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0/23 第557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小房間裡的真相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藍白合最終目標:政黨輪替、民主保台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貧富差距未改善 稅改仍須努力
民意論壇 SRF 協和電廠轉型契機
淨零光靠綠能? 循環經濟補缺口
終結誘騙外籍移工來台的政府
金鐘58 點亮人間珍惜
支持台灣教育永續 消弭弱勢孩童的學習落差
讓糧食安全迷思步下神壇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盡信導航 不如無導航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小房間裡的真相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賴清德和柯文哲近日頻頻為舊事交火。柯文哲宣稱賴曾「親自拜訪」他,要他別反對深澳電廠;未料,後來因蘇貞昌要選新北市長就放棄了,讓他氣得想摔電視。賴清德聞言氣急敗壞,說他從不曾登門拜訪柯,柯文哲是自編自導自演。

故事的說詞後來有了修正。柯文哲說,那年三月他們見過好幾次面,賴清德都把他拉到旁邊「小房間」去談。可見,「親自拜訪」的敘述言過其實,柯悄悄修正。但賴清德仍無法釋懷,說「拉到小房間」絕非事實,「我們交情沒那麼好」。柯文哲馬上再回嘴,說剛退黨的周榆修可當證人。

這次交手,如果糾結在「小房間」或「登門拜訪」,就畫錯了重點。柯文哲想說的是,賴清德決策出爾反爾,搞得老百姓不知要相信什麼。賴清德則想甩掉這條小辮子,只能利用柯文哲的語言漏洞反擊,卻閃掉了實質問題。小房間裡沒有真相,其實是各自表述。

板凳議題也讓兩人互噴口水。柯文哲說,賴清德和他吃飯板凳只坐三分之一。賴清德氣沖沖反駁,人盡皆知李登輝見蔣經國時板凳坐三分之一,自己不是李登輝,柯文哲也不必以蔣經國自居。柯文哲譏稱,一定是兩人民調很接近,賴才會如此氣急敗壞;後來,他也承認是「玩笑話」。

看不見的房間,不存在的板凳,和消失的電廠,你要相信誰?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藍白合最終目標:政黨輪替、民主保台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為了開放性民主初選或全民調談不攏,藍白合談判上桌後就失控,幕僚相互攻擊,甚至有瀕臨破局的氛圍。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透露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都見過面,朱立倫提出從選舉聯盟到執政聯盟的設計思考,柯文哲則承認國民黨仍是主力,藍白合一時間又有峰迴路轉之勢。

朱立倫提出的構想,選前有選舉協調委員會,選後有執政委員會,這就是為政黨合作做體制運作的準備。德國模式是朱立倫的參考架構之一。德國主要是靠政黨結盟維持國會穩定多數,而政黨要維持穩固結盟運作,需要一紙協議明確宣示合作方式與政策目標,這或許可以是柯文哲所說聯合政府的思考方向,讓政黨合作執政變得可能。

不過,我國憲政制度並不是內閣制,很難完全照抄德國模式來運作。例如,德國執政聯盟的嚴重分歧可能導致聯合政府解體、國會解散;但在台灣,未來的執政聯盟即使瓦解,總統仍然繼續掌權,無所約束。因此,「結盟委員會」要如何設計,才能讓差異性這麼大的藍白兩黨,能有制度性互信維持政策結合和執政共識,將是一大學問。如果兩黨拿不出一套合理說詞與設計,只是把藍白合限縮為誰正誰副的權力安排,就很難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兩黨除了政策、理念的溝通外,還必須對國會席次和未來執政方式,提出一個政黨運作新模式,讓選民相信藍白結盟可以倚靠,而不只是分官封爵的安排而已。

藍白合所以會有票房,主要是多數民眾希望再次政黨輪替,而侯柯的民調支持度也是「合則勝、分必敗」,這是政治的現實。但這些都是政黨利益的選票估算,而不是國家政策的路線選擇。藍白應該合,除了選舉利益外,在國家發展路線和兩岸政策上,確實和民進黨有重大分歧;藍白合必須讓選民相信,兩黨可以為人民捐棄成見,不僅在選舉上促成政黨輪替,選後執政也有能力民主保台;這不僅要在國會維持穩定多數,在國家安全大政上也不能有明顯歧異。這些都需要白紙黑字承諾,以確保穩定執政的可能。不過,這畢竟是我國政黨史上的新創舉,能不能成事,要靠兩黨的格局與智慧。

