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健康飲食、肥胖、醫學新知…各種你想知道的醫學健康資訊、名醫提供的保健錦囊,都在【健康e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5/12 第595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逢中必反、逢美必軟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賴十七條不得已、入北卻無法脫中?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新增國定假日 充分運用創雙贏
民意論壇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上)】誰家的中華民國神主牌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
尊重國會自律 憲法法庭切勿淪為政治角力工具
賴否認「脫中入北」 美國是影武者?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關於「要飯說」的正解
從印巴空戰看解放軍實力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逢中必反、逢美必軟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五二○將屆,總結賴清德總統執政一年的八字箴言:「逢中必反、逢美必軟」。國民黨立委謝龍介生動形容,「遇到中國硬得像鐵板,遇到美國軟的像麻糬」,台灣卻在兩強之間進退失據。

美國下單,賴政府照單全收,甚至不待美國開口,就急著打包進貢,尚未談判先亮底牌。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退讓台美零關稅、對台幣升值宣稱毫無壓力,就怕華府不信賴,連新式核能採購也先跪再說,但迄未獲得川普關愛的眼神。

賴政府對美國卑躬屈膝,對中國大陸則是怒目金剛。賴清德希望「脫中入北」,對外切斷與中國大陸的臍帶,對內推動「抗中保台大罷免」,抹紅在野黨以殲滅政敵。賴清德更史無前例在二戰「歐戰勝利紀念日」發表反侵略談話,硬是比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赴俄大閱兵還早一天,與北京互別苗頭意味濃厚。

賴清德的國策天秤明顯偏向美方,但川普嚴重破壞國際政經秩序。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定調,「我們既不親中、也不親美,而是親新加坡」;他的新加坡優先路線在最近大選獲得逾六成五選票,民意支持新政府團結度過難關。

對比之下,雙少數執政的賴政府一路暴衝,在「倚美抗中」的傾斜路線下,對外衝突、對內分裂,大罷免亂全台,抗中難以保台、親美卻無回報,台灣陷入左右為難的危局。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賴十七條不得已、入北卻無法脫中?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五二○就職周年前夕,賴清德總統接受財訊專訪,首度為重新定義中國大陸及發布「賴十七條」辯護稱,中國大陸對台統戰滲透愈來愈嚴重,不得已也不得不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賴清德也澄清說,「脫中入北」是學者針對美國對等關稅提出的策略;他的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是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布局全球,當然有包括中國在裡面」。不得已的「賴十七條」與無法脫中的「入北」,很吊詭地成為賴清德執政周年兩岸政策的主軸。

賴清德上任以來,兩岸情勢與敵意螺旋升高。中共連續對台軍演,當然負有直接責任。不過,連美國都曾釋放「疑賴論」訊息,何況中共與民進黨本無互信,對「務實台獨工作者」更有疑慮。賴清德就職演說把中華民國憲法解釋成「新兩國論」憲法,強化「兩國互不隸屬」的定位,賴政府也透過各項政策、執法和論述深化這樣的定位,如何不為中共的強硬反制提供藉口?

賴清德稱「不得已也不得不」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問題是,兩岸也曾有過和平繁榮的日子,如今人民卻看不到賴清德願意為兩岸情勢降溫的努力,更看不出他願意承擔國家領導人的避戰責任。

反而是賴清德宣布「賴十七條」的動機與時機,都遭質疑。在動機上,《華盛頓郵報》指賴清德是在向川普政府對中鷹派人士喊話,爭取支持;在時機上,《紐約時報》更指賴清德刻意選擇川習會前中國不願節外生枝的時候,北京對台報復的意圖將受到限制。賴清德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也被質疑逾越憲法。尤其賴政府藉此連結擴大打擊「境內敵對勢力」,掃蕩殲滅在野黨的意圖,昭然若揭。蔡英文已被批評是民選獨裁,賴清德走向威權之路,更見肅殺。

賴清德對「脫中入北」的澄清,也耐人尋味。中研院學者吳介民在民進黨中常會上提出「脫中入北」,賴清德回應表示,他跟吳介民的想法比較接近,投資「脫中入北」這個過程是很正面的;他也強調,台灣應該利用每一次地緣政治經濟變動的時刻,來推動適合國家發展的方向。賴清德藉川普關稅戰契機帶台灣「脫中入北」的想法,非常明顯。甚至,賴清德紀念歐戰勝利八十周年,在歐、美、俄與中國大陸爭奪二戰話語權的當下,或也可視為在論述上「脫中入北」的起點。

