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有考古學家帶你進入時光隧道,讓你更認識臺灣豐富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與自然史。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9/11 第579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和陳其邁比暖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利用司法激化對立、製造仇恨,誰是贏家?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國家公園種電 杯水車薪
民意論壇 國家都更政策應站隊寒士一方
民眾黨應重定戰略目標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小學把關的重要性
核四可商轉 台電怕「洩密」?
減產、提高補貼 非稻米政策良方
兩岸政鬥籌碼□農民何辜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和陳其邁比暖
黑白集/聯合報
京華城案翻攪政壇,愛河邊居民總算有機會昭告全台;高雄國賓改建案以「飆速危老」取得容積獎勵,過程比京華城還神秘離奇。當地市民曾要求市府公開結構鑑定報告,官員以「侵害當事人權益」峻拒;未料,柯文哲被送上囚車之際,陳市府突宣布將委託第三方重新評估。陳其邁髮夾彎和柯P囚車南北聯動,有如一幅官場現形記。

位於土壤液化高潛勢區的高雄國賓,兩年內由安全搖身變「危老」,兩次鑑定結論完全相反;官員辯稱是鑑定方法不同。先前居民擔心公安問題發起陳情,雖有一二藍營議員相挺,市府根本不理。京華城案細節全部攤開,高雄國賓案卻被當機密,南北未免反差太大。

國民黨上從黨主席,乃至矢言市長大位的柯志恩,只知高談京華城,無視高雄也可能有容獎弊端。僅羅智強、王鴻薇少數藍委關心,難怪高雄市政府過去都不當一回事。

柯市長特賜京華城綠色通道,陳市府對高雄國賓熱誠服務,不遑多讓。業者決定改建,飯店建物危險係數隨即翻倍,工務局照單全收。一方面任由危老建築繼續營業,另一方面許可業者藉危老取得容獎。這種邏輯市府應出面說清楚。

高雄國賓爭議在於「真假危老」,陳市府可別學柯文哲,把責任甩鍋第三方專家。國民黨只高喊揭弊,卻虎頭蛇尾,南北雙標,和陳其邁比暖。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利用司法激化對立、製造仇恨,誰是贏家?
社論/聯合報
柯文哲案的偵辦因程序爭議,加上綠營側翼以片面訊息帶風向操作,外界質疑政治力介入的聲浪愈來愈大,也激化對執政黨的不滿。在此之際,檢視賴總統首次提名的大法官人選,除凸顯他藉政治介入司法的企圖,更將司法視為打擊政敵、擴充權力的工具。這種利用司法鼓吹仇恨、激化社會對立的作法,豈是正當的治國之道?

賴總統宣示肅貪,表面上看似不分政黨,有問題就辦,實際卻非如此。鄭文燦案早在七年前即幾已人贓俱獲,卻因政治干預,檢調遲至今年七月才起訴,案情細節才逐漸曝光。相形之下,柯文哲從政治獻金案到市府時代的京華城等案,卻是數案併發沸沸揚揚,綠營名嘴、側翼不斷預告檢調辦案進度,或以各種片段訊息誇大其罪狀。鄭、柯兩人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平等。

以鄭文燦案為例,檢方一開始聲押他失利,但法官早已認定他貪汙罪嫌重大,只是對「有無羈押必要」看法不同。柯文哲的待遇卻非如此,北院首位法官認為柯文哲貪汙罪嫌不重大;第二位法官則持迥然不同見解,直指他明知違法,仍執意圖利威京集團兩百多億元。兩名法官根據的是同一份證據,兩者的心證竟差距如此巨大,連許多法律人都對最後的羈押裁決滿腹疑惑,遑論一般民眾。

兩人都是權傾一時的直轄市長,鄭文燦七年才辦了一案,柯文哲則是半年就連辦四、五案,待遇明顯有別。此外,檢調辦案手段的高低調、偵查機密是否洩漏給特定媒體,都可看出明顯差異。尤其,鄭文燦從收押到起訴,皆無雙手上銬的畫面流出;柯文哲則在北檢兩度被上銬。這如何讓民眾相信司法天平沒有傾斜?

