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數據,2024年台灣對美國出口1,163億美元,自美國進口424億美元,貿易順差為73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且較2023年的478億美元,大幅增加55%,成長幅度居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之冠。台灣也由2023年的美國第九大貿易逆差國家,在去年超過日本及韓國,成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國家。而在川普第一任的2017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僅有167億美元,排名在13位。
川普篤信全球貿易是一「零和賽局」,只要購買進口產品,對他國就是有利;會使美國就業機會流失而產生損害,所以不能容忍貿易失衡。特別是在美中貿易戰後,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雖減少,但美國的整體貿易逆差卻持續增加,在去年創下1兆2,029億美元的最高水準;所以包括台灣等幾個對美國貿易順差攀升的國家,自然成為川普要求改善的對象。
川普認為高關稅才能遏止各國對美國出口,想要開拓美國市場就必須回流美國,在美國生產。在川普第一任關稅主要是針對中國大陸,而第二任則範圍將會擴及所有國家,主要逆差國家會成為主要目標。
川普認為外國不公平經貿措施妨礙美國出口,也是貿易失衡的主因,所以要求他國開放市場。其中會以課徵「對等關稅」為手段,以回復美國「公平」貿易地位。對等關稅雖標榜公平,但本質上是要求對方先降稅,若幅度未符合美國期待,則以提升關稅為報復,還是以美國認定的方式為主。除了中國大陸為首要目標外,也包括台灣等幾個對美國貿易順差大國。
除了對等關稅外,美國長期對於台灣非關稅貿易障礙,例如對車輛規格所形成的技術性貿易障礙、農產品的進口禁令以及基改食品的限制,也會是美國要求台灣改善的重點。
川普除了以國家為制裁對象外,也非常在意半導體、電動車、鋼鐵、石化等特定產業的貿易失衡,例如川普多次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搶走美國生意。事實上,台灣在半導體相關領域對美有巨額順差,在美國國內產業不振,無法取代國外進口下,赴美國投資是降低貿易順差的唯一方式。此種投資雖然可降低美國制裁的壓力,卻有可能取代在台灣投資,也會增加「產業空洞化」的風險。然而政府為了迎合美國,目前仍以輔導企業赴美布局為主,例如擬在美國設立台灣投資貿易中心,未來也應有降低對台衝擊的平衡配套措施。
在美中貿易戰及地緣政治衝突下,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降低,對美國重要性則上升。去年美國已約占台灣出口四分之一,對大陸(含香港)出口則約占三成,未來美國可能會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首要出口市場,任何美國的關稅措施均會影響台灣。
在1980年代,美國也曾要求台灣改善貿易失衡,「開放台灣市場、新台幣升值、增加對美採購」為當時美國主要訴求。而目前川普政府則以提高關稅為手段,並以「增加對美投資、擴大對美採購,開放台灣市場」為優先選項。其中對美投資須包括半導體等先進領域,對美採購則須涵蓋軍事採購;而在開放市場方面,台灣除了調降關稅外,也要消除美方所認定的非關稅貿易障礙。範圍均較以往廣泛,影響層面也更大。
台灣除了盡力遊說美國,例如闡明台灣對美國順差主要來自中間產品,與其他以消費性產品為主的國家不同。在川普全面加徵關稅,各國出口美國市場受阻,必然會積極開展其他市場,全球競爭加劇,對台灣形成更大壓力。所以如何針對不同市場與產業,擬定拓銷策略以確保出口動能,對台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