此外,由於藍白性格與利害不同,黨內人多嘴雜,黨外更是雜音不斷,破壞聲四起。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就見縫插針,指藍白選舉時合不合都那麼紛爭,如果執政每天吵。這就是朱立倫強調的堆疊善意要化解情緒;但侯友宜和朱立倫或許忍得住,習於網紅政治的柯文哲能否管得住自己那張嘴,恐怕也是大問題。藍白如果沒有「大局為重、相忍為國」的覺悟,就必須要做好選舉兩敗俱傷、選後玉石俱焚的準備。因為藍白合破局結果,政黨輪替目標落空,即使藍白在國會合計占多數,新仇舊怨將會使兩黨衝突更烈,面臨分遭綠營各個擊破的泡沬化危機。

藍白合有可能創造我國政黨政治與憲政運作的新里程碑,但藍白要組成最強戰隊,兩黨已沒有條件浪費在政治口水與爭執裡。改變民進黨政府失政現象,讓脫軌的民主回到正軌,舒緩台海緊張情勢,是在野黨領導人無可逃避的責任。當前紛擾是藍白必經的磨合過程,也是兩黨轉型再造的機會,如果兩黨仍各持己見,既不符民意期待,也會讓台灣命運更加沉淪。在野黨領導人和參選人應該認清現實,不要逆勢而行,當民意的絆腳石,否則將付出慘痛的政治代價。成敗一念間,破局易成事難,不想讓歷史留下憾恨,藍白都要小心慎行。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貧富差距未改善 稅改仍須努力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財政部最近發布110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統計資料,行政院主計總處也發布111年家庭收支調查,兩者都顯示我國的所得分配未見改善,稅制在改善財富或所得重分配方面仍有努力改善的空間。

觀察財政部歷年的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按家戶20等分來看「總所得」的差距,最高5%申報戶的總所得,在101年是最低5%申報戶的84倍,103年破百之後就扶搖直上,108年達110倍,109年更惡化為129倍,111年又升高到140倍。按十分位、五分位來看,差距倍數也是一致地逐年增加、惡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所得者的總所得幾乎不受經濟不景氣或疫情影響,甚至逆勢增加,但低所得者的所得總額卻受到嚴重影響而減少,應是近年貧富差距擴大的主因。

上述的所得申報核定資料統計,並未包含申報戶的免稅所得或分離課稅所得,低估了貧富差距擴大的程度。目前分離課稅的所得項目,包括債券、短期票券、證券化條例的受益證券等之利息所得、結構型商品之交易所得、股利所得,大多為高所得者享有。而許多減免稅的所得,包括證券、期貨之交易所得,產創條例、生技新藥條例、科學園區條例、促參法等,也集中在高所得者。

例如,綜合所得總額的差距,按家戶20等分,最高5%申報戶是最低5%申報戶的530倍;綜合所得總額加計「分開計稅之股利所得」後,20分位的差距即擴大為626倍。因此,如果把其他分離課稅、租稅減免的所得計入,富人的實際所得絕對要比所得稅申報的統計資料顯示的要高出許多。

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也印證了財政部稅收資料所顯示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現象。五分位的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從103年的6.05倍,增至108年的6.1倍,110年及111年擴大至6.15倍,貧富差距創十年來最大紀錄。若依「每人」可支配所得重新排序後計算所得差距倍數,111年為3.93倍,較110年增0.02倍。吉尼係數從105年起從0.33開始逐年增加,109年已增至0.34,111年再增加至0.342。

111年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較110年增1.7%,每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年增僅1.2%,代表高所得者的所得成長速度超過低所得者,這些都和財稅資料所顯示的貧富差距擴大相符。

再看所謂「量能課稅」的綜合所得稅制,在縮小貧富差距或改善所得分配不均方面的表現,觀察五分位的「稅後所得」(也就是將綜合所得減掉應納稅額)的差距,107年最高20%的稅後所得是最低20%的12倍,108年增為25.09倍,109年又增至25.6倍,110年雖略降為25.3倍,顯示最高所得戶比較容易從扣除額方面獲得實質的鉅額減稅效益,造成累退的不公平現象。