賴清德討論「脫中入北」後,行政院長卓榮泰下鄉宣講大罷免時就高聲響應,強調政府將繼續帶領大家「走向南向、走向美國、走向歐洲,脫離中國」。尷尬的是,卓榮泰才表明「台灣不走回頭路」,賴清德卻已回頭了。賴清德一方面撇清,指「脫中入北」是學者針對美國對等關稅提出的策略;一方面澄清,指「布局全球當然包括大陸」。這到底是卓榮泰盲目響應衝過頭,或者是賴清德緊急煞車踩太猛?

賴清德渴望「入北」,卻無法「脫中」。但他仍強調,台灣在美中對抗當中,沒有左右逢源的空間。賴清德沒有看到川普關稅政策促成的區域整合趨勢,也沒有看到日、韓、東協、歐盟推動與中國大陸合作的努力。

賴清德試圖對兩岸關係與國家方向再定位,但他的辯解無力、澄清蒼白,論述邏輯矛盾、理論現實扞格。賴清德讓兩岸關係走向「戰略清晰」,兩岸再無迴旋空間;但川普卻走回「戰略模糊」,不對保台表態。賴清德執政一年,兩岸緊張升高,難有回頭路,而台灣經貿除鎖進美國外,更恐在全球去美化趨勢下被邊緣化。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新增國定假日 充分運用創雙贏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新增五天國定假日,此一改變迅速成為台灣社會各界關注焦點,反應有點兩極化,贊成與反對聲浪激烈碰撞,凸顯台灣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與勞動權益保護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這次新增的國定假日涵蓋過去僅限勞工放假的勞動節,以及小年夜、教師節、光復節和行憲紀念日等具歷史與文化意義的節日。

支持者認為,這次國定假日的增加是政府履行對勞工承諾的重要步驟。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改善勞工權益一直是政策主軸之一。台灣的勞動工時長期高居世界前列,每年平均工時高達2,030小時,遠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新增假日可望降低勞動者的負擔,改善台灣整體的勞動條件與生活品質。政府應當還給勞工合理的休息時間,保障勞工基本權益,這是社會進步應有的方向。

但我們也必須清楚認識到,這項政策並非毫無副作用。從工商團體與服務業的角度來看,新增國定假日將增加企業營運成本;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之際,包括新台幣升值、美國對台施加的對等關稅,以及全球通貨膨脹等因素,都讓許多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加上新增加的假期所衍生的加班費用、人力調度問題,許多企業確實可能面臨進一步的營運困難。

特別是在勞力密集與排班需求較高的服務業,例如餐飲、旅宿、零售及物流產業等,額外的假期可能會導致人事成本明顯增加,更可能引發裁員或縮編,讓原本旨在提升勞工福祉的政策,反而導致勞工就業環境惡化。

面對這些潛在問題,政府必須更積極地提出相對應的配套措施,以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工商業界已經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包括提供租稅優惠或補貼方案,以紓解企業在人力成本上的壓力。此外也可以考慮簡化現行的勞動法規,提供企業更大的彈性調度人力,例如調整變形工時的限制,甚至逐步放寬服務業外籍移工的限制,以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從國際的視角來看,德國曾因經濟下滑考慮取消部分國定假日,以提高總工時並刺激經濟,雖然此舉引起激烈的社會辯論,但德國勞團認為假期是勞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生產力也有實質提升作用。因此台灣在增加假日之餘,也應考慮如何讓假期既能紓壓又能提高員工的整體生產力與幸福感。

在AI和眾多數位工具的加持下,所謂「有生產力的假期」並非矛盾。假期如果規劃妥善,可以讓員工在休息的同時提升整體工作效能,例如透過適當的休閒活動、建立人脈,甚至從事對未來工作發展有益的學習與自我提升活動。可惜台灣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許多員工即使在休假時也時常必須接受長官的命令,臨時處理公事,導致實際上並未真正達到休息,反而削弱了假期應有的放鬆效果,進一步損害個人健康與人際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的新增假日政策若要取得效果,必須超越單純增加休假天數的思維,而更積極地倡導一種真正的「休假文化」。這種文化不僅需要企業配合,更需要社會整體的觀念改變。例如企業可以避免「慣老闆」的思維,透過嚴格規範,休假期間不可命令下屬處理工作相關事務。企業也應該透過獎勵措施鼓勵員工正常放假休假,避免假日加班工作。

