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個財務的信用評等,但是未來你也許將有一個「駕駛評等」,這是根據每個駕駛人的駕駛習慣而定:你是不是常急煞車,或猛踩油門,是否邊開車邊看手機,或是經常深夜開車,開車習慣壞的、坐在駕駛盤後就要跟人尬車的人,評等肯定差,保險費也隨著水漲船高。信用評等是根據你還貸款、付信用卡的金額與頻率,決定你是不是個優良的客戶,駕駛評等也是保險公司用來決定你的保險費率,但是所蒐集的個人駕駛訊息,則往往由汽車製造廠商,像是特斯拉電動車,早在顧客不知情下,裝在車上,源源不斷的向資料中心發送訊息,而某些行動電話的App也有這個功能。
美國的汽車保險是項大生意,幾乎每個開車的人都需要買保險,但是每個人的保費不一,這是根據過去肇事紀錄、性別、婚姻狀態、年紀、開什麼樣的車,以及在哪裡開車,但是以上的數據,都不及開車時真正的行為分析來得準。
保險公司堅稱這套「駕駛行為分析」,其實是對顧客有利的,小心駕駛的人,可以付較低廉的保險費,而粗心駕駛的人,因為要付高額保險費,也會因此更小心地開車,上路更安全,有公司專門在蒐集與儲存這類資料,只要保險公司為了決定保費要購買,就可立即提供十項風險評估項目。
這套分析違反顧客的隱私權,莫此尤甚,可是大部分駕駛人並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在乎;車輛出廠的時候,追蹤設備就已經裝在車上,交車時夾在各種文件中,而手機App剛使用時,也許是道路氣象、或可知道自己車輛的耗油效率,甚至是父母為追蹤自己子女而裝的,打開時都有長串的定型化契約,不點同意,就沒有辦法使用上述功能,但點了同意,就開啟了附加的對駕駛行為分析。
保險公司本來應該是分攤風險,但往往因為風險過分集中在某一地區、或者是某一種人身上,而讓保險公司拒保,或是特意提高保費,而近年來氣候異常,常遭颶風襲擊的佛羅里達州,或是遭龍捲風之害的中西部,部分保險公司甚至拒保房屋險。
消費者保護機構其實是贊成要有駕駛評等,因為這會對「好駕駛」更公平,專家們預測,最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駕駛評等」,就像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一個信用評等,當然如果這是自願提供的,也無可厚非,但必須要大多數人都提供,保險公司才有一個比較計算基礎,這就牽涉到要不要強迫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十年前開始推動「社會信用體系」,並在2020年全面實施「社會信用評級系統」,蒐集中國所有人民的各項資料,包含政治立場、犯罪紀錄、交友圈、購物習慣、網路言談與行為等資訊,以大數據的概念賦予每位國民一個社會信用評等,截至2023年8月,中國已有130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
社會信用制被西方罵得體無完膚,最初中共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維穩」,現在則是全面監控境內輿情,西方憂心,中國正藉由社會評級向極權主義邁進,進一步操控大眾的私人生活。
特斯拉老闆馬斯克4月底訪問北京時,提出要設立大陸的數據中心,將所有特斯拉車主的駕駛行為,集中在數據中心,中方很快就同意,馬斯克的目的,也許希望透過分析每個人的駕駛習慣,最終建立起全中國的自動駕駛系統,大陸政府也許是從收集車主隱私的目的出發,可是看在美國保險公司的眼中,這成了莫大的商機。
現在的西方社會,經由AI與大數據的蒐集,要建立起更完整的社會信用,只是做與不做的問題,已有的信用評等,加上未來的駕駛評等,與中國大陸似乎也是50步笑百步,如果對隱私權不嚴加設防,民主社會滑落到極權社會,將會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