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5/09 第595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軟柿子的命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四千億預算的隱藏玄機:為二○二八大撒幣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對峙 半球化走向確立
民意論壇 孫將軍升官、拒收附中生□賴政府雙標
快鐵不可行 台鐵靠邊站
台灣國防 是幻象還是幻想?
印巴空戰 看到大國軍火運行
母親節前夕 一位母親的期盼 國會不該是罵人博覽會
川普自毀美文化霸權地位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軟柿子的命運
黑白集/聯合報
川普喉嚨都喊破了,美中終於敲定在瑞士會談,關稅戰主戲即將登場。沒人相信世界能一夕回到從前,但兩大角坐下談判,全球還是鬆了口氣。

第一個懸疑來了:誰先打的電話?川普既先訂下了習近平得先打電話給他的規矩,美媒自然不能放過貝森特;他結巴回應:「沒什麼誰給誰先打電話的問題,雙方一直都在接觸。」但中國不給臉,說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意思是美國先慫了!

傲慢如川普,也不得不低頭。一星期前,他還痛批中國是「頭號剝削者」,但隨著第一艘一四五%關稅的貨船抵達洛杉磯,美國新一波恐怖的通膨已經蓄勢待發。若到了萬聖節,他還讓孩子們買不起變裝衣服扮鬼,他的麻煩就大了。

美中的關稅戰不會戛然而止。雙方的矛盾是深層的權力衝突,關稅戰則猶如上了刺刀的肉搏戰,美國是拿著消費者的荷包去硬拚中國工人的機床。

對岸已有人將美中開始談判比做韓戰時的上甘嶺之役,雙方進入戰略僵持階段,此後將邊打邊談。關稅談判,就是當年板門店和談翻版。而當川普坐困白宮,賴清德卻主動送暖,除免費奉上台積電,連台幣都自動暴力上升。

片面押注頹勢明顯的美國,可謂愚不可及。當全球奮起對抗川普關稅,台灣卻扮成最軟的柿子。軟柿子的命運除了被吞,就是放到桌上,被捏個夠!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四千億預算的隱藏玄機:為二○二八大撒幣
社論/聯合報
宣稱為因應「川普關稅」可能帶來的衝擊,行政院擬定《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共編列四一○○億元特別預算。事實上,其中與關稅相關的還不到四分之一。玄機更在,卓內閣企圖一次就通過三年的預算,未來不需再送立院審查。令人懷疑,這筆特別預算並非為了「抗關稅」,而是為下屆「選舉大撒幣」預作準備。

行政院端出特別條例時,我國與美方的關稅談判尚未開始,到底會造成哪些衝擊並不明朗,這是一大疑點。目前正值民進黨大肆推動「大罷免」,行政院卻急著送案,就是看準在野陣營為避免被批「為反對而反對」、「亂刪預算」,不敢對特別預算嚴加監督,正可趁亂輕騎過關。

外界對這項特別預算的質疑,多集中在對台電的一千億元撥補捲土重來,以及「強化國土防衛能量」的一千五百億元實則為偷渡軍購特別預算,而對受關稅衝擊嚴重的農業則補助偏低等。但如果仔細觀察,這次特別預算的玄機遠不止於此。

最啟人疑竇的,是特別條例裡明定的施行期間,是從今年三月十二日至二○二七年底止,共橫跨三年。該草案第六條又稱,預算得視國際情勢變化,「分期編列」特別預算。特別預算分期編列,過去曾見於前瞻計畫、疫情紓困等特別預算中;但前兩項特別預算分期編列,均明文規定「須再送立院審議」。卓內閣這次的草案,卻悄悄拿掉「須送立法院審議」規定,等於自己大開經費運用巧門。

這項巧門,也讓特別條例中經費可「互相流用」,不受預算法相關條文限制而成為「霸王條款」。簡言之,這項條例一旦通過,賴政府未來三年怎麼使用這筆經費,都不會再受到任何監督,政府「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進一步看,前瞻計畫、疫情紓困等特別預算都是由中央與地方協力,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角色可扮演。但這次的《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所有經費和用度全由中央各部會掌控,所有資源都牢牢控制在賴政府手上。

行政院敢不顧立法院監督和財政紀律,「一次要三年特別預算」,從閣揆卓榮泰口中可見端倪。卓榮泰說,預算財源「主要是用歲計預算剩餘」,不會再舉債。其邏輯是,既然不舉債、不用動用未來年度預算,立法院就不必再審議。便宜行事,竟到這種地步。