近日,親綠媒體拿柯文哲的親筆便箋及USB記載之「沈慶京一五○○」大作文章,自稱是使其一刀畢命之鐵證。如果這些訊息是辦案人員洩漏,司法利用媒體在外進行案情炒作及輿論煽動,根本是「未審先判」,只會損害司法威信,無助社會正義。更何況,國家機器全力追殺第三大黨主席,將扣押的手機及USB事證利用親綠媒體進行選擇性曝光,將坐實「政治追殺」之譏。這種手段,和民進黨一向批評的「威權監控」有何差別?

柯文哲在北檢應訊時,挺綠網紅四叉貓與在外聲援的小草發生衝突,該名小草次日即在永和自家墜樓殞命。此一悲劇發生後,政府仍毫無警覺。連日來,陸續有民眾到柯文哲老家張貼柯被上銬照片及辱罵柯母的標語,也有小草到民進黨高雄市黨部砸雞蛋;甚至有課輔老師在網路上貼文,揚言要殺檢察官和法官。社會仇恨及對立氛圍急劇升高,有誰樂見嗎?

司法如果公正無私,也就罷了。但觀察賴總統提名的司法院正副院長和大法官人選,不僅充滿政治算計,也赤裸裸罔顧司法體系的獨立與尊崇。選擇遊走在不同政黨間的姚立明出任副院長,包括不同時期「功在黨國」的大法官提名人,人們能對司法的客觀中立懷抱什麼樣的期待?這種手法,猶如前些年的波蘭極右翼執政黨「法律與正義黨」,以司法改革為名對最高法院法官進行大清洗,藉此遂行打擊政敵並違法擴權。此舉除引發民眾抗爭,甚至遭歐盟裁罰並一度失去金援;拗了八年,該黨去年終於失去執政權。

執政黨利用肅貪之名對在野黨進行攻擊抹黑,挑撥社會仇視,或許能收一時漁利。但一旦被識破,司法公信崩毀,社會公序良俗葬送,便是全民皆輸之局。領導人若以製造衝突、鼓吹仇恨為樂,那真是台灣人的悲哀。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國家公園種電 杯水車薪
社論/經濟日報

為開發再生能源降低碳排,內政部於9月9日發布訊息,擬參考國外國家公園經驗,規劃在遊客中心或相關廳舍屋頂、停車場等架設太陽能光電板。內政部認為,此舉不僅可降低運營成本,還可打造國家公園為低碳生活的實踐場所。此舉引發環保人士抗議。如果從經濟角度來衡量,不同地區的房屋,每年能享受到日照的時間也不同,因而強制國家公園屋頂種電的政策並不符「成本效益分析」準則。

內政部要求國家公園署設置相關設施前務必仔細評估,避開重要景觀及避免影響遊客的觀賞體驗,但卻未考慮國家公園所處區位日照時間長短的差異;依此差異考量,較適合屋頂種電的遊客中心為地處南部、平地,而較不適合的則為地處北部、深山。因此,在目前11處的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中,有五處較適合屋頂種電:包括位處海拔300公尺以下的台江、墾丁及金門國家公園,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水里及南安服務中心。

至於不適合屋頂種電的遊客中心有六處:包括海拔537公尺,但天氣常潮濕的陽明山;海拔539公尺的太魯閣;海拔1,719公尺的雪霸公園;以及屬於玉山國家公園,海拔分別為891、1,109及2,625公尺的梅山、東埔、及塔塔加遊客中心。

即使有五個遊客中心較適合屋頂種電,但由於今年許多高速公路休息站的種電經驗,令民眾懷疑在種電過程中,環境生態是否不致遭受破壞。這是因為今年1、2月時,媒體曾經大幅報導,為闢建二高的苗栗西湖北站的停車場為太陽能光電場,政府卻將場內喬木施工移植到他處「安養天年」。

不僅國家公園內的建築物不宜強制屋頂種電,民間的建築物亦不宜。因此,雖然立法院去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一定規模以上新、增、改建的建築必須設置屋頂光電,但此臨界規模的訂定不宜太過嚴格。近日有媒體報導,內政部擬規定建物容積超過1,000平方公尺,每20平方公尺要強制裝設1千瓦的太陽能板。依此規定,會影響後續新、增、改的建築約占6%。 不過,若照民間一些環保團體的建議,下修臨界規模至300平方公尺,則影響比例將上升至20%。

