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生活英語電子報】程度為英檢初級∼中級,內容涵蓋包羅萬象且活潑有趣,幫助你輕鬆快樂地學習英語。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27 第574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洪孟楷之莫須有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以罷免襲奪選舉權,民進黨的劫掠式民主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別陷入有成長卻無發展的困境
民意論壇 磁磚雨 強修比強拆好
鼓勵各色貓群 只要能捉鼠
以密件遮弊 還恐嚇吹哨者
國人遭帛琉欺負 我應討公道
賴總統 勿緊握鐵錘治國
釋憲不等於法律空窗期
有權無責 當年修憲惡果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洪孟楷之莫須有
黑白集/聯合報
民進黨為反擊國會改革法案,大噴口水栽贓對手。綠委吳沛憶便指控,藍委洪孟楷向國科會索取台積電機敏資料;言下,他可能洩漏台積電業務機密。正巧台積電股價連幾日下跌,綠營側翼立馬將兩事連結,稱股價跌與洪孟楷索資有關。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還原事情來龍去脈:四月三日發生花蓮大地震,次日台積電說明晶圓廠設備恢復率達八成;洪孟楷十一日質詢問到台積電的復原新進度及損失情況,要求國科會提供資料。這些,難道不是民眾關心的事嗎?如果台積電受損嚴重,大家都要假裝不知道嗎?這場質詢被綠營說成「索取機敏資料」,立刻和洩密及股價下跌連結,操作還真滑順!

吳沛憶對洪孟楷的指控,並非她個人天外飛來的靈機,而是民進黨整體戰略的一個橋段。其一,這是為了抹黑國會改革法案的「調查權」,說藍白立委可能拿民間企業的機敏資料交給對岸競爭敵手;為了有效打擊,護國神山當然是最佳標的。其二,前一天賴總統聲請釋憲,才說國會改革法案一旦實施,企業的機密勢將不保;次日,吳沛憶立刻跟進咬死洪孟楷。這個便宜,不賺白不賺。

洪孟楷平日反應機靈,但碰到如此「莫須有」的罪名,仍顯得手忙腳亂。問題是,民進黨動不動就把企業拖下水,它真的關心台積電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以罷免襲奪選舉權,民進黨的劫掠式民主
社論/聯合報
今年元月的大選剛過,新科立委上任不到五個月,落居國會第二大黨的民進黨已因心有未甘,正藉反國會改革法案之名醞釀一波大罷免潮。網路上已開始流傳綠營的「罷免名單」,鎖定特定選區內票數領先較少、或仇恨值較高的藍委,當成主要對象。藍營不甘示弱,也提出一份相對罷免名單要兩軍對撞,以牙還牙。從任何角度看,對剛上任數月的立委即醞釀罷免,不僅是一種邪惡的操作,也是民主的病態。

卓內閣明知行政院對「國會改革法案」的覆議不可能過關,卻仍堅持提出,主要目的便是在塑造對立,為明年二月將展開的大罷免潮預備柴火。賴總統領軍府、院、黨、監四路提出釋憲,也是出於同一戰略,更廣泛地累積仇恨動員能量;一旦罷免戰爭奏效,或許綠營能收回國會最大黨地位也說不定。從這樣的態勢觀察,在大法官釋憲結果出來前,朝野的劍拔弩張將持續僵峙;釋憲結果出來後,雙方進入罷免大戰,台灣政治就更沒有寧日了。

在全球民主國家中,把罷免當成家常便飯來辦的,恐怕只有台灣。開啟台灣大規模罷免潮惡風的,正是二○一四年太陽花學運後的「割闌尾」行動,由親綠團體發動鎖定多名藍軍立委進行集體罷免。儘管割闌尾行動最後全部宣告失敗,但二○一六年底《選罷法》修法下修了罷免的門檻,此後朝野此起彼落的罷免行動便難以遏抑。例如,總統大選失利的高雄市長韓國瑜,成為首位被罷免的直轄市長;其後,是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遭罷免;接著是基進黨立委陳柏惟被罷免,成為首位被罷免成功的立委。

