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18 第573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誰在「敵我不分」?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電價分級的修辭:停電時民生用電首遭其殃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車上隱私成「駕駛評等」
民意論壇 綠宣講 指導釋憲毀民主?
終戰前的首戰 莫忘中途島
提首戰即終戰 為的是避戰
文史哲遭AI終結? 被人類放棄?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十年後的生成式AI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誰在「敵我不分」?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賴總統參加陸軍官校百年校慶,高喊「不能敵我不分,也不能敵友不分」。弦外之音,暗指某些人「視敵為友」、「視我為敵」。事實上,還有另一種「敵我不分」,是「視友為敵」,這正是民進黨在做的事。

在綠委沈伯洋大聲疾呼下,「第五縱隊」成近來熱議話題。台灣到底有沒有「第五縱隊」,誰又是「第五縱隊」?沈伯洋直接把立委、村里長列為「高風險者」;其他被列入討論的,還有陸配、台商、大學教授和宮廟。台灣彷彿又回到「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日子。

無獨有偶,親綠網紅波特王揭露,七月下旬開始將有「十組網紅」接受大陸邀約到對岸拍片。他雖說拍片內容不談政治,卻又直接指控這是「文化統戰」,目標是台灣年輕人。於是,網路掀起一波獵巫風,網紅、演藝圈不少人中箭,人人自危。

第五縱隊、為敵統戰,都是極嚴厲的指控。但無論沈伯洋或波特王都沒有具體證據,更無法律依據,唯一有的就是「政治正確」。類似指控,近幾年來已成常態。只因政治立場不同,或經營大陸市場,就被視為敵人、叛徒,簡直莫名其妙。

這幾年台灣的危機,是民進黨對外無法「化敵為友」,對內則以「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思維,將批評、反對者,都當敵人。如此二分法,如何謀求和平、團結國家?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電價分級的修辭:停電時民生用電首遭其殃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經濟部長郭智輝接受外媒訪問談到電價議題,重申台灣「並不缺電」,並強調「電價不是愈便宜愈好」,太便宜反而容易浪費。他還說,一個卅坪的空間,只要裝兩台冷氣就好,不必因三房一廚而裝到四台。此話一出,引發民眾不滿,藍委並反問他自己家中裝了幾台冷氣,嗆他不知民間疾苦。經濟部次日發新聞稿澄清,郭智輝的談話是在強調「節能」之重要。

郭智輝上任不到一個月,屢屢因發言失當遭到打槍及「校正」,尷尬至極。這些現象,一則顯示他對決策缺乏全盤思考,即輕率發言;二則反映他說話不夠精準,易致反感;三是賴政府在蜜月期的黨政磨合並不順利,「黨壓迫政」的問題頻生。這三點,一再斲傷決策的合理性及可信度,人民難以心服,也無所適從。

從寬而言,郭智輝希望推動節能意識,呼籲社會共體時艱度過能源考驗期,當然不能算是錯誤的說法。然而近幾年台灣面對的,是能源轉型失敗及供電告急的問題,民眾莫不期待新任經濟部長能打破非核魔咒,從發電政策提出根本的解決之道。但郭智輝顧左右而言他,聲稱台灣並不缺電,又把責任往「用電者」身上推,先說電價必須調漲反映成本,又說民眾必須主動節能減少用電。換言之,缺電的癥結出在能源政策端,他卻裝聾作啞,無意著力檢討改變。

經濟部長新官上任,但說來說去都是官話,卻不考慮人民的負擔和感受,當然無法讓人信服。例如,明明問題出在「供應端」的電力結構失衡,以致電力存在時段性及季節性缺口;郭智輝卻把目光盯在「消費端」,強調「電價太便宜」及「必須節電」。這樣的藥方,根本就是「誤診」!民進黨因為反核,先前要求民眾「用愛發電」;如今電力不足,它又要求大家節能,「用愛抗暑」。人們的身體,到底要忍受政府政策的多少凌虐?

值得注意的是,郭智輝談到台電售價必須反映成本時,提出了「電價分級」的概念。他主張,電價可分成「綠電、低碳電力、一般灰電」三種,依排碳量高低分別定價,並成立一個泛公股售價平台進行交易。這個分級制度聽似合理,可以解決工業用電價格長期偏低的問題;但對一般民生用電而言,卻暗藏一個凶險的伏筆:一遇缺電,家用電力極可能因被歸為「第三類」低價用電,首當其衝成為優先停電的對象。對廣大民眾而言,誰願意自己成為被犧牲的一群?

