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3/14 第591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八炯舉報亞亞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美國開口了,賴政府要轉身擁抱核能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面臨多重困境
民意論壇 賴十七條 逼兩岸脫鉤斷鏈
自縛於意識形態 傷害台灣利益
開民主倒車 只能期待天佑台灣
強併格陵蘭 川普2.0海權布局
國際對川普台灣政策反響
恢復軍事審判 恐蒙上戒嚴陰影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八炯舉報亞亞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劉姓陸配在抖音裡是個粉絲數十萬的網紅,她經常以大陸視角針砭時局,甚而扯到了「武統」話題,嗆辣言詞終於被人舉報。移民署大張旗鼓地約談,還決定廢止她的依親居留。這時八炯跳出來說:「就是我檢舉的啦!」一派為民除害的得意。

八炯也是網紅,跟這位網名「亞亞」的陸配算是同行。但八炯的反中人設占盡便宜,躲在幕後檢舉一下,賴清德政府便依計究辦。亞亞寄人籬下,哪怕粉絲數勝過八炯,也得黯然離台。國台辦得知,罵八炯宵小之輩、雞鳴狗盜,並無濟於事。

綠營多年吹捧的台獨英雄鄭南榕,是為了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自焚。如今,統一言論顯然被摒於「百分之百」的範疇外頭。鄭南榕地下有知,是高興,還是嘆息?

問題不在八炯,而在賴政府。兩岸形勢詭譎,川普的副防長候選人柯伯吉聽證時表示,台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承諾保衛台灣成本大於收益;副助理部長人選達默去年也說,就算台灣失守,美國人民照過繁榮生活。棄台論日漸盛行的當口,賴政府卻被八炯、閩南狼這類丑角牽著鼻子,陷在誰是匪諜的荒誕中,不能自拔。

亞亞的武統論左右不了習近平與解放軍,但八炯卻能調動賴政府官員,鎮日清查誰領了中國身分證。偌大政府聽命一個蹩腳網紅,誰把自己活成網紅治國的笑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美國開口了,賴政府要轉身擁抱核能嗎?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立法院表決總預算和《財劃法》覆議案,行政院遭雙殺,這是閣揆卓榮泰第五度覆議失敗。簡言之,卓揆就任以來一直在「垃圾時間」打滾,攪和政治渾水,卻不見施政企圖。儘管各界呼籲賴政府檢討能源政策,當局絲毫不為所動;但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近日稱願提供我國新核能技術,卓榮泰雖然仍只說「有新的核能技術,我們當然願與世界合作」,但以賴政府向來全面倚美之立場,是否改變反核政策,令人好奇。

卓榮泰在谷立言發言之後對歡迎新核能技術的表態,究竟只是表面上迎合谷立言的提議,或者真心想要放下民進黨的「非核」精神,一時仍虛實難辨。台灣能源政策錯誤累累,已是世所皆知。諸如:比重過高的火力電廠造成高碳排高汙染,昂貴的綠電供應不穩,又因「買高賣低」造成台電虧損累累,同時敗壞官箴並圖利了綠電周邊的綠友友集團。外界高呼改革,賴政府始終充耳不聞。兩千萬人叫不醒的政府,如今只因谷立言的幾句話,閣揆就以「新核能技術」應和,是否意謂政策的轉向,值得觀察。

值得玩味的是,卓榮泰在國會答詢相關問題時,把核能一刀切,分成「舊核能」和「新核能」兩類。依其言,台灣現有的核電廠,皆屬「舊核能」,因此須全部關閉汰除;而美方提供的是新核能技術,因此歡迎合作。如此一來,不僅輕巧地討好了美國政府,同時也為「非核家園」的轉向埋下伏筆。卓揆能假藉美國之力,順勢擺脫已經「退流行」的非核神主牌,這可真是神來一筆!

