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12日會議決定維持利率不變,毫無意外;但由利率預測點陣圖與經濟預測彙總顯示,決策氛圍明顯偏向「鷹派」。
Fed在會後聲明中,強調「在趨向委員會所訂2%通膨目標的過程中,取得進一步的微小進展」;而在5月的聲明中,指出通膨「缺乏」進一步進展,這一點對降息稍稍有利。
但關鍵在於「點狀圖」。多數決策官員預測今年只會降息1碼,不僅小於3月時預測的3碼降幅,也低於市場預估的2碼;2024及2025年的總降幅則由6碼縮小到5碼。更重要的是對長期「中性」利率的估計值也再次上修到2.8%,凸顯出Fed已經體認到去全球化、能源轉型、人口老化及政府負債激增,已使美國通膨及利率走向出現結構性變化,這也使總降息幅度受到侷限。
再看經濟預測,決策官員將今、明兩年的整體及核心通膨率預估值都溫和上修。主席鮑爾在記者會上雖試圖為「鷹派」決策緩頰,但他對於降息條件,先後提到必須「有信心」或「信心」達20次之多,凸顯出Fed對於通膨下降的勢頭仍沒有充分信心。
對於Fed堅持「鷹派」立場,金融市場不免產生兩點困惑。第一,今年1-3月通膨雖高於預估,但4月已經回降,加上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超優,Fed為何不為所動?從極短期來看,市場可能選擇性地遺忘5月就業人數激增,薪資升幅也提高,都將為消費支出及通膨蓄積動能,也引發貨幣政策是否具有充分約束力的爭議。通膨下降的另一原因,是沃爾瑪、目標百貨等大型零售商調低數千種日用品的價格,但這可能只是「一次性」調降,業者很難再降、三降,因此單一個月的數據還不能成為趨勢。
再者,由於Fed預測通膨走勢的能力下降,尤其是2021年時曾誤判通膨只是「過渡性」,令決策官員迄今餘悸猶存;去年底Fed對今年的通膨下降趨勢相當樂觀,但今年1-3月通膨率連續高於預估。基於通膨預測一錯再錯,因此Fed現在更加重視本身的信譽,不願重蹈覆轍。而且Fed決策官員傾向於一旦開始降息,就應連續且穩步降息;如果7月降息,但之後再等好幾個月才降,這種路徑將毫無意義,只會引發市場動盪。
由於美國大選逼近,使Fed在考慮是否降息時必須格外慎重,須見到更多證據顯示通膨下降已成趨勢,或經濟成長大幅減緩,否則任何決策都可能因選舉而被按下。5月就業及薪資數據偏強,已使7月降息機率消退;9月是否降息,還需要未來三個月通膨、就業及消費支出數據的支持。Fed的決策固然具有「獨立性」,但政治干擾還是能免則免。Fed將11月會議的時間後推到選舉之後,便是明證。
第二重困惑,則是歐洲央行(ECB)等一些其他央行雖已搶先降息,Fed為何仍不動如山?這是因為美國經濟成長更強,緊縮政策傳輸到經濟活動的影響更慢,美國金融體系對銀行體系的依賴較低,且許多房主及企業之前已經鎖定超低的固定利率貸款。反觀歐元區,經濟才剛擺脫衰退,為使復甦持續,於是ECB選擇先跨出一小步,但並不承諾降息周期就此展開。現在Fed展現「鷹派」立場,其他國家的降息步調也勢必延緩。
總之,Fed目前仍面對正反雙重風險。如果Fed要等到通膨更明確下降之後才開始降息,可能經濟已經出現明顯的裂痕:但反過來看,提前降息將引發股市上漲,金融情勢益發寬鬆,使消費及投資支出增加,導致通膨持續高於2%目標,則Fed又將再度做出錯誤的決策。
面對通膨下降呈現「進兩步、退一步」的顛簸走勢,Fed維持「寧可緊錯,不可鬆過」的審慎態度,預測今年只降息1碼,以保留決策彈性,不失為明智的作法。如果整個夏季通膨持續淡定,屆時Fed仍可以「說五毛,給一塊」,金融市場只會驚喜,不會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