事實上,歲計賸餘無論是來自稅收超徵或年度結餘,都不是政府能說用就用,更不應「一次審查用三年」。何況,不論稅收超徵或歲計賸餘,都可經財政、主計單位巧手操作產生,不過是數字遊戲。更可議的是,特別條例裡有關「強化國土防衛」和「提升資通」共編一六七○億元,竟明訂「得採限制性招標,委由依法設立的法人、機構或團體」辦理。如此一來,其圖利特定團體的綁樁、綁側翼意圖,也就昭然若揭了。

下屆總統和立委大選是在二○二八年一月,這項特別預算的適用期限則到二○二七年底,兩者相隔不到十日,這絕非巧合。不難想像,這四一○○億元可分期編列、不需再受立院監督、可交互流用的經費,即形同賴政府未來三年可以買票固樁的龐大「私房錢」,隨時可化身「大撒幣」工具。屆時,在野黨無論是否仍掌握國會過半,對賴政府的監督恐更無力。

從新冠疫情、綠能及蛋荒,民進黨政府趁機讓綠色產業「發國難財」的行徑,斑斑可考。賴政府食髓知味,愈發膽大離譜。面對如此貪婪的居心,在野黨若不嚴加監督,台灣不被啃光才怪!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對峙 半球化走向確立
社論/經濟日報

美中針對川普揮舞的關稅大棒,已經展開談判,預料劍拔弩張,不易談成,因為中國外交部於川普執政百日前夕的4月29日發布影音《不跪》,影片強調,「中國不跪!中國不退!」向全世界發出了絕不向美國霸權妥協的鬥爭決心。

在此之前,中國宣布退回已向美國波音公司訂購的180架飛機,顯示與美國飛機產業徹底切割的意志;與此同時,有30萬噸阿根廷大豆被檢測發現原產地為美國,被中國海關直接退貨;還有,中國政府已通知各國企業,禁止將含有中國稀土礦物的產品銷售給美國防部和武器製造商,這明顯是中國利用稀土供應鏈優勢對美國施壓的一種戰略。

早在2018年,川普1.0上台未久突然對中國發起關稅戰之後,我們即意識到自上世紀二戰結束以來的全球化,響起了警鐘,之後,從川普到拜登,關稅戰之後又陸續發動了科技戰、產業戰、金融戰,我們預見到在全球化破滅後,一個新的「半球化」時代的可能到來。

所謂「半球化」,指的是兩個分別以美國和中國為核心的經濟圈,各自運行,並朝彼此之間聯繫與互動逐漸減少的方向發展,現在看來,這樣的形勢已經出現,且比預期來得更快更早。

全球化的形勢所以出現如此巨大而又戲劇性的變化,當然離不開中、美兩國關係的變化。

眾所周知,全球化一向是由美國主導並積極推動的,因為全球化不僅利於全球更利於美國。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展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從低迷中展現活力,美國因勢利導,鼓動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其動機一在於覬覦中國的巨大市場,二在於推動和平演變。未料和平演變未見苗頭,中國GDP增長極速,在2010年即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二,製造業總產值也在同年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讓美國備感壓力。

2009年上台的歐巴馬因此展開了針對中國的「重返亞太(亞太再平衡)」戰略,然功效甚微,中國崛起勢頭不減;2017年川普上台,認為中國經濟動力強勁全拜全球化之賜,因此決定反全球化,不斷退群及推翻各種經貿協定;與此同時,展開了對付中國的各種戰。2021年拜登上台變本加厲,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從產業鏈、供應鏈下手,形同切斷中國的奇經八脈,已經不止反全球化,而是逆全球化甚至欲置全球化於死地的地步了。

中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在2025年川普2.0上台欲再度加碼對付中國,卻犯了一個重大戰略錯誤時,即抓住了機遇展開了強烈的反擊。川普的戰略錯誤是在對付中國時擴大了打擊面,竟以全球為打擊對象,這就給了中國機會,決定挺身而出,高舉反霸大旗,爭取一眾同樣被美國霸凌的國家一起反對美國。《不跪》影音中強調「中國不跪!中國不退!」就是在向世界各國喊話,稱「黑夜中總要有人站出來高擎火炬,劈開迷霧,照亮前路」。