由於罷免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罷免權」這把鍘刀,不斷遭到政治人物或政治團體的濫用。正因如此,民進黨才處心積慮規畫明年二月的大罷免行動。罷免制度遭到這般濫用,對民主政治已構成兩項嚴重侵害:其一,是把罷免當成政治襲奪工具,用來劫掠選舉的結果,是一種野蠻行為;其二,罷免權的設計,本意在讓「原選區」選舉人可以透過罷免,「撤回」(recall)他們對特定民選公職人員的授權;而今,罷免權卻受到政黨或其他選區政團的操縱,造成少許罷免民意凌駕原先選舉民意的病態惡果。

進一步看,一般民主國家行使罷免權,通常是因為該民選公職人員出現貪汙瀆職、行為不檢、或者施政違背選民意願及地方利益,才會受到選民厭惡而遭罷免。但在台灣,像「割闌尾」那樣的行動,卻是政黨間無差別的仇恨動員,嚴重悖離了罷免制度的設計精神。這次綠營鎖定的罷免對象,甚至與當事人的言行表現毫無關係,只是看準對方「好下手」,而且一出手就是要罷免一堆人。這種粗暴舉動,不是在劫掠民主是什麼?

更別忘了,罷免制度的提出,主要是為了「修補」選舉制度的不足,讓選民有機會將不得民心的公職人員淘汰。換言之,選舉權是主要民主工具,罷免權則是輔助及補救工具。民進黨卻反客為主,赤裸裸把罷免權當成自己無法贏取民意的報復工具,選舉輸了,就要利用罷免捷徑奪回來。這種只懂權力爭奪的政黨,還有民主精神嗎?

最近基隆罷免市長謝國樑的行動如火如荼,距離二階段連署過關門檻不遠。其間,不時有民進黨政治人物公開鼓吹,有些團體甚至跑到北市捷運發送連署書;這些,都顯示罷免逐漸失去「原選區」及「選民發起」的精神。民進黨目前已殺紅眼,「拆樑行動」既被當成序曲,後續的民主劫掠會更醜陋。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別陷入有成長卻無發展的困境
社論/經濟日報

輝達的黃仁勳訪台期間,帶來一陣明星式追風,所到之處人潮洶湧、美食地圖一再翻新,人人都想蹭他一下來增添光彩;即使諾貝爾獎得主來訪,也沒有這種盛況,被國際媒體稱為「仁來瘋」(Jensanity)。

表面上,這股旋風反映的是台灣年輕人崇拜科技和時尚,事實上更多是因為輝達股價飆漲,市值超過3兆美元、凌駕蘋果直逼股王微軟,被台灣人視為「財神」所致。如果黃仁勳讓大家更重視科技和創新,當然是件好事;但若因此扭轉社會的價值觀,讓大家認為科技萬能、人文無用,物質崇拜思維回歸到70或80年代,那就不見得是件好事了。

這種盲點,其實已被朝野相當程度地反映在政策和行為上。從新政府上任以來,上自總統下到部會首長,言語不離AI、政策只有科技,幾乎不談論如何發展人文或服務產業,即可瞭解其內心思維。而今年大學入學申請的文史哲科系門可羅雀,成大歷史系竟然掛零,其他頂大人文類科也多萎縮低迷,南一中、建中和北一女的「人文社會資優班」都已取消,其他菁英高中也岌岌可危,都可見一斑。在全民瘋輝達、台積電等股票之下,台灣社會儼然已不需人文社會學科,這是個正常或健康的發展嗎?

