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1/07 第587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誰怕老柯的戰鬥力?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案的法學驚奇,司法人權的照妖鏡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嚴加防範人工智慧潛在風險
民意論壇 陸發身分證 台動員戡亂?
美對華歷史 中共轉看友好面向
蠡測川習戰略 謀和平紅利
管理不確定性 美中台最大挑戰
老建銘「一個人的江湖」
公投對決?朝野應審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企業永續報告與雙重重大性原則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誰怕老柯的戰鬥力?
黑白集/聯合報
民進黨因未掌握立院多數,屢戰屢敗;總召柯建銘大崩潰,不斷上演脫序戲碼。繼大法官投票封殺劉靜怡,他高調宣稱要「雙罷」立法院長韓國瑜和國民黨所有立委,包括「公投解散國會」。他更撰寫長文明志,其主張令人瞠目結舌。

老柯獨自開記者會,其他綠委無人奉陪,明顯切割。民進黨中央稱,「未對罷免具體討論」;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說,「民進黨從未主導任何罷免案」。老柯發七千字長文,標註五十一名綠委,沒幾人跟他起舞。如此登高一呼,反暴露自己形單影隻。

這個結局,不難理解。論「高風險立委」,綠委不比藍委少;「大罷免」一旦開戰,不少綠委都難倖免。而老柯號召大罷免,也讓罷免是民間團體「自發」的假象徹底見光死。他的呼喚,更引發網民回應「賴清德才該被罷免」的聲浪,把賴總統推上火線,是柯建銘的失算。

賴政府好戰,柯建銘則直接宣戰。但賴清德好歹是針對在野黨,老柯卻引火燒向自己人。柯總召把賴清德、綠委、側翼都拖下水,自己卻躲在「不分區」的舒適圈逍遙。在綠委看來,老柯根本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三句話不離「亡國滅台」,柯建銘的論述顯已黔驢技窮。他自誇,其戰鬥力「國民黨和中共都怕」;但此時此刻,最怕他這般死纏爛打的,恐怕是民進黨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案的法學驚奇,司法人權的照妖鏡
社論/聯合報
柯文哲案從偵查到起訴,法院該不該續押,創下許多法學的驚奇。偵查過程屢遭綠媒和名嘴以連續劇式爆料公審,檢方起訴後堅持續押,高院撤銷交保的理由一審合議庭聽命行事,包括高院法官見解髮夾彎,在在展現「反司法改革」的走向。不僅偵查不公開、無罪推定都成笑話,法官的角色翻轉更令人喟嘆。

綠營高官和法律人過去最常批評司法公信的問題是:「院檢一家親」,在法庭上「二打一」,對被告不公平。審檢分隸,法官獨立審判,而非在起訴後接棒調查,都是數十年來我國推動司改的核心概念。蔡英文時代,為避免民眾混淆法院與地檢署,司改國是會議還要求全國檢察署的名稱去掉「法院」二字,就是要讓法官、檢察官各自的角色區分更清楚。

但這些理念與精神,在柯文哲案中全都出現大倒退。北院在北檢起訴後的首度交保裁定中說,依刑訴法採「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下,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法院並無接續檢察官舉證責任再調查證據的義務。這原本是正確的,後來卻節節敗退。

以鄭文燦案為例,桃園地院裁定交保並明言:檢察官偵查完備後起訴,清楚指出鄭文燦涉犯罪嫌的範圍,提出相當的證據佐證;後續法院審理就算共犯或證人證詞翻異,也屬於證據力的判斷問題。北院在首次交保裁定中說,重要證人都在偵查中具結證述,被告供述及證人證述是否可採,是法官判斷證據取捨的認定問題,沒有羈押必要。鄭文燦遭起訴後,桃檢並未堅持非押他不可;但北檢對柯文哲,態度卻截然不同。

利用羈押保全證據,是檢察官偵查時的一大利器。但起訴之後,接棒蒐證並非法官該扮演的角色與任務,這已是近年國內法院的主流見解。法官不告不理,公平檢視檢、辯雙方證據,更是司法改革強調的獨立法院定位。但這些理念,一遇到柯案,卻全遭扭曲。

