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全球屏息以待的「超級央行周」,G20半數的中央銀行將舉行會議,台灣時間21日凌晨美國聯準會將公布最新的利率決策,接著台灣央行舉行理監事會議。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通常盯住兩個目標,也就是控制物價或刺激景氣。控制物價主要是參考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當核心CPI年增率持續上升,貨幣政策傾向緊縮;反之,則貨幣政策傾向寬鬆。景氣是否需要刺激,則參考各項總體經濟指標,主要就是經濟成長率。
由於烏俄戰爭、美中貿易及科技大戰持續,以及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災,使得全球都遭遇物價連續上漲,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又呈現停滯,全球經濟目前仍處於「停滯性通膨」狀態。各國央行本季是否調升利率,仍須觀察通膨是否減緩,經濟成長是否已經到了谷底,才能客觀判斷。
美國聯準會上次僅升息1碼,比之前的升幅溫和,但政策利率區間已高到5.25%至5.5%,為22年來的最高點,顯示當時看好經濟趨勢,以抗通膨為主。不過後來的發展並不如所願,最近勞工部公布8月的失業率由3.5%升至3.8%,且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年增率突然驟升3.3%,而核心PCE物價指數年增4.2%,明顯超過2%的警戒線,顯示仍未脫離停滯性膨脹的泥沼。因此,聯準會仍在抑制通膨或刺激景氣的兩難中難以抉擇,擔心調高利率傷害經濟,不調又造成物價失控,最可能的方向仍是「再觀望一季,暫不調升利率」。若下一季物價上漲率仍難掌控,則可能12月一次升息2碼以上;若經濟情況沒有改善,則可能下次升息僅1碼或不調整。
至於我國央行利率動向,基本上有一半是參考美國聯準會作法。另一半則是觀察第3季及未來經濟情勢的預測。
在物價上漲率方面, 5月CPI年增率2.02%,為今年以來最低,6、7月的年增率也降至2%以下,但8月的CPI年增率卻暴增為2.52%,前八月CPI年增率仍在2%的警戒線之上,必須透過民生電費凍漲來分散壓力。
在扣掉食物類與能源類等,易受短期、季節性因素影響的部分後,也就是核心CPI,5月份漲幅達2.57%,6、7月更升高至2.73%,以致前八月的核心CPI漲幅高達2.66%。顯然通貨膨脹的問題,仍不能掉以輕心。
拉長時間來看,蔡政府上任至今七年多,CPI上漲了10.7%,遠超過馬政府八年的4.6%和扁政府八年的8.7%。物價上漲有僵固性,侵蝕勞工的實質薪資所得並傷害經濟弱勢者的生存條件,應當高度重視。由於目前的通貨膨脹嚴峻甚於20年前,央行的利率動向決策,似應因時制宜,對於抑制通膨給予更高的權數。
經濟景氣方面,外冷內溫的情勢持續,出口衰退仍是最主要的下拉力道。8月出口是連續12個月負成長,累計前八月出口年減15.7%。主力電子零組件市況不佳,恐怕會「黑」到年底,創連續14黑,追平2015到2016年間最長負成長的紀錄。雖然民間消費上半年因脫離疫情而強勁,但仍然抵不過出口的雙位數衰退,以及上半年固定投資實質衰退5.8%,主計總處最近更將今年第1季GDP對上年同季成長率,從原來的-2.87%,向下修正為-3.31%,以致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成長率為負1%。
而領先指標的外銷訂單已連12黑,代表明年初之前出口難以樂觀。景氣對策燈號也連九個月衰退;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上半年平均實質薪資負成長,民間消費下半年恐難持續樂觀。因此,主計總處預測今年1.61%的經濟成長率恐怕難以實現,甚至連保1可能都有困難。
綜上,我國央行利率政策應當也是靜觀其變,要到12月才會有明確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