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政府不時提醒民眾避免詐騙,而民眾親友也常有遭詐騙案例,但詐騙手法推陳出新、防不勝防,即便在高度警戒下都不見得能逃過毒手。政府務必將「打詐」列為「國家安全」的重點工作;否則,若連基本經濟秩序都難以維護之下,所謂經濟成長或發展,極可能都成了空話。
台灣民眾被詐騙的金額急速竄升,但各種估計差異極大。依刑事局統計,去年全年遭詐騙金額為89億元,創歷史新高。最普遍的模式為:假投資、假網路拍賣、假解除分期付款,而「假投資」已連續三年居於首位。依警政署統計,去年詐欺案共有37,823件,年增率28%,詐騙嫌疑犯高達50,276人。居首位的詐騙─「假投資」詐欺年增率高達80%,年增5,233件;但被成功攔阻的詐騙案也達到11,300件,金額75.8億元。在政府全力防堵之下,詐騙案並未收斂,今年4月就有3,141件詐欺案,今年前四月已有詐騙案11,889件,嫌疑犯12,352位。
由於受害民眾經常自認倒楣,很多受害者都不會報案,真正的詐騙和損失金額必然遠高於政府統計。美國「全球反詐騙組織」估計,台灣一年被詐騙的金額超過新台幣2,000億元,高居已開發經濟體之首。台灣不同媒體的估計,則從700億元到2,000億元都有。
詐騙案之所以劇增,和目前科技發展及民眾生活習慣有高度相關。特別是網路發達和社交平台普遍,提供大眾生活便利,但也提供詐騙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犯罪環境,可大量、全面地撒網,讓警戒心較低、生活背景單純、好交朋友、禁不起誘惑的民眾,不斷地掉入陷阱。台灣民眾友善好客、相互信任的習性,反讓台灣成了詐騙的沃土。加上對詐騙犯的刑罰過輕,更將台灣塑造成詐騙樂園,乃至於政府雖啟動了各種防詐宣導和行動,效果不僅不彰,受害狀況變本加厲。
別說一般民眾極易被詐,連研究機構高層、政府退休高官等,諸多高級知識分子的離譜案例,已多到令人瞠目結舌。試問,若連這些國家高階的棟樑之材,都難免於上當受騙,一般市井小民若遇到類似案例,有幾人能夠順利逃脫騙局?
近日,又有一位台大退休教授在領錢準備「投資」之前被親友強烈勸阻,加上多方求證之下,方得免於詐騙的案例。這位教授在臉書上被一位高學歷的名門之後要求加為臉友,以方便「向教授請教學習」,教授一生傳道、授業、解惑,自然樂見有人求教,遂接受其為臉友。之後,這位臉友日日互動,很快成為好友,雙方無所不談。過了一個月後,該臉友提供教授一種投資虛擬貨幣能獲得高利的獨門祕法,來自於這位名門之後的美國教授研究所得;並在該教授「試營運」獲得小利之後,慫恿其投資數百萬元以獲得高利。在晚輩知己提供不外傳的祕法之下,豈有不配合「投資」之理?若非親友及時攔阻,恐也投資上當。類似案例被騙的情況應該頗多,但可能礙於面子卻沒有幾位願意出面報案。
顯然,詐騙的手法又已翻新─不再是一套固定公式於大海中撒網捕魚,而是客製化地詳細研究之後、投其所好地放長線釣大魚,連教授等級的民眾都難逃魔掌。
政府的宣導和阻卻詐騙方法,必須與時俱進,才可能防堵詐騙於未然。而要如何培養民眾的防詐意識,隨時隨地提高避詐之警覺心,更是重中之重,行政院必須以「國安危機」視之,整合部會資源和專業,才可能遏止詐騙之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