撤銷柯文哲交保裁定的高院審判長謝靜慧曾主張,審判法官若幫檢方以勾串為由繼續羈押被告,不僅是接棒偵查,等於延續以往遭詬病的「職權調查主義」司法文化,違反公平法院原則,也是對檢察官偵查不力的嘲諷。但這次遇到柯案,她卻以柯文哲可輕易利用通訊軟體進行串證為由,指責地院交保的裁定有問題。若以她的標準,全國所有未收押的被告是否都該重新檢討?

北院法官還當庭問檢察官:要押到什麼時候,檢方才能接受?這種場景,讓法界人士傻眼。法官審理的,就是檢察官起訴的範圍,豈能為了檢方追查案件之便而羈押被告?法官後來裁定羈押的理由中,直接點出基於尊重審級制度,並考量檢察官抗告提出關於羈押必要性之事證;此舉,更被法律人嘲諷,原來現在不只「檢察一體」,竟還有「法官一體」!

被視為關鍵因素的「橘子」許芷瑜,被檢方形塑為柯文哲貪贓枉法的重要角色,受柯P指示潛逃海外。檢方認為,許芷瑜曾多次處理柯收受的現金,兩人可能勾串;但這些錢是否政治獻金仍有疑問。若「橘子」因為不信任司法不願返台,難道可因此永久關押柯文哲?

柯案的司法手段和過程,直如一面照妖鏡。過去「人權律師」最常抨擊的偵查大公開、程序不正義、把傳言當證據、院檢一家親等,如今在柯文哲身上完全套用。問題是,那些「人權律師」掌權後,卻對今天的情況卻噤聲不語。當司法人權可以隨時變臉、標準因人而異,司法公信力怎能不跌落谷底?司法的獨立超然還如何可能存在?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嚴加防範人工智慧潛在風險
社論/經濟日報

隨著2025年到來,科技產業對人工智慧(AI)的狂熱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Google執行長皮查伊在最近的一場員工會議中表示,Google未來的重點將完全聚焦於AI,並強調以「靈活快速」的方式推向市場,類似Google創業初期的風格。其他科技公司也都傾全力發展AI,但這樣的策略真的能挽救科技業嗎?或者這只是將其推向深淵的催化劑?

近年以來,AI的發展雖然令人驚嘆,但其缺陷同樣不容忽視。AI服務經常提供錯誤、混亂甚至荒謬的答案,而科技公司對此卻往往選擇推卸責任。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加上AI逐步深度嵌入網路搜尋引擎和其他核心產品,已經成為消費者信任的重大隱患。

不僅如此,很多公司在AI領域的全力投入已經影響到其他核心業務的發展,非AI部門的資源被削減,非AI核心產品逐漸缺乏維護。對消費者而言,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訊號;畢竟許多人需要的是日常軟體的穩定服務,而非實驗性的AI功能。

AI技術的進步無疑為人類帶來許多便利,但消費者真的對AI充滿熱情嗎?事實恰恰相反,許多消費者對AI的信任感正在下降。隨著AI的普及,人們逐漸意識到其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消費者並不希望AI無處不在,更不希望AI功能頻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強行植入使用者體驗。相較於AI,人們更希望科技公司對其產品負起全面責任,並確保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相對於Google或微軟,雖然Apple在AI領域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選擇穩健、謹慎地引入,避免AI生成可能引發誤導或爭議的內容。但即便是如此,Apple也無法完全避免AI系統的錯誤;Apple的AI功能曾經錯誤總結新聞內容,導致嚴重的誤導。這凸顯出即使最頂尖的科技公司,也無法掌握「失控」的風險。

AI的問題並不僅僅在於技術不成熟,而是其核心本質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導致AI系統產生類似「似是而非」的問題,即AI生成的大部分內容看似正確,但存在一小部分錯誤且不易察覺。這種細微但危險的錯誤,往往比明顯的失誤更危險。