降低強制屋頂種電的建物容積臨界規模,不但使更多家戶喪失不去屋頂種電的選擇權,也會大幅增加台電的購電成本。目前經濟部制定的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和裝置成本呈高度正相關。每度發電成本最高的離岸風電,所獲得的躉購費率也最高。至於屋頂種電的費率,則隨裝設瓦數增加而減少。依今年第二期躉購費率計算,對1,000平方公尺及300平方公尺的屋頂種電,台電每度平均分別花費4.88元及5.66元購買。由於截至今年7月底止,台電每度平均電價3.27元,故分別補貼此兩種屋頂種電每度1.61元及2.39元。因此,對擁有300平方公尺屋頂的屋主而言,種電可享有厚利。不過,有屋主可能更喜好在屋頂蒔花種草,因而強制種電違反其意志,損害其權益。

強制國家公園以及強制民間的建築物屋頂種電,都是政府為因應明年5月核三廠第二機組除役後的「非核家園」所預做的準備。不過,國人近來對非核家園態度轉變頗大;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今年7月的最新民調,支持以「核電」作為2050淨零因應策略的民眾已逾六成,較去年增加5.7%。另外,有逾半民眾認為應啟動核四、而有近五成民眾支持核三延役。因此,政府與其絞盡腦汁製訂屋頂種電的相關法規,但只獲得涓滴的發電量,不如早日促成核三廠延役,以獲得超過目前全國6%的發電量。

   
民意論壇
國家都更政策應站隊寒士一方
董佩芬/退休公務員(台北市)/聯合報
台灣的土地政策,亂象叢生,政出多門,主因乃是政治干涉專業。例如此次京華城案,容積率高達八四○%;高雄國賓飯店案更高達一一四二%,裡面不是鬼影幢幢?這是一般小老百姓作夢都不敢想的事,說明都更獎勵的所謂高標與低標,高標為財團、低標給小民;小民都更案最理想的也只能一坪換一坪,財團都更案卻可一坪換近十坪、或十坪以上容積獎勵,讓人民情何以堪?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都更無法突破問題的所在,導致居住環境愈來愈糟。筆者無意長對岸志氣滅自己威風,但也難怪大陸同胞到了台灣,對台灣的城市建設大失所望,覺得我們六都還不如大陸的二線城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怎不令台灣人民唏噓?

日前,檢方抗告成功,柯文哲被收押禁見,有無涉及圖利或貪瀆雖還言之過早,但時任北市長的柯文哲,柯市府都更效果不彰是事實。當下老舊公寓能合乎法令而又有財團如此優渥獎勵者鮮矣。一些住在公寓的高齡市民下樓困難重重,於是政府用補助公寓加蓋電梯方式,解決老舊社區老齡化出入社區的困難,雖立意甚佳,但以此種補破網方式讓許多老舊公寓可在法定空地上加蓋外掛電梯,卻囿于法令,老舊公寓法定空地一般均不足,故而不能加蓋電梯,即使夠條件可以加蓋的社區,也因可用土地資源狹小,花了六、七百萬經費蓋出一塊九十公分見方的電梯轎廂,卻連一個最小輪椅都擠不進去,何談老人有狀況時,讓一一九救護人員利用這電梯上下緊急送醫?

毫無疑問,都更、拉皮、補助公寓增設電梯,都是美化市容的辦法,但其中拉皮與補助公寓增設電梯絕對不是良策。尤其住戶意見不一,同住一棟樓,為了要不要拉皮或增設電梯而反目成仇;且公寓出入口外掛電梯,除了影響一、二樓的採光及空氣對流外,做為出入的安全梯被堵住一半,萬一火災發生甚至影響整棟樓層住戶疏散逃離。有些公寓地下室還做為防空避難室,遇緊急狀況依法須開放路人及附近居民進入避難,如果防空避難室大門減去一半,或是電梯設置了大門,為了防賊加鎖,恐無法達到快速逃離火場及防空避難的效果。

都更才是解決目前居住問題的最佳辦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補助電梯、拉皮,並不能掩蓋老舊公寓的實質內在,並解決地震時的倒塌危險。如何修改不適宜法令,讓居住正義因都更得以彰顯,才是治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是唐朝大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名句,道盡讀書人關心天下寒士之胸懷。政府何時能「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不要自己當了幾年政要,下台後進出豪宅,人民卻依舊屋漏偏逢連夜雨。