國定假日增加雖然立意良善,但在實務層面仍需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制訂更完善且具體的配套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升勞動者福祉的初衷,同時不至於對企業營運造成過大負擔,進一步促進台灣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經濟的永續發展。

   
民意論壇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上)】誰家的中華民國神主牌
黃年/聯合報

兩岸問題或台灣問題,就是「中華民國vs.台獨/中華民國or台獨」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迄今連「什麼是中華民國」及「什麼是台獨」也言人人殊,遑論進一步探尋化解的方法。

近月來發生了四件較為矚目之事,碰巧都提供了思考這個問題的路徑,可以一論。這四個事件是:

①大陸兩岸學者嚴安林說「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②四月十九日綠營在凱道集會,主張「拿回中華民國神主牌/拯救中華民國」。③蔣萬安答詢說「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與共產黨」。④賴清德宣示「脫中入北(美)」。分論如下:

先談嚴安林。他說,「不願統一」與「主張獨立」是兩回事。他認為,台灣年輕世代支持統一的比例日益下滑,但不意味就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

這是大陸智囊兩岸言論的巨幅跳躍。下文在基本上延伸他的論述,但也表達我的演繹,請讀者自作區別。

大陸久有「促統/反獨」孰先孰後的爭辯。嚴說「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可以引伸為「可以不願統一/不能主張台獨」。

而且,嚴說,包括「賴十七條」在內,民進黨當局可能會走向更激進台獨,「但這不代表已經在做」。也就是說,賴清德還不能說「已經是台獨」。

未將賴清德定位在「已經是台獨」。因為,若賴已是台獨,中共就必須解釋為何還不對台獨動手的理由。那麼,為何嚴認為賴的台獨「不代表已經在做」呢?

是因為,賴迄今的操作至少仍在「中華民國」的範圍內,而中共在實際上必須認定「中華民國不但真實及正當存在,而且中華民國不是台獨」,如此中共的兩岸操作始有進退的空間。

因此,中共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就必須吞回去。

延伸來說,就是:「可以不願統一,但不能主張台獨,只要維持中華民國就不是台獨。」否則,如何解釋賴清德的奇技淫巧「還不是台獨」?

這套論述在邏輯上的當然發展就是:大陸的兩岸政策應當從「反對台獨」轉移到「維持中華民國」,也從「強調統一」轉移到「不願統一是兩回事」。

其實,世局發展至今,「武統台灣」已成中共唯一可能自陷危機的動作,發動武統,中共就絕無和平發展的可能性。而如何才能在「和統無說服力/武統太凶險」的兩難中維持兩岸關係呢?唯一的一條路,就是:隔海維持一個友善的中華民國。

反台獨已不夠用,空言統一也是白搭,維持中華民國才是硬核。

此即《大屋頂下》主張的,由「目的論」移向「過程論」。

台灣社會今日的主要氛圍是「懼統容獨」。嚴安林顯然看出「懼統」(不願統一),但問題還在「容獨」。

要化解「容獨」,中共就必須更明確更實際地給中華民國空間。如今回首近四十年來的世局變化,中共應深思,「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那種想法是何等的粗暴愚妄?

大陸首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一九九七年有兩大高瞻遠矚的主張:一、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隔海分治,就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二、未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構一個新中國,稱作「共同締造論」。亦即:在現在與未來,均維持了中華民國的存在,不是誰吃掉誰。

汪道涵的見解跳脫了「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可說是一種「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的思考,倘若當年就能依他的高瞻遠矚營造兩岸關係,今日當不會落此困境。

如今兩岸幾乎已是求中華民國之維持而不可得。這恐怕就是嚴安林說「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所啟發的深思吧?

