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9/27 第580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清德兵法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國土法狹隘化,需要朝野共同補強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石油人民幣」趨勢漸成形
民意論壇 公車問題癥結在缺駕駛
客運交通安全 應雙管齊下
死囚人權是受害者恩賜
福島五縣食品解禁 食安上路了嗎
超速社會爭道 煞不住的急躁
更審精神鑑定 判死標準恐浮動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清德兵法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讀懂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議結論前,要先學會「清德兵法」。學會清德兵法前,要先了解賴總統可能是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信徒,又是《功夫》電影鐵粉;「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等名句,他深得箇中三昧。

賴清德上台,對內面臨朝小野大,對外遭到文攻武嚇。一般人面對多重逆境,會先理清順序或自我調整,像陳水扁上任時就對外拿出「四不一沒有」,對內鼓吹大和解。賴清德很少考慮妥協,而是以攻代守,四面征伐,內外火力互掩支援。

對內,賴清德先發制人,對藍白全面開戰,也威懾黨內外潛在對手。蔡英文還藉黨產條例追殺國民黨,賴清德則檢調緹騎四出,鄭文燦、柯文哲淪為階下囚。如此場面在蔡英文時代頗難想像。巧合的是,被押上公堂的人物,也是外界認為在二○二八大選不會缺席的人士。

對外,賴清德從新兩國論、二七五八決議不涉台、絕不簽署和平協議,到備戰以避戰,綿密出擊,拳拳到肉。而且清德兵法不紙上談兵,直接全面盤整民力、物資、能源、醫療和資通各領域資源,驗證全民動員能量,打造全社會防衛韌性。

清德兵法能否克敵制勝,仍待檢驗。不少人乾脆提前猜測,四年後和賴爭大位的會是誰。但同在船上的我們,務必把安全帶扣到底,還得向老天爺多多禱告。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國土法狹隘化,需要朝野共同補強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國土計畫法原定明年上路,卻從中央地方互槓延燒到綠營內亂、部會分歧;行政院長卓榮泰坦言,國土法若干解釋、字眼、文字用語,確實會讓人產生疑慮。縣市政府和藍綠立委紛紛要求暫緩實施,環團則呼籲中央如期上路。隨著暫緩聲浪漸起,政治戰場也轉移到「責任誰來擔」,卻始終忽略國土法雖是整體規畫,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家戶的資產價值和運用限制;基於國土安全永續的國土計畫,在地方和農民眼中卻缺乏公平正義,這才是該法最大的阻礙。

國土計畫法早在二○一五年三讀通過,二○一六年五月施行並分三階段上路,如今進入最後階段時,才發現配套與溝通都不足,廿三項子法有九項尚未完成,農業部應提出的堆疊式補償措施至今未公布,各地說明會都彷彿對民眾開出空白支票。因此迄今還有九個縣市逾期未交國土功能分區圖,藍綠立委也紛表疑慮。

政院要求先交圖,縣市希望先溝通。關鍵在地方擔心交了圖就很難翻身,農民權益更沒保障。尤其看到中央雙標,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主政屏東縣時,把限制嚴格的農一畫在公有地上充數,大多數優良私有農地都畫成管制較鬆的農二;雲林大喊不公平,深覺不學屏東,實在對不起農民,其他藍營縣市亦大興「有為者亦若是」之嘆,卻不知國土計畫也有「綠能你不能」鐵律。

桃園市長張善政、雲林縣長張麗善六月就提出建言,卻被內政部國土署以「不要錯把國土計畫當成畫餅的開發工具」強硬回應;內政部長劉世芳更點名張麗善與台中市長盧秀燕快送功能分區圖,飄散濃濃政治味。沒想到戰火很快在綠營引爆,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投書反對、政委陳金德質疑「做過民調嗎?」廿二名綠委呼籲暫緩上路,連賴總統都把政院代表叫到民進黨中常會,確認有收到常委意見。

暫緩實施看似箭在弦上,「誰來擔責」成為主旋律,綠營再次搬出「馬維拉」救援,指馬政府訂定不合理框架、阻擋如期實施的多是藍營縣市。長期推動國土法的各方人士本希望「頭過身再過」,如今卻擔憂無限延期。尤其國土法上路後,區域計畫法將落日,綠營卻傳出「廢除國土計畫法、回歸區域計畫法」的聲音,國土法胎死腹中並非不可能。