這種只重科技、不問人文的現象,是誤解了經濟成長的目的。其實,「經濟成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標,經濟成長很直接,只要透過消費、投資或出口增加,讓經濟生產提高,自然就帶來經濟成長或所得增加。但是,所得增加不一定能產生更高的快樂或幸福,必須同時重視教育、健康、分配、安全、自由、平權等面向,讓成長的果實平均分布到社會全體,才會讓人民有更高的幸福感,達到「經濟發展」的目標,這就是「包容性成長」的真諦。政府應時刻關心的,是這些面向的發展,是否都能同時提升,而不是只關心狹隘的經濟成長而已。

經濟學家近年關注這種現象,特別留意到1971年巴基斯坦分裂為兩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後的發展,印證了有成長卻無發展的後果。當年,兩國人口類似,而人均生產長期以來都由巴基斯坦領先孟加拉。但到2018年前後,孟加拉無論是產業發展、人口成長、消滅貧窮、教育普及、人均壽命、兩性平權等各方面,都有超越巴基斯坦的表現,使得相對較貧窮的孟加拉的「人類發展指標」,在2018年以全球136名領先了巴基斯坦的150名,「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在2023年也以102名領先了巴基斯坦的115名,巴基斯坦成了「有成長卻無發展」的典型國家。

台灣若只重視經濟「成長」,卻不重視「發展」的話,難免也會掉入這種陷阱:台灣預期壽命提升緩慢且落後日韓程度正在惡化,所得分配緩步惡化但財產不均急速惡化,貧窮人口下降但世襲比例提高,教育水準提高但品質逐漸下滑,各種指標在在令人憂慮;相對改善的是「性別不平等指數」明顯下降,但整體「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從2017年26名倒退到今年31名,是否正陷入這種困境,不無疑問。

比較正面的發展,是台大等幾所大學的醫學系,認知到醫師不能沒有人文素養,將國文和社會列為申請入學採計的科目,要求全台最菁英的大學生要有必要的人文素養。試想,若醫師們都只想著投入熱門的類科、集中在都會區開業、設法多開自費用藥、增加無意義的檢驗項目、甚至鑽漏洞A健保,那我們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將會呈現怎樣的面貌?有人文素養不保證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沒有人文素養卻可以確定問題會非常嚴重。

一場黃仁勳旋風,暴露台灣社會嚴重的發展問題,賴政府該如何回應?

   
民意論壇
磁磚雨 強修比強拆好
郭紀子/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聯合報
鑑於公寓大廈建築物公共安全意外事件頻傳,包括磁磚剝落、冷氣機掉落等事故,對於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廿五日筆者與國民黨立委羅智強、林沛祥、許宇甄等舉行記者會,倡議推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相關修法。

羅智強立委提出修正該法第十條第三項,將公共危險防範、建築物外牆檢查修繕,納入地方政府補助範圍;中央政府應視地方財政狀況與公共危險程度,制定獎勵措施。另增列第四項,明定區分所有權人、約定專用部分之使用人、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若未履行防範、維持、維護、檢查與修繕之法定責任,而造成建物有重大潛在危險或立即危險之虞,主管機關得代位進行必要措施與事後求償,避免危險意外發生。

關於羅委員提案中的「代位執行」,本人深表認同,並建議增加其強制性。該提案若能順利通過,不僅將大幅改善市容、提升居住品質,且為推不動的都市更新開了一條康莊大道。

都市更新是指依據都市更新條例所定程序,在都市計畫範圍內,實施重建、整建或維護措施。實施重建,整合與拆除極其困難,政府介入「強拆」,難執行且爭議多,都更牛步。而「代位執行維護、檢查與修繕」本質不同,堪稱「強修」條款,就是「實施整建或維護措施」的都市更新。

「強修」比「強拆」好!好在哪?