郭智輝上任後有關電力的發言,不斷遭到行政院和民進黨「校正回歸」;他說得愈多,民眾也就愈困惑。諸如,他說核電可作為備用電力、核三可有條件延役,都遭行政院打槍;他說政府不應再補貼台電、並將反映成本調漲電價,行政院稱那是他個人的「未來期許」;他擬議的「電力分級」,閣揆卓榮泰說目前還達不到分級的階段;他說要漲電價,卓榮泰卻暗示會繼續凍漲。看得出來,這個政府不斷在繞圈子,郭智輝拋出新解方,馬上就被行政院擋下回收。問題是,已經走到撞牆的能源政策,到底要如何轉彎再前進,民進黨的舊腦袋提得出新主張嗎?

民進黨若要繼續死抱著非核神主牌,不管多少個郭智輝入閣,都將戰死灘頭,台灣缺電及高碳排的困境依舊如故。比起王美花,郭智輝至少比較願意提出新觀點;問題是,他一踢到民進黨的鐵板就腳軟,而他僅剩的解方也就只能在價格打轉,卻觸不到供電問題的核心。更糟的是,他的企業本位太強,庶民同理心卻太弱了。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車上隱私成「駕駛評等」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個財務的信用評等,但是未來你也許將有一個「駕駛評等」,這是根據每個駕駛人的駕駛習慣而定:你是不是常急煞車,或猛踩油門,是否邊開車邊看手機,或是經常深夜開車,開車習慣壞的、坐在駕駛盤後就要跟人尬車的人,評等肯定差,保險費也隨著水漲船高。

信用評等是根據你還貸款、付信用卡的金額與頻率,決定你是不是個優良的客戶,駕駛評等也是保險公司用來決定你的保險費率,但是所蒐集的個人駕駛訊息,則往往由汽車製造廠商,像是特斯拉電動車,早在顧客不知情下,裝在車上,源源不斷的向資料中心發送訊息,而某些行動電話的App也有這個功能。

美國的汽車保險是項大生意,幾乎每個開車的人都需要買保險,但是每個人的保費不一,這是根據過去肇事紀錄、性別、婚姻狀態、年紀、開什麼樣的車,以及在哪裡開車,但是以上的數據,都不及開車時真正的行為分析來得準。

保險公司堅稱這套「駕駛行為分析」,其實是對顧客有利的,小心駕駛的人,可以付較低廉的保險費,而粗心駕駛的人,因為要付高額保險費,也會因此更小心地開車,上路更安全,有公司專門在蒐集與儲存這類資料,只要保險公司為了決定保費要購買,就可立即提供十項風險評估項目。

這套分析違反顧客的隱私權,莫此尤甚,可是大部分駕駛人並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在乎;車輛出廠的時候,追蹤設備就已經裝在車上,交車時夾在各種文件中,而手機App剛使用時,也許是道路氣象、或可知道自己車輛的耗油效率,甚至是父母為追蹤自己子女而裝的,打開時都有長串的定型化契約,不點同意,就沒有辦法使用上述功能,但點了同意,就開啟了附加的對駕駛行為分析。

保險公司本來應該是分攤風險,但往往因為風險過分集中在某一地區、或者是某一種人身上,而讓保險公司拒保,或是特意提高保費,而近年來氣候異常,常遭颶風襲擊的佛羅里達州,或是遭龍捲風之害的中西部,部分保險公司甚至拒保房屋險。

消費者保護機構其實是贊成要有駕駛評等,因為這會對「好駕駛」更公平,專家們預測,最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駕駛評等」,就像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一個信用評等,當然如果這是自願提供的,也無可厚非,但必須要大多數人都提供,保險公司才有一個比較計算基礎,這就牽涉到要不要強迫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十年前開始推動「社會信用體系」,並在2020年全面實施「社會信用評級系統」,蒐集中國所有人民的各項資料,包含政治立場、犯罪紀錄、交友圈、購物習慣、網路言談與行為等資訊,以大數據的概念賦予每位國民一個社會信用評等,截至2023年8月,中國已有130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

社會信用制被西方罵得體無完膚,最初中共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維穩」,現在則是全面監控境內輿情,西方憂心,中國正藉由社會評級向極權主義邁進,進一步操控大眾的私人生活。