兩岸若要維持「統一不了,但也不台獨」的狀態,那就必須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再談四一九綠營凱道大罷免活動。當天,出現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與綠色台灣獨立鯨魚旗同框的場景。主持者說:國民黨要消滅中華民國,我們則是在「拯救中華民國」;國民黨已不配中華民國四個字,我們「要把中華民國的神主牌拿回來」。

一名民進黨立委說,這個場景顯示了「另一群真正深愛她(中華民國)的人出現了(民進黨?台獨?發動大罷免者?),誓死捍衛她(中華民國)。」

綠營鬧了幾十年的台獨,猖獗作祟,且看「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一邊一國/正名制憲/中華民國台灣/務實台獨/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這是何等彪炳顯赫的事功;詎料,如今卻說,我們要拯救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神主牌應該讓我們抱回去,讓我們「誓死捍衛中華民國」。這個奇妙的場景,簡直可說是一場「台獨宣示皈依中華民國」的聖典。

老天有眼。「台獨黨綱不能廢」是你(賴清德語),「要抱回中華民國神主牌」也是你。真是可笑之至,無恥之尤。

這種偷天換日、覆雨翻雲的論述,一方面公然自證了台獨根本是一個荒誕淺薄的大騙局,「昨天正名制憲/今天拯救中華民國」;另一方面,也真實揭露了台獨的窮途末路,「昨天台獨黨綱/今天跪倒在中華民國的神主牌前」。

不少綠營人物盛讚這場鬧劇是「顛覆性的創意」,認為是「後生可畏」演出的「台獨脫殼」妙計。但賴清德等人應警覺,這其實正在演示台獨的黔驢技窮及不能自圓其說,且在政治風格上堪稱是最下流的台獨理論。

試問:如果台獨走到最後連中華民國的國號都甩不掉(借殼上市),連中華民國的國旗都丟不掉(借旗上市),那還算是台獨嗎?這樣的台獨就能自嗨是奪到了中華民國的神主牌?

台獨根本是一個大騙局,四一九的凱道鬧劇就是一場光天化日下的集體供證。往昔的台獨,陳水扁已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邱義仁則說「瘋子才搞台獨」。今天的黑熊青鳥新台獨卻說:中華民國的神主牌該歸我們奉祀,我們才是真正深愛中華民國的人,我們誓死捍衛中華民國。

賴清德,數萬台獨群眾在凱道如此自鳴得意地操弄皈依中華民國的騙術,猶如幾十萬韓國民眾在街頭瘋狂擁戴尹錫悅的戒嚴叛國;你如今沉浸在如此淺薄愚昧的群眾支持之中,難道不覺得是一種鑽髓入骨的悲哀、恥辱與下流嗎?

中華民國不是台獨。要抱回中華民國神主牌,在認祖歸宗前,難道不應先在金盆洗淨台獨的汙穢?

(明日續)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
黃年/聯合報
(續昨日)再談蔣萬安。他說:「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與共產黨!」

民進黨的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這是無人不知。而蔣萬安應是第一位用大白話說出「共產黨要消滅中華民國」的藍營政壇重磅人物。

容我引伸,這句話的潛台詞應是:蔣萬安反對消滅中華民國,而「反對消滅中華民國」不但是蔣萬安之所以對民進黨,也是蔣萬安之所以對兩岸關係。

前此,藍營過往的主體論述僅在正面表述「捍衛中華民國」。例如:主張「一中各表」,就是「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反對「一國兩制」,也在「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這類表述,無疑皆是「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的意思,但沒有人說到如此露骨,不願將兩岸繃得太緊。

但是,昨日本文論及,民進黨明明是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如今卻稱「國民黨是中共同路人/要與中共聯手消滅中華民國/要反共就要剿滅國民黨」;據此更自稱是「真正深愛中華民國的人/要抱回中華民國的神主牌/誓死捍衛中華民國」。

在如此曲邪荒誕的辯論中,如果不能如蔣萬安直球對決指出「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與共產黨/民進黨是中共同路人」,如何端正視聽?

如今,國民黨已將民進黨稱為「綠共」。

但是,奇妙的是,四一九的凱道群眾卻自認是在「拯救中華民國」,宣稱要保衛「中華民國神主牌」。這難道是台獨在與蔣萬安為中華民國爭風吃醋?

