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封面故事,曾經以「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做為標題,之後的兩年半,國外重要媒體與政經智庫大多支持此一觀點,隨著俄烏戰事興起,此一聲浪益發興盛,台海危機已經成為全球注目焦點,包括歐洲與亞洲主要國家領袖,均公開呼籲降低此一影響世界甚鉅之重大風險。當然,台灣多數戰略專家認為,中國目前正面對內部整頓的嚴峻階段,軍委會副主席、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均銷聲匿跡,短期武力犯台的可能性很低。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顯示:42.8%台灣民眾認為必要時美國將會派兵保護台灣,於是台灣社會呈現「馬照跑,舞照跳」昇平景象,幾乎沒有人擔心戰爭的威脅。然而國安專家指出,未來四年內,中共在主客觀條件均不具備的狀況下,不會採取武力犯台,但極可能以封鎖海空航運,企圖癱瘓台灣經濟,瓦解民眾信心,造成股、匯、房市崩盤,大量資金外流之經濟危機。
依據國內外智庫研判:2027年前,兩岸有可能出現所謂「非戰爭的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譬如海空航運封鎖,關鍵原物料進不來、製造商品出不去,海底電纜、通訊網路、發電及供水設備遭受惡意破壞等。
當原物料進不來、生產貨品出不去,台灣經濟到底可以支撐多久?
本報曾建議政府國安單位立即採取必要因應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吸引主要關鍵原物料供應商來台設廠、增加台灣晶圓製造在海外產能、釋出更多公共資源與利多政策,穩定人心、與國內各大科技公司協商,編造關鍵人才名冊,必要時除我軍警情治單位外,或可請美國給予特別保護與安全撤離,以維繫狀況解除後產業重建能力。民間企業更應針對重要客戶,如蘋果、輝達、超微、特斯拉等,擬訂緊急情況下,短/中期因應措施,務必對其供應不斷,訂單不至於移轉至韓國生產。這些廠商屆時便將對中國政府施壓,縮短台灣遭受封鎖時間。
台灣現階段經濟發展,由於內需消費市場有限,主要仰賴出口、外資投資與觀光消費收入,可是今年8月之前,台灣出口呈現連續11個月下滑,創14年來新低紀錄,國外來台觀光人數,除韓國之外,均遠低於業者期待,連日客來台人數都創新低,對於國內旅館、餐飲與零售服務業,並未產生預期之加乘效果。
在國際大廠考慮台海可能出現風險,主張「Taiwan+1」多元供應鏈策略下,台灣生產製造業被迫出走,紛紛在越南、印度、印尼、泰國等地設立工廠,分散製造產能,造成本土生產、出口、就業,三緯度減少,實為台灣經濟發展最大危機。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台灣社會與經濟真的承受不了戰爭,甚或海空運封鎖的隱患。重新開啟兩岸溝通對話,降低彼此誤判危機,實在是現任與未來政府不可逃避與推諉的重責大任。我們需要的不是高調與口號,以務實行動照顧2,300萬人民安全與福祉,才是中央政府必須面對的情勢與處理態度。
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根本的基礎,外交、內政、教育、醫療保健、勞工保障、社會福利、國防建設等,均須建立在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之上,除此別無他途。如果兩岸問題是妨礙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我們便應謹慎且徐圖為之,否則其他理想與奢談,均是不切實際的鏡花水月。
過去八年,兩岸關係與信任倒退,確確實實影響台灣經濟發展與產業出路,我們期盼明年初選舉出的下一任元首,能夠重新檢討情勢,開啟新途徑,改善兩岸緊張與互相猜疑的不良關係,將台海發生戰爭與遭受中共經濟封鎖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則國家是幸、百姓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