美方對我國能源政策表態提點,這已不是首次。台灣美國商會對台灣電力供應的穩定與否,近年來多次表示憂慮,批評能源轉型政策進度落後,有缺電之虞。近日一場台海能源兵推,與會專家皆認為,只要一開戰台灣就會陷入能源危機。AIT前處長司徒文還在會中質疑:「台灣政府為什麼反核?」隨後谷立言接受綠媒訪問,便稱美國可出售液化天然氣或核能機組給台灣,作為可靠的能源來源。在台積電剛宣布將赴美投資千億美元之際,谷立言的表態和卓榮泰的回應,在在令人玩味。

從追求能源政策健全的觀點,卓榮泰願意揚棄民進黨的「非核」神主牌,我們表示歡迎。然而,卓榮泰把核能分成新、舊兩種,聲稱僅願與新核能合作,顯示其認知仍有破洞,完全未意識到問題的本質。目前世界上具有核電優勢的國家,都是用卓揆所謂的「舊核能」技術產生的電力,這並不影響其核電廠安全性,因為核能是成熟的技術,重要的是電廠的細心保養維護。至於所謂「新核能」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則因規模小、成本低、靈活性高,風險也較低。問題是,必須設置許多小型核電機組,才能達到一個現有核電廠的發電量;以台灣的地狹人稠,在用地取得上未必容易。

進一步看,若卓榮泰堅持未來核電只能採「新技術」,台灣既有核電廠皆必須先關閉;那麼核三的千億造價、核四的三千億建廠費用,均將付諸流水。這數千億費用,若全部記在台電帳上,已岌岌可危的台電即可能宣告破產;若不由台電吸收,那就要由政府編列特別預算來打消呆帳。試問,卓榮泰會選擇哪一條路?最近賴政府計劃補貼台電一千億元的預算未過,行政院即揚言要漲電價;像這樣,把政府無能和錯誤的代價都算在民眾頭上,是負責任的作法嗎?

卓榮泰要擁抱核能,是正向轉變,但若只是為了討好美國,那就太可悲。轉向擁核,有很多問題要解決,請勿拖到大缺電才想清楚。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面臨多重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中國大陸總理李強在日前舉行的中共人大和政協兩會中,發表今年的工作報告,由於過去兩年大陸的經濟表現不佳,現在又遇到美國總統川普加稅與美中關係惡化等諸多因素,因此大家對於今年中國政府會採取那些因應措施,來面對國內外各項挑戰,特別關注。另外,今年是中國大陸第十四個五年規畫的最後一年,大陸官方是否會加強政策力度來刺激經濟,達到十四五規畫的目標,也是各界注目焦點。

首先,在總體經濟成長目標方面,大陸官方仍預估今年的成長目標為5.0%,與去年相同。但其實大陸去年第2季與第3季的成長率分別只有4.7%與4.6%,第4季應該也不會太好,因此去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可能在保5邊緣。今年大陸要面臨美國更高的關稅,對出口會是很大挑戰,5%的估值顯得樂觀。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對美出口依存度由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前2017年的15.2%下降到去年的14.7%,所以這一次美國加稅對中國的影響會略小一點。

其次,通膨方面,「工作報告」設定今年的通膨目標為2%,比去年的3%略低。但其實去年大陸全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只有0.2%,生產者物價指數更下降2.3%,表示大陸不但沒有通膨,甚至還有物價緊縮的情況。這顯示出去年大陸的經濟景氣確實很低迷。今年預期通膨下調,表示對於今年大陸經濟預期不會太好。

第三,在城鎮失業率方面,大陸官方仍然預估今年的城鎮失業率為5.5%,與長期以來一直在4%上下,有明顯的差距。事實上,自從疫情以來,各城市相繼封城,大陸民眾的消費行為已有很大的轉變,網路消費成為主流。在實體消費大幅萎縮的衝擊下,大陸各城鎮的失業就開始大量出現,失業率也就一路攀升到2022年4月的6.1%,其後逐漸下降到去年約5.1%。由於大陸城鎮就業人口眾多,1%的失業率代表超過300萬人失業,預估今年的失業率為5.5%,顯然對於今年的經濟表現採取較為保守的預估。

總體來看,大陸經濟今年會遇到幾個重要挑戰:首先,過去幾年各城市都出現房價大跌,資產縮水會讓民眾減少消費,這是負向的財富效果。而房價下跌造成的負面因素不容易在短期內消失,因此今年大陸國內的消費仍然會很疲弱,這時候政府對於消費的刺激或是官方的擴張財政支出就會很重要。在總理工作報告中,今年的政府赤字率由去年的3%提高到4%,約1.6兆人民幣;政府長期國債也增加1.3兆。但是這些數據與現在疲弱的消費來看,似乎是杯水車薪。