昨日本文亦論及,大陸兩岸學者嚴安林說:「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也容我引伸,「統一不了,但也不台獨」,就必定是維持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不是台獨。

至此,蔣萬安的「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與嚴安林的「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可說就有了交集,交集在維持中華民國。

更進一步說,嚴安林的「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可說也是一種「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而「不統/不獨/不武」的根本就是在「反對台獨消滅中華民國」,也「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這應是蔣萬安的看法。

從上述嚴安林、四一九、蔣萬安三個事件可以取得一個視角:「不統/不獨/不武/維持中華民國」可能成為兩岸交集之所在,至少是一「過程論」,可由「合理的過程」達到「改善之目的」。

欲維持「不統/不獨/不武」,首先應建立兩個基本概念:一、建立「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概念。二、仿東西德,建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概念。以上二者,皆可視為汪道涵概念。

最後論賴清德的「脫中入美」。

面對四一九凱道金句「拿回中華民國神主牌/拯救中華民國」,賴清德似乎已經落後於綠營的草根意識。草根已經承認台獨根本是一個大騙局,但賴不承認;草根知道不能否定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保護與制約,但賴清德佯裝不知。

相對於蔣萬安的議論,賴清德迄仍操弄「國民黨是中共同路人」的大罷免,但不敢回應「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與共產黨」的質疑。

其實,「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這無疑是全民共識。但民進黨是不是台獨黨?台獨是不是要消滅中華民國?既要消滅中華民國,又如何能拯救中華民國?賴清德正在如此矛盾的狀態下治理中華民國。

回顧二○○八至二○一六年,如今絕大部分台灣人(包括那些想抱回中華民國神主牌的台獨騙徒)應當已意識到,當年倡議的「不統/不獨/不武」正是兩岸關係的最佳狀態。

據說,當年馬英九原本提議的次序是「不獨/不統/不武」,但吳敦義建議改為「不統/不獨/不武」。如今賴清德若要挽回兩岸情勢,其實應當回頭主張「不獨/不統/不武」。因為,先有「不獨」,始可能有「不統/不武」。

說到這裡,賴清德可以想一想嚴安林之類的提議。「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只要不台獨,統一可以緩議或另論。

何況,對台灣來說,只要堅持民主與和平的「統一公投」,即可將統一做為台灣的防禦盾牌,「統一盾」確保了中華民國的主體性與自主性。

賴清德的台獨觀認為,台獨可以將中國「擋在外面」;其實,台獨反而是將台灣自己「困在裡面」。台獨不能使台灣脫困,只是作繭自縛。

如果賴清德聽得進這些話,就應將「中共與台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轉變為「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

這就是「交換論」。以「不台獨」交換中共「不武」。「不武」就能維持「不統/不獨」,就能維持中華民國。

台獨在賴清德手裡,只要他「不獨」,就能交換「不統/不武」。因為,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

賴清德在四月九日宣示贊同「脫中入北」,卻又在上周改稱那不是他的主張,而是學者的見解。這樣的顛三倒四,暴露了他一貫的三大人格短板。一、知識的單薄:否則一個月前為何贊成此說?二、策略的錯亂:何以一個月前贊同一個月後否認?三、角色的失敗:沒有「一言喪邦」的意識。

賴清德既否認「脫中入北」,則上周四的歐戰紀念談話就更顯得莫名其妙,因為那完全是「脫中入北」的續篇。他認為歐戰證明侵略必敗,這是「入北」;那麼,接著且看他如何闡釋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及光復台灣,會不會「脫中」?

台獨一貫否定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等文件,而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但外交部及陸委會在八日表示,這些文件皆確認了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這不啻是從台獨一八○度轉向了「奪取中華民國神主牌」,與「四一九凱道皈依」相輝映。

賴清德必須嚴肅操持這個大翻轉。「脫中」,但不能脫「中華民國」;既脫不了中華民國,也就不能「脫中」。因為,「中華民國」就是「中」。承認台灣由中華民國光復,台獨不能再說「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

從以上四件時事探討兩岸關係,可以發現,國民黨堅守中華民國,中共智囊稱「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連台獨草根也知道不能丟掉中華民國神主牌,三者儼然交集在「中華民國」之上,但居然只見賴清德走在「脫中入美」的不歸路上,與中華民國漸行漸遠。

賴清德,你不要將自己黏死在台獨的蒼蠅紙上,這是你政治人生的災難性困局與致命性悲劇。

   
尊重國會自律 憲法法庭切勿淪為政治角力工具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聯合報
「憲法訴訟法釋憲說明會」今日登場,該案係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聲請,主張修法程序「違憲」,請求暫時處分並凍結新法施行。然而,從憲法審查制度的設計初衷與既有解釋實務觀之,其核心爭點實屬「國會議事自律」與「立法裁量」範疇,並非憲法審查之適格對象;若憲法法庭介入高度政治化之程序爭議,恐損及司法中立與憲政權力分立之根本原則。