在AI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科技公司往往選擇容忍錯誤,並迅速將AI產品推向市場,這樣的策略在長期來看可能弊大於利。消費者對AI的期待並非「新奇有趣」,而是「可靠穩定」。雖然英國科幻小說作家Arthur C. Clarke曾說:「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與魔法無異。」但真正成熟的技術應該是「普通而可靠」,就像電力或網路一樣,人們習以為常且不再感到驚奇。

對很多科技公司而言,AI無疑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完全依賴AI可能是一條充滿風險的道路。AI的進步需要時間,而消費者對穩定和安全的需求卻迫在眉睫。所有公司應該重新審視其AI戰略,避免在AI領域的過度投入導致其他核心業務的衰退。

科技公司需要更加重視消費者的聲音,提供更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很多公司只會發展產品,但客戶服務並不周到;如果消費者服務不被重視,即使AI技術再先進,也難以挽回消費者的信任。

為了避免科技公司對AI的狂熱失控,政府如何監管就很重要。歐盟的AI法案,台灣草擬中的人工智慧基本法就是希望來管控AI,避免其變成脫韁野馬,但所有法案目前都避免觸及的是AI科技公司需不需要為其AI的錯誤負責?例如當自動駕駛汽車因AI問題發生車禍時,誰該負責?是汽車製造商?還是AI軟體廠商?當人們因深偽(Deepfake)的影片而受騙時,提供深偽工具的軟體商需不需要負責?所以政府應未雨綢繆,制定各種相關法律,因應未來AI充斥的世界。

未來幾年,AI無疑將繼續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引導這一改變,讓AI更安全且更可靠,將是政府和每一家科技公司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民意論壇
陸發身分證 台動員戡亂?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超國界/聯合報
據報載,陸委會針對民間「逾十萬台人持有大陸身分證」之訊息,表示台人申請大陸身分證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將依法註銷其中華民國戶籍與身分。

初聞此訊,不禁令筆者想到二○一七年台人盧麗安因取得大陸身分證並任中共十九大黨代表,遭政府註銷我國護照之事件。當時筆者撰文指出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違法亂紀。事過境遷,該法條依然穩若泰山!為此,筆者再提如下意見:

一、論法治:復辟動員戡亂的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

按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規定,台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若違反,主管機關可註銷其台灣戶籍,剝奪其台灣地區人民身分。

兩岸關係條例立法時尚處於戡亂終止初期,惟今兩岸交流已成常態下,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毋寧是過時的規範。

或認系爭立法乃基於國安考量。惟自一九九一年通過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兩岸不再處於敵對狀態。法律上既不再視中共為敵人,豈能以敵對態度為立法?至於國安考量,筆者以為,應回歸刑法等相關規範處理。

綜上,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有違兩岸現狀。若賴政府認如今兩岸係敵對狀態,還請其依相關法規宣布重啟動員戡亂,而非使用過時法條,以國安為名、行動員戡亂之實。

此外,按系爭條文:「(被除籍台人)因台灣地區人民身分所負之責任及義務,不因而喪失或免除」。一方面以國安為名剝奪被除籍台人基本權,一方面卻要其負擔兵役等以國家忠誠為基礎之義務,豈不自相矛盾?

二、論憲政:「一中原則」下大陸身分證之意義

由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等語,可知我國憲法下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基此,系爭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身分證」,在我國不具法律效力。

按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規定,若國民取得大陸身分,其將無法行使「選、罷、創、複」之權、不得擔任軍職或公職、亦失去健保與長照資格。僅因國民申請於我國無效力、無危害之證件,即剝奪基本權,應有違憲法廿三條比例原則規範。

其次,我國未禁止雙重國籍。兩岸如今關係早已正常化,對陸相關待遇應至少不低於對外國之待遇;惟兩岸條例下對我國持有大陸「準國籍」的同胞與持有我國國籍之外國僑胞,竟仍予以區別對待、動輒懲處,豈無違反憲法平等原則?