其次,現在看來,大陸官方在貨幣政策方面就應該要有更大的力度才行。但是,去年大陸M1與M2的成長分別只有-3.0%與7.2%,貨幣供給不但沒有增加,甚至M1還是負成長。因此,今年一定要在貨幣政策上採行更寬鬆的政策才有提振效果。

最後,川普已經宣布對大陸再增加10%的關稅,大陸對美國出口商品的關稅已經達到20%,對於大陸的出口會造成相當的影響;另外,由於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大陸的外資和台資外移的情況可能會持續下去。長期下都會對生產與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也就是大陸外循環的重要性會愈來愈低。

總的來看,國際經濟情勢快速轉變,大陸對於國際市場的依賴會變得愈來愈不可靠,因此大陸應該要更加速擴大其國內消費,來取代國外市場。但是因為大陸房地產價格大跌,導致國內消費疲弱,因此大陸政府的政策力道一定要再大力度。然而,從這一次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似乎看不到中國官方對於提振經濟的決心,大陸經濟要重返繁榮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民意論壇
賴十七條 逼兩岸脫鉤斷鏈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聯合報
總統賴清德公布台灣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十七項因應策略;宣布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此引發諸多爭論。贊成者認為此利於國家安全維護、防止中國統戰滲透;反對者批判刺激兩岸敵對飆漲,賴政府恐淪為昔日所批判威權體制下警總。歷史猶如一面照妖鏡,昔日民進黨所批判藍色黨國體制,卻轉身為綠色威權政體。這恐產生「寒蟬效應」,兩岸交流及合作必然日趨衰退,加速脫鉤斷鏈。

最近兩岸交流更是倒退,無論是民進黨政府阻礙大陸團客或台灣團客觀光交流、駁回上海福建觀光踩線團、公布禁止與大陸十所學校學術交流及合作,現又針對中國統戰宣布實施軍事審判,這對兩岸交流無疑是雪上加霜。

兩岸關係本已陷入惡性循環,美總統川普執政後賴總統更變本加厲往親美路線一邊倒地傾斜。無論是台積電投資一千億美元在美設廠及國防費加碼,可視為向美表忠政治投名狀及經濟獻禮,未來台灣將遭遇的財政壓力升高、經濟增長下滑、半導體等產業移出造成產業空洞化等問題恐更嚴重。

台灣無法換取川普的安全保證承諾,其對台政策更是持戰略模糊,不像拜登對台倡議民主同盟價值、曾四度倡議防衛台灣,台灣在川普眼中戰略價值下降,一味親美反易被拿捏予取予求,台應善用兩岸關係對沖美中大國關係。如同國際政治現實主義學派大師季辛吉及米爾斯海默所倡議,烏克蘭不應在親俄及親美歐選邊站,一旦喪失戰略緩衝地帶價值,則國家安全危矣!然賴政府反其道而行,不斷激化兩岸對立創造「倚美論」迷思。

民進黨政府在意識形態上已不容許提出「疑美論」,縱使台積電投資美也被視為布局全球強化競爭優勢,更完全不想藉由發展兩岸關係,對沖一邊倒向的親美戰略。然而,儘管當前兩岸敵意螺旋上升、愈來愈像冷戰時期「只能選邊站」之兩極體系,然實際上國際戰略格局卻有朝向多極化發展趨勢,台灣的國際戰略不應自我設限而走向「烏克蘭化」,絲毫沒有從俄烏戰爭中獲得經驗教訓及啟示。

事實上,台灣欠缺烏克蘭戰略的緩衝地位及戰略縱深,也缺乏天然資源如稀土使美願意出兵保護礦產開採。當台積電至美投資設廠,遠離台海兩岸軍事衝突,更不會造成美國家安全及經濟安全危害時,台籌碼更少及戰略價值下滑。台積電至美投資固然是企業全球布局一環,但其生產成本提高、工程師不易延聘及先進製程輸美,形同台戰略資源往美遷移,這無異是自廢武功、損台壯美。

