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商務部宣布對台灣禁止大陸進口的2,455項產品,發起貿易壁壘調查;伴隨大陸民航局宣布將在台灣北方劃設禁航區。此二事件時機敏感,動機複雜,兩岸緊張關係再次升溫。
中國大陸調查包括台灣對中國大陸所有禁止進口產品,範圍不但為歷年最廣,更觸及兩岸經貿的「深水區」。因為中國大陸一直把此部分視為兩岸經貿最大的「絆腳石」,主張台灣必須先全面解除歧視性措施,兩岸經貿關係才能深化。
台灣回應則是基於國家安全理由,有必要禁止中國大陸部分產品進口,而基於情勢歷年來已有逐步放寬;迄今則禁止大陸1,066項農產品,1,394項工業產品,合計共2,455項產品進口,約占所有進口項目的五分之一。
在兩岸完成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進入貨品貿易談判,中國大陸多次主張台灣必須先解除對大陸的片面限制措施,雙方才能展開全面自由化談判;而台灣則以國家安全,以及對國內產業影響為理由,無意處理此問題。而後兩岸關係降溫,貨貿談判停止,此問題也一直延宕至今。
此次中國大陸再次觸及此敏感神經,對兩岸經貿再添變數。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禁止進口措施行之有年,過去陸方是透過官方管道要求台灣改善;而此次則是透過產業界發聲,要求政府進行調查,並不排除採取後續的行動。
然而目前兩岸思維還是停留在兩條平行線上。台灣官方回應已經大幅放寬限制,准許其他約占總產品五分之四,約9,800項產品進口,中方不宜將貿易議題複雜化及政治化,並呼籲應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平台解決。與中國大陸只訴求五分之一被禁止進口的產品,以及不透過WTO多邊機制處理兩岸問題,雙方立場可說是毫無交集。
未來大陸可能會直接宣布調查結果,認為台灣的措施影響到中國大陸的經濟效益。台灣則會質疑中方程序草率,欠缺透明性;而在台灣不進行調整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可能會增加對台灣貿易限制。事實上,近年來在兩岸關係緊張下,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經貿限制措施接踵而來,主要是集中在農產品,不過中方幾乎未觸及到兩岸關係的基石ECFA項目,大陸官方也多次聲明不會廢除ECFA。
但在習近平確定續任後,大陸官方迄今沒有對ECFA表示支持意見,未來中方對台灣的貿易限制措施,不排除波及ECFA產品,使得兩岸經貿摩擦再次升高。
此次大規模調查,也顯示大陸經貿部門盤點過去中方所謂的「讓利」措施是否合理。近年兩岸貿易更加失衡,已經連續兩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突破1,000億美元,雖然順差主要來自零關稅的資通訊產品。但中國大陸內部對此仍有意見;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龐大貿易逆差,台灣片面禁止進口措施是一主因,所以必須從源頭矯正,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另外由於兩岸目前均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在申請新入會的五個成員中,我方一直認為台灣是最符合CPTPP之高標準,也認為中國大陸目前距CPTPP門檻太遠。中方則多次反對台灣加入CPTPP,在今年7月CPTPP執委會上,雙方均將爭取成立工作小組,取得加入的入場卷,預期會有激烈交鋒。
中國大陸此時對台灣展開調查,除了涉及兩岸交鋒外,也可能藉機顯示台灣仍對中國大陸存有諸多歧視待遇;若未來雙方均有機會加入CPTPP,台灣對中國大陸限制措施與CPTPP並不相容,形成台灣加入CPTPP另一變數。
總體而言,這次事件對未來兩岸緊張關係,不確定性增加,台灣如何降低中國大陸制裁衝擊,鞏固產業競爭力,以及強化多元市場布局,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