綜上,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既侵害人民基本權,亦有違平等原則,應予修正。

三、結語:以開放面對統戰

誠如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台人赴陸工作案」判決之見解「(對中共之統戰手段)最佳回應之道應係更民主、更開放」。

「兩岸一家親」乃執政黨應有之態度,在面對兩岸條例諸多不合理之規定(如:不動產繼承限制)與蔡政府時期拒絕適用「大陸地區人民屬於中華民國人民」之部會函釋等陋見。

望陸委會以「法制到法治」為念,以開放態度應對統戰,為我國邁向良制奠定基石。

   
美對華歷史 中共轉看友好面向
林滿紅/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聯合報
喜從媒體得知,新年之後,中共有關美國對華歷史改為多看其友好面向,以求舒緩中美兩強相爭為世界和平帶來的緊張。本文擬由馬關條約台灣主權移轉略述美國之友華面向。

以往對馬關條約的清廷割台,頗多以為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勸李鴻章割台,而由美籍顧問科士達協助完成。筆者剛指導師大歷史所碩士生羅振宸完成十七萬字碩士論文《馬關條約與台灣割讓:由清朝角度重探美國角色》,提出不同看法。振宸除參用很多大陸近年出版之清朝決策檔案,也用了中研院歐美所蒐藏手寫美國外交文書及科士達藏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之手寫檔案。加上諸多近年研究,梳理美國之角色如下:

一、在清廷求助下美國提供斡旋

眼看海陸兩戰皆敗,日軍攻下遼東半島與山東威海衛,都城岌岌可危,慈禧太后準備議和。先有英國準備促和,為日本所拒,其他各國均表觀望。

恭親王奕訢與總理衙門眾臣請求田貝促和。請求時徵引一八五八年中美天津條約,美國在中國遭國際困難時提供斡旋之條文。此條文為他國與清朝所訂條約所無。田貝回報美國國務卿葛禮山時,葛卿亦以斡旋為限。斡旋僅止於居間媒介,調停則參與談判。在危急存亡關頭,清廷在十一天內授權李割地。

二、清廷所聘之科士達協助還遼與減賠

李所聘科士達曾擔任美國駐外使節,曾協助諸多國家訂定條約,在美國也曾協助中國處理華人受歧視問題,而由清廷在與其長達十年合作基礎上聘用。科士達當時為日方視為親華。因談判以英文進行,科士達代擬約稿。日方原擬逐條提出約稿,李鴻章受傷後,接替談判的李經方要求全文提出。科士達建議洩漏割地部分條文,其一大影響是使俄國及早得知要割取遼東,而籌劃干涉還遼有成。台灣割讓事,清廷請英國干涉無果。

科士達另參與爭取賠款由三億兩減為兩億。對日本要求免課釐金,亦堅拒有成,中國也保留關稅自主權。清廷外有日軍壓境,內有西北動亂,難以遷都,新軍難以再戰,台灣抗日軍頻起,無人願承擔台灣交割重任,科士達協助李經方在戰火中完成,保全大清,也保住中國。清廷一直到一九○七年擬定戰爭規範之海牙保和會,仍以科士達為中方代表。

三、美國近代對華帝國主義以外的理想主義

美國一八五三年對日本的培理開關,雖與英國的鴉片戰爭一樣都訴諸船□外交,但一八六一至六五年的美國內戰,使美國到一八八○年代再展開對華外交時,已是相對歐洲諸多國家的後來者。美國在國際上的外交地位仍低。對華政策力求避免列強瓜分中國。此次單獨促和而不願與他國聯手,即因由於此。此有中美雙方利益考量在。另外,美國對其民主制度相當自豪,有著將之輸入中國之白種人負擔。這種美國取代帝國主義之理想主義,也見於一九一九年的威爾森主義。

翻讀國史館在呂芳上館長任內出版之《開羅宣言的意義與影響》,可見開羅會議的召開及會議中羅斯福與邱吉爾對中國非常不同的態度,也與羅的理想主義有關,不但使中國成為二次大戰的戰勝國,也使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台灣主權因此在台北(中日)和約移交中華民國。條約中照會第一號使此約以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內之領土為實施範圍,也為日本及各盟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交往預做準備。美國於一九七一年以前雖不願兩個共產大國同在聯合國,但這前後開始的尼克森主義及一九七九年的卡特建交,都與美國前述理想主義有關。這個過程中爭取召開開羅會議而由日本取得台灣主權之中華民國,值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尊重。

