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發動對全球的關稅戰,中國則以管制稀土相關物資出口來回應。一開始,大概川普及美歐各國企業都不太在意,但兩個月後,終於感到不太對勁,因為有工廠開始停工了。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多家車企正考慮將部分汽車零組件生產轉移至中國大陸,以避免因缺乏稀土而被迫停產。相關現象也引發了嘲諷,說川普本想讓中國的製造業流向美國,結果卻反而是美國的汽車工業流向了中國。
許多企業代表最近湧入白宮,希望政府能儘快解決問題,否則只能把生產線搬離美國;他們告訴川普,庫存只剩下數周,如果再買不到稀土,生產線就會被迫關閉。
稀土可用於各行各業,第一個受不了的之所以是美國車企,是因為它用量較大。其中最重要的是電機,因為它依賴電磁驅動,而且用量不低,新能源車需要,燃油車也需要。由於稀土難買,為了減少對電機的需求,現在有些車企考慮取消部分高端功能,例如將原本使用多個微電機的可調節座椅改為機械座椅;那些不願給自家產品降級的車企,則想到另一種方法,即把未完成的零配件先賣到中國,在中國境內安裝上一枚口香糖大小的稀土磁鐵後,再出口到美國,這樣就可以規避「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條例」,這樣做,難免會增加大量成本。進一步想,如果非要把零配件的半成品先發到中國,安裝好磁鐵後再送回美國,為何不乾脆直接在中國製造一整套完整的零配件呢?這樣成本就會更低,如此一想,那就不如把所有需要用到稀土永磁材料的零配件生產線全部搬到中國。
相對於汽車產業,美國軍工產業的壓力更大,因為它們需要的稀土更多,依賴更大。製造一艘維吉尼亞級潛艇需要稀土40噸,製造一架F35需要稀土400公斤;製造一枚戰斧導彈需要稀土400克。中國現在並未禁止稀土出口,只是管制,目的是限於民用,不得轉為軍用。所以任何外國企業需要稀土,就必須讓中國核查,相當於對每一單位的出口稀土都加配上了電子核查身分證,全程監管,滴水不漏。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能建立起自己的稀土產業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嗎?很難!難到就現實而言是不可能。
美國不是沒有稀土,甚至也是一個稀土出口國家,關鍵在於冶煉。在中國宣布針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政策後,美國科技巨頭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指「稀土並非稀有,真正的挑戰在於冶煉加工的技術能力,而非稀土礦本身。中國的冶煉加工技術能力,無可取代。」
中國自1997年開始,展開了對稀土產業的整頓,以國企為主導統合市場,一方面嚴格要求環保,一方面不惜代價砸巨資研究稀土提煉科技。20多年來,中國的稀土行業裡出了100多位院士(外國幾乎為零),導致中國稀土提煉技術工藝水平遙遙領先世界。
由於提煉工藝技術的巨大差異,美國稀土開採成本1噸為2.8萬美元,中國僅為0.8萬美元。美國提煉電費是中國的三倍,人工成本則高出五倍以上,所以,即使加徵300%關稅,進口中國稀土仍比本土生產便宜。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美建一座稀土工廠需時三至五年,現在稀土價格高,看來有利可圖,可如果辛辛苦苦投入巨資建好了提煉工廠,中國又開放了稀土出口怎麼辦?試問在這樣的前景預期下,有哪一個美歐企業敢投巨資冒這樣的風險。美歐要想脫困,只有一法,就是也搞國企,但這一來就不是美國最崇尚的資本主義了。
萬萬沒有想到,川普對全球發動的關稅戰,竟然逼出了中國的稀土戰,反而讓美國的製造業進退維谷,中、美兩強的世紀大博弈,棋下到了此處,棋局還將如何發展,真是充滿了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