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跟著【高雄畫刊】一起閱讀高雄、遊賞風光、聆聽達人說故事,探尋這城市更多的美好!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14 第573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不響」中,寶總來台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雞蛋到輸液,官員把專案進口當無能遮羞布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審慎偏鷹 明智之舉
民意論壇 公共化弊病未除 托育品質隱憂
長照悲歌 何時迎來天光
艾瑪「和平推」□非避戰投降
淡水河口被闖了 還在認知戰
高層意識形態是海防破口
高教調體質 關鍵四年開始倒數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不響」中,寶總來台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多年沒有過大陸一線影星來台了,陸劇《繁花》男一號胡歌竟翩然而至。但來去匆匆,廿四小時不到。有趣的是,旁邊跟著上海台辦主任鍾曉敏,說明這不是趟純演藝行程。

年初《繁花》爆火,胡歌飾演「寶總」,風流倜儻,深沉不失溫柔。但回歸原作,金宇澄藉人物書寫的,是上海的性情與質地,貫穿整部小說揮之不去的一個詞是「不響」。這是上海話裡凡事不去說破、不與人糾纏的心境與哲學。

蔡英文主政後,主流輿論市場只允許一種聲音;若非辣台派,只配被圍剿。大陸人都消失了,從陸配、陸客、陸生到「小明」。兩岸社會撕裂殃及池魚,大陸多年缺席金馬獎,胡歌這趟才成了稀罕風景。

大陸人走開,也演繹了某種「不響」。但當台獨工作者當上總統,還高唱兩國論,胡歌卻倏忽而來。不知是北京想開了,覺得不能「不響」下去,請胡歌先來暖場?還是賴清德自知闖下大禍,兩岸幾到開戰邊緣,必須趕緊想辦法滅火?

兩岸共有的記憶不少,上海不只是寶總的上海,更是尹雪艷、白流蘇的上海。黃埔將迎來百年校慶,但它既是杜聿明、張靈甫的黃埔,也是徐向前、林彪的黃埔。兩岸若皆願去找共通點而非執著歧異,就能解開戰爭的魔咒。但賴清德必須清楚,自己捅下的婁子,不能靠一個寶總收拾!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雞蛋到輸液,官員把專案進口當無能遮羞布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市占率逾七成的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因數據造假等重大違規遭勒令關廠,引發國內輸液大斷貨,牽動醫療安全。為了救急,衛福部近日宣布啟動輸液專案進口及國內產線增產,並由健保「貼補」藥價,預估至少要花三億元。這情節,讓人有強烈的「既視感」:這不活脫脫去年雞蛋專案進口的翻版?曾幾何時,用納稅人的錢高價補貼進口,已成官員怠忽職守的遮羞布。

永豐化學生產的輸液,包含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液、滅菌液。但該公司出包連連,四月底即被列為嚴重違規,五月十日更被發現實驗數據造假、屢發生違規及未改善等三大缺失,隨即遭勒令停業。問題是,食藥署雖在四月間即得知輸液可能出現供應不繼,卻未作任何因應準備,直至五月十三日才啟動公開徵求專案輸入或製造,已經緩不濟急。此事,擺爛的食藥署長吳秀梅難辭其咎。

更離譜的是,幾近壟斷市場的輸液大廠遭停業,藥界卻被蒙在鼓裡。直到醫療院所手術、洗腎室所需輸液貨源突告停擺,醫師紛向藥師公會求助,問題才告爆發。更扯的是,當醫院為籌措輸液焦慮不已,主管機關竟回應「庫存沒問題」,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就任當天就說「輸液暫時沒有缺貨問題」。這種粉飾太平的做法,和去年蛋荒剛爆發時蔡政府否認缺蛋如出一轍,還讓側翼四處出征抱怨買不到蛋的民眾。當時,副閣揆鄭文燦還跟農業部長陳吉仲聯手演出「滿蛋秀」,簡直荒謬到極點。

問題是:一家劣跡斑斑的公司,為何能獨占國內輸液市場?其中機關,就在食藥署的不作為。醫界就直言,因健保砍藥價的緣故,輸液廠商紛紛退出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就變成永豐獨大。近來也傳出大缺貨的人工淚液,就是一家廠商不滿砍價而退出健保市場,導致另一款有健保給付的人工淚液供應不及。當時,食藥署聲稱四月供貨就會回穩,如今又改口說要到十一月。食藥署若認為藥價不合理影響供需,即應及早與健保署協商,並備妥因應方案,但食藥署卻坐視情況惡化至難以收拾。這不是行政怠惰和無能嗎?

