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以提高關稅為武器,對各國施壓;在科技政策上的動作也頻頻出招,對各主要國家在科技競合關係上,衝擊同樣重大且長遠。
川普一上任後即宣布廢除拜登政府制定的AI監管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是2023年由拜登總統簽署,要求對美國國家安全、經濟、公共衛生造成風險的AI系統開發商,在向公眾發布之前,需與美國政府分享安全測試結果。同時成立美國AI安全研究所,負責制定AI技術使用的指導方針。拜登政府對於AI採取較為嚴格的治理模式,對科技巨頭在AI的發展上有較多限制,此與歐盟對於AI採取監管的態度較為相近,但對如Google、Meta、微軟等科技巨頭在AI的創新上,相對較為不利。
川普上任後,美國政府的態度有明顯轉變,轉向支持科技巨頭加速發展AI技術與應用,以維持其於全球AI科技發展的領先地位;近期更在61國簽署的巴黎AI行動峰會宣言中,美國與英國聯袂拒絕加入,反對歐盟過度監管。
估計川普政府對於AI科技的發展上,可能採取較為寬鬆的態度;如此一來,美國一方面維持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另一方面,與歐盟對AI及科技巨頭的監管方向背道而馳,甚至轉向支持科技巨頭以擴大在AI等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
近幾年AI的快速進展,各國已經視為兵家必爭之地,關於主權AI的論述甚囂塵上,各主要國家莫不希望藉由掌握運算力、AI演算法模型以及資料,強化國家科技發展的自主能力。因此AI不但成為美中科技戰的一環,其他各個主要國家也隱現暗潮洶湧的競爭態勢,在AI的上下游供應鏈到應用層面,形成了科技國族主義的競爭氛圍。過去幾年無論是歐盟還是美國所提出的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再工業化、去風險化、美中脫鉤,還有中國提出的掐脖子政策,甚至是可信賴的AI、乾淨網路等,背後都隱約可見科技國族主義的影子。
過去美國政府原本將科技國族主義以所謂「小院高牆」的概念包裝,意欲將其打擊範圍限縮在較小的範圍內,避免引起保護主義再起的疑慮。但在川普政府上任後,除了懲罰性關稅之外,更在對美國科技巨頭的監管態度上與歐盟分道揚鑣。不但如此,川普更宣布,將由OpenAI、軟銀、甲骨文三家企業合資5,000億美元,創設新公司Stargate,將在美國打造AI基礎設施,以德州資料中心為出發點。川普甚至表示,要將技術留在美國,中國及其他國家是美國的競爭者。
從川普的政策傾向來看,美國恐將以AI技術及供應鏈在地化的方式,甚至是技術管制出口的方式,強化美國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優勢。但此一舉動也將強化各國對於AI等新興科技的自主意圖,短期內雖尚不至於造成科技上的保護主義,但恐將強化科技國族主義或民族主義的氛圍。預計未來美國除了與中國進行科技戰外,與歐盟甚至是日、韓、台等國家,在科技、經濟等領域的競合關係,可能因科技國族主義的檯面化而更形複雜。
對我國而言,美國在外交與軍事上,毫無疑問是台灣的友好盟國。在經濟上則是貿易互動頻繁、緊密相依的夥伴國。而在科技上,台灣過去曾是依附於美國科技發展的從屬國,但因著半導體等領域的崛起,台灣已在特定領域具有優勢,甚至被美國視為潛在競爭對象。
無論是貿易保護主義,還是科技國族主義,對缺乏資源與市場的小國而言,相對更為不利。我國在面臨全球科技國族主義興起的趨勢下,政府如何在與美國的外交、軍事、經濟與科技等多面向的互動中,取得最適的平衡,為台灣在未來五至十年的AI等關鍵科技發展中,搶占較為有利的競爭位置,是值得各界深入探討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