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技術翹楚OpenAI宣布與甲骨文公司合作,租用4.5GW等級雲端運算基礎設施。這項合作案能源規模接近紐約市日常用電總量,幾乎等同台灣尖峰用電的十分之一。
這是一筆科技巨頭間的商業合作,但它所揭示的趨勢,正改寫全球科技競爭本質,也對像台灣這樣能源有限、產業高度集中的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政策壓力。
其實OpenAI並非只是購買雲端算力,而是爭取大量穩定電力分配權。當AI訓練模型動用數萬顆圖形處理器、連續運作數周甚至數月,其發展門檻已從軟體資訊轉移到電力基礎設施與能源掌控。事實上,AI發展已從演算法競爭演化為資源戰爭,算力的真正瓶頸不再只是晶片,更是電力供應。
在這場競爭裡,誰能提供最穩定、可擴張的能源與算力,誰就握有全球AI發展主導權。因此,「算力即國力」這句話到了今天,不如說是「電力即國力」來得更貼切。沒有大量、穩定、低碳的電力來源,就無法支撐AI訓練與部署。這並非抽象理論,而是今日全球科技平台之間的真實競爭邏輯。
甲骨文過去並非主流雲端供應商,近年來憑藉與輝達深度合作,在全球快速建設高效能資料中心,並落腳於電價低廉、土地寬廣、接近高壓變電設施區域,迅速成為OpenAI的合作首選。這不僅顯示雲端產業權力重組,也代表AI發展進入「以能源為王」的時代。有了演算法與人才,不代表你能做AI,必須還要有電、有地、有散熱設施與政策支持。
這樣的發展對台灣是重大警訊。台灣一方面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半導體製造鏈,另一方面卻在能源調度與綠電供應上進退兩難。
當雲端運算產業與半導體製造同樣高度依賴電力,雙方就難免在資源上產生直接競爭。一座先進晶圓廠動輒耗電600至800MW,而一座超大型AI資料中心耗電量已約略相同,兩者都要求高品質、低中斷、低碳排的能源供應,當電網負載趨近飽和,勢必發生排擠效應。
這樣的衝突,對台灣來說是個政策難題。一方面我們希望吸引國際AI平台來台設中心並提供雲端算力,推動數位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半導體是台灣經濟命脈,晶圓廠穩定運作更關乎全球科技供應鏈的信任。當兩者都要求擁有能源主導權,我們必須思考:有限的電力資源應如何分配?如何大幅增加電力供給?否則將無法支持雙核心產業並行發展。
美國亞利桑那州,因同時有台積電建廠與多家雲端資料中心進駐,電力與水資源面臨飽和,地方政府被迫限建資料中心。荷蘭與愛爾蘭則立法限制新資料中心設立,優先保障其他戰略產業與民生用電。這些警訊值得台灣借鏡:我們若不預先設想AI基礎設施將消耗何種等級電力,決策可能在關鍵時刻陷入癱瘓。
算力與電力集中化,正在重構數位主權。過去國家主權談的是邊界與貨幣,今天要談的是資料在哪裡儲存、誰擁有運算權限、哪裡有足夠能源訓練模型。如果一個國家長期仰賴國外平台算力與模型,即使擁有資料與語境,也難以完全自主。這也正是中國、歐盟、美國皆不約而同強化「AI國家基礎建設」布局的原因;AI不只是創新工具,更是權力基礎。
台灣必須建立全新觀念:AI並不只是純粹的數位服務,而是與鋼鐵、石化、半導體同等級的重工業運作體系。它有實體占地、能源需求、投資密集與國安外溢性。台灣需要制定充足算力政策與電力增長規劃,否則將難以參與全球下一波AI世界秩序重構。
當全球科技巨頭紛紛砸重金搶占AI電力據點,我們絕不能再用舊邏輯應對新戰爭。OpenAI向甲骨文購買4.5GW電力,只是開端。未來世界的國力競爭,終將從晶片與網路,回到最原始也最根本的資源配置問題;誰能養得起多座尖端半導體工廠?誰具備電力能支撐全球算力節點?誰就能擁有話語權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