國土法延宕,除蔡政府怠於溝通、配套與整合外,賴政府也荒腔走板,一是內政部缺乏問題意識,忽視公平正義;二是缺乏溝通能力,相比雲林縣一場一場座談會累積宣傳,結合法律、財政、農業專家,白話講述利弊,內政部僅兩場座談,溝通模式艱澀又消極;三是農業部助攻緩慢,農業權長期被弱化,如今更禁不起挑戰;四是倒楣到家的國土署,這場國土空間與土地資源重分配的團體戰,政府卻只派了步兵對應。尤其國土規畫本該從環境、經濟發展、城鄉治理等整體角度去設定,沒有權限整合各部會的內政部,狹隘了國土法的橫向整合發展,也淡化了背後涉及民眾未來生計利益的矛盾與衝突。

朝野立委提案國土法延後二到四年,但縣市首長與總統立委選戰隔二年輪番上場,總會有因選舉考量而展延的緩兵之計,重點在如何補足溝通、配套與整合的功課;對開發破壞束手無策的區域計畫法之惡,是當年通過國土計畫法的主因,走回頭路不可不慎。面對被狹隘化的國土法,執政黨拉高到朝野或地方對立只是徒增內耗,傾聽農民聲音,納入各方合理構想並以更高的框架視之,才是台灣之福,也是檢視賴卓體制高度的重要指標。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石油人民幣」趨勢漸成形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日出訪沙烏地阿拉伯,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沙國工業及礦產資源大臣胡拉耶夫受訪表示,沙國願意嘗試新事務,對跨境原油交易結算中使用人民幣的新想法「持開放態度」。

1970年代,美國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確定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之計價貨幣,並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其他成員國的同意。美元與石油緊密掛鉤,使得國際市場上進行石油交易的經濟體都必須要有美元,美元也因此成為全球交易貨幣及外匯儲備貨幣,此即所謂的「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的出現與存在,成為支撐美元全球霸權的重要基礎。

然而,傳聞指出,沙國與美國長達50年的石油美元協議於2024年6月到期後,沙國不再續簽。沙國現在可靈活地以多種貨幣出售石油,包括人民幣、歐元和日圓。沙國與美國之間的石油美元協議,究竟實情如何,均未得到任何官方證實,但這已不太重要,因為現實上已出現非美元的石油交易,甚至非美元的其他國際貿易的交易,且與此同時,以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交易貨幣的現象也早已出現,方興未艾。無疑,這樣的形勢與趨勢,對已雄踞近一個世紀的美元霸權而言,絕非好兆頭。

形勢之所以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直白了說,跟美沙關係的變化有關,也跟中沙關係的強化有關。

首先,自上世紀二戰後,美國作為全球最強大國,一直是中東石油的大買家,但美、沙這種雙贏格局,進入新世紀未久,即因美國頁岩油科技突破,從一個石油大輸入國旋踵之間成了大輸出國而出現變化,美、沙從石油合作關係變成了石油競爭關係。

其次,以往美、沙關係還建立在美、沙聯合一起對付伊朗的背景之上,然而2023年3月中國成功促成了兩個伊斯蘭百年世仇的伊朗與沙國和解並建交,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沙對美的政治依賴自然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中國與沙國的關係也自然更為密切。

再其次,中東油國特別是沙國從來就有石油資源總有一天枯竭的焦慮,加速轉型,擺脫對石油資源的依賴是唯一選擇。轉型對沙國等中東油國而言,錢不是問題,問題在必須把整個國家,進行全面及根本的改革與建設,尋求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基建大國、最大製造業大國的合作成了最佳選擇。

在三方關係出現如此巨大變化的背景下,沙國不再堅持已經長達50年的「石油美元」約定,對「石油人民幣」持開放態度,也就不讓人意外了,更何況,長期以來,建立在「石油美元」基礎之上的「美元霸權」,通過各種金融操作,不時對幾乎所有國家割韭菜,甚至動不動對特定國家的美元資產加以凍結,這讓一眾坐擁大量美元資產的中東國家無不膽顫心驚,「去美元化」因此成了一股新興且似乎不可逆轉的新形勢。當下形勢,勉強可以作為備選的國際貨幣,不外歐元、日圓及人民幣,其中又以人民幣潛在條件最優,雖然目前它在國際貿易中作為交易貨幣的比重及在各國外匯儲備中比例都還不高。

