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今年4月2日宣布實施「對等關稅」,但自4月9日起啟動90天談判緩衝期,這期間美國分別與英國、中國大陸與越南達成初步協議。在談判期限截止前,川普又宣布將談判期限再延長至8月1日;但也向14國寄發對等關稅稅率通知,將在8月1日實施,不過稍後又改口仍有轉圜的餘地。至於包括台灣的其他多數國家談判仍在進行當中,目前尚未公布稅率。
雖然川普的關稅政策反反覆覆,但是川普將關稅的談判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美國先公布各國的對等關稅,並在談判過程要求對手改善。再藉由公布14國稅率宣示美國立場,公布稅率等同設定底線,對未來談判做出明確框架,要求對方儘速表態或回應。當然對其他國家也有示範效果,要求在將美國利益極大化下,儘速達成協議。
美國每次宣布對等關稅都造成市場震盪,此次也不例外。除了牽動全球股市下滑外,今年經濟成長率也將會繼續下修。各國除了須因應總體經濟情勢變化外,更要與美國斡旋,既須關注自身籌碼,也要緊盯他人底牌,評估本身稅率落點是否相對有利,面對極高的不確定性。
綜整美國目前公布14國的關稅稅率,日本及馬來西亞較原先稅率還上升1%,韓國、印尼、泰國,及南非等四國維持原有稅率,顯示美國對過去三個月的談判非常不滿意,所以堅持不調降稅率。另外有六國,包括緬甸、孟加拉,以及歐、非四國的關稅降幅不超過5%,只有柬埔寨及寮國調降幅度較高。但是所有國家的調整後稅率均不低於25%,最高則達到40%。
特別是在這14國當中,與美國貿易往來比較密切,或是對美順差較高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仍大致維持原先的稅率,展現美國錙銖必較談判的強硬態度。
另外,先前與美國達成協議的越南,對等關稅由46%降為20%,為目前降幅最高的國家,但越南也對美國有一系列做為交換條件的承諾,包括對美國全面零關稅,增加對美國農產品以及民航機的採購,加強對產地來源的查核,並接受由第三國(主要是中國大陸)先出口到越南,再由越南出口到美國,目的是規避美國高關稅,即所謂「洗產地」的行為,課徵40%的懲罰性關稅。另外也會強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越南被川普視為目前最成功的談判案例。
美國基本策略是「高開高壓」,例如對越南先以高稅率作為施壓工具,透過談判要求實質讓步方能達成協議。反觀有如日本、韓國等配合度不高的國家,則仍維持高對等關稅,甚至還會小幅加碼。所以對於目前對等關稅高達32%的台灣,唯有對美國做出實質讓步,才有可能削減免除高額的對等關稅。
其次,美方高度關注「轉運問題」與「貿易真實性」,例如對越南實施雙重稅率,顯示美國對原產地溯源的強烈要求。台灣在供應鏈與中國大陸具高度連動性,未來應建立透明的產地認證制度,避免被誤判為轉運或迴避來源規範,而面臨懲罰性稅率。
特別是中國大陸仍是台灣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台灣的生產過程中不可能擺脫大陸成分,但美國長期關切台灣產品的「含中成分」。未來如何在美中兩大貿易出口國的分工取得平衡?並建立原料來源、關鍵技術、自主製程的透明度,攸關台灣未來貿易能量的建構。
綜合而言,透過對等關稅,各國必須以包裹式的開放,換取美國對等關稅的降低。除了要削減貿易逆差,也要求各國排除關稅貿易障礙,並透過原產地設計進行「去中化」,以擺脫紅色供應鏈,建構美國主導的「信賴」供應鏈。台灣必須掌握談判的最後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