川普執政後,賴政府無論是增加國防費及台積電赴美投資,皆是表達台灣服膺於美國全球戰略及國家利益需求;然川普對台安全承諾更加持戰略模糊而非戰略清晰,若無運用兩岸關係作為對沖平衡,完全一邊倒向美,只會任憑其宰割。今日的「賴十七條」,恐激怒中國、更加認定台灣「倚美謀獨」、「倚武拒統」,也將更強化其反獨促統、以武逼統之力度。

   
自縛於意識形態 傷害台灣利益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聯合報
毫無預警下,賴總統召開國安會議,以台灣當前所面對的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為由,提出所謂的十七項因應策略,引發各界高度討論,亦有諸多揣測。然而,無論政府意欲為何,若囿於意識形態、無法務實面對兩岸關係,都將致使台灣自縛手腳、空間更加限縮。

舉例來說,賴總統表示,為因應大陸藉融合發展吸引台商、台青之威脅方面,要求政府針對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進行策略性的結構調整,並就兩岸經貿所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有序的調整,以強化經濟安全。然而,賴總統所謂的「必要、有序」調整的政策目標為何?如何能實現?要付出多少成本或代價?實際操作過程要如何避免斲傷台灣利益?這都需要切實的溝通與細緻的政策規畫。

例如之前政府為保護防止台灣關鍵技術外流,於二○二二年修訂「國安法」與「兩岸條例」,以杜絕大陸挖角台灣科技人才,造成台灣關鍵技術流失。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基於企業永續經營考量,相較政府,更憂心技術、人才外流,因此並不反對政府修法保護台灣企業。

然而,台灣目前已有將近四萬六千家企業赴陸投資,累計投資金額超過兩千一百億美元;且截至二○二四年第三季,台灣一千七百四十六家上市(櫃)公司,近七成在大陸都有投資。也就是說,即使台商近年來因為美中貿易戰、大陸投資經營環境改變等因素減少對陸投資,但大陸目前仍是台灣最主要的投資地區,甚至是最主要貿易順差來源。

更重要的是,台灣出口大陸超過五成為資通訊產品,許多台灣科技公司都有參與政府計畫;若修法過於嚴格,在陸有投資的台灣企業高層幹部、研發人員,都會被視為關鍵技術人才,不但將受到管制,且赴陸需要經政府審查同意,無異嚴重限縮台灣企業動能。

為了避免因噎廢食,政府上一波修法過程積極與業界溝通,對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認定相對務實;且對於台灣關鍵技術人員的管制亦僅限於政府法人,基本上尚不至於對台灣企業人員赴陸工作造成干擾。然而,若依照賴總統指示,將大陸明確視為境外敵對地區,且責成政府相關單位修法加強管制,是否會迫使在陸投資的台灣企業為經營考量,不得不進一步在地化?將原本可作為台灣力量延伸至兩岸溝通管道的台灣企業,推到台灣的對立面?

上述舉例只是陳述兩岸關係的複雜性:面對大陸,若只是訴諸台灣民族主義、而非提出具體有效策略,可能損害到的反而是台灣。事實上,如果真要徹底避免大陸對台的「經濟脅迫」,那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完全禁絕與大陸的經貿關係:一方面從嚴審查台商赴陸、甚至禁絕台灣企業在陸投資;同時減少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然而,且不論這樣的政策選擇如何的不現實,台灣要付出多少經濟成本?成果將由誰承擔?更重要的是,對陸政策的限縮,究竟是否符合台灣利益?這些問題都需要更多的討論,以及全民冷靜的思考。

   
開民主倒車 只能期待天佑台灣
林清汶∕法律事務所顧問/聯合報
由於中國大陸對台統戰的動作頻頻,總統賴清德昨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於會後宣布,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讓軍法官回到第一線;未來現役軍人觸犯陸海空軍刑法之軍事犯罪案例,將交由軍事法院審判。賴總統表示,此乃有感於近來有現役、退役軍人被中國收買,出賣情報,甚至組建武裝力量,傷害自己的國家和國人之虞;更有藝文工作者為了個人事業上的利益,不惜配合北京的指令,出賣自己的國家。

惟馬辦表示,賴清德稱「中國」已是「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時,兩岸恐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代表賴清德在法制上全面將大陸當成敵國,意圖模仿俄烏戰爭模式,引發兩岸衝突。

溯觀,二○一三年七月爆發洪仲丘在軍中受虐致死案件,引發全民怒火,因此火速修正《軍事審判法》,現役軍人若在「非戰爭狀態」時犯罪,回歸一般司法機關審理;而現任國防部長顧立雄當時就是洪家的義務辯護律師,當時大力反對軍審制度,而今顧已貴為主管機關的國防部長,今夕是何夕點滴在心頭,其不知作何解釋?

