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5/07 第595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楊金龍錯學彭淮南柳樹論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紀念歐戰勝利,展現鴕鳥式英勇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關稅戰已經失控
民意論壇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永續治理走入轉折路口
不跪、不退、不貴 陸對美展現戰略縱深
官場當商場 郭智輝自取其辱
食藥署護萊豬 邏輯不通
賴總統謊話連篇□怎讓人信賴
對內大罷免 對美大奉獻
台幣不理性暴升 要解方而非空話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楊金龍錯學彭淮南柳樹論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新台幣匯率暴衝二字頭,央行總裁楊金龍才整裝出場。記者會前匯率硬拉回卅,盡顯霸氣排場。匯損失血的民眾很疑惑:「這麼厲害,怎不早點出手?」「半個月前就傳出升到十三塊三,央行在放假嗎?」

央行新聞稿精準閃避責任,強調經濟基本面優良,都怪內外預期心理,以及市場臆測炒升台幣。賴清德更錄製短片大吹法螺,宣稱「外資看好台灣」進場買股,導致台幣升值,倒打在野黨一耙。央行襄贊中樞喪事喜辦,不得不讚嘆總裁政治智慧。

市場最大疑問是:為何央行未比照以往干預暴漲?楊金龍拿禿鷹顧左右言他,還辯稱美國財政部沒要求新台幣升值。但川普早已警告中日,不得繼續讓本國貨幣貶值,否則將以關稅反制。央行對清德宗「唯美是從」之國策深有體察,消極應對熱錢,才是市場拋匯主因。

楊金龍以中立包裝政治正確,在新青安事件已可見一斑。明知政策有問題,卻因大選緘默,直到次貸危機跡象浮現,才趕忙打房限貸,還不忘推崇新青安「立意良善」。央行頭號任務是促進金融穩定,楊金龍卻更懂迎合上意。

楊總裁抬出彭淮南「柳樹理論」為自己背書。但彭淮南是讓匯價遇熱錢時如柳樹順風搖擺,避免暴升暴貶,為廠商爭取因應空間。可沒叫楊金龍學柳樹,隨權勢搖曳,喪失獨立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紀念歐戰勝利,展現鴕鳥式英勇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路透社報導,賴總統將在明天的二戰「歐戰勝利日」舉辦紀念活動,在台北賓館接待各國使節和外賓,並發表演說宣示「侵略者必敗」。這是台灣首次紀念歐戰勝利,可謂別出心裁;但活動內容和時間的選擇,卻令人納悶。原因是,二戰歐洲戰場結束時,亞洲戰場還在廝殺,台灣人仍以「日本兵」的身分在南洋打仗。賴清德紀念二戰終戰,選錯了戰場,也跳錯了時空。

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勝利日,德國在柏林宣布無條件投降,迄今正好八十年。由於該投降書訂在歐洲中部時間五月九日零時正式生效,因此西歐國家將歐戰勝利日訂在五月八日,而俄羅斯等東歐國家則將勝利日訂為五月九日。俄國總統普丁今年便以紀念歐戰勝利為由,提議俄烏停火三天;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也藉此訪俄四天,並出席普丁在紅場的閱兵。

或許因為習近平將出席莫斯科的歐戰紀念活動,賴清德刻意選在同日發表演說,以示抗衡。然而,從台灣的「主體性」看,再對照二戰的時空背景,這種為抗衡而抗衡的做法,反而凸顯出賴清德對歷史的幼稚與好戰。

儘管歐洲戰場在五月八日即已結束戰爭,但二戰的亞洲戰場,卻在日軍的肆虐下,一直打到八月十五日,才由日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兩者之間,前後足足相差了三個多月。亦即,賴清德急著表態紀念「歐戰終結」,他卻忘了,那個時點亞洲戰場仍陷於日軍的瘋狂殺戮。而當時的台灣,正是被日本殖民者當成「南進基地」,許多台灣人是被迫穿著日本軍服在南洋作戰。這些史實,賴清德全都不曉得,或者都忘記了?

賴總統若是為了爭取歐洲國家友誼,而舉辦歐戰勝利紀念活動,倒也無可厚非。問題是,中華民國對自己九月三日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已然不再紀念;至於十月廿五日的「台灣光復節」,也在陳水扁時代被廢除國定假日,目的在抹去下一代的歷史記憶。如今,有多少年輕人知道,台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是台灣總督安藤利吉代表日方在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向受降主官陳儀簽署投降文件,才正式結束台灣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命運?