   
蠡測川習戰略 謀和平紅利
李斯民/前外交領事人員(台南市)/聯合報
不可測的二○二五年,世局是否能否極泰來,考驗著世人智慧。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除高調聲稱將向中國等貿易夥伴加徵高額關稅,近來且放話要取回巴拿馬運河、買下丹麥的格陵蘭島,主要應係考量鞏固全球霸權,抗衡中國戰略布局,達到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戰略目標。川普2.0的戰略思維與作為將深刻影響世局走向。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戰略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實就是「讓中國再次偉大」,一帶一路為主要策略工具,已自初期的亞歐路線,延伸到美國後院拉丁美洲,在秘魯協建的錢凱港甫於去年十一月開通,將為樞紐港口;另倡議全球共同發展,以及布局北極等戰略要地、大幅提高核彈數量等軍備與作為,均令美國及其盟友側目。美國政府新近發布「二○二四年中國軍力報告」,指出中共已具備出入與控制第一島鏈之能力。

歷史告訴我們,窮兵黷武者,天譴不遠;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川普說「美中可以解決世界所有問題」,若美中能鼓勵其他軍事強權共同裁減軍備,並支持台海兩岸適時談判「和平互動架構」相關協議,在國際間共存共榮;中共可減少機艦繞台之軍事開支,美國也不用把台灣視為負擔而強索保護費,如此才真正能讓美國再次偉大、讓中華民族再度復興,讓國際社會從「強權即公理」朝向「公理即強權」,也讓人類文明獲永續發展之機。

「不戰而屈人之兵」仍是美中雙方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

和平或非強權所珍視之主要價值,故「不戰」恐只是強權為蓄積關鍵一戰能量的手段。

川普要求日韓及北約盟友大幅提升軍備支出,也要求台灣付保護費,把國防預算上調至GDP的百分之十(約現有國防經費之五倍),至於是否出兵助台,近已不願多作表態,僅回說「我還得要談判」。在川普的交易式擴張主義下,台灣要非常小心,不能一廂情願認為,向美增加軍事與經貿等採購就足以保台。若台灣存在的價值,僅為與中共談判交易之籌碼,則台灣之處境將更形危殆。

美中均持續加強戰力及戰略布局,台灣應審時度勢,運用「不戰」之空檔,調整戰略思維與布局,擺脫被一方霸凌而又被另一方勒索之困境,達到「不戰」且能持續和平發展之目標。

台灣歷年來民調顯示,主流民意主張維持現狀及兩岸和平交流,認為統獨爭議是假議題,不應被政客操作而影響台灣內部和諧發展;國際間也普遍支持兩岸維持現狀、加強交流溝通、反對片面改變現狀。台灣固需強化武備以扼進犯野心,不成比例的增加武備將引來內外危機。

科技、經貿與民主等軟實力是我們的優勢與強項,要善於整合運用,墊高我們在國際間存在的價值與分量。

除賡續強化與美各層面合作,更應設法改善對中關係,加強與歐盟、印度等國及善意第三方力量(如國際組織等)的合作,共同在美中之間扮演和平橋梁角色,遏止強權戰爭邪念,熄滅戰爭火苗,讓和平紅利川流不息。

   
管理不確定性 美中台最大挑戰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聯合報
美國駐華大使館於元旦發文,回顧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美中建交重要時刻,藉以慶祝美中建交四十六周年,獲得許多正面評論,例如「期待中美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中美友誼永存!中美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在微博留言處,也會看到幾則網友的真實留言:「那些人咋不跳出來了?官媒風向變了,不需要他們來了?縫紉機收到命令了,不能恨了,要愛」。

