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P能否再按一次鈴?取決選民結構、政治制度和他的個性。「選民結構」包括意識形態選民,就是跟定「投黨」者,以及俗稱的中間選民,會「投人、投事」,且分散給各候選人,柯文哲獲得廿六點四六%,已經很不容易。賴清德獲票四十點○五%,可證他開拓中間票源能力非常有限,但也展示了綠營鐵票的高度。
所以,若欲改變現況,藍營鐵票與中間票均不可缺。否則就保障了永遠可躺著等當選的西瓜。
選舉中有「1+1必小於2」的現象,本次若藍白匯流,雖不會到達侯加柯的五十九點九五%,但一定過半而超越賴清德。故當前台灣存在「和平優先」的絕對多數民意,因為選舉制度而被扭曲了。
解決少數代表性總統,理論上,最簡單的就是恢復行政院長必須由立法院同意,重回內閣制。但實務上,要修憲非常困難。若要避免複雜立法程序,就是在野黨基於公開競合程序的結盟與匯流。而實證發現,中間選民較願支持經過競合程序、而非密室協商的人選。
台灣如果規撫各國經驗,參酌創新,發展公辦「政黨/政盟初選」,並與不分區席次結合,經由深入討論與實驗,有可能為人類開拓新制度。
柯文哲是政治人物中,少數有科學訓練,在過去也比較強調數字決策的人。但人性是:一旦變成當事人、一旦得失心太重、且不存在有影響力的諍友,會忘記自己的原則。
柯文哲最後堅信研究方法有明顯錯誤的民調,使他誤認可靠年輕人當選。但二○一四、二○一八年的實證資料顯示,他最大的票源是知識分子,這些人並不會出現在凱道上。
在藍白破局前夕的十一月廿一日,柯文哲競辦智庫執行長蘇進強召集各界學者再次達成「勸合」的建議,並為卡住的民調爭議提出解決方案。柯文哲一度同意「願合」,並著手安排相關事宜。但僅幾小時後,柯文哲又改變心意放棄了,反而形成十一月廿三日藍白不歡而散。
往者已矣,要向前看。政黨結盟非統一,不必事事相同,主議題合作即可。民眾黨的四項國會改革主張均為關鍵,需要志同道合者,才較易實現。
柯文哲是否能再按一次鈴?「意識形態」選民會永遠跟定一黨走。但中間選民不一定永遠跟著一人走。柯文哲能否以和平議題匯流兩者?還是再重演一次決策搖擺不定而分裂?
柯文哲的「變」是他的個性優勢,唯一劍雙刃,也要避免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