像這樣,與本土息息相關的歷史故意略而不提,卻撈過界硬去沾歐戰勝利的醬油;如此突兀的作法,賴清德恐怕只會招致異樣眼光,而無法贏得友誼和尊重。尤其,民進黨認為,中共長期利用二戰勝利的敘事,為自身統治合法性辯護,最後將勝利的功勞全部攬去。其中癥結之一,正是民進黨長期抗拒「中華民國」國號,不斷以「台灣」之名與之切割;久而久之,才造成中華民國在二戰勝利角色的模糊化及邊緣化。始作俑者,正是民進黨的台獨意識形態作祟,導致「中華民國在台灣」地位不斷被限縮,以致中共能壟斷中國現代史的話語權。

賴清德舉辦歐戰勝利紀念活動,雖旨在凸顯「侵略者必敗」的主軸;但從台灣及亞洲的觀點看,他遺忘中華民國是「二戰亞洲勝利者」,更令人錯亂。對歐洲國家而言,如此淺薄的訴求,也未必能引起多少共鳴。主要原因是,賴清德面對自己國家一脈相承的歷史,從中華民國在大陸領導八年抗日戰爭的艱辛慘烈,到台灣擺脫日本五十年殖民的痛苦血淚,他都不願誠懇面對,卻只想用簡單的政治口號輕輕翻頁。也因此,他既遺失了中華民國領導抗日勝利的一頁,也丟棄了台灣擺脫殖民的榮光。他撈過界去紀念歐戰,所展現的,只是鴕鳥頭埋沙堆的英勇!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關稅戰已經失控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對全球貿易帶來巨大衝擊和混亂,但川普卻愈玩興致愈高,宣布將對「境外製作」的電影課徵100%關稅,無論是理論邏輯的錯誤或是實務上根本無法執行,都讓人感到關稅戰已經完全失控,未來不僅難以善終,美國自己也將承受巨大傷害。

川普宣稱好萊塢因電影製作人員和影業公司外移而遭摧毀,構成美國國安威脅,要商務部立刻展開對境外製作的進口電影課徵100%關稅的相關程序。這裡的關鍵字有兩個,一個是境外製作,另一個是進口。但是在邏輯上和川普的課稅目的毫無關係,造成課稅邏輯混亂,可能很快就會被外界抨擊而收回。

電影雖屬服務業,但還是有認定其身分的「原產地規則」,一般都以出資者、出品人、主要演員、導演、編劇等的國籍或地區來認定,和拍攝製作地點基本無關。而既然要課徵關稅,就必須是進口的「外國」電影,但境外拍攝製作的電影,很多仍是美國電影;例如台灣也有相關鼓勵辦法—文化部的「國外影視製作業在我國製作影視內容補助要點」;台北市文化局的「補助國際電影攝製作業要點」,即使電影是在台灣拍攝或製作,但還是美國電影。

因此,川普對進口電影課徵關稅,和其「杜絕在境外拍攝製作」的目的,根本搭不上線。

其次,川普對美國電影在境外拍攝製作的原因缺乏了解。在境外拍攝,很重要的原因,是拓展海外市場或取景上的實際需要。將海外景象入鏡,特別是讓一些中國、日本或歐洲的國際大都市帶入電影情節,會提高國際觀眾的友好度,對增加那些入鏡國家的觀眾人數大有助益。

而某些電影情節,有必要到海外拍攝,例如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遠離非洲」,就只能在非洲拍攝;而紐西蘭地景特殊,成為諸如阿凡達等許多美國電影的取景之地,正因為能夠在海外取景製作,這些美國片才更能走紅國際。還有,就是在海外拍攝或製作,極可能人工和各種作業成本都下降,如李安在台灣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應該就有這個因素的考量。要對外國拍攝製作的美國電影課稅(事實上因不是進口電影而辦不到),完全不合邏輯。

其三,電影屬於服務業,是美國的強勢產業。美國服務業在去年創下2,94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美國電影業也在前年創下153億美元的貿易盈餘,和主要的海外市場都維持順差,但川普居然宣稱「美國的影視產業正快速地消亡」,是國安問題,令人匪夷所思。