不僅如此,據綠委林淑芬揭露,永豐過去六年曾發生多次違規,卻查無任何違反《藥事法》的紀錄。原來,食藥署要求廠商「下架回收」草草結案了事,從未依藥事法開罰。廠商之所以如此有恃無恐,不就是吃定了食藥署?

吳秀梅怠職在先,直到紙包不住火了,才又「花錢消災」。為填補生理食鹽水缺口,衛福部除砸錢補貼七家藥商自行專案進口,提供比健保高二到三倍的價格,預估要花費二.五億元。同時,還用加成給付的方式鼓勵國內廠商增產,估計將多支出五千萬元。換言之,政府光是補貼食鹽水五個月,所需花費就上看三億元,難怪會被嘲諷「危機變商機」,全是人謀不臧的結果。

這場輸液之亂,除了吳秀梅,新任次長林靜儀更是爭議角色。過去擔任民代,林靜儀的鬥雞性格即表露無遺;當了政務官,仍不改民代本色。她除了在臉書反嗆對輸液事件提出質疑的醫療人員,對於輸液調度等重要資訊,卻不是在衛福部或食藥署官網發布,而是寫在她個人臉書上。相形之下,主其事的吳秀梅和衛福部長邱泰源卻彷若「隱形人」。體制紊亂至此,難怪連自家立委林淑芬都看不下去,質疑「人民要問責的話,是找次長的臉書嗎?」

從蛋荒到輸液荒,官員繼續用高價補貼專案進口掩飾無能。下一個要撒錢專案進口的,又是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審慎偏鷹 明智之舉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12日會議決定維持利率不變,毫無意外;但由利率預測點陣圖與經濟預測彙總顯示,決策氛圍明顯偏向「鷹派」。

Fed在會後聲明中,強調「在趨向委員會所訂2%通膨目標的過程中,取得進一步的微小進展」;而在5月的聲明中,指出通膨「缺乏」進一步進展,這一點對降息稍稍有利。

但關鍵在於「點狀圖」。多數決策官員預測今年只會降息1碼,不僅小於3月時預測的3碼降幅,也低於市場預估的2碼;2024及2025年的總降幅則由6碼縮小到5碼。更重要的是對長期「中性」利率的估計值也再次上修到2.8%,凸顯出Fed已經體認到去全球化、能源轉型、人口老化及政府負債激增,已使美國通膨及利率走向出現結構性變化,這也使總降息幅度受到侷限。

再看經濟預測,決策官員將今、明兩年的整體及核心通膨率預估值都溫和上修。主席鮑爾在記者會上雖試圖為「鷹派」決策緩頰,但他對於降息條件,先後提到必須「有信心」或「信心」達20次之多,凸顯出Fed對於通膨下降的勢頭仍沒有充分信心。

對於Fed堅持「鷹派」立場,金融市場不免產生兩點困惑。第一,今年1-3月通膨雖高於預估,但4月已經回降,加上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超優,Fed為何不為所動?從極短期來看,市場可能選擇性地遺忘5月就業人數激增,薪資升幅也提高,都將為消費支出及通膨蓄積動能,也引發貨幣政策是否具有充分約束力的爭議。通膨下降的另一原因,是沃爾瑪、目標百貨等大型零售商調低數千種日用品的價格,但這可能只是「一次性」調降,業者很難再降、三降,因此單一個月的數據還不能成為趨勢。

再者,由於Fed預測通膨走勢的能力下降,尤其是2021年時曾誤判通膨只是「過渡性」,令決策官員迄今餘悸猶存;去年底Fed對今年的通膨下降趨勢相當樂觀,但今年1-3月通膨率連續高於預估。基於通膨預測一錯再錯,因此Fed現在更加重視本身的信譽,不願重蹈覆轍。而且Fed決策官員傾向於一旦開始降息,就應連續且穩步降息;如果7月降息,但之後再等好幾個月才降,這種路徑將毫無意義,只會引發市場動盪。