首先,在「整建、維護」上作文章,比較容易提升都市更新的效率,速度快、省錢省力。一坪還是一坪,沒有「一坪換一坪」的困擾。決議方式則依據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多數決」的同意門檻,比較容易達成。

其次,通過「整建、維護」落實都市更新,比較容易保留都市的記憶與故事,讓文化傳承。街頭巷弄間的建築歷史得以保存完善,不定時維修可以造就城市的古意與浪漫,能把自己的傳統文化與歷史帶進現代都市的文明生活中,把今天的文明成果留給未來的都市,我們都市的品味也將令人嚮往。

第三,可以實現節能減廢、建築再生。面對ESG的要求,建築界試圖努力實現更綠色的建築物生產方式,而通過「整建、維護」使建築物延年益壽,保持可持續性,就像是模仿大自然的自我修復機制,讓老舊建築物可以與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和諧共處。扭轉拆除重建對城市生態的破壞,對城市生活環境產生長期良好的積極影響。

第四,「強修」與「事後求償」,可以解決住戶將建築物維護、修繕成本外部化的問題。在都市社會裡,大家早已成為生命共同體,自家的建築物會嚴重影響周遭,產生正的或負的外部性。台灣的都市裡,老舊建築物問題日益嚴重,住戶不修,嚴重影響都市景觀和公共安全,還努力要政府給補助、給獎勵,將維護、修繕成本外部化。「強修」與「事後求償」機制的建立,不失為改善此一狀況的良方,而且可以考量增加補助、獎勵的針對性和精準度。

「強修」比「強拆」,孰優孰劣?個人淺見,感覺好處多多!

   
鼓勵各色貓群 只要能捉鼠
劉容生/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北市/聯合報
台灣最受尊崇的企業領袖之一施振榮先生曾經提出打造台灣成為「創新矽島」(Si-nnovation Island)的願景,讓台灣成為「東方矽文明」(Oriental Si-vilization)的發祥地,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多的貢獻。要達到這個宏大的目標,施先生最近在民意論壇名人堂專欄進一步建議要建立「台灣貓群」(CATs) ,包括文化(Culture) □藝術(Art)及科技(Technology)的力量,來展現東方矽文明對全世界的影響力。

施振榮先生引用一九九○年代,韓國政府與大企業全力合作推動韓國的文創產業,導致日後的「韓流」,成功地創造了韓國風行全球的文創產業,因而呼籲台灣的政府投入資源,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來扶植台灣的「貓群」。

台灣科技的貓群已經在國際享有盛譽,施振榮先生崇高的目標,有賴於建立強大的文化與藝術貓群。

文化與藝術是由國家基本價值,長期塑造出的社會共同認同。中華民國政府自一九四九年遷台以降,台灣一直以延續中華文化為自傲,不僅保存了五千年中華文化最寶貴的文化資產,擁有許多世界僅有的藝術珍藏,也培育了不少具生命力的文化創意人才及產業,成為在全球華人世界及國際政治舞台上,相較於中國大陸政治制度的一個強烈對比和選擇。

但多年來在台灣的民主過程中,經過長期的國內外政治鬥爭,教綱的篡改及去中國化的努力,台灣逐漸放棄了手中掌握的最珍貴中華文化資產,大幅減弱了成為國際中華文化中心的角色。台灣文化的多元化過程,不知不覺地滲入了四百多年的殖民文化、百年多的大和文化、或是南島文化,年輕學子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日趨淡薄,請問我們究竟該建立那一種文化的「貓群」?

這裡我不禁想到大陸在一九八○年代改革開放期間,鄧小平的「貓論」名言:「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在當時大陸政府強調政治掛帥的政治環境,鄧小平出面鼓勵不要讓意識形態影響到經濟發展。台灣如欲達成施先生高瞻遠矚的目標,政府的領導人必須採取開放的政策,鼓勵不同顏色(文化認同)的貓群,只要他們能「捉老鼠」,能為台灣未來創造及提升價值,展現台灣塑造的東方文明對全世界的影響力,就都是好貓!