其四,川普對進口電影課徵關稅的做法,極可能遭到眾多國家報復,反而為美國影視出口招來浩劫。

因為,影視產品含有顯著的文化內涵,許多國家對外國的「文化侵略」都相當敏感,經常限制文化強勢的外國影視作品的境內銷售;美國對外國電影出口課徵關稅,正好提供一個良好的理由,可以對美國影視產品課徵「對等關稅」報復,順勢擋下美國文化「入侵」。

其實,在世貿組織(WTO)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之下,服務業的國際化大幅前進,造成強勢文化的美國得以讓影視作品大量出口到全球各地,美國其實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只不過有少數影視製作遷移到海外作業,就誤解美國該項產業正在消亡,是國安問題,要以關稅來防堵,顯示川普團隊完全沒有稱職的經貿人才,卻要帶領美國而擾亂全球,令人恐懼擔憂。

根據經濟學原理,要解決某個市場的問題,必須在該市場針對問題直接下藥;任何透過其他市場「間接」下藥的處方,通常只會帶來額外扭曲,幾乎都得不償失,川普對進口電影課關稅,又提供了一個說明的案例。

   
民意論壇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永續治理走入轉折路口
方元沂/聯合報
二○二五年初,全球永續發展進程似乎遭遇雙重衝擊:一邊是美國川普總統第二任期的反氣候與反多元政策急轉彎,另一邊則是歐盟推出的「簡化綜合法案」(Omnibus Proposal),看似在永續法規上按下減速鍵。讓人悲觀地認為,這代表永續典範將從此逆轉,然而實情或許更複雜。

川普在重返白宮的百日內簽署了一三九項行政命令,範圍涵蓋氣候、能源、DEI(多元、公平與包容)等,試圖全面拆除拜登任期內奠定的ESG政策架構。然而這波「行政令治國」迅速引發超過二二○起聯邦訴訟,部分反ESG政策已遭法官阻止,凸顯出美國憲政體系的司法制衡仍發揮作用。

更重要的是,州政府已成為永續進展的主力;從加州的氣候揭露法案,到紐約的企業責任法規,州層級正填補聯邦政策的真空。此外,儘管ESG基金短期遭遇資金撤離,根據摩根士丹利二○二四年調查,八成四的美國散戶仍對永續投資抱有興趣,年輕世代尤為積極。這些訊號顯示,川普2.0雖然掀起對ESG的政治逆風,但無法全面撼動市場與社會對永續價值的認同。

二○二五年二月,歐盟執委會提出Omnibus提案,針對CSRD(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3D(企業盡職調查)、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等進行修正。提案包括放寬適用範圍、延後報告時程、降低供應鏈追蹤要求等,目的是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提升制度落實率等。

這是否為歐盟對反ESG壓力的妥協?答案未必如此簡單。與其說是後退,不如視為一次治理策略的調整─回應制度過於繁瑣、合規成本過高的結構性問題,尋求「永續落地」的最佳化解法。換言之,歐盟正試圖從法規密度的迷霧中,釐清什麼是真正能驅動改變的規範。

事實上,無論美國或歐盟,皆已無可避免地面對永續治理的結構性變遷。傳統依賴靜態報告、年度揭露的模式,無法因應氣候風險擴散、供應鏈衝擊與市場期望之快速演化。當前的挑戰是:如何建構一個動態、資料驅動,且具自我調適能力的制度框架。

這正是CSRD邁向「雙重重大性」與即時性揭露的根本動機─要求企業不僅說明永續風險對企業的影響,也必須揭露企業如何影響環境與社會,這是一場規範邏輯的深刻轉變。

永續典範的另一層轉型,來自數位科技的全面嵌入。AI、物聯網、區塊鏈、監理科技等,正重新定義「合規」與「監理」的操作模式。從即時監測碳排放、建立風險熱點圖譜,到保障供應鏈資料的可信性,這些科技讓「數據即規範」從概念變成機制。

然而,科技的滲透也帶來新的風險─資料互通性、標準碎片化、AI黑箱爭議與資料主權之間的矛盾,使得制度信任面臨新挑戰。因此,下一階段的永續治理不僅需要「規則制定者」,更需要「資料基礎建設的建築師」。面對橫跨環境、金融、科技、產業與法制邊界的永續挑戰,我們需要一套新的治理架構。

