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關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最近公布台北在119個城市排名第70。台北過去18年最佳排名是2010年9月的第19名,其後多在20與50名間擺盪,2021年列入中後段班。GFCI較肯定台北在金融科技排名47的表現,較上次躍升11名。至於去年公布類似的「全球綠色金融指數(GGFI)」,台北則根本未被列入評量。
金管會曾在2020年回應GFCI評比,認為該調查採線上問卷方式,涉及答卷者對個別城市的認知差異,而導致結果波動過大。由於台灣在其他國際評比表現優異,且政府積極推動各種開放與興利措施,故有信心建構台灣成為「韌性、創新、永續及包容的金融體系」。金管會既已認定GFCI偏失,台北評分高低自然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GFCI理當明瞭問卷調查的弱點,故評分時特別排除在地答者的「本地偏差」。其實GFCI重視外國人對本地市場認知,正好凸顯金融中心需獲得國際業者認同的重要。再者,GFCI以86個不同來源數據,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建構統計模型,以「潛在評分」補充問卷分數後才完成評分,應算是當前專注全球金融中心評分的權威。「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金管會若能虛心探究台北在GFCI評分落後原因,或許更有助於台灣金融產業的發展。
GFCI競爭力指標涵蓋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與聲譽等五類,其下各有四個子項,合計20個特徵指標。例如紐約在五類指標皆名列第一,而倫敦與香港則各擅其場,分居其次。GFCI另以連結度、多元性及專業性等三維度將金融中心分類,台北被列為次於全球性的國際性中心,且屬此類排名最末的「國際競爭者」,遜於廣州、青島與杭州所屬的「國際專業性」中心。
政府怎麼做才能提升台北做為金融中心的排名?金管會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說帖,曾點出台灣發展金融中心的優劣勢;高科技產業與充沛民間財富是優勢,但稅負條件、語言環境與外匯管理皆為限制。為在國際金融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我們提出四點建議,期許能提升台北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首先,政府應積極降低地緣政治衝突,讓國際金融機構能安心地與台灣金融業互動,進而深化台灣的國際金融聯結。政府須證明台灣政治風險其實是低的,並同時做好國際宣導,協助台灣金融機構的國際曝光度。
其次,政府應更積極開放新金融產品交易,以符合金融中心須具備資金活水與產品多元化的特質。政府關注放寬保險業資產與負債的應用,以及推出主動型ETF顯然是不夠的。核准與新台幣有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才能顯現政府改造金融的企圖。
第三,在金融科技發展商品與服務不斷推陳出新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強化行為監理與消費者保護。金管會透過《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納入融資租賃公司的消費爭議僅是治標作法,而考慮推出《虛擬資產服務法》的內容亦未臻周全。建議金管會可參考英國《金融服務與市場法 2023》,從根本出發建立金融市場的行為監理。
第四,政府宜加強推動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借助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國際經濟地位,發展具有特色的資本市場,進而產生類似深圳在大陸金融地位的效果。台灣推動「開放銀行」不見成效,而綠色金融亦未列國際排名,說明政府須更積極發展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特色金融,提升國際能見度。
政府輕忽台北名列中後段的GFCI,其實極具規劃台灣金融發展策略的價值。政府若能以強化國際聯結為經,以改革金融監理為緯,善用台灣經濟產業條件,台北應能大幅改善在國際金融中心的排名。GFCI評比影響國際觀瞻,是台灣金融發展明鏡,建議政府宜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