依據大法官「釋字第三四二號解釋」,立法院審議法律案應在不牴觸憲法的範圍內,依其自訂議事規範為之。議案是否踐行程序,屬議會內部自律事項,除非出現明顯重大違憲瑕疵,否則非屬憲法審查範圍。今年元月廿三日公布之「憲訴法修正案」,其三讀程序係依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一條第三項辦理,雖該條文規定「第三讀會,應將議案全案付表決」,然依立法實務慣例,若無委員提案要求全案表決,經院會主席徵詢有無異議、且無人異議後即宣布通過,亦屬合法程序;此全案即視為通過,且未提出復議,立法院之程序即屬完成。核心爭點在於對議案有無異議,而非全案表決之形式,此次三讀程序既依議事慣例,且無委員具體異議;主席宣布通過後自應視為有效,此形式行之有年,未曾被視為違憲或無效,亦與該解釋所界定之國會自律原則相符。

尤其此次「憲法法庭說明會」所列十大爭點,有八項圍繞於三讀程序的技術性問題,試圖從形式立法程序中尋求瑕疵,進而否定法律效力,令人憂心。然憲法法庭非選務機關,亦非法規倫理裁決機構,若進一步介入立法院內部議事流程,將開啟司法權過度介入立法權之危險先例,導致權力濫用之虞。況且,依據目前「憲法訴訟法」新制,大法官須十人以上方得評議,違憲宣告需九人同意;現階段僅有八位大法官,制度顯無法正常運作,卻在此時召開「說明會」,實有失司法自我約束原則,亦引發以審代政、介入政爭之疑慮。

立法院之議事慣例與程序自律,本屬國會自主範疇,只要未違反憲法基本規定,即非大法官得審查之事項。從前揭司法院解釋可明確理解,三讀程序如無異議,經主席依慣例宣布通過,效力即等同全案表決,無違法可言,應受釋憲機關尊重。

至於,聲請人所稱「從未投票贊成,且明確表示反對」,試圖據此以主張「程序違憲」。然依立法院公報記載,絕大多數聲請人並未當場具體表達異議,或提案要求全案表決,難謂程序上存在重大違憲瑕疵。

更進一步而言,若僅憑事後聲明或個別委員之立場,即欲推翻已完成公布施行之法律,將造成憲政秩序極大混亂,開啟否定既定程序與法案正當性之惡例,顯非民主法治所容。

目前正值罷免風潮與憲政攻防交錯之際,大法官更應自持分際、恪守中立,避免淪為政黨操作工具。司法威信來自社會對其中立、專業之信任,而非「選邊站」的政治表態。真正值得捍衛者非朝野之勝敗,而是憲政秩序與權力分立原則。

總之,「憲法訴訟法」是否違憲,必須建立在具體明確的違憲理由與符合法定聲請要件上。若僅因不滿修法內容,便欲推翻整體程序之正當性,實屬本末倒置!

大法官應回歸法理,秉持前揭「釋字第三四二號解釋」所揭示之國會自律原則,審慎為政,切勿淪為政治角力的工具,以免損及司法權威與民主法治根基。

   
賴否認「脫中入北」 美國是影武者?
吳林鍇/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馬來/聯合報
近日,賴清德總統一反常態否認「脫中入北」,強調與對岸是比鄰而居且經貿關係密切,既是「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自然也包括大陸。換言之,賴在一個相當微妙的時間點,對陸方態度略有轉變。

自二月《外交事務》讓「棄台論」重回大眾視野,到五月《經濟學人》將相關議題推上風口浪尖,美國學者一篇「川普應該管管台灣」,暗示的或許就是白宮對賴近期行為多有不滿。究其原因,華盛頓現今不想讓台北激怒北京。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美國一共形成三種對台策略。其一,「保台論」:中美最終必有一戰,所以台灣是戰略要地。其二,「棄台論」:台灣重要性日趨減少,美國需重塑印太布局。其三,「維持論」:中美之間亦敵亦友,競爭與合作並存,所以中美關係依舊關鍵,但是也要審慎對待台美關係。

