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最近針對兩岸問題發表更強硬立場,之後對岸強烈回應,甚至以擴大軍演恫嚇;今年又正逢大陸「反分裂法」20周年敏感時刻,對原本已經處於緊張的兩岸關係,風險再次升高。
川普對於若兩岸擦槍走火,發生軍事衝突,維持一貫模糊立場而不願表態;對岸更有可能會有恃無恐,除了文攻武嚇外,台灣也可能面對中國大陸升級經貿報復的風險。過去中國大陸對台灣的限制措施,無論對農產品的進口禁令,或是以台灣片面禁片止大陸產品進口,而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產品關稅優惠。雖然對岸均聲稱因為台灣違反經貿原則而師出有名,但片面制裁措施並不符合多邊經貿規範;而且制裁都在兩岸發生摩擦齟齬之後,不但充滿政治操作,更帶有經濟脅迫意味。
中國大陸對台灣經貿制裁,已由農產品延伸到工業產品,由非ECFA項目到ECFA項目。目前對岸共取消ECFA早收產品146項關稅優惠,約占ECFA早收出口約四分之三,範圍雖增加,但只約占台灣總出口約2.4%,影響並不大。而此次賴政府與對岸劃清界線,近似攤牌的做法,及大陸官方的強硬回應,雙方劍拔弩張;根據過去對岸操作手法,經貿報復可能接踵而來,甚至不排除有「卡脖子」的手段。
特別是中國大陸才開完政協與人大兩會,在「政治工作報告」中,對台灣立場更加強硬,今年又是大陸「十四五規劃」收尾年,準備進入「十五五規劃」;但中國大陸經濟仍處於低迷,前景並不看好,又面臨川普政府不斷擴大對大陸制裁。在內外不利環境下,中國大陸更不能坐視「台灣問題」衍生的影響。
台灣去年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為31.7%,依存度雖繼續降低,但中國仍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而且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00億美元,雖然已經減少,但仍占台灣總順差比重近九成。台灣對大陸出超,主要來自資通訊電子中間產品,為大陸產業生產所需;所以過去亦有將台灣對大陸出超,視為大陸對台灣依賴的說法。但此種說法並不切實際,台灣資通訊產品並非不可取代;況且中國大陸目前仍是台灣傳統產業主要出口市場,部分傳統產品近年來出口低迷不振,若再受大陸制裁,負面衝擊會再擴大。
過去中國大陸對兩岸長期貿易失衡並非沒有意見,而在兩岸關係不佳下,中國大陸開始調整對台灣經貿政策,逐步取消單方向對台灣的優惠待遇,中國大陸宣稱只是不再對台「讓利」,但仍給予台灣與其他國家同等的貿易待遇。在兩岸持續對抗下,對岸未來可能對台灣加碼出口限制措施;甚至仿照美國川普的片面徵收關稅措施,中國對台灣加收關稅,也有可能擴大對台灣產品的傾銷調查。特別是台灣出口金額高,且以大陸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產品可能首當其衝,兩岸經貿可能走向全面限縮的情境。
綜合而言,川普的侵略性關稅政策,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上升,各國均已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未來預期川普會推出更多措施,前景並不樂觀,所以台灣也已下調今年經濟成長率。其次,雖然台積電已經宣布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但顯然美國仍不滿足,川普日前「口誤」自動加碼成2,000億美元而引發爭議。另外川普仍堅持「一碼歸一碼」,投資美國並不表示可以豁免關稅,台灣面臨美國課徵「對等關稅」的陰影仍揮之不去。
在美、中均擴大實施經貿限制措施下,台灣未來對美、中兩大市場出口均會受到影響,對經濟影響不容忽視。如何穩定兩岸關係,並分散出口以降低影響,對台灣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