也難怪,主計總處的統計發現,111年五分位的所得差距倍數為7.50,雖比110年的7.63倍降低,仍是103年以來的次高。但是租稅政策只縮小所得差距0.15倍而已,主要還是靠著社福補助縮小所得差距1.19倍,才使得可支配所得最後的差距減為6.15倍,貧富差距仍是101年來最嚴重。

「所得」分配的差距既然愈來愈懸殊,可想而知由各年度稅後所得構成的「財富」,其集中程度一定更為嚴重。可惜財政部雖有財產總歸戶資料,但和主計總處都沒有「財富分配」的統計資料,建議未來應當彙整並公布財富分配情形,作為後續的政策參考依據。

另一方面,財政部遲至最近才提出囤房稅2.0,方向上應有助於改善「財富分配」的差距,但初估平均每一囤房戶的稅負只增加6,000元而已,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仍然有限,有必要進一步提高稅率及累進程度。

至於所得稅制方面,應該檢討刪減分離課稅及免稅的項目,或是提高稅率;也應該針對資本或財富所得比重低,且低薪的勞工給予減稅,以提高稅後的薪資所得。雙管齊下,將可以提高租稅的重分配效果,縮小貧富差距。

   
民意論壇
SRF 協和電廠轉型契機
華健/基隆市海洋保育協會理事長(/聯合報
日前賴清德副總統拋出「二○五○淨零轉型」和「第二次能源轉型」,作法包括發展生質能在內的多元綠能。矛盾的是,眼前政府所規畫要大幅擴充的協和發電廠,卻堅持百分百燒天然氣,放棄轉綠機會。同時,雲林和桃園接連出現反對廢棄物重組固體燃料棒(SRF)發電設廠的運動,抗議政府大力推動的SRF是「假綠能」。

SRF為源自垃圾而經過加工的燃料(RDF),在歐洲行之有年,被國際能源總署歸類為當今最大宗再生能源的生質能。目前在台灣,業者用它發電,效率達百分之廿五即可享政策補貼。

過去使用傳統生質能帶來許多問題,已逐漸被淘汰。而現今用於高效率設備,包括使用固、液、氣態的生質燃料,可望對於達成永續發展目標及對抗氣候變遷直接做出貢獻。

目前歐洲燃燒SRF電廠,需符合依熱值及氯與汞含量等分級的生產交易標準;其廣泛採用爐排與流體化床燃燒系統,並證明相當可靠。而接下來,待國際標準組織(ISO)建立SRF標準,則可望有助SRF成為可信賴燃料,克服市場障礙。此時挑選適當廢棄物做為原料更形重要,但也將殘留更多不宜做為生產SRF的廢棄物待解決。

目前許多縣市都面臨垃圾量持續增加,去處難覓的難題,加上中央各部會急於配合衝綠能業績,接下來透過政策認證夠綠SRF的龐大業務,和可能衍生的弊端,不難預料。使用SRF的主要障礙,包括廢棄物管理相關政策、適當品質SRF供應來源、相關行政官僚及社會大眾的接受度等。而為確保空氣汙染減至最低,最重要是落實最佳燃燒技術及妥適運轉。

從廢棄物當中擷取能源的目的,主要仍在廢棄物管理,並不能作為能源解方;SRF固然能滿足一部分電力需求,卻必須以遵循嚴格標準,並在健全體系下進行為前提。此體系應有助於促進廢棄物當中的資源與能源回收、再利用,及防止汙染;其中包括,充裕的收集和從產生源頭分類與隔離的設施。

其餘確保最佳運作與經濟性的持續發展條件還包括:採用最佳汙染防治技術、避免噪音與臭味的排放、利益相關團體和當地社群溝通以取得大眾信任等,這些都有賴中央與地方政府持續進行廢棄物管理計畫的整合。