由於美國大選逼近,使Fed在考慮是否降息時必須格外慎重,須見到更多證據顯示通膨下降已成趨勢,或經濟成長大幅減緩,否則任何決策都可能因選舉而被按下。5月就業及薪資數據偏強,已使7月降息機率消退;9月是否降息,還需要未來三個月通膨、就業及消費支出數據的支持。Fed的決策固然具有「獨立性」,但政治干擾還是能免則免。Fed將11月會議的時間後推到選舉之後,便是明證。

第二重困惑,則是歐洲央行(ECB)等一些其他央行雖已搶先降息,Fed為何仍不動如山?這是因為美國經濟成長更強,緊縮政策傳輸到經濟活動的影響更慢,美國金融體系對銀行體系的依賴較低,且許多房主及企業之前已經鎖定超低的固定利率貸款。反觀歐元區,經濟才剛擺脫衰退,為使復甦持續,於是ECB選擇先跨出一小步,但並不承諾降息周期就此展開。現在Fed展現「鷹派」立場,其他國家的降息步調也勢必延緩。

總之,Fed目前仍面對正反雙重風險。如果Fed要等到通膨更明確下降之後才開始降息,可能經濟已經出現明顯的裂痕:但反過來看,提前降息將引發股市上漲,金融情勢益發寬鬆,使消費及投資支出增加,導致通膨持續高於2%目標,則Fed又將再度做出錯誤的決策。

面對通膨下降呈現「進兩步、退一步」的顛簸走勢,Fed維持「寧可緊錯,不可鬆過」的審慎態度,預測今年只降息1碼,以保留決策彈性,不失為明智的作法。如果整個夏季通膨持續淡定,屆時Fed仍可以「說五毛,給一塊」,金融市場只會驚喜,不會抱怨。

   
民意論壇
公共化弊病未除 托育品質隱憂
王俐雯/社會福利工作(高雄市)/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喊出「O到六歲國家一起養2.0」,將全力支持育兒家庭。綜觀近年政府逐步公共化,降低學齡前幼兒送托負擔費用,卻仍然撼動不了少子化及幼托品質下降的速度,盤點政府補助金額設計似乎充斥矛盾,使得絕大多數父母及幼托人員有被雙重剝削的感覺,這也成為賴清德總統及新內閣團隊上任後,必須承受的檢討聲浪。

去私有、去營利 幼托承受惡果

如今的公托、公幼並非真正的公營單位,而是政府為了降低全面經營的負擔比率,大刀闊斧將公共服務產業民營化,委由民間團體辦理公共托嬰中心及非營利幼兒園。儼然忽略適當私有化可以促進公利的官僚體制與私利的民間體系整合,幫助在公平與良性競爭下有效提升品質。

有別於政府全面支持委託民間團體辦理的公辦民營托嬰中心、非營利幼兒園,政府對待私有及準公共托嬰中心、幼兒園,如同「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未參酌逐年提升的營運成本,反倒是變相加重營運經費的管制,無視品質提升所仰賴人力、物力上升的成本,杯水車薪的補貼更使「O到六歲國家養,全面保障幼托勞動薪資」淪為口號,全台幼托機構也被迫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同樣是生育養O到六歲幼童有送托需求的家庭,政府撒出來的幣卻有多數只是照顧少數族群,在少子化未見起色的狀況下,更凸顯物競天擇的重要性。「羊毛出在羊身上」,當不同規模營運及成本的幼托機構成為「大鍋炒、均一價」的服務必要條件,幼托品質顯然已成為低價下的犧牲品。

無能力差別給薪 劣幣逐良幣

早期幼托人員所謂的低薪,到如今已非低薪,政府提升薪資採以年資認定,「當懲戒高於獎勵、薪資高於能力」其齊頭且競賽式、勿論優劣的調薪機制,更形成流動率高以及缺工的新孔洞,間接導致幼托現場面臨劣幣驅除良幣的危機。

這幾年幼托人員血汗的勞動環境並未被改變,除因上述原由,「一人犯錯全體受罰」,未建置完善的即時吹哨機制,也使得幼托人員害怕背負高道德標準責任,而不敢踏入這個職場,甚至不堪負荷被迫出走,加速不適任幼托人員四處流竄,如此去劣換優的低替換率,幼托品質崩壞已可預見。