特斯拉老闆馬斯克4月底訪問北京時,提出要設立大陸的數據中心,將所有特斯拉車主的駕駛行為,集中在數據中心,中方很快就同意,馬斯克的目的,也許希望透過分析每個人的駕駛習慣,最終建立起全中國的自動駕駛系統,大陸政府也許是從收集車主隱私的目的出發,可是看在美國保險公司的眼中,這成了莫大的商機。

現在的西方社會,經由AI與大數據的蒐集,要建立起更完整的社會信用,只是做與不做的問題,已有的信用評等,加上未來的駕駛評等,與中國大陸似乎也是50步笑百步,如果對隱私權不嚴加設防,民主社會滑落到極權社會,將會輕而易舉。

   
民意論壇
綠宣講 指導釋憲毀民主?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桃園/聯合報
民進黨在黨主席賴清德一聲令下,六月十四日首站在花蓮展開「反濫權、護民主」的宣講活動,反制國民黨和民眾黨在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有人認為這項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二○二六年的地方首長選舉,但是我認為民進黨的眼光沒有那麼遠,選民的記憶力也沒有那麼長;民進黨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釋憲,而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毀民主,而不是護民主。

六月十一日,賴清德總統核可行政院對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案的覆議,但是抗爭者用「人渣」、「台灣第一不要臉」、「大陸的狗」這種非理性字眼羞辱民眾黨立委黃國昌,這項覆議案註定失敗,因為只要二分之一的立委反對,就可以駁回覆議案。一位具有法學素養的立委遭到民進黨支持者如此不堪的辱罵,雙方結怨更深,已經喪失理性討論的空間,覆議案只會是朝野對決。事實上,以目前的政治氛圍,民進黨知道覆議一定失敗,所以覆議應該只是障眼法,他們的算盤是「釋憲」。

現任的大法官全數都是蔡前總統提名,包括「再任」的司法院長許宗力。我認為,民進黨下鄉宣講不是為了說服群眾,而是講給現任的大法官聽的;民進黨高幹在地方宣講國會濫權的理由,應該是提供大法官釋憲時「參考」。

現任大法官為什麼會認真聽民進黨高官在說些什麼?因為「政治正確」的大法官,有可能卸任後可以「再任」。事實上許宗力的「再任」,直接的結果就是司法很難獨立,戀棧權位、沒有操守的大法官一定會觀政治風向,司法獨立的理想將遙遙無期。

說白一點,如果多數的大法官甘願當政治的奴僕,把法理擺一邊,「再任」的懸念擺中間,民進黨大有機會靠大法官釋憲翻盤。一旦大法官釋憲的結果是國會改革案因「違憲」而失效,真的是「護民主」嗎?

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是否邁向進步成熟,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司法獨立。自由社會必然是價值觀多元的社會,因此政治歧見是常態而不是例外;社會上一旦出現政治紛爭陷入僵局,最終的訴求和仲裁是司法,如果司法不獨立,政治上的對立將永無寧日。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大法官可以再任,現任的大法官會公正、客觀、不受政治影響嗎?如果大法官的公正性遭到質疑,期待大法官釋憲來平息當前朝野的爭議,恐怕是一個幻想!更可能的是,如果釋憲結果和民進黨的主張相互唱和,在野黨的訴求一定類似「大法官是民進黨養的」,公民之間的互不信任必然加劇,掀起的是另一波的政治動盪。

因此,如果民進黨下鄉宣講的目的是引導大法官的釋憲方向,絕對不是護民主,而是毀民主!

   
終戰前的首戰 莫忘中途島
黃慶祥/退休教師(屏東縣東港)/聯合報
中途島戰役是美國與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雖然當時旗鼓相當的美、日雙方,在過程中各有很多的幸運及失誤,但美軍總結日軍的敗戰主要原因是,日軍陷入兩面作戰困境,既要攻擊中途島又要攻擊美軍航母,同時也要防守來自這兩者的高空及低空攻擊。

果然,在日軍一番更換炸彈、魚雷的手忙腳亂操作中,美軍的俯衝轟炸機在中途島接連炸中日軍的赤誠、加賀、蒼龍三艘航母(連同稍後數小時被炸的飛龍號,皆沉沒),短短的四分鐘即決定了日本帝國的命運。

兩面作戰固然是日軍戰術上的重大失誤,但戰略上,或許日軍本來就不該進攻中途島。但山本五十六力排眾議,才使得這表面華麗(消滅美軍航母、占領中途島,而後進攻夏威夷,逼迫美國談判),但充滿危機的中途島戰役上路。此戰後,日軍在太平洋一路挨打,最終也輸掉整個戰爭。如果說中途島戰役是終戰前的首戰,並不為過。

賴總統日前批評「首戰即終戰」是投降主義。表面上這很激勵軍心,但如果兩岸一旦開戰呢?在對岸飛彈、飛機、艦艇質量皆已具壓倒性時,究竟我們要重蹈日軍的覆轍?還是要「積極備戰」但「全力避戰」?

