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0/19 第557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比才幹,不要比厚顏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一切靠進口移工,台灣能不淪低薪鬼島?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破除投資ETF的幾個迷思
民意論壇 藍白初選 更能反映真實
法國初選 主要政黨災難
由郭整合 不能堅持選正
客觀看待帶路倡議 謀求國家利益
以巴敵意螺旋□兩岸殷鑑
華為逆襲 警示台灣要蓄積人才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比才幹,不要比厚顏
黑白集/聯合報
台積電放棄進駐龍科園區,前閣揆蘇貞昌出來說風涼話,稱「選對人很重要」,暗諷桃園市府沒本事留人,綠營還數落是張善政把台積電「趕出去」。一個台積電,被蔡政府玩了兩次:去年被蘇貞昌宣布設廠來拉抬鄭運鵬選情,今年用台積電退場來損張善政無能,真是玩到夠本。

事實上,台積電從頭到尾沒說要在龍科設一奈米廠,是被蔡政府炒出來的。當時蘇貞昌還創造了「手指圈地」奇蹟,硬把一大塊民地畫進龍科,搞得居民組織自救會抗爭。如今台積電順勢退場,蘇貞昌又有話說了;但看在民眾眼裡,感想只有「厚顏」二字。

蔡總統動不動就蹭半導體業,王美花沒遇見黃仁勳也能蹭AI供應鏈,彷彿這些都是蔡政府的功勞。事實上,若無當初李國鼎、孫運璿等先進人士的遠見,大家現在哪有這屋頂可乘涼?民進黨卻想把功勞攬為己有,蘇貞昌更等而下之,想把自己的錯誤決策推到別人頭上。

中捷藍線也如出一轍。分明是林佳龍改路線繞彎道,賴清德卻要說嘴,指控盧秀燕圖利誰;去年選舉玩一次,今年選舉再搞一回。如此指鹿為馬,到底在展現什麼人格特質?

民進黨是個奇怪的政黨,當年口口聲聲公平正義、民主透明;如今卻理想、仁義盡失,還落得如此扭曲厚顏。拜託,比比才幹吧,別再比臉皮厚度!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一切靠進口移工,台灣能不淪低薪鬼島?
社論/聯合報
蔡政府近年不斷調漲基本工資,但對於提升國內人力資源及運用的問題卻始終缺乏著墨,因此,台灣職場低薪化的現象有如一池死水。近期國內觀光旅宿業者高喊缺工,在勞動部推動人力媒合卻成效欠佳後,行政院擬開放三千名移工供業者使用。對此,全國產業總工會發表聲明反對,批評政府一味替資方著想,只會成為台灣低薪的幫凶。

台灣過去進口移工,都集中在勞力密集的傳統製造業和農漁業;而服務業因進入門檻較低,以本國勞工為先,從未使用外國移工替代。這次觀光旅宿業者反映缺工嚴峻現象,固然不是假議題;但究其原因,主要是旅宿業的薪資待遇太低,工時又長,無法吸引年輕人就業。相對的,不少中高齡民眾雖有工作意願,業者卻因管理考量而不願聘雇。在這種情況下,即形成招聘及雇用上的落差,使旅宿業陷入缺工。

引進移工來填補旅宿業的人力需要,固然是最便捷的途徑;但如此一來,台灣就愈發踏上「低薪鬼島」的不歸路,沒有回頭的機會。近年來,國內旅遊住宿的消費行情並不便宜,較之他國甚至顯得不太合理;然而,旅宿業的平均薪資卻遠低於其他產業。據調查,台灣勞工前年的年薪中位數為五○﹒六萬元,餐飲旅宿業的中位數卻僅卅六﹒八萬元,整整低了兩成七。既然國內旅遊的消費價格不菲,業者其實應設法調升員工待遇,而不是一味指望以廉價進口移工取替。

進口移工除將導致低薪的固著化,更值得憂慮的是,將對本國勞工造成排擠。旅宿業的服務工作性質單純,進入門檻較低,因此能作為中高齡勞動者或就業中斷者重新出發的職場。稍早勞動部曾為旅宿業辦理過一次人力媒合,有五千多人應徵,但業者最後只雇用了四百人。可見,想要進入這一行業的人不少,只是問津無門。也難怪,全產總批評開放旅宿業移工是「飲鴆止渴」,更可能引發「破窗效應」,讓更多移工湧入服務業,排擠台灣年輕人的工作機會。