目前缺工問題尚未解決,各縣市比拚公共化機構數量只會擴張人力缺口,甚至製造收托量能假象,家長依舊面臨無處可托的困境。

公私友善共存 幼托體制核心

「O到六歲國家一起養2.0」應該建置在公私友善、共存的幼托體制上,如同前言,政府精進作為,應停止競賽式的非營建置,盤點並補足人力缺口;如實反應營運成本,平權分配資源;取消齊頭式給薪制度,以能力核實給薪;如此將有助於品質永續提升,並幫助穩定收托量能。

   
長照悲歌 何時迎來天光
王順民/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聯合報

聯合報昨天報導,去年經由媒體披露的照顧殺人事件計有十四件,為近六年來的次高,但致死人數卻高達廿四人,數字則創下新高。然而,照顧殺人新聞事件,背後糾結的其實是「長期─照顧─長期照顧─長照悲歌」的薛西佛斯命題困境。

從受照者到主照者、從老老到障老、從弒人到自戕、從終結性命到悲情解脫的長照事件探究,要有整體全面多層次的通盤性關照,這是因為這不全然只是聚焦在身心負荷、創傷知情、深井效應抑或長照悲歌的不幸事件,而是針對照顧殺人的真實圖像以勾勒描繪的大數據分析;畢竟,當中的糾結有從物質經濟到心理認知的因素;有從同一世代的老老或手足,到跨世代的老老、障老、老障或障障,以迄於從老年高齡人口到學齡前或學童期的兒少族群。

這些因素直指出照顧殺人的悲劇,在事發前的有效預防到冰凍三尺的情緒暴衝,以至於吟唱悲歌後應有修復等事件歷程,如何找出包括事前預防性介入及事發停損設置的雙重對策,何嘗不是凸顯近年來的長照布建工程,應要有解構與新構的創造性轉化對策。

再則,除了針對心理素質以推動如何強化韌性的內在性培力外,探究照顧者身心俱疲的原因,才是考察針砭所在。

像是受照者與主照者之生理狀況、心理認知等個人歸因,以及延展出來諸如家庭生計、社交人際、照顧資源等外部歸因,指出的是長照變革工程一方面有其由下而上之分類、分級、分流的不同處遇措施,另一方面則是要對接於超高齡社會之「大環境層次」;居服、日照與機構養護的長照布建機制設計之「制度介面」;以及涵蓋長照家庭、照顧產業與照顧提供者等相關人等之「個體範疇」,以進行長照發展的通盤性檢討。

遠的不說,對於由國家機器所提供的各項長照服務措施,除了在家性質的居服措施、在地方便的日間照顧到一勞永逸的機構養護,據以思索法定福利背後所涉及到的像是適性照顧、給付水準與多元責任等公民權益保障的「照權」外,如何梳理「長期─照顧─長期照顧」本身所潛藏的多樣、複雜與變異性,比如從失能到失智的漫長期程、從身心變化以銜接分階分段的照顧事宜,以及從費用部分負擔到全面身心負荷的長照困境,包括長照政策定位及長照服務體系的並行性思維變革,就實屬必要。

也就是說,有待釐清的是國家責任的長照服務,係屬於支持、補充、保護或替代的概念內涵?連帶的,從自助、互助、無助、協助到他助的長照事務建置,也因為牽動到金流、人流、物流、資訊流、績效管理流,都讓長照保險化、長照夥伴化、長照素養化以及長照照權化等四支長照穿雲箭,還是未能拉弓以射向民眾有所期待的長照天光。

台灣的長照悲歌,抑或長照悲歌如同台灣,已然是陷入了某種遠無止境、卻是無勞無效的「薛西佛斯命題困境」。

   
艾瑪「和平推」□非避戰投降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聯合報
中東問題專家艾瑪思蓋(Emma Sky)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之邀來台,發表「被動不能帶來和平」專題演講,以親身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的經歷,提出兩岸避免戰爭可用「和平推」取代「兵推」。其可行之處是提醒我們的缺失,窒礙難行之處在於,兩岸關係牽涉多方情結與利益。

艾瑪「和平推」的構想是源自於去年來台參與一場密室兵棋推演,會中討論了兩岸開戰的傷亡率及破壞度,促使她發想「和平推」的思考。亦即,敵對雙方應以任何可接觸與溝通的合作方式,朝向和平目標來推演,而非比較武力強弱的兵推。

