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川普的對等關稅,行政院長卓榮泰4月6日表示將推出880億元的產業支持特別預算。15日又表示,納入產業界意見後,預算「有可能提高」。接著行政院院會24日通過名為「強化安全韌性特別條例」,預算竟然高達4,100億,兩周內特別預算就暴增四倍,範圍超過產業支持,過程不夠光明磊落,讓各界感到突兀而難以接受。
卓院長表示,美國關稅政策不僅影響台灣的貿易,也影響到全球秩序和國際情勢,政府必須做好全面準備。因此,除了原本的產業支持,增加產業升級50億之外,再增加了國土安全韌性1,500億,社會支持1,670億(撥補勞健保300億、台電1,000億,照顧弱勢170億,高教育才200億)。
上述說法,將經濟問題無限上綱到國安,甚至把補助台電都列入,實在是有夠牽強。眾所周知,川普關稅對台灣的衝擊在於出口,我國對美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25%,而出口又占GDP約65%,對等關稅將使GDP下降約15%。以主計總處2月底預測的今年成長率3.14%計算,川普關稅將使我經濟成長率降至2.6%。中經院的情境推估,甚至認為經濟成長低於1.7%,即知因應關稅衝擊應當嚴肅以對。
加上賴總統太早亮出「零關稅」的底牌,將使內需產業(尤其農產品)遭到池魚之殃,擴大對美投資(包括未來四年台積電加碼1,000億美元)也將顯著影響出口、排擠投資和就業,進一步衝擊經濟成長。因此,特別條例或特別預算,實應集中挹注於拚經濟、救產業並協助就業及照顧弱勢。
然而特別條例卻以產業支持(占比不到23%)為名,夾帶撥補台電1,000億及1,500億元的採購武器(高達77%),資源嚴重配置錯誤,反而突顯賴政府並不太重視民生經濟,更讓人擔憂賴政府上台不到一年,將把多年累積的歲計賸餘消耗殆盡,難怪被質疑為大灌水、大偷渡。
再論撥補台電,本就不符「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或重大災變等」特別預算的條件,且過去五年已撥補3,000億,增資2,500億,電費也調漲了六次,證明台電虧損主要來自於能源政策錯誤,而非國際能源價格偏高所致。
核三廠第二機組5月17日除役後,核電歸零,台灣未來用的是又貴又髒的電。以2019年(核一除役後)核二、三廠發電量323億度計算,核電成本比台電平均發購電成本便宜了2.2元/度,代表核二、三廠若是延役,台電每年約可節省700億元。躉購離岸風電高過於國際行情3.3元/度,每年多花460億;太陽光電比鄰國高出3元/度,透過議價台電一年可省342億元。因此,能源政策如果導正,台電每年約可降低成本1,500億元。何需每年撥補千億,又填不滿無底洞?
再論擴大採購武器,川普政府本來就認為是我方應付的保護費,也不將其列入貿易逆差的減項,因此擴大採購武器並非關稅談判籌碼。賴政府已決定115年國防預算要達到美方指示的GDP占比3%,將增加1,400億以上,實無搶搭特別條例便車的必要。更何況,就經濟效果而言,鉅額的採購武器都花在國外,對國內經濟毫無幫助,還可能對緊急救援產業產生排擠效應。因此,我們建議立法院提出名副其實的「因應關稅,拚民生,救經濟」特別條例,將資源集中在支持產業與就業、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將錢花在民生經濟的刀口上。
基於過去八年國稅超徵1.8兆元,稅收成長是經濟成長率的數倍,政府超拿經濟成長的果實,租稅負擔率也創下26年的新高,政府應當還稅於民,可以提振消費、刺激內需;產業支持方案可再加碼,以協助產業度過關稅衝擊,並維持就業。最後,呼應財政部「超徵稅收用於還債」的主張,再編列750億元用於還債,以為後代子孫儲蓄,因應少子化和高齡化社會的財政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