從川普的行政對抗到歐盟的制度簡化,全球永續典範正處於轉折的十字路口。這不只是價值的爭奪戰,更是治理模式的選擇題。唯有擁抱數據驅動、跨域整合與制度韌性的邏輯,我們才能真正走出「反ESG」與「繁瑣ESG」的困境,迎向一個務實、可信與有效的永續治理新時代。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兼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不跪、不退、不貴 陸對美展現戰略縱深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表示,由於大陸近期經濟遭遇困境「已經快要崩潰」,因此會在某個時間點降低對大陸商品的關稅。與此同時,雖然大陸外交部日前發布影片重申立場,但大陸商務部首次鬆口,正就美中談判進行評估;種種跡象顯示,美中似乎已在尋求對話的可能。

然而,白宮副幕僚長米勒又表示,川普關稅政策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陸竊取智慧財產權、非法傾銷與政府補貼、匯率操縱及對美巨額貿易赤字等四大問題;因此亦有論者認為,美中貿易戰將持續升溫。

由於川普的多變,因此美中貿易戰的發展可謂撲朔迷離;但若從大陸的立場分析,或許能更準確預測美中對抗的趨勢。大陸當局一再強調,面對加大的外部衝擊,要強化「底線思維」;所謂的底線思維,即是作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作最壞的打算」具體來說,就是戰略上想定中美經貿完全脫鉤。二○二四年大陸出口總額占GDP約十八%,其中對美直接出口占出口總額約十五%,約GDP的二點七%;即使加上轉口貿易、對美出口全部歸零,對GDP的影響大約僅約三%左右。也就是說,從經濟帳來看,由於美國市場重要性相對下降,陸方可以很有底氣的向美國說「中國不跪」。

至於「作最好的準備」就是以維護WTO為號召,建構一個「去美化」的全球市場。隨著「抗川」力量的全球崛起,大陸趁勢搶占輿論高地,並透過區域經濟整合來深化與東協、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合作。值得關注的是,大陸將如何加強「南南合作」?中日韓FTA將如何推進?更重要的是,停滯已久的中歐FTA是否會在中歐建交五十周年的今年有所突破?亦即,從政治帳來看,大陸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因此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強調「中國不退」。

而「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對陸方來說,仍是不放棄和美國達成協議。陸方認為,大陸製造業產值、增加值都已是全球第一,遠超過排名第二、第三的美日總和;也就是說,短期內製造業不可能通通回流美國,大陸強大的製造能力及產品的性價比,使得美國很難完全不從大陸進口商品。基於產業發展的現實,陸方認為「中國不貴」將是大陸面對貿易戰的底氣與籌碼。

簡言之,在「不跪」、「不退」、「不貴」的底線思維下,大陸劃出對美鬥爭的戰略縱深。陸方認為,川普企圖想要重構全球貿易體系的政策充滿矛盾,不具可持續性;且從川普一貫的利己主義原則來看,透過形式堅持但實質妥協,鋪墊與大陸的協議之路,是符合川普利益的最佳選擇。

另一方面,考量到貿易戰仍將對大陸經濟造成衝擊,大陸並不會完全放棄與美合作的可能。

可以預期美中貿易紛爭仍將跌宕起伏,但在各有需求的情況下,美中最快仍可能於今年十一月G20峰會前達成初步協議,甚至不排除簽署第二階段貿易協議,以替美中領導人會面創造條件。然而在美中開始進入談判時,如何避免成為被交易的菜單,將是台灣必須面對的下一個挑戰。

   
官場當商場 郭智輝自取其辱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經濟部長郭智輝被媒體爆出招待AIT處長谷立言及部內官員,到其創辦的崇越旗下餐廳用餐並贈送伴手禮,估計花費廿二萬元。東窗事發後經濟部回應稱,餐敘費用皆由郭智輝個人負擔,並未用公務預算。此種官話或許可以騙騙單純國人,實際上卻禁不起檢驗。

首先,就以谷立言的身分而論,其身為美國官員,也明知郭智輝是我國政務官,政府部長用自費宴請對台灣影響力甚大的外國使節,就算是私下互動也該向上報告,而且駐外使節白吃白喝又收取禮物,並不妥當。今日郭智輝如此公私不分,外界亦不知所談何事,以政務官身分而論是自取其辱,腦子還停留在商人模式去運用到公務。賴清德滿口嚷嚷要建立最高道德標準,現在經濟部從所屬事業到部長本人都「酒肉臭」又樂在其中,那是否乾脆大開方便之門,公僕可以喝花酒算了?