   
提首戰即終戰 為的是避戰
孫家瑞/金融業(新北市)/聯合報
黃埔軍校建校一百周年,賴清德總統以三軍統帥身分出席校慶,重申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

「首戰即終戰」這個概念,為共軍九十年代提出之指導方針。我國防院於二○一八年在《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中寫到:「『中國強調首戰即決戰』,讓美軍未到,戰事已定。」馬前總統二○二○年援引指出,中共的攻台戰略就是「首戰即終戰」,一旦發動戰爭就要在很短時間內打完,讓台灣沒機會等美軍來支援。馬前總統援引的是來自蔡英文總統時期的報告。

不論原始資料出自何處,馬前總統此言是希望做為中華民國的領導人能夠「不引戰」,以「避戰」為最高原則。

黃埔百年校慶遇上民進黨執政,又遇上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總統,說來諷刺,因為前國防部長、現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嚴德發曾經表示「國軍不會為台獨而戰」。

「首戰即終戰」的說法是希望兩岸能夠遠離兵凶戰危,絕非「投降主義」。積極備戰的背後其實是因領導人引戰而成為目標,但不挑釁、不引戰、不求戰、保和平才是中華民國領導人應追求的終極目標。

黃埔軍校以「統一全國」為目標而設立,打響東征、北伐、抗戰。「黃埔軍魂」更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熱血青年投筆從戎,丹心照汗青而發揚光大。對照十年前的「太陽花」與現今的「青鳥」,真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即便兩岸戰爭一開,真的會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嗎?

   
文史哲遭AI終結? 被人類放棄?
呂健吉/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聯合報
今年成大歷史系申請分發人數掛零,引起各界注意,成大校方直指是AI效應造成此結果;更有中文系教師批評台積電直接到高中開半導體課程,會讓更多高中生提早放棄文史哲相關科系。

AI真的會成為大學文史哲科系的終結者嗎?實言之,若就業市場和少子化的因素,除了一些私立大學會面臨退場外,公立大學的文史哲相關科系,也同樣會因學生報到率太低而率先被學校檢討。即使今年申請掛零的成大歷史系,可能因分科考試會讓學生回流而滿招,但過了幾年等私大退場潮結束後,就是公立大學文史科系考驗的開始。

目前,有些人主張,大學還是要教導一些道德價值與批判思考,所以還是需要人文相關科系。台大醫學院在明年的申請入學採計,放棄英文改採社會學科,就被認為是在AI發展下重視人文素養的教育指標。

但這和實際上大學科系的存廢是兩回事,因為重視人文素養不代表這些人文科系就能夠存活,特別在AI人工智慧的發展下,一些大學教授的上課方式和教學方法大量依賴網路資訊和應用軟體,課程的教材和簡報直接從網路下載,用心的教師還會消化加以編排才做成上課內容,一些不用心的教師就直接下載,或者透過人工智慧按個鍵,重新組合編製後就拿到課堂上教學。

之前在書店與幾個台大學生聊天,我問他們會不會專心上課,對教師教課方式覺得如何?他們說,如果發現教師上課的內容在網路上就找得到,就不會想聽了!甚者,老師還會教錯,不如他們自己去問ChatGPT。

試想,一位教歷史系的教授,若只用傳統歷史學的教法讓學生去記憶分析比對歷史資料,而非用批判多元的視野與方法說明歷史的因果關係,怎能比得上大數據下的史料分析呢?

之前,有位詩人跟我分享他用ChatGPT來解讀他的詩,他說大概有五成能解讀出他創作的意義。

當最有浪漫情懷的文學詩作,也能夠被人工智慧解讀大半;當未來有更多情緒語言被大數據融入時,人引以為傲的人性還有多少?那時的文學系還需要老師來教導嗎?AI文學創作早已讓人分不清是人還是AI所寫,教師又如何評改學生作業呢?

