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傳言白宮對賴清德信任不足,但當選之後與尚未當選前,情況大不相同,所以白宮一定願意給予觀察期。
可是,三月初,賴清德未來的副手蕭美琴卻悄然赴美,距離賴清德就職還有兩個半月,連觀察期都還沒開始,是不是去太早了?不令人心生狐疑嗎?
傳言因蕭美琴英文流利,華府人脈豐沛,她此行是代替賴清德,就未來兩岸政策進行溝通,甚至繪聲繪影說是討論就職演說內容。這也匪夷所思,不但演講還沒起草,何況需要去這麼久?為何不在台北讓賴清德可在場?
可見,蕭美琴之行具有急迫性、複雜性、機密性,不但不適合在台北進行,甚至不適合請賴清德同場。
時間點值得推敲。蕭美琴是在海巡署驅離大陸漁民造成兩死事件後正好三周之際啟程。在過程中,政府為安撫人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靠山捲入。
驅離致死事件不到幾天,對岸海警史無前例登艦臨檢台灣觀光船初日號,一時人心惶惶。海巡署當即對外說明,將運用三道監偵幕綿密偵蒐外,也持續與「國防部等友軍」單位,全天候共同掌握周遭海域目標動態,適時應處。
言下之意,海巡署背後除國防部外,還有其他友軍共同監偵。如此借重友軍之威風,以取信於民眾,著眼於國內政治穩定,壓制在野黨藉機發動認知戰,擾亂民心。
換言之,海巡署提及這支不言自明是誰的友軍,且不只一次,是作為內銷用,並非想嚇阻對岸,但不可避免產生兩個效果:
一是,迫使對岸不能示弱,否則豈不是紙老虎,對內不能交代,對外色厲內荏,後果不堪?果然,在金門周圍宣示主權的行動規模與頻率,大幅提升。
二是,升高的後果等於把友軍更進一步捲入。友軍自始沒有打算捲入,更不可能大張旗鼓當靠山。然而,卻因執政黨考量國內政局,意外被現身。面對對岸因此升高伸張主權的行動,友軍能不能示弱?
值此,賴清德還沒就職,透露出的不穩定性、難以操控、短視、脆弱,就顯然不只是地方政治當中的刻意表演而已,而是會跟他一起入主凱達格蘭大道,滲入兩岸政策中的一種品行。這是友軍的燃眉之急。
在這種肉體性強大的政策風格下,其另一面,就是缺乏思想性,不考慮其他人的立場或利害,尤其是自我中心,導致友軍的尷尬。這是友軍的長遠隱患。
既然不能在台北交代她,最好的障眼就是說她語言能力佳,並且要打包滯美私人物品。但她去多久,非賴清德能影響。去愈久,他自曝其短的可能就愈大,而她就愈感受高處之寒。
從蕭美琴匆匆赴美的背景可知,蕭美琴受重視,不因為她是副手,而因為她是換手,她不是去協調整合,而是去建立報國曲線。預防勝於治療,觀察不如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