「和平推」並非避戰投降,其基本包含兩部分:一是如何藉由溝通來共管戰爭風險,避免戰事發生;二是建立社會平時抗壓韌性的演練,以應對戰時基礎設施失能和緊急醫療系統需求的挑戰。因此,「和平推」是以全方位的實力做後盾,再以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尋求可合作的項目進而化解爭端。

先談難行之處。艾瑪建議如果賴清德總統和習近平主席有意推動兩岸「和平推」,要清楚明白彼此的立場和利益,先藉由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合作,並逐步朝向管控戰爭。筆者相信賴、習兩位領袖深知對方的立場,之所以無妥協的空間,乃因兩岸雖同根同源,但相隔七十多年來體制與意識形態迥異,加上美國等因素牽扯,使「和平推」難以實現。

再談提醒我國之處。艾瑪接受專訪時表示,台灣要避免在中美競爭中成為受害者,時刻需加強國家的資源韌性,切勿陷入阿拉伯石油般的晶片「資源詛咒」,以應對大陸可能的封鎖。她指出台灣需擁有必要的國防嚇阻能力,年輕人需有服役保衛國家的意願,義務役不該像夏令營,此等均不可等閒視之。

其次,艾瑪表示兩岸人民對彼此關係有認知的差距。首先,她未發現大陸民眾對台灣懷有敵意,並且未將台灣問題視為優先處理的事項;反之,她始料未及的是,台灣內部對兩岸統獨議題的兩極化,將兩岸關係列為首要議題,造成社會逐步分裂,且無意面對如何解決問題,缺乏社會凝聚力。

對於艾瑪上述建言,反應出國內過於強調黨同伐異、非黑即白的社會氛圍,可以隨意指謫他人賣台、引戰,使得兩極對立加劇,刻意忽視大多數國人希望維持現狀的要求,亦即維持穩定生活重於統獨。

當陸艇已公然闖進淡水河岸,美軍意圖在台海布局地獄景象的當下;前者印證了艾瑪對國軍訓練的憂心,後者驗證了台灣陷入中美競爭的擔憂。台海局勢日趨緊繃之際,我除加強戰備外,國內各黨派如何溝通合作、凝聚國人共識、團結一致,才是台灣「和平推」的永續發展之道。

   
淡水河口被闖了 還在認知戰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長久以來,我們對於對岸的認知戰總是無力抵抗,到現在還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反抗,尤其當我們從用石頭反擊無人機,到現在只能「監控」眼看對岸的快艇直接開進淡水河,其實這已經跳脫所謂認知戰的層次。我們的政府如果還是停留在轉化成「對內認知作戰」的國內政治作戰層次,那民眾要如何對政府的自我防衛能力放心呢?

對岸對台灣的心理、輿論、法律的「三戰」始終沒有停過,民進黨執政八年來,我們只看到政治性的回應,卻缺乏專業性的反制能力,畢竟民進黨面對兩岸的衝擊,始終沒有提出一套讓民眾放心的整體方案,反正就是推給對方的「認知戰」,讓時間解決民眾內心的憂慮。

尤其這次是對岸船艇長驅直入,顯然與以往的「三戰」或認知戰有所不同,我們卻似乎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看到海巡署的記者會更讓人感到憂心,因為不僅前後矛盾,顯示政府高層政治介入,更看到缺乏一套自我保護的SOP,似乎除了隨行監控外並沒有更具體的做法。這次駕艇者還好沒有特定的攻擊意圖,一旦對方有意,試問要如何保護國人的安全呢?

對於海巡的態度當然有批判的必要,因為在防衛上是完全的被動,尤其政府提出所謂「兩岸灰色地帶」這個名詞已經很久,對岸也不斷攻擊這個灰色地帶;我們除了不斷地後退,將這樣的窘境持續作政治化操作之外,還真的看不出政府有任何抗衡對岸的能力。

這是態度的問題,因為政府高層總是將兩岸關係「政治作戰化」,卻不願意認真檢討問題的真諦,所以明知對岸的認知戰無所不在、各式各樣的挑釁不會終止,卻看不到政府有讓人放心的做法。現在對方已經公然進入淡水河,政府的態度卻仍始終如一,這才最令人最擔心的。

