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25年未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財劃法),終於三讀修正通過,可謂頗具劃時代的意義。首先,從「中央集權又集錢」的長期事實來看,立法院依據憲法,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此次從人民福祉及地方自治的民主角度,在中央立法並執行事項中的財政收支劃分上,主動修正早已不合時宜的財劃法,可謂中華民國自治史上的第一次「分權」,殊屬難能可貴。
更重要的是,1998年修憲、凍省及修正財劃法,把原來中央政府的淨收入比重,由六成不到驟增為75%,造成財源嚴重向中央傾斜,此次財劃法修正能打破垂直失衡現象,更值得高度肯定。
以114年度中央總預算案稅收推估,中央將增加釋出3,753億元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統籌款)給地方政府,表面看好像增幅很大,但營業稅由現在的40%提高到100%分配給地方,只是「校正回歸」到凍省前營業稅為地方稅的狀態。所得稅也只增加1%移轉給地方,對於所得稅收超過2兆元的中央而言,應是縱向重分配,並不嚴重。因此修法後的中央淨收入占比仍高達65%,相對於原來的修法目標六成,衝擊應該不大。
何況,中央政府財政豐裕,過去八年的國稅超徵就超過1.8兆,還編列2.5兆特別預算。今年前11月的全國賦稅實徵淨額3.57兆,地方稅收僅3,411億,占比不到一成;若含中央統籌稅款,合計僅8,007億元,占22%,中央政府仍占了78%的稅收大餅。中央享有高成長率、高占比的國稅,本有餘裕和地方分享財政剩餘,且財劃法要到115年才實施,中央仍有充分準備時間。
因此,主計總處說會影響國防及撥補勞保、健保、租金補貼與興辦社宅、農損基金、勞工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及體育選手國光獎金等相關經費,實屬誇張。勞保、健保財務屬特別基金的社會保險、台電屬國營事業預算,非一般預算的法定義務支出,虧損都是中央政策錯誤或怠於改革所致。而且長照、租金補貼與興辦社宅等財源,來自於房地合一稅、菸捐、遺贈稅等指定用途的國稅,而撥入住宅基金、長照基金等中央特種基金,屬於保障性收入,非統籌款範圍,自然不受排擠。今年前11月中央特種基金就比預算數超徵了39%,中央未指定用途的稅收也超徵了11%,遠超過地方稅收(含統籌款)超徵2%,怎可能會因財劃法修正而使中央施政困難?
至於財政紀律,中央表示多個地方政府獲配財源將超過其支出所需,造成地方不需積極財政努力,甚至有消化預算而致支出浮濫之虞。從當前的法制來看,地方政府之收支,應依地方制度法、公共債務法、預算法、行政院訂定之預算籌編原則規定辦理,中央政府實屬過度疑慮。
地方有應收之財源而不收,或未依預算籌編原則辦理,中央得酌減補助;努力開源具績效,中央得酌增補助。地方辦理自治,應就自有財源優先編列預算支應之等,中央仍然手握監督大權,未來大可充分發揮。
最後,財劃法全面提高「所有地方政府」的收入,在經濟上有正面效果。除了跨政黨雨露均霑之外,六都和16縣市的統籌款占比由現行的61%:39%,改善為54%:46%,可縮短城鄉差距,消弭地方間的水平不均。
目前地方基礎建設普遍不足,尤其自來水、汙水下水道、天然瓦斯、公車服務等,將因財源增加而從事基礎建設與服務,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將更符合工商界的需求。例如過去工商界屢屢建議中央廢除娛樂稅、印花稅等擾民雜稅,卻受限於地方財政困窘而不了了之。財劃法修正後,地方政府財源充足,就有檢討改革地方稅的空間,並將支出用於招商引資等促進經濟發展項目上,發揮凱因斯乘數效果,且可回饋於中央的稅收增加。中央政府應當樂觀其成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