   
民眾黨應重定戰略目標
張淑中/台灣首府大學前校長、中選/聯合報
柯文哲遭羈押禁見後,台灣未來還有沒有第三黨的生存空間?第三黨總統候選人有無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可能?相信仍是社會各界的重大疑問,也是學術界會持續深入研究的高度政治問題。

筆者認為,除非是將我國現行的立委選制,修改為類似德國聯立制的「小選區與兩票制」或歐洲多數國家採用的「比例代表制」,否則第三黨或小黨在台灣恐無長期發展的空間,此可由新黨、台聯黨、親民黨或時代力量陸續沒落的實例得以證明。

台灣目前的國會選舉制度是類似日本並立制的「小選區與兩票制」,此種選制對朝野兩大黨有利,對第三黨較為不利。二○二○年立委選舉,民眾黨在「區域席次」推出的候選人沒有一位當選,最後是靠「全國不分區席次」分配到五名立委:二○二四年,民眾黨區域選舉結果仍是全軍覆沒,但全國不分區席次則增加到八名。

上述現象明白顯示,民眾黨係因柯文哲個人的政治魅力影響,才有在立法院展現實力與存活空間。但此種隱藏「人在政在、人亡政亡」的潛在風險,或只靠「政治明星」、「萬年主席」維持政黨生命的作法,極不利於民眾黨的久遠發展。也就是說,未來民眾黨不能群龍無首,可考慮授予創黨有功的柯文哲「終身榮譽黨主席」身分,並選出新的領導者以穩定軍心外,如何再透過「政黨結盟」的制度化措施,鞏固其在國內第三大黨地位,就是民眾黨必須深思的急迫議題。

例如,面對年初民眾黨自行撕毀「藍白協議」導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且柯文哲總得票率只有第三名的政治教訓,及柯文哲現已陷入司法風暴且短期內可能不易脫身的殘酷事實,民眾黨未來都應徹底檢討、改革黨務,並重新將黨的戰略目標定位清楚;否則戰略目標方向不明確,仍想遊走在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最後民眾黨恐也難逃泡沫化命運。

筆者建議,民眾黨首應確立的戰略目標,即未來必須與國民黨密切合作,並以二○二八年達成「藍白聯合執政」為最高方針。因為不論從政黨政治競爭的發展角度來看,或從國外政黨運作的實務經驗觀察,任何新政黨尤其是小黨成立的最終目的應是要能有「執政」機會,如此小黨才能發揮政治影響力,也才會有永續發展空間。

反之,若民眾黨不先確立「藍白合作」的戰略目標,國內在野黨就無絕對實力來監督民進黨。而民眾黨也會因戰略合作對象的模糊,進而導致內部有派系分裂的可能危機。

台灣已是個多元民意、多元社會和多元政治的民主國家,國內不能只有兩大黨而無第三黨的存在。尤其民眾黨的角色功能十分重要,不僅可使執政黨受到某種程度的有效監督,實質上也攸關著未來台灣民主政治的良窳發展。「誰掌握國家權力就監督誰」,「藍白合作」並共同制衡民進黨,絕對是最重要的戰略目標與正確方向。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小學把關的重要性
李家同/聯合報
我國沒有什麼天然資源,最重要的資源其實就是國民的素質。我國是一個工業國家,卻又必須提升工業水準,因此,我們當然希望全國國民的學識程度都到達一定的水準。我國雖然教育普及,可惜在教育上仍然有很大的城鄉差距。很多小孩雖然受了小學、國中以及高中的教育,但是他們的學識水準不夠高,以至於無法替國家效力。很多中學生不會翻譯「我不是一個男孩」,也不會做分數運算,學識程度落後,往往找不到好工作。教育上的差距會造成貧富不均,對國家而言,也是人才的浪費。

我們應該追蹤許多學生學識程度差的原因,我認為小學沒有把關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孩子們吸收教育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聽了老師講解以後,可以立刻吸收,甚至可以舉一反三。可是相當多的孩子常常不能馬上聽懂老師所說的話,這種現象在數學課特別嚴重。