雖然「保台論」與「棄台論」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但幾十年來真正主導白宮對台政策的其實是「維持論」。更確切的說,「保台」與「棄台」已成為了以「維持論」為基點的「胡蘿蔔加大棒」戰術。亦即,台灣逾越了「維持論」邊界,就會出現「棄台」這個大棒,反之就是「保台」這根胡蘿蔔。

那麼,要如何鑑別這一邊界呢?答案就在「維持論」的兩個邏輯中。

第一,審慎處理台美關係,意指雙方關係維持,需要台灣體現出美方認可的經濟與安全價值(經濟上台灣為美國輸送利益,安全上台灣不為美國製造區域麻煩)。所以,筆者於三月十八日在民意論壇以〈賴清德豪賭,傷台灣價值〉為題撰文,提及台灣多年發展,已將這一價值具象化為穩定的供應鏈角色(尤其是半導體)。第二,中美關係既以華府為關鍵雙邊,意味著其為台美關係的上位邏輯,後者不能影響前者。

於是,上述要點使得賴清德激進「抗陸」,無疑是在挑戰美國的「維持論」路線。畢竟,地區局勢波譎雲詭,台灣做為全球穩定供應鏈角色自然動盪不安;一旦經濟與安全構築的價值不利於美國戰略,弱化的就是「維持論」中的台美關係。同時,「抗陸」並非美國主導,而是賴企圖綁架白宮,透過「下克上」的管道以台美關係影響中美關係,此招更是為「維持論」所不容。

如此來說,美國這位「影武者」難免不會施壓賴清德重回「維持論」;他突然否認「脫中入北」,恰恰就是回應白宮,卻又不太情願的寫照。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關於「要飯說」的正解
周韻采(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聯合報
身兼嘻哈歌手及民進黨立委助理楊舒雅的「合法要飯說」引起網路社會的炎上,凸顯了某些藝術創作者已習於接受政府補助,怯於面對市場。

我想討論的是,這「閉圈文化」有解嗎?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於二○一九年成立,為文化部轄下的行政法人,企圖比照韓國「內容振興院」模式,創造娛樂影視界的「台流」。然六年下來,電視台已不投資台劇,Netflix每年的購片量亦屈指可數。

文策院為何無法達成創立初衷,乃「臂距理論」在台灣無法適用之故。一篇碩士論文顯示,目前官派董事幾近三分之二,年度收入皆靠政府公務預算或專案補助,故無法維持適當的臂距,形成專業甚至業務重疊。

例如,在「黑潮計畫」下,文策院只會投資那些已取得文化部補助的案件,形成第一層迴圈。而擔任文化部審查補助的委員長期都是固定的人,甚至是今年A投案A迴避,明年換B投案B迴避的互利現象,形成第二層迴圈。審查標準又是「以呈現台灣歷史及時代縱深戲劇優先投補」,直接刪除不想拍政治正確題材的提案,是為第三層迴圈。故台灣影視作品這幾年呈現的問題是:高度題材重複、表現手法單一。

同時,文化部要獎勵具國際性之創作,又要「台灣優先」,剛好是本質矛盾的命題。例如公視斥資一億五五○○萬製作的《斯卡羅》,在收視率及Netflix點閱率都雙殺;國外觀眾抱怨看不懂,國內觀眾則認為不復曹瑞原《一把青》的戲劇張力。

即使在國內以二.六億票房奏捷的《返校》,Flixpatrol平台資料顯示Netflix僅在台灣及香港播放,放映積分只有十,收視排名第一八八。

而在中國大陸票房達廿五億台幣的《周處除三害》,雖被某些「台灣優先」影評人酸為充滿暴力與神棍的「靠片」(cult movie),卻在台灣、香港、南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沙烏地阿拉伯等地Netflix平台播放,在台灣及香港積分別為五九三和五二四,排名皆為第一名;可見人性題材遠比「台灣優先」觸動人心,也更國際化。

影視人面對「三層迴圈」,也發展了獲利公式;亦即實際拍片成本壓在政府投補總額下,再加上人情包場的票房收入,即使版權微薄也不會虧本。例如,預計今年上映的影集《零日攻擊》,號稱總製作成本二億五九二一萬元,只要實際花銷不超過政府投補的一億一三○一萬元,都是現賺。

要破除「三層迴圈」的解方,在於引進預售(presale)制度。若是商業影視,申請政府投補須出具發行商、電視台或影音平台的版權預購證明,並於作品上映後才得請領投補金額,以強化影視業者面對市場的誘因,不只是向政府(合法)「要飯」。

時值文策院第二屆董事任期屆滿,電影人出身的李遠部長,應對於如何振興台灣影視產業有深刻的見解,也應找適合的人掌舵文策院、執行其想法,期待小野的「台流」!