二○一六年,我國的移工人數為六十二萬人;到了今年,移工人數已增加到七十二.八萬人。亦即,蔡政府任內七年半,用種種理由開放產業及公共工程引進移工,數量已相當可觀。如今,若再為服務業開放進口移工,固方便了需工孔急的旅宿業,卻將對本國基層勞工的再就業造成全面打擊。

台灣固有許多優質產業源源不斷地創造更高價值,但另一方面,有些產業則因缺乏新的技術及觀念,長年陷於低薪的窘境。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其他國家都在研究如何運用中高齡人力,唯獨台灣卻抱著即將破產的勞保基金而不以為意,還在拚命引進移工。據國發會統計,二○二一年日本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為廿五%,韓國為卅六%,台灣卻僅九%。據央行統計,日本五十五到六十四歲中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為七十八%,韓國為六十九%,台灣卻僅四十七%。這些數字,均顯示政府對於本國成熟人力的運用缺乏關注與規畫,卻只想用最簡單而廉價的移工解決。試問,那麼多想要工作卻被社會排擠的民眾,在生計無著下,不會形成各種社會風險與社會問題嗎?

蔡總統和經濟部長王美花動輒引台灣的高科技業自豪,但別忘了,在社會基層還有許多需要工作、同時也有工作能力的人,需要政府為他們規畫工作機會。以政府對旅宿業的體貼,如果官員能拿出一半的力氣為需要工作的本國勞工著想,那麼,移工或許不是最佳答案!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破除投資ETF的幾個迷思
社論/經濟日報

台灣第一檔ETF-元大50(0050)於2003年6月發行,當年底ETF資產規模35億元,日成交值僅占市場交值0.28%;然而,到了2023年7月底為止,已有239檔ETF、16家投信參與發行,總受益人數高達654萬人,幾乎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參與ETF投資,資產規模則總計約3.1兆元,日成交值占市場成交值更高達22.1%。

ETF能大行其道並風起雲湧,主因除了存股盛行、長期投資帶動定期定額持續不間斷外,盤中零股交易的推出,大幅降低年輕小資族的進場門檻,也是原因之一;另外,近幾年COVID疫情肆虐,在家工作普及也使得適合網路交易的ETF大量受惠。在ETF蓬勃發展之際,國內ETF市場投資人的一些迷思,則值得探討並加以導正。

迷思之一:年輕人適合以高股息ETF來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嗎?根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台灣前十大台股ETF中,有五檔中就屬高股息類型ETF,其中前兩名資產規模都超過2,000億元。究其原因,除了高股息ETF原本就有為數不少的退休族群購買,及以追求穩定配息的法人機構大量持有之外,近期竟也成為年輕小資族的追捧對象。然而,從投資學角度觀之,長期累積財富所仰賴的利器為「複利」的效果,撇開每期投資金額大小,決定「複利」威力的因子之一為投資時間長短,而另一則為投資報酬率高低。年輕小資族最強大的本錢就是時間及較高的風險承度,所以在一定的投資區間內,年輕人若要以ETF為投資標的,應選擇市值型或成長型ETF,才會有較大的「複利」的效果,也方可在一定投資間內,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並為未來退休金奠定厚實的基礎。

迷思之二:高股息ETF配息頻率是否愈頻繁愈好?如上所述,高股息類型ETF深受投資人青睞,投信業者也抓住投資人愛配息的心態,紛紛推出「季配息」甚至於「月配息」等ETF產品;然而ETF就與股票一般,一旦沒有順利填息,領的股息就像是右手進左手出,並沒有真正入口袋,且亦會面臨貼息風險。另外,若ETF配息頻率增加,為了達成目標配息金額,必須執行停利的次數也會增加,對於以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為目標的投資人而言,高配息頻率反而不利。此外,對於不需要定期性現金流入者而言,領息後再將配息再投資,反而增加交易成本。

迷思之三:ETF屬被動性投資商品,不會有過高的槓桿風險?一般投資人對ETF的刻板印象即是:它屬於一種追蹤指數的被動型金融商品,因此其槓桿風險不會太高,惟現在台灣ETF市場的商品琳瑯滿目,例如目前就有33檔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槓桿型(如元大台灣50正2)及反向型(如國泰中國A50反1)ETF,基本上不論是槓桿型和反向型ETF,都必須以相關的期貨合約來複製報酬率,以每日追蹤報酬的正向倍數或反向倍數,方能達到產品本身設計之槓桿倍數。