可以看到,全球化瓦解之後走向「半球化」的態勢將愈來愈明顯。可以預見,這個一邊以美國為核心的「半球」,和一邊以中國為核心的「半球」格局,將在不同層面上同時發展。貿易或市場的半球化,一方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國家(G7、五眼聯盟,還有南韓或印度等),一方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南方國家(包括東南亞、非洲、中東及拉美等);產業的半球化和科技的半球化,範圍雖有出入但大格局雷同;另外,金融與國際貨幣,一邊是美元,一邊是歐元及數位人民幣,分別走向兩個「半球」的形勢與趨勢也可能益趨明朗。

但理論上,「半球化」不會是一個終極狀態,它最多是一個過程或階段,期間長短則不一定,最終還是會先後再走向「全球化」,那時就是所謂的「再全球化」了。至於這個「再全球化」如何進行,則取決於兩個「半球」未來發展,及各自的能量與吸引力的變化而定了。

   
民意論壇
孫將軍升官、拒收附中生□賴政府雙標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聯合報
師大附中數理資優班學生發文稱,其申請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因出生南京、未入本國籍滿廿年,不符報名資格;反觀孫立方將軍,在明顯有牴觸國籍法疑慮下,卻能榮升中將,真是台灣版「一國兩制」。

盧貝松名片《諜戰巴黎》,探員韋斯攜帶能量飲料,被巴黎機場人員扣留,仍堅持要入關;接機的強納森探員,協調未果後出大招,在行李上貼「外交包裹」,當然不能刁難;在車上,韋斯將易開罐打開,將化整為零的槍械,組裝完畢!以合法外衣,行走私之實,豈有此理!

承前,《國籍法》第十條第一項第九、十款:「外國人或無國籍人歸化者,不得擔任下列各款公職:…九、陸海空軍將官。十、民選地方公職人員…」若民進黨政府主張史雪燕議員,未提出「除籍證明」,因擁有「中共國籍」而需解職;孫中將也有同樣法定不能任將官情況,怎可用「反共義士」充作「外交包裹」,蒙混過關?法律之前,不是說好人人平等?

或謂:孫將軍是一九八二年來台,當時還沒有兩岸條例,怎可溯及適用法律?孫將軍來台時,依照民國十八年一月廿九日通過的《國籍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四款:「依第二條之規定取得中華民國國籍者,及隨同歸化人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之妻及子,不得任左列各款公職:…四、海陸空軍將官…」定有明文,之後民國八十九年歷次修正,並未廢止該規定。

承前,比對最原始國籍法規定,本來歸化者不能任將官,並非溯及適用於孫將軍,此其一;且兩岸關係條例,本處理憲法增修條文認為一國兩區,兩岸只有「戶籍單一」問題,沒有國籍問題,既然民進黨政府要曲法,惡整史議員,怎可雙標解釋,認為孫將軍自稱無國籍就輕縱呢?此其二;且不應任職而給予官職,李慶安雙重國籍案,沸沸揚揚,殷鑑不遠,孫將軍如何杜悠悠之口?此其三;綜上,獨厚孫將軍,卻薄史議員與資優生,恐非法治國家,與提升軍方士氣之舉。

拿破崙幼時,其父熱衷科西嘉獨立,後法國皇帝招安,問拿破崙父親,子弟想不想免費入學?他懇請讓拿破崙就讀軍校,順了小拿破崙的心意,亦見到法皇的惜才愛才。想想賴政府,拒絕資優生入學,若因歧視陸配子女,意識形態作祟,不如封建法皇,更是自斷臂膀!

   
快鐵不可行 台鐵靠邊站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聯合報
「高鐵延伸宜蘭計畫」(以下簡稱宜蘭案),五月五日在環評專案小組審議,大家才注意到該案並沒有辦理可行性評估,沒有依政府大型計畫先期作業規定,提報國發會審議。一個號稱四千億元的大建設可以這樣閃避法定程序,真是州官放火!

相對的,是台鐵的「快鐵」計畫突然間被宣告不可行。「快鐵」是林佳龍於交通部長任內裁示高鐵不需辦理可行性評估後,另放的一簇煙火。鐵道局從二○二○年九月到二○二三年五月,三年研究,答案是「不可行」;敢於對長官說「不」,鐵道局真夠勇敢!(只是不了解兩年前就完成的評估,為什麼今天才公告周知?難道是為了凸顯「宜蘭案」的獨一價值嗎?)