然而,美國駐華大使館微博,在一周前針對中國半導體政策啟動三○一條款調查的聲明,則引發一千多則負面評論攻擊,包括:「得了失心瘋的美國佬,天天發癲,打倒流氓!睜眼說瞎話,明明是得了狂犬病的瘋狼,卻稱自己是小白兔」。

才不到一周時間,中國對美國的言論,突然轉向且充滿善意期待,顯示美國駐華大使館評論區的言論並非真正的民間言論,無論是罵美國或頌讚中美友好,都由中國政府所主導。這一突如其來的轉變,反映出中國對美外交言論的操控性質,並透露試圖向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釋放善意、穩定美中關係的戰略企圖。

緊接著,「人民日報」於一月五日刊出訪問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院長丹尼爾.羅素的文章,強調美中貿易對美國經濟繁榮的重要性,呼籲兩國延續領導人會晤成果,深化經貿合作。

羅素指出,美中經濟合作對全球穩定和成長具有積極作用,兩國必須攜手應對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由官方的人民日報定調報導,展現中國試圖與川普政府尋求共識的企圖。

在台灣問題上,川普第二任期將給台灣帶來新風險。隨著中國加速軍事現代化,台海的軍事緊張局勢持續升溫。北京藉軍事演習向台灣施壓的同時,也對美台加深軍事合作抱持高度警惕。

川普政府的對台政策可能因其內部矛盾而產生兩極化:一方面,國務卿魯比歐等人主張對台灣提供強力支持,甚至放棄長期的戰略模糊政策。另一方面,川普本人可能傾向將台灣議題作為與中國談判籌碼,以實現更廣泛的美中交易利益。這種不一致的政策導向,可能使台灣處於更大的地緣政治風險之中。

此外,美中兩國的分歧涵蓋軍事、科技、經濟及價值觀等領域,而台灣作為核心議題之一,無法輕易從兩國的戰略算計脫身。

北京對「和平統一」的長期目標未曾改變,而華盛頓試圖維持台灣防禦能力,同時避免兩岸直接衝突。然而,若美中談判或交易破局導致美中關係惡化,雙方可能逼近對抗邊緣,增加台灣成為衝突焦點的可能性。

面對這些風險,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需仰賴三方高層溝通管道的有效運作。北京與台北需要加強對彼此意圖的準確理解,而華盛頓則需明確對台政策的核心原則,避免造成盟友與對手間的誤解。

然而,在目前這種缺乏信任的環境下,任何出人意料的行動都可能成為激化矛盾的催化劑。因此,如何管理不確定性,將是未來四年美中台關係的最大挑戰。

   
老建銘「一個人的江湖」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聯合報
老建銘「一個人的江湖」,在記者會上只見他孤獨的身影,一個開民主倒車的孤影!他是國會少數黨領袖,卻想擔任國會議長。執政黨在國會是少數黨,要想「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完全脫離現實。再說,意圖罷免國民黨四十一位立委,讓民進黨成為國會多數黨,好讓他可以「如願以償」。問題是罷免曠日廢時,一旦發動,若無法讓藍委中箭下馬,反倒是自家綠委遭罷免;一消一長,執政黨反而成了更少數,得不償失,賴政府願承擔這樣的後果嗎?

老柯會在二○二五一開年就發動「雙罷」,不是老柯想要當院長而已。首先,他嗅到綠營內部的氛圍,很多黨內人士已不滿藍白聯手在國會先是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如今憲訴法等三案也過關、大法官提名七人完全被封殺,還有總預算案節節受制,若是再沒有作為的話,執政黨根本「寸步難行」!老柯覺得與其連連敗退,不如截水斷流,讓罷免變成政治運動,如此他和賴清德總統即可匯集民眾力量,一舉推翻藍白在國會的多數優勢。屆時老柯便成為功臣,又可恢復往日在立院唯我獨尊的盛世了!

