近六成出口。
但自去年開始由於中國大陸經濟不景氣,消費疲軟,企業庫存壓力調整下,對大陸出口減緩,以下半年最為明顯。去年9月到今年1月對中國大陸出口衰退154.5億美元,減幅高達18.5%,幾乎占台灣對全球出口衰退金額211.6億美元的四分之三。使得2022年台灣對中國出口減少4.2%,台灣對中國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也降低到38.8%,為2005年以來的最低。
面對未來嚴峻經濟形勢,台灣應有正確因應措施。出口衰退是此波經濟下滑的主因,國內市場則在防疫措施放寬,需求激增下反而迅速回溫。但是政府因應對策本末顛倒,例如在去年年底,政府基於經濟榮景超徵稅收,規劃全民普發現金,宣稱不但還稅於民,而且更有助於提振經濟,然而發現金無助於解決目前經濟瓶頸。
台灣當務之急,應由促進出口著手。雖然目前全球景氣不佳,但還是應針對不同出口地區,由需求面制定出口拓銷方案。
特別是應正視大陸市場的重要性。此波經濟成長轉折,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降溫減少對台灣進口,顯示台灣仍離不開大陸市場。政府過去一直念茲在茲強調降低對中國出口依賴,分散市場的迫切性;但在沒有足夠替代市場下,絕非是以經濟成長為代價,降低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未來開拓中國市場仍有其必要性。
另外也應評估如何維持內需市場成長。內需成長主要是防疫措施鬆綁所激發;未來若一旦需求回歸常態,內需必然會減弱,勢必要推出更多提振內需措施才能支撐成長。例如此波內需成長主要是來自餐飲、零售、旅館等,不少是由國內旅遊所帶動;但也暴露出配套措施不足,以致成本偏高,更不利於吸引外籍觀光客,目前來台旅客仍遠不及疫前的水準。特別是兩岸關係不佳,以及政府諸多限制下,過去占來台旅客約四成的陸客幾乎歸零。
政府應由強化觀光基礎設施,提升旅遊品質,打造優質環境著手;但目前仍是沿襲以往直接補貼的方式,不但是由全民埋單,更是難以持續,無助於台灣國際觀光形象的提升。
另外也應紓解通貨膨脹對社會的影響,去年通膨率逼近3%,導致實質經常性薪資連續二年負成長,今年情況也不樂觀。政府必須抑制通貨膨脹,確保民生物資價格平穩及不匱乏,才能降低對庶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