因此,在台灣,SRF體系尚不成熟、標準尚未建立,便不宜過度標榜,更不應視為一次解決垃圾與綠能問題的解方。而應認清實際存在的挑戰,並積極發掘其中可能隱藏的問題。

賴副總統既然要能源轉型、追求淨零,首先該重新評估與此目標背道而馳的協和電廠擴建案。而眼前,針對政策認定為綠能的SRF,更應努力化解爭議,以為台灣開創永續前景。

扭轉協和電廠轉型成為追求淨零的助力,可重擬一套不須填海造陸、利用深澳電廠舊廠址做為SRF等生質燃料加工廠,同時改裝既存鍋爐的規畫。如此可望由政府率台電帶頭,使用包括SRF在內的生質能,同時建立一套從供料品質到燃燒排放監測的嚴謹、公開過程,做為未來其他廠的示範。

   
淨零光靠綠能? 循環經濟補缺口
陳文卿/台灣資源再生協會常務理事/聯合報
淨零碳排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環保議題,可是如何達到淨零,大家往往光從能源策略角度思考,而談能源又過度將重點擺在再生能源上。最明顯的是,賴副總統日前提出「淨零轉型五大策略」,談到要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並將重點放在發展多元綠能,加速地熱、氫能、生質能與海洋能等前瞻能源上。此對達到淨零的目標,周延性顯然是不足的。

依據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二○一九年針對全球性減碳策略的研究,發現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低碳運具等能源策略,約可減少總碳排五十五%。剩下四十五%減碳缺口,必須相當程度倚重循環經濟策略才能補上。

藉由資源的循環利用,將可減少天然資源使用與廢棄物產生,因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具有「三減」效益。尤其是對於占全國總排碳量約三成的營建部門而言,藉由使用循環建材來降低碳排,更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以水泥而言,依環境部的排碳資料,生產波特蘭水泥原料,包括開採及製造,每噸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九百八十公斤;但在維持混凝土強度不變的前提下,若將混凝土中的水泥,部分改以電廠飛灰或煉鋼廠爐石粉替代,碳足跡僅約五十公斤,相差約九百卅公斤。全國每年水泥使用量約一千兩百萬噸,假設再生材料替代率廿%,每年就可減少約兩百廿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減碳貢獻十分顯著。最重要的是,這些替代材料之成本遠比水泥低廉,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的效益。

資源循環是循環經濟的重要手段,但二者最重要的差異是,資源循環是當廢棄物產生之後,設法回收來再利用;可是往往回收再利用的產品與市場需求有落差,以致徒勞無功,甚至因缺乏經濟效益而必須靠補貼手段才推得動。

循環經濟則是從產品開發階段就思考使用永續性原料,因此不虞無市場通路。以興建低碳綠建築而言,在規畫設計階段就要求使用永續循環綠建材,市場需求明確,就可以鼓勵業者努力使用循環材料生產綠建材。循環經濟最重要的精神是以經濟手段帶動資源循環,並藉由資源循環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創造經濟與環境雙贏,這才是未來大家應全力以赴的地方。

   
終結誘騙外籍移工來台的政府
趙福園/照顧服務員(新北市)/聯合報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提出包括建置農業缺工人力平台、有條件放寬旅宿業與物流業聘移工,以及「特赦」失聯移工限期投案等三大移工政策,可謂對缺工及治安問題對症下藥。筆者不得不讚揚侯友宜的魄力與遠見,呼籲下架誘騙外籍移工的民進黨。

民進黨政府總是飲鴆止渴,只知開放引進外籍移工。須知,現在失聯移工已達八萬四千人,多數原因是未訓先僱,而最近交通部更規畫開放移工三千人以應付旅宿業缺工狀況。猶記得九月初侯友宜提出四項長照政見,強調看護移工一定要跟長照資源和訓練結合,提升照護品質;行政院官員幾天後竟然投書媒體表示外籍家庭看護一入國就必須支薪,故其訓練必須在境外進行,我國很難至境外執行培訓,將問題推得一乾二淨,明確告訴國人,政府只負責將外籍勞動人力誘騙進來。

日本高齡化程度較我國高,但引進移工的政策具有配套。技能實習生制度規定最長可研修五年,讓修完技能實習的人士最長可獲五年的就業資格,更針對缺工的業界實施日語及技能的考試,考試合格可取得就業資格。

我國引進移工毫無配套措施,連基本的語言能力都無要求,除了浪費我國推廣中文的教育資源,移工對於來我國工作的內容毫無所悉,懷抱著淘金夢,在借貸之下盲目到工作地,自然難以負擔工作要求。在經濟壓力下只能逃跑,四處打零工賺錢,造成經濟地下化、醫療及健康、所生育的小孩無法報戶口等眾多問題。