再者,投資人買賣槓桿型和反向型ETF,除了必須承受一般投資風險之外,尚必須承受期貨正、逆差可能導致追蹤誤差過大的風險,同時也存在每日因必須動態調整複製投資標的指數倍數,尤其須轉倉時所產生的額外交易成本。總之,買賣槓桿型和反向型ETF,如同間接投資如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一樣,必須承擔比一般傳統型ETF相對更高的風險,尤其是高倍數的桿型和反向型ETF,其存在相當程度的槓桿風險,投資時不能不慎。

總而言之,在選定ETF投資時必須了解本身的投資目標,尤其是年輕小資族在人生投資的初階段,必須以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為首要目標,切勿為了追求短期配息的小確幸,而盲目一窩蜂追逐高股息暨高配息頻率的ETF,而應正確選擇市值型或成長型ETF,方能享有較高「複利」的效果,也才可以在一定投資間內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並為將來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另外,也冀望有遠見的投信業者,應多多效法國外,增加發行累積型(將每年資本利得自動滾入再投資)ETF,來讓國內投資人有更多元的選擇,以利其享有更大複利效果,進而更有效率地累積財富。

   
民意論壇
藍白初選 更能反映真實
李厚穎/數據決策科學總監(台北市/聯合報
關於藍白合,民眾黨主張全民調,國民黨則主張民主初選。從選出最強參選人的角度來看,究竟哪種方法最適合?

二○二○總統大選,韓國瑜便以高民調勝出獲提名,無奈選情不如預期,當時許多民調單位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這種狀況若存在,找十家民調公司來都無法給出有意義的參考值。如果只有一家真的準,難道要拿其他九家不準的數字來跟這家平均?

民調準確度不穩定的原因不一而足,在台灣主要是調查方式未與時俱進。首先是機構效應,不同機構的樣本受訪者可能偏向某陣營;其次是年齡層問題,年輕族群不用市話,如何準確調查到這些人?最後則是灌水,若對手陣營支持者有系統灌票,如何呈現真實投票行為?

這些問題的答案,台灣的主要做法是加權調整,即知道抽樣樣本可能有偏差,就在不同群體的結果間這邊加一點,那邊減一點。但怎麼決定加權方式?怎麼確定手機跟市話的比重?這就存在大量個人經驗,也是導致各家民調準確度不穩定的原因。

做民調前,要有長期進行的基線調查,經費跟時間的投入無比巨大。更重要的是,市話+手機民調的做法要符合科學,就須確保知道「只用手機」的比重,然後抽樣時要在那個群組內抽。否則只會放大手機跟市話都接觸得到的族群,結果同樣失真。

另一個難以克服的挑戰就是對手灌水,以及支持度只是空氣票。市場調查或民調都只是態度調查,會隨著時間或短期事件改變,也不代表會實際投票,因此只適合做為策略決策參考。

所以在選前某個時間點進行態度調查,然後就認定誰是最強參選人,顯然禁不起推敲,這是為何美國主要採用初選來推出候選人。維持一個支持者名冊(或認同卡簽署人),然後要求實際到投票站投票,來增加灌票成本,進而降低灌票影響。同時也在初選前進行充足的辯論與動員。這比起受眾被動在家回答問題,更能反映真實投票所需完成的動作,更可能判斷出最強參選人組合。

   
法國初選 主要政黨災難
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聯合報
在藍白合會前會,國民黨主張採用「美國、法國和南韓等國的開放初選」,遭民眾黨拒絕。其實法國沒有行之有年的總統開放初選,若指的是二○一二年左派社會黨和激進黨聯合初選,由於後者人選巴耶和另外五位社會黨候選人實力差距過大,多數時仍被視為社會黨黨內初選。又若指的是二○二二年左派基層支持者嘗試,其結果是失敗的。

第一,在法國兩輪決選總統選制下,各政黨多數時候沒必要整合出單一候選人。首輪投票可發揮準初選功能,政黨會等結果揭曉後再決定是否要支持得票領先兩位中的一位。也有例外,就是透過合作確保最適候選人進入第二輪。因此,二○一七年貝魯領導的民主運動黨在首輪投票前就宣布支持馬克宏。民主運動黨和馬克宏所屬前進黨間的合作基礎不是初選,而是權力分配。