(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從印巴空戰看解放軍實力
林穎佑/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所助理/聯合報
近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空戰,此為俄烏戰後國際上重大的軍事衝突。雙方目前並未爆發大規模的地面部隊交鋒,但都動員了先進的空中與防空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的空中交鋒。若二○二二年的俄烏之戰對軍事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與九○年代的波斯灣戰爭比擬,這場印巴空戰帶來的震撼,便等同一九九九年的科索沃戰爭,其中許多的細節更會影響當代戰略研究。

首先是戰略觀察。由目前的消息來看,巴基斯坦掌握國際輿論戰的節奏,不斷透過各種媒體與影音來宣傳巴軍的殲—10C成功擊落印度飆風戰機。印度方面雖然在「辛杜爾行動」中,對巴基斯坦境內的多個恐怖分子目標進行飛彈空襲、也具有成效,在宣傳上卻處於被動的狀態。令原先具有的反恐制高點完全被空戰結果掩蓋。這也凸顯在未來戰爭中,如何運用宣傳將是一大關鍵,這也是中共積極發展認知戰的原因。

其次是作戰分析。媒體目前多表示印度戰機遭受較大的空中損失,但這不是戰機單機的問題,而是象徵空中戰鬥已從單機與飛官的對抗,進步到戰機、地面防空系統、空中預警與空中管制數據傳輸。在此次空戰中,印軍固然在作戰制定上過於輕敵,未能先對巴國防空系統進行破壞,且忽略巴國從中國取得的技術,可能已成功整合介接防空飛彈系統、空中預警機與戰機飛彈的數據,並透過電戰干擾讓印度在失去制電磁權的情況下,透過空域的伏擊,讓印軍即便在自家領空也處於先天的不利,這些可能都與歷次「中巴雄鷹演習」經驗有直接關係。這也說明在未來空戰中,除了飛行員的素質之外,系統整合的聯合作戰會更為重要。

解放軍過往經常以「研發一代、使用一代、外銷一代」為科技等級的分野。此次印巴空戰結果固然尚在各說各話的階段,但印度已改用地對地飛彈與無人機做為攻擊巴軍機場的主力,明顯是忌憚巴軍的防空網。雖然在美國積極介入下,十日晚間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但數小時後又恢復砲擊與無人機攻擊,顯見印巴戰火雖在美國干預與雙方克制之下,不致發生核武大戰或類似俄烏戰場的規模,但無人載具、網路攻擊及零星的低強度衝突應還會持續,這是否會對未來南亞地緣戰略與美國印太戰略造成影響,值得關注。

至於解放軍實力的觀察方面,近期解放軍研究多缺乏一手資料,特別是北京當前對於軍武相關訊息的管控日益嚴格,這都讓研究產生極大的限制。

雖說如此,但在解放軍積極向外拓展軍事交流之時,卻又可從中窺看解放軍的實力;特別是使用中國製裝備的國家,如近日的中國與埃及「文明之鷹─二○二五」演習中,便可窺看解放軍空軍的實力。巴基斯坦空軍在這次行動中的表現,更可做為觀察解放軍體系作戰與系統整合之標的。而印軍取得的霹靂─15飛彈殘骸,更是各國窺看中國軍工水準的機會。這次空戰,對國際上的解放軍研究社群而言是一場新的刺激,解放軍研究的歷史又翻過了一頁。

   
心理診療室 助你解開壓力死結
近年來精神科門診真是相當熱門,而就醫民眾最常見的主訴,大概就是「壓力大」,與其附帶的一連串心理症狀。但生活中的壓力無所不在,也難以擺脫,我們該如何自我調適,洞悉「壓力停損點」,鬆開壓力死結?

時髦細節全靠它!盤點6個韓星「絲巾穿搭技巧」
時尚圈近年再度颳起一股「絲巾風潮」,絲巾柔軟的質地加上百搭的印花設計,能夠輕鬆打造多種風格,讓不少名人都愛不釋手,而絲巾除了當作頭巾外,以下6個韓星「絲巾搭配」技巧也一定要學起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