還有在政院部會服務的公僕,有多少人會享受到部長的高檔宴請?政務官來來去去,今日受到郭智輝宴請的官員,難道以後不會吃人嘴軟,然後在公務上給予方便?官場當然會有長官宴請同仁,因為許多公務雜事都是靠他們在維持運作,但不會是在自家,而是在一般餐廳,不然就是用特支費購禮犒賞。今日郭智輝財大氣粗,被抓包後還不知錯又自認合理,認為自掏腰包就對得起長官和不辱紀律,也怪不得他會說出「看不下去可以離開」等慣老闆囂張話語。

明顯的,郭智輝就是用傳統商場運作方式,以為檯面下行為可解決公務困擾,反而造成政府內部和外交爭議。不過,這也是國人的悲哀,因為不論是中央地方官員與民代,又或者是公部門得標廠商和業主互動,搞關係、套交情、擺攤宴請官員、施小惠送小禮,仍是不停歇的腐化進行式,現在從郭智輝的作為,更見到從魚頭爛到魚尾的現實。

   
食藥署護萊豬 邏輯不通
高文文/公(新北市)/聯合報
澳洲進口豬腳陸續被驗出含萊克多巴胺,雖未超標,但業者道歉並稱將銷毀。沒想到,食藥署竟冷漠地表示,為了避免業者恐慌,將不會提高邊境查驗比例,也不會公布流向。

消費大眾對萊豬感到恐慌,大都希望零檢出,縱使驗出符合規定的數值範圍內,知情而能夠安心購買者,可能寥寥無幾,食藥署自我感覺良好的冷回應,顯然不如業者積極審慎的處理方式。

有信譽的業者,不怕食藥署查驗,反而害怕消費者因有疑慮而不敢買,食藥署「避免業者恐慌」的說法,根本邏輯不通。公布進口來源、業者、流向、是否檢出萊劑及含量等詳細資訊,反而是業者及消費大眾所期盼,食藥署到底在怕什麼?

   
賴總統謊話連篇□怎讓人信賴
彭士剛/文字工作者(屏東市)/聯合報
針對新台幣連日強升,賴清德總統五日透過影片發表談話,表示外匯市場受預期心理影響匯率,並稱台美關稅談判並未觸及匯率議題。他還指出,這段時間有很多不實訊息,政治人物鎖定匯率議題進行炒作,造成市場誤導與非理性的預期心理。然而,行政院長卓榮泰面對民眾黨立委黃國昌質詢未來是否會把匯率議題納入談判範疇時卻表示,政府會確保國家利益,但未來何時會談到什麼事情,目前不敢輕易斷言。

賴總統親上火線說明匯率飆升原因,並呼籲台灣社會理性團結,別散播謠言,看似是要安撫市場及民心,但問題是台灣人民對賴政府還有信心嗎?賴總統過往做過諸多承諾,有多少兌現了?賴總統執政後向國人的說明,又有多少是實話?

賴總統曾說,如果他當總統,「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是最低的」;當選總統時承諾「維持台海和平是我最重要的使命」;到了就職時提出維持現狀,訴求兩岸一起追求和平共榮,還要開放觀光及陸生。然而賴總統執政近一年,台海局勢兵凶戰危,中共軍演日益頻繁,並持續壓縮我方的安全空間。賴政府不僅沒應對之策,就連陸客來台觀光也遙遙無期。近日連美國外交專家都撰文,呼籲川普總統應仿效小布希時期做法,敦促台北克制以維持台海穩定,避免美國被捲入戰爭。可見賴總統兩岸政策已完全跳票。

面對川普的霸權行徑,透過高關稅逼迫台積電擴大對美國的投資,將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遷至美國,賴總統竟然告訴國人這是「台灣的驕傲」,還欺騙國人沒有來自美國的壓力。面對川普的關稅訛詐,賴總統的對策竟是對美零關稅並擴大投資,還要加大採購美國軍備、農產品、美豬美牛等。如今澳洲的萊豬首次進口台灣,食藥署既不提高邊境抽驗比例,還以保護原則為由不公布業者和產地流向,只會讓民眾質疑是為後續美國萊豬輸台鋪路。賴政府一連串跪美的行徑,早已讓國人對政府失去信心,既然賴政府不斷讓渡核心利益討川普歡心,作為調整美台貿易逆差重要手段的匯率,自然可能成為台灣獻給美國的另一張好牌。賴政府不檢討自身原因導致台幣匯率飆升,反而甩鍋給在野黨,在野黨監督政府施政提出建言,竟被說成炒作不實訊息誤導市場。賴政府謊話和空話連篇,要國人如何信賴?