要否定「快鐵」,說花了三年分析,卻只拿出空泛的定性說詞,「快鐵」就得鞠躬下台。要「宜蘭案」橫空出世,可以快速生出許多匪夷所思的數字搶攻環評(例如高鐵年收票價廿五億元)。

顯然,計畫是否可行,不在資訊的粗精;不在分析多少時日,而在於政治效應。高鐵是最貴的玩具,長官可以盡顯照顧德意;台鐵再怎麼提速打扮,不被青睞,只能靠邊站。

其實,軌道服務貴在準點,不在快那卅公里時速;尤其東部遊客更在乎的是有沒有座位。台鐵新購車輛才從普悠瑪改成新自強號,怎麼又來扯什麼「快」鐵呢?

因此,「快鐵」或「直鐵」先後被判不可行,個人沒什麼好惋惜;真正該關心的是台鐵,公司化才滿周歲的台鐵,我們要怎麼看待它的未來?

台鐵公司化一年半,乘客數約略回到疫情以前,收入卻不如預期,因為車票收入更集中在短途通勤族。六月廿三日起台鐵公司會有新票價,漲幅不小達廿六.八%。假設台鐵的報酬率僅僅是百分之○.三六%,這樣的方案是會計式調票價,是對行政機關的傳統態度;但新票價方案沒有針對台鐵改成營利公司後,該有的營運空間來設想,沒有人在乎它的運輸角色,沒有打算藉票價方案幫台鐵開拓市場。

台鐵好不容易成為公司了,更不容易准它調票價了;結果卻是財務上只許微利。更令人不解的是,對周歲的公司,主管機關竟然在市場上下重手,把台鐵南北都會區兩端增加高鐵延伸線,等於把台鐵現在最仰賴的通勤客生命線都要斬斷!(宜蘭案後台鐵票收減少二.一億元/年)

台鐵公司首任董事長三月十三日屆齡請退,新公司成立必須步步為營,卻不見各級長官慰留,且離職至今將近兩個月還沒有補缺。當年為了兩大事故,安撫血淚,把安全改革說成與台鐵公司化緊密連結,今天卻任由董事長懸缺?財務上給一口氣?市場上不吝抽梁板?董事長不急補缺?這是曾經風風火火的台鐵公司化大政策嗎?

   
台灣國防 是幻象還是幻想?
苑丹東/大學兼任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七日凌晨,印度空軍為了報復喀什米爾恐攻事件,發動對巴基斯坦的「精準空襲」;這不是電影劇情,是真實世界的地緣政治。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長在直播中表示擊落印軍三架飆風、一架蘇愷─30、一架米格─29及一架無人機」,印度官方則沉默未回應。

這場「空中對決」即使發生在台灣萬里之外,仍引來軍事界轟動。某退役中將在公開評論中指出,飆風戰機是幻象二○○○的後繼機種,印軍若真損失三架,將是重大打擊,「台灣該警惕了!國軍是不是還要靠『幻象』?」

誠然,幻象在九十年代進入台灣空軍服役,當年是空優主力。然而卅年過去,無論外表再怎麼拋光,它已是老兵;況且其維修成本驚人、零件取得困難、妥善率不佳,但尷尬的是我們仍不得不倚賴它。我們的軍事是要靠「幻象」,還是靠幻想?

印巴空戰雖是區域衝突,精準揭示了全球地緣政治的現實─大國在其戰略腹地,一言不合就動手,且不乏高科技裝備的角力。例如飆風戰機搭載最新雷達與匿蹤設計,是法國空軍的驕傲,更是印度空軍花重金採購的「希望之星」;若真如巴方所述一次被擊落三架,這筆帳就夠印度國會吵上三個月。

反觀我方,若今日真的遭遇武裝衝突,能穩定出勤的幻象,恐怕還不如桃機的班機準時。這幾年國軍戰機性能升級,仍無法掩蓋空軍戰力整體老舊、飛行員過勞、機隊壓力過高的事實。

印巴衝突還牽動大國的利益。大陸是巴基斯坦最親密的戰略盟友,印度則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與日澳美組成「四方安全對話」,雙方對峙不僅是地緣恩怨,還是全球安全局勢的縮影。這樣的多層次衝突告訴我們,未來軍事衝突將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國際震盪。

我們不能只靠「希望對手不打來」的心態建軍。幻象終將成為歷史,不能讓「幻想」成為未來國防的主力。建軍備戰不只是買飛機,更關乎我們怎麼看待安全、培養軍事人才、整合科技與後勤,是否正視自己面對的威脅與風險,畢竟國防不是演習,幻想也不能當燃料。