這些逃逸移工當初就是因為民進黨政府的不作為而被迫逃跑;投案後可依據逃逸情節,讓有意願及有技能的移工在訓練後投入適當的行業。

建議選擇有魄力者擔任下任總統,讓新政府來整體規畫外籍移工政策。

   
金鐘58 點亮人間珍惜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今年金鐘獎頒獎典禮好好看!」朋友們在社群分享,因為不僅是得獎者燦爛夜晚,更提醒大眾逐漸遺忘的人間珍惜。

一、人與人不只是同事、對手。「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得獎者致詞時,Lulu黃路梓茵激動落淚,搭檔主持「綜藝大熱門」的吳宗憲很自然地為她拭淚,在手指抹去淚珠的剎那,說明夥伴深情。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揭曉時,以「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獲獎的蔡淑臻起身準備上台,身旁同樣入圍卻沒有得獎的高慧君、林予晞忙著彎腰幫蔡淑臻拉開禮服裙襬,讓她得以優雅邁步,不至於絆倒。無法領獎的瞬間,最佳女主角們依然體貼他人。

二、永遠不忘共存共榮。迷你劇集男配角得獎人黃迪揚真情流露告白:「一定要珍惜在還沒有發光之前,就看到你的人。」妻子鼓勵他持續戲劇表演;任何路途都需要知心夥伴,不計算只支持。

賴孟傑以「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獲得「戲劇類節目導演獎」,他提到:「謝謝醫護,我們好像很久沒有謝謝醫護了,只有在台灣遇到重大疫情與重大困難時,我們才想起醫護的重要,卻忘記他們始終是人,他們也會害怕未知的病毒,害怕醫療暴力。」呼應醫護爭取權益的心聲。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單獨活在世間。近日在社區公園看到訓練女兒溜直排輪、利用廣場練習花式繞樁的壯漢爸爸,跟長年在公園做體操,擔心雙方碰撞的銀髮族起爭執;壯漢爸爸毫不退讓,對長輩們大吼大叫,令人久久難以釋懷。

共用防火巷的鄰居,後陽台外推後,在防火巷架設鐵窗,過近距離放置冷氣機室外機排放熱氣,每年長夏都令我無法開窗生活,熱氣仍從門縫灌滿房間,一年至少剝奪半年的居住權。四月份趁他們換冷氣時懇求移往大街排放熱氣,對方要求必須給他們錢;五月底建管處判定違建立案後,竟有神奇力量出現,始終緩拆,令我憂愁明年夏日如何生存?

當今社會是不是失去了珍視他人的同理心呢?到底金鐘獎頒獎典禮是夢幻樂園?或真實生活是粗糙惡夢?聽金鐘得獎者摯誠告白,願蔡淑臻得獎感言中的那道光,能指引未來共存共榮之路。

   
支持台灣教育永續 消弭弱勢孩童的學習落差
張振亞/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台北/聯合報
在各種企業永續公民及ESG的獎項中,很多企業都特別關注並投入教育議題。關注的同時,我們應該正視台灣經濟弱勢以及偏鄉學生的基本學力,和一般學生相比有極端落差的嚴峻事實。這個問題不僅將減少個體積極參與社會的機會,也會影響國家人力資源和人才素質的茁壯,乃至台灣未來的發展是否能夠永續。

根據審計部今年八月底公布的資料,經濟弱勢學生在國文、英語、數學科的國中教育會考成績為「待加強」(亦即尚未有基本學力)的比率分別約為廿四%、五十三%、四十六%,是一般學生的兩倍以上。弱勢孩童大幅的學習落差在國小畢業時已經存在,國中時期更擴大;這表示有一半的弱勢孩童在未來可能失去接受高等教育、取得就業機會及經濟自主的能力。這些孩童所面臨的人生困境,將連動造成台灣偏鄉家庭功能的低落,地區發展持續處於劣勢。

台灣必須是一個包容與融合的群體,並有著共享的普世價值,才能確保健全經濟體的存續與發展,才能孕育一個活躍進步的自由民主社會。我們呼籲有志支持永續教育目標SDG4的企業,都能認識到台灣教育的關鍵挑戰,進而支持補救問題或強化弱勢學習的組織、企業投入教育的資源,才能發揮實質效益。