在過去,小學是有留級制度的,自從推行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就廢除了留級制度。這使得很多孩子對整數的加減乘除都不太會,就要學小數點,甚至於要學分數的運算。其結果是,孩子幾乎完全放棄數學。但是這些孩子可以很順利地小學畢業,又很順利地進入國中和高中。雖然拿到了各級學校的文憑,其實他們在學識上是有很大改進空間的。

我本人曾經和很多國中校長聊天,他們都知道招收的學生之中有嚴重程度落後的問題,也很希望能幫助這些孩子,可是實在無能為力,常常感到非常難過。這一切完全是小學沒有把關所造成的。

小學沒有把關,使得小學教育就不是因材施教的。一個班上可能有非常聰明的孩子,也有學習比較緩慢的孩子,這使得老師只能注意程度中間的學生。我國的教育不能因材施教,是一個大缺點。我們不必一定要實行留級制度,但總要有某種程度的品質管制制度,老師一旦發現有些同學在學習上比較緩慢,就應該給他們特別的教育。以數學來說,這些孩子應該多多練習簡單的運算,老師絕對不必給他們難題。這種做法一定可以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最基本的能力,而且不會對數學感到罪惡。

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小學把關對孩子是十分有益的,很多人以為沒有把關,孩子可以一路升級,一定會很快樂;其實他們也知道自己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在班上永遠是最後幾名。有了把關制度,可以使那些不夠聰明的孩子得到最基本的教育程度,而且使他們對自己有信心。

小學沒有把關,也造成中學沒有把關,這實在值得大家檢討。很多大學教授發現學生程度低落,卻也無法可施。在教育上不把關,如同在工業上不實施品質管制,我們實在應該檢討小學把關的問題了。(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核四可商轉 台電怕「洩密」?
李敏/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聯合報
應翁曉玲委員的邀請,陪同她與賴士葆委員於九月九日參訪核四,實地了解核四目前狀況,欣然答應前往。上周五得知台電最高層對於清大核工所葉宗洸教授與筆者以委員顧問身分參訪有非常強烈的意見。台電說,「遵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制定的保安實體防護規範,立委、監委等依問政需求,經申請獲台電核准後可實地了解,其他外部顧問不符合保安規定,無法同意核准參訪」。好大一頂帽子,台電的拒絕是依照國際規範,是嗎?

IAEA即使有「保安實體防護規範」,規範的要求應該是機構須有程序書執行參訪相關事宜。參訪者必須要申請、確認身分、與保存參訪者個人資訊,機構要保留所有參訪者完整的記錄,供日後之追蹤。規範不可能規定什麼身分的人可進入,什麼人不行,所以核子設施經營者可以訂定自己的規定。台電人員說,目前的規定載於「核能發電廠參訪作業要點」,只有立委監委、國內核能監管機關人員,以及國外核電監督機構人員,才能申請進核電廠參訪。奇怪!筆者過去不知帶了多少學生,甚至安排國外訪客參訪核電廠,只要依規定申請,連電廠反應器廠房都可進入。昨是今非,台電能給一個說詞嗎?

民進黨上台,擁核人士推動以核養綠公投後,該作業要點變成「拒絕所有一般民眾」、「只限立委監委和國內外監管人員」可參訪的怪象。為的是將核電廠置於高牆之後,以神秘與無從了解的負面形象,醞釀反對。

台電的說法「看似」於法有據。就事論事,台電確實有權說只准立委、監委等依問政需求參訪,但都是跟立委一起進入,助理可陪同,顧問卻不行,又是什麼邏輯!乾脆說具核能專業的民間人士不得進入,或者更明白的說,筆者與葉教授不行。當知道台電最高層竟有這樣唯我獨尊的指示,真的無言以對,台電到底在擔心什麼、要隱藏什麼?