人民幣的優勢,在於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是全球約15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對象,以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對貿易雙方均方便且有好處,同時中國還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總產值占全球總產值35%,在美元被「去」或「棄」之下,以人民幣進行交易自然形成。

上個世紀,「石油美元」所以被各國接受,是因為各國都需要石油,不得不接受,換言之,美元之所以成為硬通貨,是因為與美元掛鉤的石油是真正的硬通貨。因此,「石油人民幣」只是逐步取代「石油美元」的第一步,當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製造品供應國之後,「中國貨」就成了「硬通貨」,屆時,各國以人民幣向中國購買中國貨的形勢就水到渠成,一如上個世紀各國以美元購買石油一樣。

   
民意論壇
公車問題癥結在缺駕駛
陳永昌/台北市商業會前副秘書長(/聯合報

台中市公車撞死女大生後,要求重罰肇事駕駛與客運公司的民意洶洶,部分網路鄉民繪聲繪影渲染客運公司後台很硬,才會讓長期重金補貼公車的市政府有意縱容,不敢下重手收回路權。

職業大客車駕駛素質是民眾長期詬病的老問題,駕駛人力嚴重不足主宰著整體經營環境惡性循環,這不是客運公車公司冷血,也不是地方交通主管機關放任不管,公車客運就這樣卡在無能為力的深淵中,問題癥結來自「缺駕駛」!

客運駕駛人力原本就有高齡老化現象,後疫情時期持續外流惡化,電商物流暨外送業再吸走大批年輕就業人力;在新血補充無門情況下,客運業者可以維持既有人力規模與車次密度已是萬幸,無法大刀闊斧有效汰除不適任員工,甚至不得不降低擇才門檻。當客運公車脫班成為家常便飯後,政府手上也失去政策裁罰威嚇力,因為根本沒有其他公車同業可以補位,行政處分唯一後果就是再減班乃至於路線停駛,民意強烈反彈與民意代表大聲抨擊後續連串反應在所難免。與其沒有公車可搭,只好繼續忍耐現有品質不佳的公車,這就是地方大眾運輸的殘酷現況。

公車客運駕駛不足是全台普遍性問題。台北市公共運輸處統計,二○二三年公車駕駛缺工超過一千五百人,為近五年來最高。交通部正大力推廣TPASS通勤月票,搭乘客運公車經濟負擔變輕了,卻變成「有乘客沒司機」,尖峰時段運能嚴重不足,民怨沸騰,不少通勤學子甚至放棄跨區就讀。公車客運駕駛人力「生食都無夠,哪有通曝乾」,交通部提升公共運輸運能淪為政策芭樂票。

公車客運駕駛人力短缺屬長期持續的結構性問題,即使台北市交通局已向中央提議開放外籍移工擔任駕駛員,無奈短時間內似乎看不到任何問題解決的曙光。

   
客運交通安全 應雙管齊下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聯合報

台中市日前晚間發生行人遭公車撞擊事故,二名東海大學女生當綠燈跨越行穿線時,遭綠燈左轉的巨業客運公車撞上,一名學生傷重不治,另一名則四肢擦挫傷。

繼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遺憾,並指出未來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合作,積極改善危險肇事路口,同時持續要求就形塑停讓文化,加強宣導與教育;昨天盧秀燕市長也提出五項改善行動因應,重罰業者外也要求業者重新進行行車安全教育訓練、這次事故路口與全市廿大易肇事路口重新檢視強化安全措施、提高業者重大事故記點比重,情節重大者將扣除業者補助款及收回路權嚴懲、要求年底前全面完成安裝行車安全輔助系統,並要求駕駛如不遵守安全規範將重罰。