其次,老柯投資大陸而欠債的傳聞往事又再被揭露出來,不巧藍委徐巧芯稱手上握有事證;若是不做反擊,「大賺紅錢」的紅帽子反扣回到老柯頭上,可能讓他晚節不保,所以馬上反告徐巧芯,再藉著「雙罷」的政治高聲量來轉移媒體對此事的關注。

最後,老柯在一個人的記者會上獨行,正像在重要的表決上,他缺席沒有投票,一個人在外抽菸「獨思大計」。想來想去只有利用「雙罷」才能做最後一搏。換言之,「雙罷」只是老柯在政治生涯的最後一場豪賭,對他來說,只要激起千堆雪,就有可能改變他垂垂老矣的黃昏命運。

儘管老柯如此盤算,不過,老柯發動得太早了,完全破壞了賴的政治精算。民進黨當然要發動罷免藍委的行動,只是基隆罷樑的敗陣,讓民進黨不得不重新評估,要怎麼「罷」才有可能改變國會朝小野大的劣勢。遍地開花不但曠日廢時且勞民傷財;更何況若是發動起來,民進黨不能走在民眾前面,得隱在公民團體之後,以免落人口實。如此遮遮掩掩不能大張旗鼓,果真能讓罷免藍委行動奏效嗎?

還有,藍營不可能「坐以待罷」,也已放話「以罷制罷」,藍營既有基隆「勝罷」經驗,一旦發動起來又可全黨挺人一人(或數人);屆時藍營聲勢不斷提升,正好銜接二○二六地方大選、大大加分,如此精算下來根本不利綠營。

最關鍵的是,罷免誠然是人民的權利,但如今罷免已被炒作成仇恨動員,不但不是民意的匯流,反而是仇恨的對抗,讓賴上台迄今毫無建樹、更沒政績。老柯的算計為的是他自己,那麼賴的政治精算,會讓老柯一人的計較,帶衰整個執政黨嗎?

   
公投對決?朝野應審慎
張淑中/前台灣首府大學校長、中選/聯合報
對於去年底藍白兩黨合作通過憲訴法等三項法律修正案,賴清德總統在新年元旦談話指出,行政院有權提出覆議、憲政機關可聲請釋憲,人民也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匯聚更大民主力量,展現主權在民的真諦。對此,國民黨立委解讀,就是要推動公投抵制修法;但總統府發言人表示,執政團隊對於所有救濟手段都會充分思考,目前並未討論到公投的選項。

憲法第十七條規定:「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此四權如何由人民行使,前兩項已有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範,至於創制、複決的使用,則是規範在公民投票法。

公投法第二條規定,全國性公民投票,依憲法規定外,其他適用事項包括法律之複決、立法原則之創制、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

換言之,賴政府要對三項法律修正案給予補救,除了目前政院已向立院提出憲訴法覆議,未來向大法官聲請釋憲、舉行公投複決法律,也都可採用。但關鍵問題是,未來賴政府如果走到需「公民投票複決法律」地步,恐將引起朝野政黨更大對抗,並將造成國家社會的嚴重不安。

公民投票的屬性為「直接民權」,是一種強烈的民意政治行為,雖可作為補救法律或修正法案的方法,但除瑞士等少數國家,大多數先進民主國家很少實施。例如美國、德國、日本幾乎沒有或少有全國性公投;至於英國二○一六年舉辦的「是否去留歐盟」公投,則是近年國際上少見的全國性公投。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因為對藍白在野兩黨通過三項法律修正案不滿,四日拋出「雙罷」,包括提案罷免立法院正副院長以及四十一位國民黨區域立委,甚至提出「公投解散國會」,引發社會各界高度議論,也招致國民黨立委的反彈,並表示「絕對正面迎戰,直球對決,不會退縮」。

台灣實行代議制度,朝野如對重大政策或法律有所爭議,都應回到體制內解決,包括透過憲法法庭平息紛爭,才是回歸憲政秩序的正確作法。

我國雖然有全國性的公投制度設計,但絕不能輕易啟動,此因付出的社會成本極大,也易造成人民對立或衝突。

賴總統上任才半年多,新的一年也才開始,國家社會需要休養生息,人民更需要安定的生活。未來不論是「公投複決法律」、「公投解散國會」或「罷免立委」,諸如此類的敏感政治議題,朝野都須審慎不能任意推動,因為公投對決的激烈結果,全民都會是輸家。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企業永續報告與雙重重大性原則
方元沂/聯合報
最近許多負責上市櫃公司永續報告書編制的朋友,都會詢問我關於雙重重大性原則的內涵,及如何將此原則落實於公司的永續策略與資訊揭露。