   
以密件遮弊 還恐嚇吹哨者
蔡爰/退休教師(新北市)/聯合報
最近媒體爆料,指駐美代表俞大□上任半年光是官邸就花了八百萬元,用二百多萬元買床、地毯、沙發、咖啡機等;原駐美代表座車剛買二年,俞卻執意申請購買三七○萬元豪車,並在上班時間讓司機駕駛公務車載他們全家人出遊賞櫻、購物、吃飯。俞夫人不是公職人員,在非公務狀態下要求代表處同仁開車陪她四處採購,把外交官當下人使喚。

俞大□澄清,申請採購車輛是替換用十餘年的公務車,而非代表座車,外交部表示並未同意俞的換車申請。媒體、駐美代表,國人該相信誰?俞大□承認和家人搭公務車賞櫻,其他的幾乎一概否認。

民眾黨立院黨團總召黃國昌,向外交部索取俞大□上任以來使用公費購買物品的清單,外交部回函竟打上「密件」二字。駐美代表花二百多萬元公帑買沙發、咖啡機等,成了機密,是國防機密?還是外交機密?

又是「密件」,大家要當心!不久之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公布台灣與捷克合作援助烏克蘭專案密件,外交部怒指其洩密「違法事實明確」然後提告,檢方遂將徐巧芯列被告。俞大□用公費購買物品的清單是「密件」,若立委公布該文件,恐成了徐巧芯案2.0;若其他人提到「清單」內容,是否也洩密挨告?

機密、機密,諸多不法假汝之名以行!動輒「密件」堂而皇之遮掩弊端。民眾不解,有沒有浪擲公帑是哪門子的機密?不是機密的加密,遮掩弊端、助紂不法,只會危害國家。要知道每一毛錢的公帑都是民脂民膏,來自納稅人的錢,民眾有權監督,國會更應該過問。

外交部面對記者的提問,顧左右而言他,跳針式回應迴避問題,還語帶恐嚇部內同仁(爆料者)不循內部機制申訴;不解決弊端,卻要解決揭弊者?當初蔡英文主持「司改國是會議」結論要推動吹哨者保護,結果是跳票。逃避問題、迴避監督、「密件」遮掩弊端、恐嚇吹哨者,保護了誰?

   
國人遭帛琉欺負 我應討公道
季節/新黨輿情中心主任(台北市)/聯合報
一名李小姐向媒體投訴,日前入境帛琉時,竟被海關人員帶到小房間,被迫脫光衣服檢查私密處,讓她覺得非常屈辱。

對此,我方外交部說,帛方強調本案係依法進行搜查,對帛琉民眾或外來旅客均一視同仁。外交部還表示,我方尊重帛琉政府主權行使及維護國境安全的立場,但也強調帛琉政府應於執行安檢時妥善向當事人說明。

過往帛琉既然沒有對所有入境旅客脫光檢查私密處,那這次的做法何來「一視同仁」?民進黨政府平常最喜歡強調捍衛台灣人的尊嚴和人權,如今遇到國民受到外國不合理的欺負,為什麼就這樣不痛不癢的呼籲了事?

面對美日逼迫我們開放萊豬、核食進口,民進黨政府軟弱,或許還可推說是我方有求於美日;如今連面對人口二萬、面積比嘉義市都還小的帛琉竟如此軟弱,對這樣的政府還能有什麼期待?

二○一二年一位美國女子從墨西哥返美時,被海關懷疑藏毒,脫光搜身沒找到毒品,竟還把她上手銬送去醫院做腸道、陰道檢查,仍未找到毒品才被釋放。事後她控告美國海關,結果法院判決海關需賠償四十七點五萬美元。期盼民進黨政府硬起來,比照前述案例協助李小姐索賠,否則講再多捍衛台灣人尊嚴與人權都是笑話。

   
賴總統 勿緊握鐵錘治國
吳成豐/靜宜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台/聯合報
「手中緊握鐵錘的人眼裡,世界就像一根釘子。」查理.蒙格這句話在提醒世人,「鐵錘人傾向」的人把每個問題看成是釘子,用手中鐵錘用力敲下即可。蒙格認為,這種傾向的人是缺陷,是相當可怕的。因此,他分析此類傾向肇因於「認知偏見」;易言之,意識形態的偏執,使得手中鐵錘緊握,來一個問題就猛砸一個,千篇一律的行為模式。