學習落差的成因,從教育資源多寡、教學模式僵化到家庭狀況影響讓孩童學習期間缺乏陪伴與引導都相關。面對教育的複雜挑戰,需要有更多企業願意為教育不平等的嚴峻性和急迫性,投入資源於消除落差的解決方案上,或是支持相關組織,例如「為台灣而教」、「均一教育平台」、「LIS情境科學教材」、「OPEN技職教育」、協助教師教學課程與知能的「螢光教育協會」等等,以及眾多在地課後輔導的組織,包含「台東孩子的書屋」,「新城練習曲書店」等團體。這些組織有的開發和推廣數位學習資源,賦能老師並提供教材與培訓,有的推廣多元技職發展。他們致力於啟發孩子思考能力,激發孩童學習動機,提供高需求孩子課後輔導,或支持教育現場的教師。種種行動都在透過不同的解方,試圖消除教育的落差。

企業要實踐永續發展的教育目標時,應該要清楚鑑別關鍵的挑戰為何,找到務實有效益的解方,並運用合適的指標來評估成效。企業應該認知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一套整體性架構,在目標之下,有具體目標和指標,分別提出做法和成效評估。具體目標4.1為「確保所有男女童完成免費、公平和優質的中小學教育」,則需搭配指標「閱讀、數學達到最低能力水平的比例」來評估成效。當企業確實理解這套架構、指標目的並投入資源,才能為台灣永續帶來實質的貢獻。

   
讓糧食安全迷思步下神壇
徐世勳/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聯合報
全世界沒有國家像我們這樣的重視糧食安全,且將糧食安全視為等同遠古時代的糧食自給自足,與世隔絕,不考慮糧食進口儲備的選項。在如此的集體迷思下,農業部的施政言必稱糧食安全,補貼補助則源源不斷,官民皆大歡喜。似乎為了維護糧食安全,我們全國上下都應該不計任何成本與代價。經濟學原理「成本效益性」或「成本有效性」節省公帑的善意批評都可免了。

在糧食安全的神壇蔭庇下,我國以零細小農為主體的農業仍在「生產型」農業的起始階段原地踏步,不得不靠補貼補助或讓利過活。未來FTA的開放進口或加入CPTPP,我國農產品不被進口替代就很不簡單了,更不用談出口競爭,或農業發展的轉型。

以最近農業部為了解決蛋荒,花數億元專案補貼進口雞蛋,又再花費四千五百萬預算銷毀其中三分之一的過期雞蛋為例,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日前在立法院答詢表示,「這是糧食安全維護需要的基本代價」。雲淡風輕,似乎要大家不必大驚小怪,也沒什麼好檢討批評的。

為了維護糧食安全,高額「補貼」雞蛋進口,遠遠超過WTO所要求的「國民待遇」。相對於巴西蛋農,我國蛋農變成次等國民,還必須忍氣吞聲。

其實,這專案補貼進口雞蛋浪費公帑只是「基本款」的代價而已,還有更大條的。以二○二○年監察院所提稻米雙軌制度糾正案為例,農委會(即剛升格的農業部)十餘年來投入超過新台幣兩千億公帑,仍然未能健全稻作產業體質及產銷平衡,公糧儲備爆倉,超過安全存量三倍多、倉管費用逾數億元、嚴重糧損及浪費等問題,顯有嚴重違失。

另監察院指出農委會所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之直接給付/繳交公糧雙軌制,迄今仍未達政策目的,亦未有效改變國內以產量為導向之栽培模式,公糧收購負擔顯有惡化之虞。但監察院的糾正歸糾正,「這是糧食安全維護需要的基本代價」,雲淡風輕,維護糧食安全變成政府失職無能的擋箭牌。

一九八一年美國前總統雷根就職演說講得好:「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政府應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勤於法規制度的調整與修改,把食安、投資環境做好並減少干預,更要避免「國進民退」的「公親變事主」,一流的農企業、食品加工業及農業從業人員自然會想辦法將農產業做大做強。

