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日前公布我國第15次景氣循環,此波循環從上一次景氣谷底的2016年2月開始,到去年1月達到高峰,擴張期長達71個月,是有本項調查以來第二長擴張期。各界關注的是本波循環的谷底何時到來,雖然國發會官員以之前14次景氣循環平均15個月的收縮期推估,本月有可能就是本次循環谷底,然而,以目前全球的總經情勢判斷,景氣在今年下半年落底就已屬樂觀預期,而景氣能否加速落底的關鍵在內需。國發會樂觀預期本月景氣可能落底,是出自於前14次景氣循環的經驗。從1954年有調查以來,景氣循環收縮期最短是十個月;在14次循環中,有13次的收縮期都在16個月以內,其中多數都在一年內落底,這也是官員評估本次景氣循環即將落底的依據。然而,今年國際政經情勢詭譎,是否能夠如預期在上半年景氣落底,變數頗多。
在過去調查中,唯一一次景氣收縮期超過兩年,是1975年到1980年的第五次循環,該次收縮期長達37個月,也是唯一一次景氣收縮期超過兩年。當年景氣收縮期如此之長,與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有關。1974年我國經濟成長率由前一年的11.9%驟降至0.6%,隔年亦只有個位數成長,當時蔣經國內閣提出了穩定經濟措施方案,推動後人熟知的十大建設,既是要改善基礎設施與推動產業升級,也要藉內需點火,推動經濟回溫。
當前的總體經濟環境與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有相當不同,但仍有類似之處。本波景氣回落的原因是俄烏戰爭等因素引發的通膨,讓各國紛紛升息應對,加劇了民眾對之後景氣前景的悲觀預期。原本已稍稍控制的通膨問題,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和結盟油國(OPEC+)無預警宣布減產後,通膨降溫的時間點再被延後,各國央行升息的腳步不停,今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景更加黯淡。
央行最近的理監事會展望也反映出外冷內溫的預期。央行理監事會下調了經濟成長預期至2.21%,這預估值低於民間主要智庫數據但高於主計總處今年2月預估的2.12%,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預測今年內需貢獻經濟成長率2.65個百分點,淨外需的貢獻是負0.44個百分點,代表在全球央行持續升息下,今年全球經貿擴張動能受限,產業去庫存時間將拉長,出口產業今年挑戰嚴峻。
國際政經情勢今年仍難樂觀,除了俄烏戰爭仍未見解決曙光,美國與中東之間的矛盾再度加劇了國際能源價格走升的可能性。美國聯準會上月雖然刪除了「持續升息」字眼,但近期國際局勢轉變,聯準會官員示警通膨問題惡化,應對通膨的行動將延長。主要經濟體持續升息的外溢效應威脅仍在,停滯性通膨的陰影再度籠罩全球。
台灣內需市場樂觀之處在於新冠疫情已近終點,上半年就可能將新冠肺炎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至第四類,代表疫情管控將完全鬆綁,國人消費逐漸回到疫情前水準;內需市場隱憂之處在於民間投資轉為衰退,過去幾年國內投資主力如台積電等廠商,為因應市場需求降低而放緩擴廠計畫,今年內需投資成長幅度將受限。
在擴大內需上,政府除了必須落實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公共支出預算也必須穩步推進,避免公共投資與民間投資失溫。在其他內需經濟上,我國跟歐美多國一樣,都在疫後出現勞動人口短缺,這特別發生在觀光、餐飲與零售等行業上,建議政府適時推動鼓勵就業方案,讓正迎來解封商機的內需產業不會因人力短缺而錯失商機。
外在市場難以期待,今年台灣景氣是溫或冷,關鍵在內循環。政府若要期待景氣落底,必須拿出更多振興內需的配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