二○二一年,面對馬克宏政府日漸右傾和極右派壯大,左派支持者發起人民初選,經四十六萬人線上投票,前社會黨籍司法部長陶比拉脫穎而出。然而,陶比拉最終只得到一八一張公職連署,低於法定的五百張門檻,無法取得參選資格。排名第二的綠黨領袖雅多則在首輪投票得到四點六三%選票,可見初選和民意間的巨大落差。

第二,法國到二○○七年才由左派社會黨開啟制度性的黨內總統初選,並在二○一七年得到右派共和黨參考採行。一七年至今,初選替這兩個主要政黨帶來災難。一七年,黨內初選出線的共和黨候選人費雍在首輪得廿%選票,落居第三,未能擠進第二輪。去年,同樣在初選出線的珮克雷斯更只得到四點七八%選票。展望二○二七年,長期做為右派主要政黨的共和黨只能仰人鼻息,看極右派民族聯盟及馬克宏所屬復興黨的臉色。

無獨有偶,七○年代初期取得左派主要政黨地位的社會黨也成為初選祭品。二○一七年,黨內初選出線的阿蒙在首輪得到六點七六%。去年,同樣在初選出線的伊達戈得票率更滑落到一點七五%。社會黨被迫加入梅朗雄領導的新左派同盟。

   
由郭整合 不能堅持選正
陳長文/中華民國資深選民(台北市/聯合報
藍白合甫啟動即觸礁,讓在野陣營對總統選情悲觀。藍白不合是人性,合則是克服權力的誘惑,除非有外力的施壓,很難期待。扣除尚未得到朱立倫主席授權的韓國瑜,今天的台灣,唯一還能以外力「整合」藍白的第三方,應該非郭台銘莫屬,只是郭董是否願意承擔這個「整合者」的歷史責任,也□中華民國在這關鍵時刻留下一段美好紀錄?

不論是二○二○或二○二四,筆者都認為郭台銘是台灣最好的領導人;如果郭台銘當選,才能真正克服阻力,解決台灣的難題。外界認為郭董民調落後為何還堅持參選,筆者年齡略長於郭董,我認為郭台銘在人生的這個階段,選上、選輸對他來說其實不重要,他思考的是在自己的餘生,如何還能夠為台灣及大陸(亦即中華民國)有所貢獻,為養育他自己及家人的土地盡一分心力,明年一月十三日的選舉是個讓郭台銘落實貢獻的過程。

但從這個出發點,筆者認為,現在台灣面對的歷史任務,非郭台銘不能,如同民進黨的林義雄,他為陳水扁排除萬難,讓民進黨順利執政,留下歷史定位。沒有林義雄,就沒有陳水扁,這不也是人生歷史的責任嗎?

從公開的民調來看,雖然郭台銘暫時落後,但依然是「關鍵少數」,郭台銘支持誰,另一方就會被邊緣化。郭台銘可以第三方的身分,提出公正可行的初選方式,藍白誰不同意,郭台銘就可與另一方整合,邊緣化第三方;而若藍白兩方都同意,則郭台銘這位「整合者」的地位,在中華民國政治史上可說是前無古人。

當然,這樣的前提,是郭台銘不能堅持「選正的」,郭董自己也要接受初選的結果。

川普身家僅郭董三分之一,放在美國稱不上頂級富豪,才會對總統職位汲汲營營;而以郭台銘鴻海集團創辦人歷史定位,早已高過李登輝之後的民選總統;畢竟總統任期只有八年,不及郭台銘數十年來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

因此「選正的」,只是郭台銘賽局策略的一個槓桿而已,而這個底牌也到了該掀開的時候。侯辦提出的「美式開放式初選」,筆者以為美國是公辦初選,有選民名冊,台灣的政黨在沒有名冊的情況下,等於是憑身分證就可以到任一投票所領票,會有在不同投票所重覆投票的問題,有執行上的困難。

因此,當下最科學、最接近選舉結構的初選方式,還是民調。如果到最後連郭台銘也無法整合成功,那麼就只能靠選民主動棄保了。

   
客觀看待帶路倡議 謀求國家利益
黃新龢/研究人員(台北市)/聯合報
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日前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宣傳一帶一路成果。十七日更召開「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來自一四○多個國家、卅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與會。

一帶一路倡議背後,有著深刻的大陸內部與國際政治經濟背景因素,即便大陸極力否認一帶一路與地緣政治的關聯,該倡議所涵蓋範圍之大、包含人口之多,其建設將涉及到沿線參與各國間的利益。雖號稱經濟合作,影響將無可避免會外溢到政治層面,進而影響地緣政治格局。

