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颶風襲向台灣,在貿易夥伴關稅「公平與對等計畫」的總統備忘錄中,再度指控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並威脅「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賴總統因此召開國安會議討論因應之道,提出三點應變策略:與美國合作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全球供應鏈民主夥伴倡議、兩岸關係維持「三不變」,並聲言堅定地與民主國家站在一起,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戰略夥伴關係。這三大策略顯示賴政府的世界觀仍停留在拜登時代,並未掌握川普的思考框架與戰略主軸,也缺乏符合現實的國際宏觀視野,無法應對川普帶來的新震撼。
川普唯美國利益是從,看待他國端視其有利抑或有害美國,殊無價值同盟、理念相近、親疏關係與敵我陣營之分,甚至欺善怕惡,先對無抗拒之力的倚美國家下手。他已挑動的關稅貿易戰役,顯示他將關稅戰武器化,徵收高關稅以構築其保護主義高牆,迫使他國接受美國索求,或者移轉關鍵產業供應鏈在美國投資生產。
賴總統所謂「印太願景」、「供應鏈民主夥伴」以及兩岸關係「三不變」,在川普看來是「前朝」的謬誤。印太戰略是明日黃花,供應鏈只有利美或不利美之分,沒有民主不民主的界線;至於什麼「三不變」,對台灣除了收收保護費或者拿來和中國大陸交易之外,現狀維繫與否與美國何干?他在意的是你編列的國防預算夠不夠?向美國繳交的保護費足不足?何況這幾年美中在西太平洋的軍事中,強弱態勢已急速變化,美軍對解放軍各項軍武發展快速十分忌憚,川普對台海議題的關注焦點大不同於拜登。
面對川普2.0,台灣主要的壓力與挑戰,一是國防預算高低,二是關稅高低與貿易平衡,三是台積電(2330)帶領半導體入美。
台灣對美貿易順差近年急速成長,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去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為73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較前年的478億美元,大幅增加55%,成長幅度居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之冠,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總體排名全球第六。川普必然死盯不放。他近日宣告的「對等關稅」將影響台灣傳統產業,關稅戰勢必對台灣出口貿易與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衝擊。
其次對於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從拜登到川普基於美中地緣政治對抗、提高供應鏈自主的考量,決意掌控半導體晶片製造產業。川普希望台積電加速並擴大落地美國,甚至傳聞要台積電技術移轉英特爾,以利重振美國晶片製造業,因此保護台積電,避免關鍵技術流失,更讓半導體產業持續發展技術,成為台灣在美中晶片戰爭中的最大考驗。這不是賴政府一句「協助產業赴美投資」簡單的話可以應對,更不是一昧「媚美」、「舔川」即可護衛台灣的產業發展前景。
賴政府應對川普衝擊,因應策略仍然是舊思維,缺乏明確而有力的策略方案,看不到維護台灣主體利益的積極主張,相對於強硬以對的墨西哥或者拒簽礦產協議的烏克蘭等國,賴政府缺乏有讓步又有堅持的硬氣,遠不足以保護相關產業及台灣整體的利益。
川普為一世霸主,習慣吃軟不吃硬,尊重強力、強勢與強硬者,不敢為所欲為,但鄙視弱者,吃人絕不手軟。對川普的要求,斷然拒絕固然行不通,全然配合更將全盤皆輸。無論是國家安全還是產業維護,都必須有所堅持,保留反制餘地,否則換不到安全保障,也保不住「矽盾」,避免像烏克蘭一樣,成為美國的「棄子」。
最重要的是要審視平衡戰略的必要性,面對川普颶風,連美國的盟邦,包括歐盟、英國與日本,多尋求改善對中關係,以為制衡與出路。賴政府如果依然故我,附從美國到底,絕非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