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川普總統簽署「大而美法案」,正式開啟第二任期的施政主軸。雖然此法案充滿爭議,社會多數民調也以反對者居多,不過川普仍堅持己見,傾力說服國會,而終能在參眾兩院以些微票數驚險通過。「大而美法案」內容廣泛,涉及減稅、減支、債務、國防、國土安全、能源、產業、關稅、AI發展等各層面,是落實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最重要法案。川普承續共和黨一貫「小政府、大軍事、輕福利」政策,並加上特有「強邊境、去綠能、課關稅」激進主張,不僅挑起美國社會的對立,更因財政安排對金融市場可能的衝擊而引發國際關注。
華爾街擔心「大而美法案」對日益嚴峻的美債信評雪上加霜,利率水準居高不下,美國財政陷入不可自拔的惡性循環,斲傷美元國際地位,甚至加速全球「去美元化」的趨勢。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大而美法案」的減稅措施若「永久化」,未來十年將造成超過5兆美元的聯邦政府赤字,美國公共債務占GDP比例將高達129%,要比法案通過前的預估高出11%。
市場憂心「大而美法案」將衝擊美國債券市場運作,公債利率將居高不下。不過,這樣的結論似乎下得太快也太早,因為至少還有三大因素須納入考量,才能做出較客觀的評估。
首先,「大而美法案」對美國經濟成長影響具有不確定性。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樂觀認為關稅壁壘與減稅誘因有助於經濟成長,推估2029年GDP會高出5.2%,而至2034年仍會高出近3%。不過,國際與學界預測較為保守,認為僅約有0.5%的長期經濟成長效益。雖然美國經濟成長不確定性高,但只要經濟長期有成長,就多少會增加美國國內對於美債的需求。
其次,「大而美法案」中對等關稅條款能彌補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的部分缺口。「大而美法案」授權總統實施單邊主義的「對等關稅機制」。美國對每年超過3兆美元的進口課徵10%關稅,便增加3,000億美元稅收,而可減少一半以上減稅造成的財政赤字。川普用關稅置換所得稅「以鄰為壑」的做法,雖不利世界經濟,卻有利於美國。川普顯然會繼續操弄關稅「最大化」美國的利益,而成為其第二任期的執政特色。
第三,美國眾議院未來若通過「穩定幣法」(GENIUS),將增加美債需求並影響美債的利率期限結構。市場估計穩定幣目前持有約140億美元國庫券,世界排名已超過德國。華爾街評估「穩定幣法」有促成穩定幣「美元化」的潛力,而將大幅提升規模,增加國庫券的儲備要求;預估2030年穩定幣圈將增加5,000億至2兆美元之間國庫券需求。穩定幣合法化不僅紓解「大而美法案」的舉債壓力,更改變財政部融資管理與聯準會貨幣政策操作,長期有利於短天期利率下跌。
綜上所述,「大而美法案」將改變美國公債市場結構,但不至於出現「去美元化」崩盤。不過對台灣相對不利,對等關稅法制化牽制台美貿易關係與新台幣匯率走勢。
台灣在「脫中入美」政略指導原則下,缺乏可操作的貿易避險政策。新台幣升值與對等關稅將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只要台美貿易不平衡,電子大廠將繼續投資美國,台灣出現具生產力產業外移的「空洞化」現象,而新台幣卻依然維持強勢,直到台美貿易失衡改善,甚至是台灣經濟衰退,新台幣才有回貶空間。
川普「大而美法案」能否重振美國工業生產需要時間觀察,但可能外溢金融市場的效應則需立即面對。評估「大而美法案」對金融市場影響的複雜性,來自後續的關稅戰,以及新興金融工具如穩定幣對國庫券的需求,但美債與美元仍能維持在國際市場的地位。至於台灣受此法案的際遇,無論實體或金融面,就只能用「盡墨」兩字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