近年來台中市及其他縣市的客運交通事故都有明顯增多趨勢,其風險形態除了路口未停讓行人事故外,還有因駕駛身心狀況不佳之自撞事故、任意變換車道導致碰撞、開得快又急造成乘客在車上摔倒、未依規定安全停車上下客等,另外還有因駕駛情緒管理不佳,與乘客爭執甚至飆罵的失控情形。但陳部長及盧市長的因應改善措施,都是已行之多年的政府作為。從今年一至六月行人事故死亡還比去年同期增加十人看來,只能治標無法治本,甚至,嚴懲及重罰反會使目前客運不佳的經營環境惡性循環。

客運交通事故明顯增多之根本原因,是年輕人不願投入客運駕駛工作,造成駕駛短缺及高齡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導致業者找不到足夠的合適駕駛,因要爭取其他公司駕駛加入,又怕原有駕駛流失,只能以增加待遇互相競爭,卻無法有效管理與要求,造成身心不佳的駕駛風險逐漸增高;加上部分路線過長的駕駛短缺排班困難,造成駕駛無法有效休息,疲勞駕駛的問題惡化、尤其是高齡駕駛,自然使交通事故風險增加。

筆者建議應雙管齊下,分別從營運路線整合調整或縮駛,促使駕駛工時管理更人性化,有效減少疲勞駕駛及身心狀況不佳的風險,並由政府補助及輔導業者,有效改善駕駛工作環境及保障有吸引力的待遇,促使年輕人願意投入職業駕駛工作,業者也能依規定正常管理,形成良性循環,從根本改善客運的交通安全問題。

另外,在交通工程方面,應在可行範圍盡量改善路口行穿線退縮並加強夜間照明,讓駕駛轉彎時能有完整清楚視野,業者應教育並要求駕駛使用行車輔助預警系統。同時運用各種管道宣導提醒所有民眾在跨越行穿線時,要特別注意提防左轉車輛、尤其是大型車輛在夜間下雨視線不佳的安全風險,期望悲痛的事故以後不再發生。

   
死囚人權是受害者恩賜
朱柔若/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聯合報
廢死聯盟強勢推動生命權不可剝奪,主張死刑不過是對加害人的一種報復性的懲罰工具,不是實現正義。但對於如何處理死刑犯的罪行、正確正義實現方式又提不出具體可行方案,以這種模式倡議廢死,只會把廢死倡議成廉價的價值觀。

如今既有卅七個死刑定讞個案,為何只聽到廢死聯盟聲稱要繼續協助死刑犯上訴,而聽不到這些死刑犯對犯行認錯悔改,對受害人傳遞過抱歉、尋求諒解的行動,甚至表達出即使獲得原諒,都甘心受死以補己過?如果沒有,廢死聯盟如何平息「受害人的人權不是人權,加害人的人權才是人權」的偏頗與不公的責難?

我們更痛恨因廢死的道德高調,把無辜受害人強勢扭轉成加害人的作為。這種加諸受害人的二度傷害,須被強力阻止、糾正,沒有任何人、法律或制度可以強行要求受害人自行消化生命被徹底剝奪的傷痛。

所有的人權主張都包裹著權利與義務概念,當違反了其中一項,再談人權都得視為被侵權者的恩賜,因為違反者在侵權時,就喪失、甚至放棄原本權利的所有權。所以,對一群原就放棄基本人權的死刑犯,反覆倡議普世人權的基點是什麼?「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受害人的生命已追不回來了,加害人的生命還有機會挽回、甚或教化」?若如此,那麼廢死聯盟的倡議重點不是就應協助加害人證明他還有值得挽回的價值,同時也協助受害人相信加害人的生命還有價值?

廢死可以,但應建立在加害人的努力之上,而非不論個案差異性,朝著受害人或社會大眾狂吠生命權的不可剝奪。法律機制在於給予加害人證明自己的生命值得挽回,並協助受害人家屬監管這項權利。而不是一再上訴拖延死刑執行,製造尊重生命權的假象,實質卻是變相凌遲受害人及其家屬。

修復式正義或稱修復式司法,是相對可行的制度。根據聯合國的定義,「修復式正義是指在調解人的協助之下,受害者、加害者,以及所有受犯罪影響的個人或社區成員,共同積極參與解決因犯罪引發的傷害及其相關事宜的過程」。這機制甚至可能間接緩解了司法過程的瑕疵,特別是死刑誤判的可能性。

修復式正義比傳統的司法程序給予受害人更充分參與追究犯罪者的責任、表達所受的傷害、提供從傷害中康復的支援,以期對已鑄成的傷害能獲得修復的機會。注意!要求受害人負起責任是相當重要的環節,這意味著要加害人須親自扛起責任並採取行動彌補所造成的傷害。透過對話、悔改、賠償和社會重建,使受害人、加害人和社會共同修復被犯罪行為破壞的關係。

修復式正義提供加害人獲得重新賺回生命權的機會。在此架構下何必糾結於廢死?使死刑成為備而不用的機制,豈不更好?