現今政府各公部門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完全是揣摩上意、意識形態作祟,失去各機關之自主功能。最近連串措施大開民主倒車,激發兩岸之敵對與仇視,如政府清查公務體系人員持有中國大陸身分證、護照、定居證與居住證等情形,引發基層教師與公務員反彈;又如連從事教育學術機關都要介入仇中、反中行列。再者,移民署對劉姓中國籍配偶利用經營的社群媒體帳號「亞亞在台灣」公然鼓吹武統言論,立馬廢止劉女在台依親居留許可,動作之快令人咋舌。

然而,試問當年《刑法》第一百條何以修正,乃認為「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特別強調在「著手實行」;否則,乃屬於言論自由範疇。維繫兩岸關係的陸委會更是火上加油,扮演戰狼角色,無非將兩岸關係推向兵凶戰危。

無可諱言,《軍事審判法》從廢止到準備恢復十餘年來,社會時空環境與社會背景丕變,對民主自由更加殷切,現役軍人違法已有既成法律可以處罰。台灣的民主自由向來自豪,且可以作為不同於中國大陸之象徵。從意欲恢復《軍事審判法》看最近當前連串兩岸政策,在意識形態作祟下詭譎多變處處充滿荊棘,只能期待天佑台灣。

   
強併格陵蘭 川普2.0海權布局
楊崇正∕澎湖科大行銷與物流管理系/聯合報
格陵蘭大選結果揭曉,「緩獨派」勝出,現任執政聯盟已失多數席次,可謂政局變天,同時有八成五選民反對併入美國。川普對格陵蘭的野心,已使脫離丹麥獨立案成為本次大選的焦點;大選結果出爐,可謂打臉川普,並展現格陵蘭人民的主流民意。

川普對格陵蘭展現野心,數次公開妄言要取得這個世界上的最大島嶼。川普在第二任就職前,曾公開說要合併加拿大,使其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收回巴拿馬運河、併購格陵蘭且不排除使用武力;更名墨西哥灣為美國灣等四大政策。

川普2.0的四大擴張主義戰略,均與強化美國海權有關。合併加拿大及併購格陵蘭二者,使美國取得出北極海的整條海岸帶;收回巴拿馬運河,讓美國東西兩岸聯通不斷;併購格陵蘭尤其是關鍵,若能實現,美國將成為史無前例的四洋大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出北極海、南臨美國灣及加勒比海,川普2.0的海權戰略格局已浮現。

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不斷推進之際,北極海的國際貿易通航常態化,愈來愈有可行性。亞、歐、美三大洲之間,尤其是亞歐之間的貿易物流,通過北極海乃是最短距離及最少日程的海運航路。一般估計,可以由卅七天減少至廿五天。

美國早在十九世紀,向沙俄帝國價購阿拉斯加州,得以控制北極海航路通道-美亞二大洲間的白令海峽。如果未來得以進一步併購格陵蘭,就可以控制美歐二大洲之間的北極海航路通道,可謂極具航運及軍事的戰略價值。

川普2.0的全球海權戰略布局,首指格陵蘭之主因,乃在於亡羊補牢;因為俄國及中國已早著先鞭,領先布局北極海航路之商業性通航。早在二○一八年俄國即推動NSR(Northern Sea Route)北方海路或北海航道之試營運;中國大陸也隨後推動「冰上絲綢之路」倡議,將北海航道視為亞歐間的海運戰略新通道。對中國大陸而言,北海航道的常態化營運,可以降低對於傳統亞歐間通道,例如馬六甲海峽之依賴(戰時被美國卡住脖子之風險);北極海已形成中俄聯合,與美國進行大國博弈之局。