   
印巴空戰 看到大國軍火運行
陳國銘/出版業(基隆市)/聯合報
印巴邊境近日爆發衝突,巴方宣稱擊落了六架印度軍機(含一架無人機),其中包含法系飆風戰機,這型戰機為優秀的四代半戰機,巴方稱是被中共生產的殲─10C戰機擊落;外界另一個推斷是,飆風戰機是被地對空飛彈擊落。

囿於過往空戰經驗,外界總以為空軍的較量就是以飛行纏鬥殲滅敵之有生戰力,卻不知空戰型態早已改變,在現代空中電磁環境趨於複雜的狀況下,沒有搭配預警機或攜帶電戰夾艙出擊的戰機,在空戰中可能是送死,這是印巴衝突的教訓之一。

第二個教訓是,任何先進機械都是由人操作,即使受過同樣的軍事飛行訓練,不同國家的飛行員操作同款戰機,戰果卻可能大不相同。事實上戰機被擊落,大部分與該國空軍教育訓練及戰術有關。

最後則是印度空軍多元化政策的影響,印度空軍有前蘇聯系戰機、傳出要購買美製F─35戰機,也有法系的幻象與飆風戰機,還有自製的光輝戰機。先不論是否能達成戰場共同圖樣與聯合作戰,光是後勤補保就傷透印度空軍腦筋。

印巴雙方二○一九年也曾在喀什米爾爆發衝突,隨後發生空戰,當時也是印度吃虧。巴基斯坦方面表示,擊落了兩架印軍戰機,並俘虜了一名印度飛行員。印方其後確認,印軍一架米格─21戰鬥機被巴方擊落,另有一架戰機在克什米爾印控區墜毀。若外電報導屬實,那至少可知巴基斯坦空軍再勝一籌。

軍火商則是在印巴衝突中看到介入的契機,同時大國政治及軍火也在其中運行。二○一九年美國還譴責巴基斯坦濫用F─16戰機,這次也限制巴國使用F─16戰機;與此同時,還可以向印度推銷F─35戰機。法商則可向印度施加壓力,購買更多的飆風戰機、電戰系統或武器以利爭奪制空權;至於生產殲─10C的大陸成飛,這兩天更是股價大漲。殺人的武器果真是好買賣。

   
母親節前夕 一位母親的期盼 國會不該是罵人博覽會
黃花麗/服務業、兩名子女的母親(/聯合報
近日立法院質詢現場驚見離譜一幕:立委林淑芬以「臭俗辣」一詞痛批黃國昌,影片在網上瘋傳並引起爭議後,林淑芬不但沒有道歉,還自信滿滿搬出《史記》為自己開脫。令人瞠目結舌之餘,不禁要問:這樣的言語風格,真的是民主殿堂該有的水平嗎?

身為一名台語家庭出身、為人父母的市井小民,我可以明白無誤地說:「臭俗辣」在台語裡並非什麼歷史術語,而是赤裸裸的侮辱性語言,是吵架時劍拔弩張的挑釁詞,意圖激怒對方、將人羞辱至極。

這樣的話語若出現在校園,老師家長早就第一時間介入阻止,甚至會列入校園霸凌通報的範疇,怎麼會變成立委口中的「古文典故」?這樣硬拗,不僅貽笑大方,更是對文學、對語言、對孩子教育的集體傷害。

林委員所引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豎子不足與謀」一句,雖是古文,但「豎子」卻是表達對對方見識淺薄、難以成事的批評,何況又加上「臭」這種貶抑人格的形容詞,根本就是質疑對方膽識與尊嚴的話。以往即有法官裁判指出,「俗辣」就是「豎子」,有罵人愚弱無能或孬種的意思,足以讓被罵的人感到難堪,認定觸犯公然侮辱罪,遑論罵人「臭俗辣」。把一句現代台語粗話硬套到歷史語句,說是創意,不如說是矇混;若說這是台語文化,那真是對台語社群的一大侮辱。

我們不反對立委有情緒、不反對用母語質詢表達立場,但若將粗俗暴言合理化成「歷史文化」,再用「真性情」來粉飾,恐怕對社會風氣是一種嚴重誤導。語言本該為溝通、為論述服務,而非用來攻訐羞辱他人,更不是為政者為民表率的應有行徑。

更讓人痛心的是,這樣失序發言,竟還獲得部分支持者護航,聲稱這是「敢言」、「有guts」。但我們要提醒社會,「勇敢」從不是靠飆髒話換來的,真正的勇氣,是願意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是懂得在公眾場合慎言自律,是在孩子面前成為榜樣,而非藉語言暴力刷存在感。

國會應是法治與理性的象徵,不是語言暴走的補習班。立委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成為學童模仿的對象,當小孩回家問我:「媽,立委罵人『臭俗辣』是不是學歷史?」請問我該如何回答?難道我們要教下一代:「只要把髒話包裝得有學問,它就能變成文化遺產」?