雙重重大性原則是歐盟委員會二○一九年所提出,強調企業需同時報告其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以及永續性議題對其財務健康的影響。

隨著社會大眾對永續性議題的關注迅速增長,揭露具重大性的永續資訊已成為投資人關切的關鍵議題。根據機構股東服務公司於二○二三年進行的全球調查,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投資者認為重要性評估應包括公司對外部的影響,僅百分之六的投資者認為應限於對公司直接產生財務影響的因素。

為加強和標準化企業的永續報告,提升揭露資訊的品質、一致性與可比性,並避免漂綠,歐盟通過了《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首批受規範企業將自二○二五年起,依據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ESRS)以雙重重大性為原則揭露永續資訊。

ESRS的框架包含ESRS1(一般要求)與ESRS2(一般披露),前者設定了報告時應適用的一般原則,但未規定具體的揭露要求;後者則規定所有永續發展議題需揭露的重要資訊。ESRS 將雙重重大性分為兩個面向:永續影響重大性,分析企業對外部環境、經濟、人權的正負面影響,延續GRI準則中的鑑別重大主題觀點;財務重大性,著重於永續議題對企業財務風險與機會的影響,與SASB強調產業特定主題的概念相連結。

此外,國際標準組織於去年發布IWA48《落實ESG原則框架》,進一步強調重大性判斷需同時考量ESG三個面向中,組織對外部的影響(內向外)及外部對組織的影響(外向內)。非財務因素如溫室氣體排放,可能透過碳費等間接方式影響組織的財務成本。

除了歐盟外,聯合國環境規畫署金融倡議也大力支持金融機構採用雙重重大性視角,結合內向外(金融機構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與外向內(社會與環境議題對財務的影響)的分析方法。透過對接CSRD與負責任銀行原則,並應用全觀影響方法學,幫助金融機構進行全面的ESG報告。

在我國,台灣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僅要求依循GRI準則編制報告書。然而,金管會已宣布台灣將自二○二六年起,逐步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要求上市櫃公司依資本額分階段揭露永續資訊,並結合財報資訊與雙重重大性原則。

目前,國內已有部分企業採用雙重重大性原則編制永續報告書。例如,台積電同時考量衝擊重大性與財務重大性以鑑別重大主題;永豐金控則先以衝擊重大性為基礎鑑別重大主題,再納入財務重大性的觀點。

企業在遵循雙重重大性原則編制永續報告書時,應特別重視資訊揭露的完整性與正直性,避免出現造假、隱匿或誤導投資者的情形。不實的重大性永續資訊揭露可能構成證券交易法中的證券詐欺,進而產生民刑事責任。因此,落實雙重重大性原則不僅能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符合投資人期望與法規要求的趨勢,更有助實現企業的長期價值與永續發展,在全球永續轉型中占得先機,建立更強的市場信任與競爭優勢。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早逝的英才帶來顛覆數學界的貢獻
印度會在12月22日慶祝國家數學日。此日期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是印度一位最出色的數學家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的生日。儘管年僅32歲於1920年不幸英年早逝,他卻帶來顛覆數學界的貢獻。更厲害的是,他並未受過任何正式數學訓練卻能達成此番成就。

美國恐陷停滯性通膨 台灣最大風險是它
在強人川普的強勢回歸之下,台灣當然不會完全置身於「川普風險」之外。牛津經濟研究院東北亞首席經濟學家王蕊在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台灣固然受惠全球AI浪潮,「經濟基本面相當穩固,」不過,台灣對美國龐大的貿易順差,終究像是川普眼裡的一根尖刺,「關稅衝擊,這是台灣最大的風險。」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