格陵蘭大選結果,有無可能稍減川普式擴張主義的霸權野心,尚待觀察。誠盼中俄美在北極海的大國博弈,能以和平商貿通航為主軸,而非導彈軍事基地插旗、搶占勢力範圍;這才是因全球暖化導致北極海融冰、形成開發商機下,人類應有的心態。

   
國際對川普台灣政策反響
邵玉銘∕政大國關中心前主任(台北/聯合報
川普上台後姿態甚高,二月底先在白宮羞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三月至國會演說,敘述其上任後各種成就,引起民主黨議員以靜坐抗議,及許多英美知識分子之憤怒。

牛津大學歷史教授艾許(Timothy G. Ash)曾被時代雜誌列為世界一百名影響力人士之一,特別撰文對川普加以斥責:

一、他譴責川普在國會以古巴卡斯楚式的演講,內容充滿墨索里尼式的浮誇語言,他希望美國還是一個法治而非人治的國家。

二、美國人民怎可選□一個霸凌的、虛偽的、厭女的、自戀狂的人?三、川普無視烏克蘭人民奮鬥,並說澤倫斯基為一個獨裁者。四、從明天開始,歐洲必須要決心保衛我們的民主和自由。

其次,對於川普未來的外交事務作為,我們最關心的事項,當然是假如大陸犯台,川普將如何因應?川普在第一任總統任內,曾將台灣與大陸作一對比,說台灣是筆尖,而大陸是厚重的辦公桌,再加上美國遠距台灣八千哩所以無法馳援台灣。但他在過去二年接受媒體七次訪問,針對大陸犯台美國會否馳援台灣的問題,他或拒絕回答、或表示台灣需要交付保護費並提高國防預算;或指出台灣問題需要美中協商,而他不能先揭底牌;或以他和習近平主席關係良好等語搪塞過去。相較於拜登總統四次公開聲明,若大陸犯台他會出兵援台,川普以上含糊不清的表態已引起許多負面評論。

美國外交協會研究員薩克斯(David Sachs)在今年二月指出,川普的表態將帶來幾個後果:

第一,川普既然公開表示要併吞格陵蘭,正好給中國奪取台灣製造藉口。

第二,既然美國要和俄羅斯談判烏克蘭戰局,那中國亦可以要求和美國直接談判台灣。

華盛頓郵報在同月也刊出報導,引述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看法,認為美中將以談判方式討論台灣問題,其結果可能犧牲台灣;艾氏復認為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台灣的角色愈來愈低微,他不認為在川普眼中台灣有何重大價值。該報導也引述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三年前的看法,認為今日的烏克蘭將是東亞的明天。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資深研究員Shelter-Jones預估,川普對台政策將不如雷根總統,而是偏向卡特總統。

面對國際社會對川普總統的治國之道及對台政策的反響,請問我們身陷危局,應該有何省思?

   
恢復軍事審判 恐蒙上戒嚴陰影
高文文∕公(新北市)/聯合報
因陸配鼓吹武統論,現、退役軍人遭中共滲透等頻傳,賴總統昨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表示,因應中國對國軍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將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

筆者認為,不宜恢復軍事審判制度。

軍事審判制度廢除的主要理由,係因軍事檢察機關及法院之成員組織、法學素養與歷練均不如普通法院及檢察署,加上審判程序無法全程公開,且受制於軍方壓力、軍事監所管理之疑義,實在很難期待有公平正義的偵查及審判。

目前由普通法院偵辦及審判軍事案件,並無任何窒礙難行或不妥適的情形,貿然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不啻是走回頭路,蒙上戒嚴陰影,應該三思而後行。

   
專家教你保∕備妥三類保險 老年添靠山
面對高齡海嘯,民眾更要及早準備因應老後生活,建議民眾可以從「長壽、疾病、長照」三大風險及其延伸的需求來準備,確保在老年時期能夠獲得充分的照顧和支援,達成安心養老的目標。

戒掉中式英文,你需要了解正確英文結構
學英文的時候,我們都習慣用中文來理解英文的意思,比如「English」就是英文,「learn」就是學習,這種方式在學單字的時候沒什麼問題,但說到句子、片語等牽扯到文法與結構的時候,就不能用中文來理解英文了,一不小心還會說出「中式英文」。因此想戒掉中式英文,必須回歸英文本身的結構,跳過中文翻譯,直接學習英文的正確用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