   
高層意識形態是海防破口
陶以哲/高中教師(新北市)/聯合報
日前陸艇闖入淡水河,金門也常見對岸無人機飛入盤旋,更不用說近年共軍船艦與飛機常態性的靠近台灣本島,這一切變化都源自前年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後開始,兩岸邊界感已嚴重失衡。防微杜漸,近期共軍一系列的活動,已是重大國安警訊

令人搖頭的是,新任國防部長對淡水河陸船闖入的離譜事件進行職責切割,也只見海巡署讓下屬承擔過失,殊不知根本的高層意識形態與決策,乃是上述現象的根本成因。

對岸長期對台灣有統一企圖,軟硬兼施再清楚不過,惟台灣對中國文攻武嚇的反應,卻不及府院對立法院覆議案的高度重視。執政者在乎人民安全福祉?或僅想保護自身權位與利益?答案再明顯不過。

   
高教調體質 關鍵四年開始倒數
何平東/大學教師(新北市)/聯合報

申請入學昨天放榜了,這個對全台大學至為關鍵的入學管道,創下了七年來第二高的缺額,連台成清交也缺了一兩百人。若非有大學退場,和大量寄存名額,數字恐不止於此。AI熱潮更讓理工豐收,人文坐冷宮。缺額、傾斜、退場,已是台灣高教新常態,面對一一七學年新生人數跌進谷底的必然,體質不穩的中後段私校,這四年,不是闖關成功,就是化為泡沫。

大學入學每階段的放榜,對各校都是重要數據,代表在高教市場,你有多少空間選擇學生,以及有多少學生願意選你。一O八課綱宣示的多元入學、適性揚才,意義再深遠,卻早已不敵市場法則,夠強勢的校系才能挑人,一旦進入高競爭圈,理念全得放一邊,二階甄試時務必要推敲考生意願,拿捏面試書審評分,外加系上老師call out固樁…百密不可一疏。

學生就是不夠,誰都得放手一搏,見招拆招。前陣子被AI旋風點到的大學狂做宣傳,自我標注最抓得住未來,大學畢業最不怕失業。瞬間忘了數年前各校搶設觀光休閒科系,畢業後熱潮已退甚至遇到疫情,求職大不易的景象。

大學跟上產業需求並無不妥,但不能只顧跟風忘了初衷。整個社會依然需要專長不同的新生代參與接棒,如果我們無法想像護理師、社工師、老師統統不夠的慘烈,或基礎科學、人文科學沒人想沾的枯槁,治校辦學就不能等同於替熱門行業當職訓局。

對此,只要更多家長、考生、學校願意鬆綁,了解大學與就業之間並非唯一等號,至少一些教育理念不錯的校系仍有機會在四年後活下來。但時間不等人,社會氛圍或價值觀很難在幾年內有大突破,大學能做的改變是什麼?

「方向、務實、動起來」是如今大學校長的必備DNA,特別是可預見將陷入高教困局的學校。

如果規模必須精簡,重點發展目標是什麼?要汰除哪些?怎麼樣妥善安排過多的教職員…每一件事都不簡單。這是危機時刻的治校白皮書,需要精確的規畫、踏實的盤整,一次次坦誠的全員溝通與共識建立。「鴕鳥病」或口是心非的夸夸其談,都不適合此刻的大學治理。

少子化不是今年才發生,面對生存壓力,大學領導人、特別是私校校長和董事會,如果只會甩鍋給少子化,既不合格也不負責。縮編、併校若是必然選項,做出符合情理法的計畫,真心誠意的攤在陽光下,這未來四年才可能因為共同努力而看見轉機,跨過大限,向下個階段挺進。

   
揭開中東心臟的神祕面紗 走訪沙國聖城麥地那
身為執阿拉伯世界牛耳的沙烏地阿拉伯,近年積極開放觀光,不只申請旅遊電子簽證流程十分便捷,資料送出後短短3分鐘內立即發簽;從前只允許穆斯林進入的聖城麥地那,也開放非穆斯林遊客造訪;於沙烏地航空官網購買機票,還可申請過境簽證、免費住宿等福利。

「保重!」英文怎麼說?10個各種情境的實用說法
在英文中,"take care" 是「道別」時常見的表達語,而,"bless you" 則是用於在「某人打噴嚏」之後表達禮貌的說法。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基本的含義都是對對方的祝福和關懷。認識以下各種情境的常見「保重」說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