國際對一帶一路的批評包括:債務陷阱、喪失國家自主性、透明度不足、造成貪腐與人權問題、民主倒退、資源掠奪、新殖民主義等。國際也因而出現許多抗衡計畫,然而似乎均未達到目標,許多計畫係既有方案的重新包裝(例如「藍點網路」、「重建更好世界」、「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實係類似計畫的重新包裝、「全球門戶」計畫亦被批評只是「新瓶裝舊酒」);許多計畫也都有資金無法到位的情形(例如「重建更好世界」、「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與一帶一路都有「口惠而實不至」的問題。

相對的,前述國際對一帶一路的批評,可能也有部分誇大。研究顯示,至二○二一年底為止,一帶一路出現爭議項目僅占五點三%,出現爭議的金額占十點四%,推動上大致順利。在各國與美國之間的外交政策利益距離上,大陸並沒有因為一帶一路的推動而明顯改變「美國所領導的自由世界秩序」;推測因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希望分散風險,反而更積極與大陸以外的國際體系交往。此外,參與一帶一路也未明顯使參與國家的貪腐情況出現惡化。而民主退潮是近年國際的普遍現象,似乎與該國是否參與一帶一路並無正相關。

大陸對外投資與援助,一向號稱秉持著「不附帶特殊條件、不干涉內政主權」的原則。然而,近年隨著大陸的野心持續高漲,不斷向國際推銷「中國夢」、「中國方案」;身為全球最大單一債權國的大陸,很難避免利用手中的籌碼影響他國政策,以擴大自身利益。此變化也成為各國是否持續參與一帶一路的隱憂,值得持續關注。

「帶路倡議」或西方抗衡一帶一路的相關計畫,均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難以絕對的標準衡量成功或失敗,各國均試圖在不同的計畫中評估對己最有利的方案。若能減少意識形態考量,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國際間的合縱連橫,避免選邊站,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方能為我國謀求最大的利益。

   
以巴敵意螺旋□兩岸殷鑑
張光球/致理科大副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無預警攻擊以色列,後者立即反擊,造成雙方平民傷亡慘重,是五十年來最慘烈的一次。戰火仍在升高,引發聯合國的關注,美國也居中協調,希望戰爭能盡快結束;但是雙方敵意螺旋已上升,停戰談何容易?反觀兩岸不也是有難解之處?

哈瑪斯頗有破釜沉舟、視死如歸之勢,令世人震撼。使得美國外交、國防及國會領袖先後來到以國,連總統拜登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抵達以國,準備與總理內唐亞胡會談如何解決以巴衝突。然而,就在拜登到訪前夕,加薩醫院遭炸造成重大傷亡,導致阿拉伯國家領袖取消與拜登的會面,以阿敵意螺旋更為上升。

原本美國的積極外交是表示對以國的支持,也是欲勸說以國要適可而止,以免戰事擴大到不可收拾地步,如今事態卻更為嚴重。以巴衝突是一無解的國際難題,因為涉及到種族、宗教、生存權等複雜問題,而事實真相已經被現實的國際政治掩蓋,如今要追究誰應負起衝突的責任,卻已失焦。以巴雙方乃至於西方與中東國家,敵意螺旋在多次殺戮中不斷上升,報復的手段愈來愈殘酷。

服役時,一位參與過東山島突擊戰的士官長告訴筆者,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勇敢,事實上是戰場教出來的;每一次戰役讓他對「共匪」的恨意愈深,他就愈勇於殺敵。這應該就是「敵意螺旋」最好的註解。

兩岸關係不同於以巴,同文同種、宗教大同小異、各自有生存空間,不同之處在於政治制度及信仰。政治理念可藉由多方接觸了解彼此的想法,先求同存異,讓時間磨掉兩岸歧見,再找出適合共存的方法。如果兩岸持續不溝通,雙方敵意螺旋會在無形中增加,非台灣之福。因此,台灣不能存有「中共尚無能力犯台」,或是「美國等盟邦會全力相挺」的迷思。

國際常以理性角度來預測中共的行為,但從北京毫無規畫即放棄「清零」政策,任由人民四處旅行,使得全球再度緊張防疫,就可看出中共非理性的一面。我們不可認為中共不會蠢動,世人不也「理性」認為俄羅斯不會入侵烏克蘭、哈瑪斯無能力攻擊以國嗎?