台灣面對川普霸權步步緊逼,處於弱勢一方全民皆知,在此困難時刻更需要朝野乃至全民團結,共同應對挑戰。然而賴政府一味討好美國,對於台灣外貿面臨的衝擊,以及老百姓的生計、食安等問題,賴政府可以一退再退;對內卻持續推動大罷免分化台灣,在野黨監督政府與美國談判提出的各項建言與批評,還要搞政治鬥爭抹黑在野黨。這樣無法令人信賴的政府,就只能靠人民覺醒,自己國家自己救!

   
對內大罷免 對美大奉獻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聯合報
面對川普的關稅大戰,日本穩紮穩打,不隨之起舞,可以有更大的談判空間對抗美國,主因就是日本首相石破茂以「國難」來看待,以戰戰兢兢的態度來處理。此外,新加坡總理黃循財第一時間就向國民喊話:「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正進入一個更不可預測、更具保護主義,也更危險的時代。」

同樣也是「嚴陣以待」,相對地,賴政府卻是在經過卅二%的震驚後,只知下跪、一切聽川普的態度來處理,和北京的「不退不跪」更是截然不同。然而,讓人最不解的在於,值此全球經貿如此嚴峻與危機重重的動盪時期,賴政府對內竟然繼續「熱烈地推展大罷免」,且毫無顧忌地熱炒仇恨動員, 撕裂全國也在所不惜。

不曉得賴政府有沒有注意到日本在與美國第二輪談判時,立場不但沒退縮,反而向美抗議對日加重汽車關稅,爭取第三輪談判,日本顯然採取邊談邊拖,放出運用拋售美債來增加談判籌碼;至於黃循財能壓倒性贏得星國大選,關鍵是他向朝野承諾將「引領新加坡度過風暴」,特別是川普引爆全球關稅大戰帶來的經貿劇變危機,讓選民感覺到安全可靠。

石破茂與黃循財都意識到這場由川普掀起的關稅大風暴,絕不能等閒視之;他們都步步為營,絲毫不敢大意。反觀賴政府卻只知「加碼」與「補貼」,對內對川普都是如此,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及對國家生存發展的重大衝擊,根本沒有化解危機的策略與因應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宣布關稅大戰後,全球股市隨即劇烈震盪,台股也無法倖免。而當股市劇烈震盪時,賴政府趕緊應變,好不容易最近股市慢慢再站回兩萬點,卻沒有想到台幣匯市連日遽升。面對藍委質詢,卓揆完全狀況外,還說央行會有報告給他,再討論因應措施;未料本周一開盤台幣即快步攀升,如核彈劇爆。中小企業既以外銷為重點,首當其衝人人叫苦。中小企業面對成本劇升與台幣狂升的雙重壓力夾擊,請問卓揆如何幫忙紓困與尋找出路?

除中小企業外,□險業同樣地動山搖,央行總裁出來說明有用嗎?楊總裁指出新台幣升值是因為「預期心理」,導致近兩日波動擴大,「美國也未要求新台幣升值」。說得雲淡風輕,好像明天過後,台幣匯率就會自動回到原點。

這波台幣狂升的壓力還是來自美國,川普雖未喊要台幣升值,但若在談判中把央行「操控匯率」做為「貿易障礙」談判的重點,賴政府如何應變?賴以為只要順從川普所有要求就可安度危機,問題是我們已送上台積電,如今股、匯市還有債市全任美「宰割」,毫無還手餘地;處於高關稅、台幣飆升與美債變長期債券的情勢下,屆時台灣的資產都成了川普戰利品,經貿如何發展?

