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前啟動福島核事故廢水的排海測試,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正式開始排放。雖然日本政府宣稱安全無虞,對人類及海洋生物無害;而且還對外澄清是排放符合標準的「處理水」,而非外界所稱的「汙染水」。但是日本國內抗議聲浪不斷,也引起周邊國家反彈,認為即使將符合標準的核汙水排向海洋,仍會危害生態及公民健康,更會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南韓為例,除了官方抗議外,仍繼續禁止日本福島水產品進口,國會也通過譴責日本的行為。南韓未來也將啟動「國民安心」計畫,以消除民眾對日本核廢水排海後,食用水產品的顧慮。
中國大陸也公開表示反對,並批評日本的行為自私自利,因為核汙水的排放,會對環境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並要求日本應先應和周邊國家進行協商,在未達成共識前,不可先排放核汙水。
香港及澳門也反對日本的措施,聲稱任何廢水對人類健康都有傷害,排放核廢水入海絕非負責任行為,未來也將考慮限制日本福島地區水產品進口。就連離日本較遠的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國家,也大多表達反對立場。
相對於其他國家,我國雖也表示反對,但後續反應卻相對溫和,立法部門也幾乎沒有發聲。由於日本政府並沒有公布完整的海洋生態監測計畫,所以未來台灣必須自行監測鄰近海域。政府同時也準備建置預警系統,一旦有證據顯示損害漁民權益,或是危及國人健康,就會向日本政府求償。
不過此規劃可能不切實際,因為日本排放核汙水,台灣埋單檢測費,已經不合理。未來若是真有問題,日本是否會接受台灣的結果也不確定;而且通常國際求償曠日費時,可說是緩不濟急,無法提供實質的保障。
目前連日本國內對於核汙水入海,仍存有很大安全疑慮下,台灣絕對不可以輕忽其影響。最近原能會表示核汙水四年後才會抵達台灣,更掛保證不會有輻射安全疑慮,就顯得過於草率。
在美國的支持下,預計日本仍會執意排放核汙水入海。核汙水處理有多種方式,日本選擇對本國最有利的海洋排放方式,此種「以鄰為壑」的政策,風險由世界共同承擔,防治檢測費用也是由各國埋單,當然會引發質疑。
我國政府除了應表達反對立場,也要強烈要求日方確實以科學、透明、客觀及安全方式處置核汙水,相關處理的方法必須明確,並接受嚴格的國際或是第三方機構監督,可以證明核汙水安全無害。
另外政府也應將核汙水排放可能影響,讓民眾了解整個來龍去脈。日本預計在未來數十年排放約130噸核汙水,不但影響不易評估,也較難掌握受波及層面;所以必須建立長期動態觀測機制,才能發揮預警作用。
未來在長期排放核汙水下,福島地區首當其衝受影響最大,所以對由福島地區進口品的檢驗措施必須落實,甚至還要強化;更重要的是產地證明的核實也要到位,避免發生迂迴輸入的情形,才能確保國人權益。
政府在去年解除日本福島地區產品的進口禁令,期望日本可以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日本對台灣的解禁雖然表示歡迎,但迄今日本官方仍未表態支持台灣加入CPTPP。CPTPP將在下月中旬召開執委會,有可能會討論成立台灣申入工作小組;在此關鍵時刻,預估台灣不會對日本排放核汙水,有進一步抗議行動。
「吃核食,飲核水」的形容或許言過其實,但是在日本核汙水長期排放下,對台灣影響深遠;台灣在福島議題一再退讓,維護國民健康成本及風險也不斷提高下,究竟可以為台灣換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