   
福島五縣食品解禁 食安上路了嗎
程仁宏/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華夏文/聯合報

食藥署七月廿三日預告全面解除日本福島五縣食品輸入管制,預告期六十天。本月廿五日食藥署表示,「預告期間無特殊反對意見,即起宣布上路」。事實上,消基會在預告期間即強烈反對解除日本福島五縣食品輸入,吳榮達董事長說:「難道消基會的意見不算特殊反對意見?」請教食藥署什麼才是「特殊反對意見」?是要拍桌還是翻桌子?一意孤行的全面解禁,消費者的食安「上路了」嗎?

二○一一年日本福島發生核電廠事故,全球五十三個國家地區紛紛對日本食品採取管制措施,雖然近年各國已逐漸解禁,仍有韓國、中國大陸、俄羅斯等仍採取限制。

日本農林水產省廿五日公告,台灣放寬福島等五縣核災影響的食品進口,日本其他地區食物進口已經完全不必檢附放射性檢測報告,先前禁止進口的五縣野生鳥獸肉、菇類及漉油菜,只要附上放射性物質檢測報告書及產地證明書,便可解除進口禁令,也取消了其他地區需附放射物質檢測報告書的義務。

再依其附件說明,福島核災五縣以外的日本產品,像是岩手縣與宮城縣的水產品,宮城縣、埼玉縣與東京都生產的嬰幼兒食品、奶粉,靜岡的茶,以及岩手、宮城、山梨、靜岡四縣的菇類,原本都必須檢附放射性物質檢測證明書,現在已不需要。

這是繼二○二二年二月放寬限制之後的更進一步門戶大開的措施。尤其開放福島五縣野生鳥獸肉,真是太不可思議,野生鳥獸四海為家、無所限制、無所不去,其所到之處、所食食物,無不潛在更大的風險;其次,日本其他地區食物進口完全不必檢附放射性檢測報告,更是令消費者感到憂心忡忡,宮城縣、埼玉縣生產的嬰幼兒食品、奶粉,竟然也不須檢附放射性物質檢測證明書。國內已經連續四年生不如死,出生人數少於死亡人數,在少子女化成為國安危機的此刻,竟然不為嬰幼兒的食品、奶粉嚴加把關,政府的施政作為不是應該為全民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嗎?

在此呼籲衛福部為了全民的食安,應該懸崖勒馬不該門戶洞開,並擬定周延的把關配套措施;立法院應傾聽民意要求衛福部嚴加把關,並要求及時公告周知日本福島五縣進口項目及數量;消費者為了家人的健康,購買日本的食品要看清標示;更呼籲貿易進口商,不要進口有風險的日本食品,以免屆時血本無歸。

   
超速社會爭道 煞不住的急躁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聯合報
母親去公園散步回家,說她走騎樓時,遇到一機車騎士不肯禮讓。有人看不過去出來說公道話,惹得騎士十分不滿!

前幾天搭公車到台北,因是離峰時段,駕駛一路奔馳,到了台大醫院,遇斑馬線,公車按照規定忽然停頓一下,緊接著來個大轉彎,力道之強,讓我這壯年之人也差點跌倒。到了醫院,聽到一坐輪椅老翁正向親人解釋為何跌倒,原來是他下車動作太慢,一隻腳被公車門夾住跌倒。我聽了真是膽戰心驚!後來周一帶母親回診,我堅持要搭計程車,但計程車也是一路狂飆,我心想:這個國家的人,究竟在急什麼?

如果可以慢條斯理地開車,好好過日子,誰想過這種超速生活?