語言暴力若無節制,長遠來看傷害的不只是政治風格,而是整個社會對於文明、公德與教養的認知。民意代表應有自我約束,政黨更應展現誠信,若為了黨派護短而失去基本的是非判斷,那才是真正讓國會蒙羞。

在政治紛擾的年代,我們更該守住社會的底線。在母親節前夕,作為母親,我期望台灣每位立委說出口的每句話,都能讓我們問心無愧地教給自己的孩子。否則,立法院改名叫「台語罵人博覽會」恐怕也不為過。

   
川普自毀美文化霸權地位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傳系助理教授(/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將對所有在海外製作的電影課徵百分之百關稅,理由是希望「讓好萊塢專注於美國製電影」,這不僅反映出他一貫的經濟民族主義,更是對當代全球影視產業運作模式的嚴重誤解。

美國影視長年來透過語言優勢、敘事公式、資本操作與娛樂工業的系統化管理,在全球文化市場中建立起壓倒性的主導地位。這種影響力正是典型的「文化帝國主義」,它不靠武力,而是透過文化產品征服觀眾的心靈,讓美式價值、敘事與英雄主義內化於全球觀眾的娛樂習慣中。

從○○七到《不可能的任務》,從漫威英雄宇宙到《阿凡達》,這些全球熱賣的影視作品,其實早已超越「在哪裡製作」的限制,它們在澳洲、紐西蘭、東歐等地拍攝,利用當地稅務減免與低成本製片條件,反而強化了好萊塢的全球競爭力,這是一種「無國界」的產業邏輯,也是文化帝國能持續擴張的關鍵。

川普經常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但文化上的偉大從來不是靠關稅與封閉政策實現的。美國之所以在文化上受到世界敬仰,是因為它的影視作品具備跨文化敘事的魅力、技術的精緻與英雄式的想像,這些都是多年來建立的軟實力成果。

但川普顯然太低估美國影視的核心競爭力,以為只要將產業拉回本土製作就能「重建榮耀」,這種短視的經濟保護主義,實則會斷送美國在全球影視市場的影響力。

今日的好萊塢早已不再是單一文化輸出機構,而是一個揉合各國人才、語言、場景與文化符號的「全球影視工廠」。這種開放、包容、多元製作方式,才是讓觀眾願意追隨美國電影的核心動力。

超人、美國隊長、鋼鐵人等角色之所以全球受歡迎,不只是因為他們是「美國英雄」,更是因為他們透過故事展現了普世價值:正義、自由、個人奮鬥、集體團結。這些敘事模式雖說有些單向、簡單、阿Q且「公式化」,卻早已被全球觀眾熟悉並教化。

川普若一意孤行,要求所有影視作品皆回到美國拍攝,不僅會大幅提高製作成本、削弱競爭力,還可能讓原本習慣美國英雄敘事的觀眾,轉向其他更能貼近多元文化經驗的作品。這不僅是產業上的敗筆,更是文化外交上的自斷羽翼。

真正的文化霸權,是讓世界「自願」接受你的價值,而不是用關稅去逼迫產業回頭。也好,川普可能拆的不只是電影產業,而是美國長年建立的文化信任與吸引力,讓其他國家的影視產業也能出頭啊!

   
川普關稅戰2.0:全球貿易再洗牌,台灣如何突圍?
在國際局勢迅速變動之際,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針對川普新一輪關稅政策及其對全球經濟秩序與台灣貿易前景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透過條理清晰且層層推進的分析,他不僅揭示了川普貿易戰策略背後的邏輯與矛盾,更對台灣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提出具體而務實的建議。

免去昂貴PET檢查,現在驗血就能揪出阿茲海默症!
國際權威期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刊登了臺北榮總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的一項重大研究: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就能有效篩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且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大幅降低患者進行昂貴且侵入性高的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的需求。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