蒙格這位股神巴菲特一生最欽敬的事業夥伴,將他成功經驗著書立言。蒙格建議,決策者需擁有跨界知識,走入以全面視野解決問題的認知世界,避免「鐵錘人症候群」的產生。

近日,賴總統在總統府內敞廳舉行記者會,筆者聽其言,不禁憂心如下:

其一,治國如治病。賴總統旨意在於,治國要評估法律或制度等嚴肅性,有如評估患者血型、體質般的慎重。但治國恐不只是等同治病而已,從管理倫理的角度看,「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老子道德經的箴言,「大國」概指國家,不分大或小;其意在提醒決策者,治國如煎魚,因魚肉概多單薄,故烹煎時切忌反覆翻動魚身,否則魚肉四散,美味盡失。

賴總統五二○上任以來,如聯合報社論所言「指責國會改革是為擴權」,於是附和者觀其風向,上街頭有之,國會作亂有之;當立院改革案表決通過,更親上前線指揮釋憲、暫時處分等等。有若頻頻翻動脆弱魚身,肉與骨慘遭分離,非僅無美味可言,整個社會結構崩解之象已露,遑言治國利生。

其二,筆者憂心的「脆弱魚身」,是指台灣因科技需求衍生的缺電危機、遭受詐騙案凌遲的百姓哀號、渴求社會住宅無望者的失落眼神等等,在在是台灣現今一日也不能稍待的苦難。豈是「治國如治病」或「憲法守護者」之言所能遮掩?政治動作凌駕民眾亟需的社會福祉,顛倒治國的次序,豈能服眾?

籲請賴總統,您往昔拒進台南市議會備詢的行為模式,萬不可再三上演!請鬆放手中緊握的鐵錘,勿自閉式地重錘與您意見相左的議題,也請勿將上述「脆弱魚身」等已見之真相,被釋憲等動作凌越。請正視在野人士在立法院改革的驅動力量,因為爰引多元跨界的能量,利益眾生,才是真正治國。

   
釋憲不等於法律空窗期
陳清雲/文字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立法院通過國會改革法案,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行政院提出覆議案被立法院否決後,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立法院決議,總統必須公布法律,否則就違憲。而法律於總統公布後,依中央法規標準法規定,於公布後第三日發生效力。

總統有什麼權力可以凍結生效法律的施行?要等釋憲有結果,立法院才可邀請總統國情報告?才可調查疫苗採購、超思雞蛋、光電案、快篩試劑、數位身分證、監控人民等弊案?法律生效後,人民即有遵守法律之義務,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也要依法審判。即使立委總額四分之一以上可聲請釋憲,國家最高機關可聲請釋憲,但是否違憲,也要等釋憲結果出來才能定奪。

至於總統府認為國會改革法案違反權力分立,然查,監察院因憲法第九十五條規定具有調查權,是事後調查有無違法與弊端,屬違法性的調查;而立法院調查權屬於立法院行使職權的輔助性功能,偏向政治性的調查,二者性質有別。因在西方民主國家的國會皆有調查權,我國立法院依司法院釋字第五八五號、第六三三號及第七二九號解釋確認有調查權,此係偏向政治性的調查,與監察院事後之違法調查,二者相輔相成,並行不悖,各別行使,立法院並無擴權,自無違反權力分立之虞。

再者,總統國情報告於憲法增修條文已明文規定,詢答方式一樣就等同行政院長的施政報告嗎?行政院長對立法院的報告,除施政報告外,也有施政方針報告、總預算案、特定議題之專案報告等,何以詢答方式相同,就等同行政院長施政報告?二者本質相異,但均為立法院該有之監督職權。

人事同意權,現行條文並未規定審查時間的上限,修法只規定要一個月以上的審查,詳審細查何錯之有?對總統人事形成權有什麼妨礙或違反規定?總統提名只是提名權的發動,需立法院同意才能完成任命程序;莫非只有總統得直接任命的職位,才不會有害總統人事形成權?難道立法院連不同意的權力都不具備?