問題就出在現實不允許你慢慢來!追不上的房價、物價、繳不完的帳單…醫療費也變貴,很多人因操勞而生病,造成惡性循環。每個人都在輸送帶上跑步,許多人成為無法等待的人,控制不住情緒的人。

台中公車我不陌生!卅年前在台中清泉崗當兵,收、放假公車常招手不停,服務態度令人不敢恭維;十多年前和朋友到台中旅行時搭公車,遇到一位友善駕駛,才知道公車司機真是辛苦,一天待命十六小時,換算下來其實薪水不高。當然現在待遇可能有改善,但汽、機車不斷增生,每個人為生活不斷在超速,用命在爭道,應該慢速行駛的公車駕駛,不知不覺也被捲入這個漩渦。

斑馬線革命後,我也看到很多行人更肆無忌憚闖紅燈,說實話:無論駕駛或行人,都不知不覺成為打造行人地獄的一分子。

行人地獄很難消失!因為政府無法讓人民安居樂業,除了交通之外,還有居住地獄、詐騙地獄、毒品地獄…,讓人民焦躁不安!繼而將情緒反映在道路上。

除了加重罰則、落實嚴格取締,政府有沒有想過做個問卷調查,去問那些超速、闖紅燈、肇事的司機到底在趕什麼?而不是只問他們為何犯錯。如此,才有摘掉病因的可能。

   
更審精神鑑定 判死標準恐浮動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兼系所/聯合報

憲法法庭針對死刑做出有條件合憲性判決,致引發實質廢死質疑;對於目前卅七名死刑犯,尤其有涉及身心障礙者到底會產生如何影響,肯定更該關注。

依據刑法,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即屬限制責任能力,就得減輕其刑。故於此次憲法判決認為,既然違法辨識或行為控制能力已降低,對其可非難性也應減低,若所犯為故意殺人罪,因非屬犯罪情節重大,就不應處以死刑。

憲法法庭更認為,一旦經診斷有精神障礙,即便有訴訟能力,卻因邏輯與理性思考能力降低,致無法有效為自我辯護,亦不能判處死刑;甚至在已死刑確定,亦未因心神喪失停止執行,卻診斷出有精神障礙,致無法理解死刑執行者,亦不能執行死刑。

憲法法庭要求立法者應於兩年內修法同時,亦強調就違憲部分,當事人可請求檢察總長或由檢察總長職權提起非常上訴。故於涉及身心障礙情況,一旦提起非常上訴,在憲法判決已經明確指出違憲下,必然會受理且認為有理由來撤銷原判決。一旦進入此程序,因目前死刑犯在監時間普遍都已超過五年下,憲法法庭就以收容不等同於羈押之理由,認為羈押期間應從撤銷判決日重新起算。如此解釋或在免於大眾恐慌,但就身心障礙被告來說,實應以暫行安置來替代羈押,才更符合積極矯治目的。

又因有否精神障礙或心智欠缺、有否違法辨識或行為控制能力等,仍有賴精神鑑定,故處於法律審的最高法院,必會發回高等法院來更審。雖此次憲法判決,並非指一有精神障礙即不得判死,而是必須因此造成違法辨識或行為控制能力的喪失或降低才不得處死。惟精神障礙及對犯罪行為影響之鑑定,不可能如DNA鑑定般具客觀性,不同鑑定者恐會有不同結論,勢將使能否判死標準處於浮動狀態。

就算認定精神障礙不影響辨識與控制能力,但在憲法判決要求判死必須採一致決下,無論訴訟時間長短,仍會是以無期徒刑為終。故在現行監獄的精神醫療資源顯已捉襟見肘下,何能應付長期監禁必然帶來的心理及老年疾病,更是棘手問題。

   
iPhone16背後的蘋果AI大計
蘋果擁有強大的生態圈,是其最大利基。投資機構韋德布希預測,iPhone16問世之後半年到1年,消費者有望目睹成千上百款生成式AI的App釋出,並可望每年為蘋果帶進服務收入,增添百億美元營收。生態圈的AI升級,讓蘋果有機會長出甜美的果實。

重量級美術館和看夕陽熱門地點 波格賽別墅
「波格賽美術館」目前收藏了不少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出名的畫作和雕塑,是羅馬重量級的美術館之一,不過它全館禁止照相。「波格賽別墅」再往東是從「蘋丘」上居高往下看「人民廣場」的好地方,也是看夕陽的熱門地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