讓農業步下糧食安全的神壇,讓傳統的「生產型」農業脫胎換骨轉型為「食農供應鏈型」農業,再華麗蛻變為「生命科學型」農業,提高附加價值,創造更多就業,福國利民。新加坡、荷蘭、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的農業發展領航路徑,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好榜樣,誰說經濟發展必須滅農!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盡信導航 不如無導航
趙坤茂/聯合報
國慶連假期間,讀到三則行車導航意外的新聞報導,反映了數位導航系統雖然帶給用路人許多便利,但如果盡信導航而忽略實境臨場狀況,可能就會一步一步陷入險境。

新北一家三口前往宜蘭漁港採買新鮮魚貨,返程時由導航帶路,竟因視線不良而將車子直接駛入海中。轎車落海後快速下沉,所幸駕駛及時將車窗打開,三人均順利逃出,平安獲救。

桃園一處正在施作水泥灌漿工程的廠區,有位廠商開著轎車隨著導航指引,並未留意路面才剛鋪上水泥,直接駛入水泥尚未凝固的道路,頓時動彈不得。施工人員傻眼之餘,合力將深陷泥淖的車子推出,結束這起烏龍事件。

南投有部遊覽車,由於網路訊號不穩,造成導航間歇失靈,司機迷航時竟將車子駛入非常狹隘的產業道路,進退不得。警方獲報後,派人指揮遊覽車開到勉強可以轉彎的地方掉頭,然後再引導駛往開闊的聯外道路。

接二連三的導航災情,提醒我們使用數位智慧裝置時,切莫過度依賴,仍須保有敏銳機智的臨場直覺,才能在步入險境前懸崖勒馬。畢竟馬路如虎口,導航失誤所造成的傷害,有時可能就要了人命。

去年九月,美國北卡有位男子於慶生會後開車返家,途經一段不甚熟悉的區域,只得開啟導航帶路。沒想到竟被指引到一座崩塌橋梁,該男子在車子翻落後活活被河水淹死。這座私人橋梁年久失修,十年前洪水沖擊後崩塌,卻一直沒有阻隔往來道路,地主和地方政府都難辭其咎。

其實,早在三年前就有人反映該橋梁已崩塌,但導航系統確認收到訊息後卻毫無作為,以致去年發生這起不幸意外。離譜的是,直到今年四月該路段都仍是導航系統中可行的道路,這也難怪受害家屬憤恨不平,近日已向導航系統公司提出疏忽更新的訴訟。

十月上旬,印度南方也發生導航失誤的奪命事件。兩名年輕醫生依循導航指引開車前進,卻因衛星定位誤差,錯將河川當成浸水道路,最後淹沒在河流裡,雙雙殞命。

如今,愈來愈多人只要上路,無論是開車、騎車、搭車或散步,完全依賴導航前進。雖然它讓我們可以在陌生城鎮行走自如,但久而久之所累積的導航烏龍經驗,想必不少人都有一把辛酸淚吧!

筆者曾於法國亞維儂古城區開車時,在暗夜裡被導航系統引入偏僻巷弄後丟包。曾在斯洛伐克高速公路行駛時,被導航系統不斷提示迴轉,若遵命必釀大禍。前陣子從美國國家公園開往郊區小鎮,在一條筆直的州道行駛途中,導航動態提示可走一條快五分鐘的路徑,因有些趕路就接受建議。這下不得了,替代道路乃崎嶇難行且危機四伏的山中小徑,直讓人暈頭轉向,悔不當初。

唉!盡信導航,不如無導航!上路後,除仰賴衛星導航「天助」外,也記得適度開啟人腦羅盤「自助」。(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封鎖華為Mate60Pro無效?
華為真的已經突破美國技術封鎖?根據中國媒體財聯社的盤點,華為新機是由46家中國供應商一同打造,零組件有9成以上是中國國產,僅記憶體等極少數零件來自韓國。而外資機構麥格理證券亦在報告中指出,華為新機的自製率約達8至9成水準。

日本紅到好萊塢傳奇女星!原子彈也無法摧毀的柔韌堅強
活躍於好萊塢的傳奇銀幕女星和樂京子、不得不放棄夢想的佳乃子、開始打工整理舊物的岡田一心,以及豪放不羈的經紀人市井昌子,透過他們之間的互動,吉田修一在本書中深刻描繪出全新的「溫柔」。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