卓揆根本不懂國際財經局勢如何運作與變化,賴政府根本沒有處理危機的能手,更無經貿談判的高手。面對經貿危機步步進逼,還在用紓困的救命錢來「補貼台電」,並以此來製造「藍白不通過預算」的大罷免柴火,卻不知危機已迫在眉睫。別到了大罷免還沒投票,台灣卻已成了川普關稅大戰的第一波犧牲品。

   
台幣不理性暴升 要解方而非空話
劉諍/自由撰稿人(嘉縣太保)/聯合報
史詩級台幣狂升的現象,各方有不同的解讀,唯賴清德總統的說法未能說服大眾。突然加速升值的背後當有其論述及邏輯。

這顯然跟川普的關稅戰有關,而且隨關稅而來的是匯率,這樣的組合殺傷力才夠強大。全球經貿與金融的暴動,是從川普的「解放日」開始的,從那天起股債匯劇烈的波動「三殺」,這些美元資產的代表已不再安全,也破壞了信心機制,所以全球同步上映了「資本大逃亡」的大戲。

大戲的主角就是「美元貶值」。台幣成為「亞洲最強貨幣」暴漲身價的背後,是這個趨勢及集體行動的彰顯。而美元的貶值有其深層原因,試舉其痼疾論述。

首先,美元的特殊霸權地位,承平時讓美元兌換世界主要貨幣維持長期的高溢價,造成美國競爭力愈趨低落。一旦出現不確定性或經濟危機,會有兩成五到三成的跌幅。

其次,美國不斷膨脹的債務始終無法改善,這在其他國家恐早因「高度肥胖症」而影響財政的健康,但美國的例外來自於特殊的美元地位,以及在全球與美國做生意拿到美元再轉換成美債,風險也因此分散。但這會像病毒一樣傳染,尤其當美國身陷經濟危機的免疫力下降時。

還有,全球資本加速撤離美國中。美國吸引外資的魅力超絕,外資到去年底擁抱六十二兆億美元的驚人數字。但當美元資產失去吸引力時外資會大撤退,熱錢四處逃竄到更安全、或具有增值潛力的地方。

面對川普的對等關稅,各國在美國大部位的資金大撤退,美元資產或美元價格便被放空,轉為貶值的空頭現象。

貨幣戰爭是另一隻驅動美元貶值的大推手。美元貶值可促成各國拋售美元或美債儲備,也因美元貶值讓美國的負債大幅縮減,對美國的財政重擔來講是件好事,也達到促進出口成長的目的。

美國印鈔票有其特權,全球貿易大部分利用美元定價及付款,還有財政收支不平衡時,只要印鈔票並發行債券,各國央行或投資人便會收購。印鈔票用來刺激經濟成長及購買全世界的商品,對美國是利多,只不過危機發生時,擁有這些資產的人也會受波及,這就是美國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透過債務追求經濟成長,但也會把危機散播。

現在就是美元貶值傳染病高度傳播的高峰,台灣面對「解放日」引爆出美元的結構性風險,促使台幣陷入升值風暴。

面對台幣不理性的暴衝,這次央行和過往態度截然不同,反而是放手,這應有其說不出的考量。央行的策略性目的有二:一是「買保險」,規避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報復,另一是「送大禮」,為關稅談判順利打先鋒。

川普早就警告中日不能以本幣貶值來對抗對等關稅。更何況,美日就關稅談判的內容上,確實有日圓升值這份清單,台美談判的沙盤推演,理論上不會忽略川普的提醒和意圖。

台灣對外出口貢獻GDP約在六成五到七成,關稅和匯率對貿易及企業盈利尤其關鍵,這兩大殺手□可說正中台灣要害。面對美國高關稅和台幣強升值聯合轟炸,將嚴重侵蝕台灣的經濟成長和產業。

如今,面對關稅戰和貨幣戰兵臨城下的激攻,應正視危機根本提出實際可解決問題的對策及行動。至於政治說服的文本,那就不用了。

   
從全球關稅風暴看英文:10 個新聞用語教你掌握時事英語!
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及多國課徵高額關稅後,各種新聞英文用語紛紛成為焦點。今天,我們從這篇熱點新聞中挑選出 10 個重要的英文用法,並配合完整例句,讓你不但了解政策動向,還能學會如何用地道英文描述國際時事!

別再說泥巴不重要!泥灘地消失讓200萬水鳥陷入生存危機
你對泥巴的印象是?這些在人們眼中「髒髒的」泥巴不只能養活珍貴的候鳥,還穩住海岸線、抵禦海平面上升。可如今,工業開發正讓東亞的泥灘地以驚人速度消失—黃海30年少了30%,臺灣60年縮減60%!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