至於無記名(舉手)投票是立法院議事規則所規定的表決方法之一,立法院要如何議決,依釋字三四二號解釋,屬於議會依自律原則應自行認定的範圍,符合立法議決程序,無違正義,並非釋憲機關審查對象。

而國會調查權之行使,任何受邀列席人員需無正當理由缺席、拒絕表達意見、拒絕證言、拒絕提供資料或虛偽陳述之具體事實,尚需立法院院會決議,才能處罰鍰。任何處罰,都有救濟程序,可提行政訴訟;涉及虛偽陳述之刑事犯罪,亦需移送檢察機關偵辦、起訴,由法院審理判決,並非立法院決議就可處罰,自無侵害人民權利。

雖大法官都是綠營提名,然司法院組織法規定「大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獨立行使職權,不受任何干涉」,就看大法官諸公的良知認定。

總之,法律公布後,在釋憲結果出爐前,立法院即可行使上述職權,全國人民與機關即應遵守法律,不容任何法律空窗期,將法律視為無物。

   
有權無責 當年修憲惡果
吳建國/高雄科大前校長(台北市)/聯合報
最近立法院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總統府、行政院甚至監察院的不滿,紛紛提出釋憲以解決爭議。

現行中華民國憲法是在抗戰勝利以後,經由許多憲法菁英費盡心思,才設計出來的環環相扣、互相制衡,又不失國父五權憲政體制精神的產物。例如,國民大會為代表「人民有權」的「政權」機關,可以選舉與罷免總統,並可行使創制與複決權,以此彌補立法院屬於「治權」之不足;再以總統任命行政院長必須得到過半立委同意,坐實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權責相符的內涵。

這段制憲過程歷經許多參與政黨無數的折衝協商,憲法才得以通過問世。兩位蔣總統都格外珍惜這部來之不易的憲法,終身堅持「要將這部憲法完整帶回大陸」。

只是兩位蔣總統後,繼任的李登輝缺乏這樣的認知,最重要的是,他為了推動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不惜虛化、乃至廢除了可以合理、合法代表人民監督總統的國民大會,接著又修憲改變了總統任命行政院長必須經過半立委同意的精心設計;由人民直選的立法院成為實質的單一國會,卻面對一個毫無民意基礎的行政院,造成直選後的總統是「有權無責」的絕對利益獲得者。

說起來,這是國民黨當年幼稚修憲惡果的結果,只能怪罪自己的無知、無能與不敢反對李登輝。面對民進黨這樣的執政黨,台灣人民又如何可以喚起賴清德、卓榮泰的一絲內疚,願意改邪歸正,走向「有權有責」的民主正道?以此論之,台灣又何能自稱為「模範民主」?

去年總統大選,筆者聽到一批台灣菁英分子高呼:「寧可讓民進黨將台灣所有的財富貪汙殆盡,也要決心無條件的繼續支持民進黨在台灣永遠執政下去!」有如此死忠、不理性選民,難怪民進黨如此囂張。看來台灣持續沉淪理所當然,有心人只有徒呼負負,無力回天了!

   
理想工作找不到?靠自己畫職涯路徑圖!
本次邀請到聯合利華臺灣香港永續發展與企業傳播事務負責人蕭錫安。一位永續負責人,如何一路打造出心之所向的工作藍圖?歡迎收聽 Podcast,聆聽永續長親自分享!

費里尼經典電影場景 特萊維噴泉投擲錢幣重返羅馬
「特萊維噴泉」是羅馬著名的景點,它多年來出現在不少經典作品之中。像是費里尼1960年的電影「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裡由性感女神安妮塔·艾格寶Anita Ekberg所飾演的美國女星希薇雅Sylvia跳進噴泉的那一幕已經成了大家心裡的經典鏡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