西方國家支持民主友邦,不是真為民主信念;真正的目的是要維護他們的國家利益。換言之,是要友邦當他們的馬前卒。試問,誰能否認台灣正在為美國擋子彈?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月初說「美台維持現狀、不建交,會有和平穩定與繁榮等好處」,說穿了就是維護美國的利益。

以巴戰火未歇,我們不能抱著觀火的心態,因為台灣靠中國太近,卻離美國太遠。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預測,三年後如果共軍犯台將慘敗,但台灣也成焦土一片,是兩敗俱傷。明年當選的台灣總統,恐要深思應對之道。

   
華為逆襲 警示台灣要蓄積人才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聯合報
華為新手機Mate 60 Pro的問世引起全球關注,對於是否使用中芯製造的七奈米晶片各有解讀,有人認為中國已成功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達到晶片自產自用的階段,有些卻認為中國還沒有能力大規模生產出先進的晶片,只是使用改良過,先進性稍遜的DUV光刻機製造出類七奈米晶片,同時因為他們沒有EUV光刻技術,短期內無法做出更先進的五奈米晶片。

不管真實狀況為何,現在美國面臨兩個選擇,其一是繼續甚至擴大對中國科技封鎖;另一方面,一些美國公司希望取消制裁,因為大陸市場龐大,放棄極可惜;且再多的制裁也無法滴水不漏,反而加速中國前進的腳步。如此一來,全球將一分為二,世界科技也會兩極化,變成西方國家與金磚國家兩大陣營,各擁盟主,分庭抗禮。對美國而言,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並非全占優勢,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預期。

Mate 60□Pro上市就熱銷,中國目前是否能大規模生產七奈米晶片,我們尚不得而知,但我認為在晶片應用上本就不一定要使用最先進製程的高階產品。比如可以利用晶片設計、封裝及特殊生產技術處理,搭配次級光刻機技術,使其在應用表現上達到相同的成果,這在良率及成本考量下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替代方式。更何況中國大陸還一邊在研發更高階的新技術。台灣以半導體產業自豪,過去大家認為大陸半導體在設計方面落後台灣三年,製造則差距五年,目前看來,中台之間距離愈來愈短,我們還能領先幾年,需好好評估。

華為手機只是一個產品,這家公司還是全球最大的五G通訊大廠,現在又推出超低耗電功能的五G基地台、「穿戴產品」及智慧型電動車。許多國家都無視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採用華為先進的五G技術。這次新手機發表後,美國對其的制裁似乎已雲過風輕,華為全面開發新產品,利用手機、物聯網、互聯網,到所謂「萬物互聯」,可說是革命性與創造性的布局。

除了半導體外,中國在其他科技上的突飛猛進,也非常值得我們關注。比如量子世代即將來臨,對於這個台灣尚屬先進的議題,中國大陸已積極投入。再如電動車,大陸電動車的銷量已占全球市場近六成左右,且其中八成以上都是國產品牌,各車廠也積極掌握電池及電子零件的製造。另外對於人工智慧的全面整合與合面智慧化,大陸也在全力衝刺。當然美國的圍堵一定會對中國科技發展帶來極大困難,且中國同時發展這麼多項目也非易事,除資本外,特別需要大批菁英人才,人才是否充足是致勝的關鍵因素。

見微知著,台灣不僅不能鬆懈,既要維持半導體產業的優勢,提防中國大陸的追趕,更要投資新興產業,如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等等,才能儲備未來的競爭力。然而目前僅半導體產業就已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更遑論還要培養及儲備未來科技所需的人才。因此如何透過各種方式,蓄積人力資本,創造競爭力,值得政府審慎評估、未雨綢繆,結合大家的努力,才能讓台灣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永遠占有重要的席位。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恐怖大師:史蒂芬·金
儘管史蒂芬• 金本人否認有受到童年某一特定事件的影響,但人們不禁要問,是不是有件事催生了這位恐怖大師。在《有時候,他們會回來》短篇小說集中,他說到有人問他為什麼總是選擇寫恐怖故事,對此他回答說:「你為什麼認為我有選擇?」

威尼斯影展不在威尼斯本島舉行 而是在這!!
第80屆威尼斯影展,台灣男星李鴻其以導演處男作《愛是一把槍》榮獲「未來之獅獎」(Lion of the Future),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台灣之光。大家都知道威尼斯在義大利, 可是你知道威尼斯影展並不在威尼斯本島舉行,而是在麗都(lido)島舉行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