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國際資通訊產業盛事,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6月4日到7日在台北世貿中心展開。這個與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西班牙巴塞隆納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並稱全球三大重要資通訊盛會,今年迎來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董事長兼執行長蘇姿丰、高通執行長艾蒙、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安謀執行長哈斯、美超微執行長梁見後等大咖親臨與會,為鞏固後AI時代的國際合作供應鏈深層布局。
熟悉資通訊產業資深人士應該記得,此一情景正如同35年前,即1989年台北國際電腦展與年底資訊月,時任微軟總裁的比爾蓋茲當年三度親自造訪台灣,往來穿梭各大製造廠商之間,終至奠定爾後25年Wintel規格電腦全球分工供應鏈架構。
COMPUTEX曾見證台灣資通訊業過去43年發展與成長歷程,關注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人士均引領企盼:台北國際電腦展可以鏡射未來台灣在AI世代國際產業競爭的地位。
嚴格說起來,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定位比較著重在資通訊大廠宣示其未來技術前景與平台,西班牙世界通訊大會(MWC)則偏重在新產品開箱推出,尤其每年均有各廠牌令人驚豔的新型手機。台北國際電腦展在這三大盛會中是最具歷史,其角色已由過往區域經銷商採購,逐漸轉變成國際供應鏈上中下游結盟訂約關鍵時刻。
眾所周知,放眼未來20年,資通訊產業發展關鍵重點有三:人工智慧與應用、埃米級半導體、量子計算與通訊。
全球AI核心技術的發展與關鍵應用,真正重心仍然在美國,其次是中國與歐盟,中國與歐盟的優勢在於應用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而在埃米世界裡,美國英特爾與南韓三星企圖與台積電相較高下;至於量子計算與通訊技術商業性發展雖尚未臻成熟,但美中兩大國已然摩拳擦掌,企圖藉此徹底改寫全球資通訊產業多國競爭與分工現況。
台灣未來發展新一代資通訊產業的前景如何?主要的挑戰是什麼?應該如何應對?
回顧1990-2010年間,台灣所以成為世界資通訊及半導體最大製造國的原因,除了掌握Wintel標準架構結盟時勢,利用中國充沛及廉價生產要素、大批自美國返台的高階技術發展與經營管理人才加持、相對友善的國際區域政經環境,是為重要關鍵成功要素。但歷史很難重演,前述的三項條件已然時不我與,未來台灣希望在國際新一代資通訊產業扮演不可被取代的關鍵角色,困難程度恐怕比上一世紀高出甚多。
首先,台灣必須同時關注發展關鍵技術、掌握充沛生產要素,並與主要市場無縫接軌,這些都將是極大挑戰。在關鍵技術發展道路上,僅靠台灣本土優秀人才,質與量可能尚嫌不足,台廠必須盡力吸收國際優秀人才;尋找與重建中國以外之大規模生產基地,除了成本提高,區域供應鏈能否完整更是關鍵考驗;再則,面對未來國際政經紛擾,企業須兼顧美中歐及亞拉印等第三世界市場,又受到以美國為主的國際政經情勢牽制,台灣企業已經完全跨越過去僅商業經營單純構面,再再考驗著各大型集團經營者的眼光與智慧。
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舉行上任後第一場媒體聚會,會中簡報施政構想,這位台灣資通訊界資深CEO出身的部長,首次簡報仍無法出脫經濟部過去多年調性,仍如過往強調推動「境內關外」(這是16年前尹啟銘部長提出的術語),並為台灣未來不會缺電做出個人背書。我們必須嚴肅提醒郭部長,國際政經情勢已經改變,顛覆性技術將陸續出現,未來企業國際競爭早已超脫過往窠臼,台灣廠商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經濟部應該重新定位角色,針對未來擬定一套新的產業發展策略,率領台灣企業穿梭於美中日韓印等諸強之間,為台灣經濟尋求最佳定位與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