翁委員體諒台電高階主管的辛苦,表示參訪是為了問政需要,低調進行,不發布新聞。但台電主動發布消息,引發媒體報導。九日早上與葉教授同車前往,都認為台電總經理與翁委員的對話,已達劍拔弩張的地步,我倆應會被擋在門口。沒想到,峰迴路轉,順利進入久違的核四廠,難為了核能副總與核發處長官,希望他們安好。

進廠後,聽台電核能技術處的報告,說明核四廠興建的歷程與辛苦,簡報的主旋律:「核四廠不可能商轉」!賴士葆委員當場明示,簡報內容全是政治語言,符合國策的政治宣傳。簡報後,核四廠尊重立委與葉教授的要求,參觀了四個地點,細節不表。曾擔任二○一三年經濟部強化安全檢測小組委員的葉教授說,很高興看到電廠目前狀況與十年前安檢結束前並沒有差別。

核四廠的商轉,需要再進行安檢確認,但不是不可能。台電的簡報也說,一旦政府有明確的政策決定,核四廠七年後可商轉。台灣要返核,可以選擇讓核四商轉,也可以在核四廠址蓋新的核電廠,但經費絕超過三千億元很多,也需超過七年的時間,核四要不要商轉,確實需要再溝通,但絕對不是不可行。

最後一段話是筆者與葉教授對此次參訪的共同感想,會有這樣的結論,應該是台電最高層所擔心的,可能也是台電最高層最初執意要下屬阻擋我與葉教授參訪的原因吧!

   
減產、提高補貼 非稻米政策良方
陳郁蕙/台大農經系教授(竹縣竹北/聯合報
根據資料分析,稻穀保證價格每公斤調漲三元,稻米產地價格上漲約在每公斤○點六八至三點二六元之間。二○一一年調漲稻穀保證價格每公斤三元及烘乾費每公斤二元後,市場價格由二○一○年的廿點七七元/公斤,上漲至二○一二年廿三點一元/公斤,增幅十一點二二%;種植面積增加一六九○七公頃,增幅六點九三%。

二○一三年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據統計,二○一三至一四年間活化的休耕地約七千公頃恢復種稻,二○一四年種稻面積較一二年增加一○二八九公頃,增幅三點九五%,是調漲公糧價格及休耕政策改變的效果。據此推估,二○一一年調漲稻穀保證價格,及二○一三年活化休耕農地綜合效果,使種稻面積增加一點七萬公頃,單純就公糧價格調漲造成的面積增加並未超過一點七萬公頃。

據過往經驗,公糧調漲三元,產地價格的漲幅大多低於三元,為便於分析,就假設公糧調漲效果充分反映於產地價格。以二○二三年稻穀產地價格每公斤廿三點九三元為基礎,則價格增幅為十二點五四%。根據稻穀供給彈性○點三九推估可知,稻作面積上升幅度為四點八九%。

政府目前提出替代調漲公糧價格的策略是「1集2轉3加3」,其中「1集」與「3加3」均與「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有關。政府加碼提供的經濟誘因,可能提高農民參加產銷契作集團的意願;即使營運主體以較高價格和農民契作,但後續庫存及銷售的壓力落在營運主體上。雖然政府也對其提供相關協助,但在成本效益權衡之下,營運主體是否願意擴大集團專區規模,仍待評估。

此外,政府雖對「強化國內外通路鏈結與拓展外銷」提供獎勵,但我國稻米生產成本原本就比較高,加上進口國課徵關稅,是否仍具競爭力令人質疑;此外我們的出口量若太多,也可能使進口國採取特別防衛措施,所以想要大量出口良質米的機率不高。

長久以來,國內稻作產業調整或施政均朝減產方向思考,盼透過減少供給來提高米價;但若一味減產,如遇到氣候異常或災害,米價高漲反讓外國米有機可乘。目前我國稻米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一旦外國米進口數量超過配額,之後配額量依進口實績調整,恐不利國內民生消費及稻米產業發展,對我國未來申請加入CPTPP或其他FTA談判均有不利影響。

日本多年來的稻米產業一直維持在供需平衡,但過去幾年因氣候異常與天災影響其收成,使日本民間米庫存創歷史新低,加上近幾月強震和颱風,消費者多儲備白米,導致米糧不足,迫使許多銷售通路不得不採限量銷售。借鏡日本近期的「米荒」事件,我們應重新審視「稻米供需平衡的充分性與必要性」及「稻米減產可能產生的後座力」。

稻米生產成本上漲是事實,如果不能穩定稻農生產意願及有效因應氣候變遷,一味減產、以補貼墊高米價與收入,並非良方。畢竟稻米除了是我們主食,也是在天候異常影響收成及地緣政治緊張情況下,安定民心的重要支柱。故即使公糧價格調漲,仍須強化配套措施,並對中長期稻作政策進行全面性思考和改革,才是良策。