至於,大家認為尚有哲學,可以保有人的倫理價值判斷和獨立思考,所以哲學系應當是未來抵擋AI的最後人類希望,是所有大學科系中最有人味的系所。但這個最能夠凸顯人類價值和道德的科系,卻是最早被功利主義和就業市場淘汰的科系,台灣的大學中只殘留那些早期設立的哲學系,也不知能撐多久。

倫理道德思想不能當飯吃,可是當人類沒有道德倫理思想判斷時,還算是人嗎?當AI一步又一步的侵蝕到人的思考判斷中,則倫理思考何能避免,甚可說人已放棄自己的判斷,早就讓AI來幫自己選擇了。

真的是AI終結了文史哲等科系?還是我們自己放棄,自我終結了這些人文系所呢?二十世紀之前,世界因哲學而運轉,人類因思考而存在;如今卻將變為世界因AI而運轉,人類因數據而存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十年後的生成式AI
趙坤茂/聯合報
在最後一堂「計算機概論」的課程,我請同學們預測十年後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對社會的影響,該預測可以是一項技術、一種產品、一幅景象或一個概念。

去年我也曾請修課同學預測十年後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彼時他們曾就人工智慧在學習成長、智慧生活、就業工作、風險監管等面向的影響,提出諸多頗具創意的看法。

該課程限定非資工本科學生修習,班上學生背景多元,主修專業各有所長。今年生成式人工智慧遍地開花,各項應用早已融入這群Z世代孩子的日常。茲摘錄彙整同學的巧思妙答,以饗讀者。

在教育現場上,「自動摘要課程重點,隨時可以生成考題、答案,考古題要多少有多少」、「幫忙寫作業及程式」、「智商出現兩極化」、「課堂互動一對一,客製化的AI助教可配合學生程度因材施教,教育水準提升」。

在工作職場上,「GenAI成為各行各業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利器」、「大量初階技術工作的勞力被取代,自然而然篩選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繁瑣精密的重複性工作將全面自動化」、「高階技術的工作也可能被取代」、「透過累積經驗而非創新的工作很多會被取代」、「低階工作消失中,世界財富更加集中,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未來人類只會從事投資事業,其他工作都由AI執行。」(其實,連投資都要仰賴AI)。

在藝術創作上,「創作者的門檻降低」、「過度依賴使得創意力降低」、「層次較低的創作行業將無利可圖」、「大眾審美主流獨大,小眾式微」、「與GenAI的對話激發靈感」、「人人可以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琴棋書畫將再創另一盛世」。

在醫療照護上,「隨著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智慧機器人將成為陪伴照料長者的主力」、「預防勝於治療,智慧助理協助大家的日常健康照護,個體內的植入式晶片可在病灶出現前提出警訊」(此乃「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謂也)。

在智慧生活上,「客製化的個人助理是人人最貼心的朋友」、「智慧家電完全自動化」、「更多實體化的AI出現在我們的周遭」、「模仿人類說話,比本人還真」、「真偽資訊難辨,詐騙橫行,人們每天提心吊膽」、「如同設定跟車最高速限可避免超速一般,更多智慧裝置可讓守法者不會因粗心而觸法」、「紅綠燈不再需要,每個移動的物件,都可自動偵測避免碰撞的最佳行進路線」。

在天馬行空上,「配合量子電腦的發展,運算力將超乎人類想像」、「星際旅行變得普遍,可與外星人溝通」、「人們成了GenAI的代言人」、「在軟硬體限制下,還有好幾個十年要走」。

生成式人工智慧未來勢必大大降低人們為了生存所付出的勞力成本,同時也將能提升大家日常生活的品味層次。至於自我實現的生命意義,那是老天爺留給每個人的功課,恐怕還得靠自己的天工智慧認真作答呀!

(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台積電展開關鍵戰役 劉德音獨家一手告白
若論台積電這些年來的鮮明改變,劉德音說,現在的台積電,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更是「世界的台積電」!確實,一句「世界的台積電」,背後隱含著許許多多的危機應變與關鍵決策。面對地緣政治的驚天變局,劉德音說,過程中「沒有所謂的關鍵一刻,從來沒有一次是簡單的是非題,每一次,都是高難度的問答題。」

把台灣帶往更遠的地方 閱讀,是我們最短的距離
台灣是華文世界的出版重鎮,更是出版量高居全世界第二的國家,而在眾多出版品當中,有1/4為翻譯作品,足見台灣讀者對於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而從另一面來看,台灣的出版品,又有多少可以突破同溫層,被帶到更遠的地方?疫情期間,台灣在國際社會漸次引起關注,連帶地,國際書市也捲起一陣台灣熱潮。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