   
兩岸政鬥籌碼□農民何辜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聯合報
隨著國際局勢的混沌詭譎與兩岸關係陷入空前惡化,農產品竟然淪為政鬥籌碼,台灣原本順利輸陸的農漁產品,相繼遭到大陸官方檢驗出病蟲害、禁藥、不當藥物、重金屬殘留,以「生物安全」為由禁止輸入,讓台灣農民措手不及,打亂農民的產銷節奏;由於大陸居台灣農產品外銷首位,故而引發農民的恐慌,希望政府能盡快透過協商順利打開僵局,回歸常軌。

然而政黨與政客在乎的卻是私人利益和下一次選舉輸贏,在台灣除少數縣市外,農民人數並不足以左右選情,因此面對對岸祭出的農產禁令,官員們仍一面強調「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並宣稱願意與中方在WTO架構下協商與處理,也會向WTO提出申訴(既曠日廢時亦無法如願);另一面則藉此機會指責對岸政治操作,對台灣農民「養套殺」並力推「自由鳳梨」、「民主水果」等,來激發民眾的「愛國情操」和「台灣意識」,加大抗中力度,而不是盡其所能與大陸協商溝通展現善意,找出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幫農民解套,致處處落入被動。而農民為了生計,只能自力救濟,透過可行管道,以實際行動來向「買方」展現改善誠意予以同意放行。

此次大陸官方選擇於中秋節前夕宣布,自九月二日起恢復台灣地區「文旦柚」輸入,僅輕描淡寫以在綜合評估相關整改措施與符合大陸相關檢驗檢疫規定的基礎上,作出的決定;遭外界質疑當初禁止的理由和今日的開放理由,都是「政治」大於「生物安全」,反坐實陸方把經貿當成統戰工具和政治武器的指控;對於大陸恢復台灣文旦柚進口宣示,儘管農民多樂觀其成,但民眾多冷淡以對!

事實證明,這些年大陸接續禁止台灣重要農產品進口,並沒有讓台灣民眾(包括農民)更加認同九二共識,反給予台灣執政黨藉機操弄仇中的空間。何況台灣政府透過大補貼、大撒幣、胡蘿蔔加棍棒等措施,對於安撫農民因對岸設下禁令所產生的恐慌情緒,確實發揮短暫效果,未見農民上街頭抗議,讓新任的賴政府更有底氣,繼續宣揚一中一台,絕不接受九二共識,並繼續推動台獨行動。

農民何辜?他們只是想把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以好的價錢賣出,讓家人過上安穩的日子,根本無力影響政府決策;台灣政府只顧撒錢、大內宣,營造不依賴大陸市場的表象,對於許多需要政府用心去規畫和落實的政策(如運用AI實施全程管控、分散市場、確保食安、提升國產農產品的品質、營養美味、建立優質品牌等)卻無心關注,長期為之將削弱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力,讓台灣農業深陷困境。

傳統中華文化強調「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大陸官方應該調整策略,改採正向措施來讓台灣農民和大陸消費者同受其利(如設置優質農產品輸陸「綠色通道」、落實台灣農產「放心購、安心吃」、完備冷鏈與冷庫等配套設施等),至於台灣未來該走向哪裡?或許「近悅遠來」已給出最佳路徑!

   
13F報告風雲變色
進入下半年,市場許多人對於蘋果秋季發表會將推出的新品寄予厚望,隨著投資大咖們提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十三F報告陸續出爐,被視為投資風向球的波克夏卻首先拋出震撼彈,出乎市場意料地大舉降低蘋果持股,並選擇增加現金儲備,這些投資動向著實牽動著市場情緒。

《我們還有明天》婚前很浪漫,婚後變傭人?
《我們還有明天》是一部講女性在家中完全沒有自己地位,到漸漸為自己爭取權利的電影,女權題材本來就有點硬,又是用黑白方式呈現戰後的年代,我本來會擔心很難消化,實際看的過程還算輕鬆,電影中甚至放了一些小笑點,看到最後還有感動的鼻酸,以女權電影來說,《我們還有明天》比我想像的還親民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