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生效的「大而美法案」,除被批評劫貧濟富外,也被「華爾街最準分析師」哈內特指責,認為此一法案只會製造「大而美泡沫」,未來七年美國國債將超過50兆美元。與此同時,美國傾全國之力防堵中國,不遺餘力。美國自川普1.0以來,一系列的關稅戰、貿易戰、投資戰、科技戰,加上繼任者拜登總統的小院高牆、脫鉤斷鏈,再到現在川普2.0針對全球發動的關稅戰及特別針對中國的所謂「二次制裁」,真是到了挖空心思、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了。
仔細看,針對每一個製造業環節,美國都已布下了天羅地網,一方面打擊中國製造業,另方面讓製造業回流美國。比如,從打擊最源頭的人才鏈開始,繼之以分別是打擊科技鏈、生產鏈與貿易鏈,一直到最終的打擊市場鏈,美國堪稱已建構完成了一整套的政策,務必做到讓中國製造業衰敗,讓美國製造業興盛。
最尾端的市場鏈指的即是一般的關稅戰,針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關稅,使其減少流入美國市場;往上推,貿易鏈則是從堵絕轉口貿易(即洗產地)著手,防堵中國商品經由漏洞「偷渡」進入美國;再上一個環節,則是針對生產環節,只要是中國迫切需要的生產設備(如光刻機)、零組件(如芯片、GPU、EDA等),凡是能卡住中國脖子的,一律限制或禁止對中國出口;再往上,則是針對高端或關鍵科技,限制或禁止銷售至中國,以斷絕中國的科技發展;再往上,則是源頭,一方面限制高科技(尤其是華裔)人才流向中國,甚至對華裔科技人才加以監視以免科技外洩,然後更根本的,就是乾脆限縮中國申請理工學門的留學生名額。
美國這一整套完全針對中國的科技打壓政策,實施以來效果如何?迄目前為止,看來收效甚微。一方面中國高新科技發展勢頭不減,以洪荒之力打壓的華為不但未垮,反而力敵美國一眾科技巨頭,迭創新猷;還經常有像DeepSeek一樣的新銳橫空出世;中國製造業就整體而言,規模與產值仍穩居全球龍頭。另一方面,即使用了大力度的政策獎勵與補貼,美國本土製造業仍未見明顯的復甦跡象。
何以致此?道理並不複雜,因為中國製造業所以興盛,美國製造業所以衰敗,其實各有各的邏輯。中國這一方,有充沛的高科技人力,理工科系每年畢業人數是美國的五倍;也有充沛的高素質勞動力,還有中國特色體制下的前瞻性戰略謀劃與政策設計及公民融合體制,以及龐大的市場需求支撐,中國穩坐全球製造業老大之位絕非倖致。如此實力豈是美國一些違反市場機制的打壓政策所能撼動。
更大的問題在於美國自身。上世紀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曾是全球製造業王國,也曾是當年成就全球霸業的核心基礎,可惜的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金融創新,在金融資本主義的驅動下,以為這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於是超高利潤金融服務業的蓬勃發展自然就把他們認為的低端產業擠壓出去,幾十年下來,製造業空洞化自然成了邏輯的必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想以短期政策加以扭轉重振,難度可想而知;退一萬步看,就算美國製造業未空洞化,能否面對當今中國製造業的強大競爭力,恐也是疑問。
美國資本主義曾是美國從立國到強大再至霸業最主要支柱,也是形塑美國夢的核心內涵,讓許多世人心嚮往之。可惜的是,不受節制的資本主義,縱容豢養出一群唯利是圖的逐利資本利益集團,不但惡化貧富差距,催生備受爭議的「大而美法案」,更導致難以扭轉的製造業空洞化,甚至軍工複合體的資本利益集團還嚴重威脅到世界和平發展,美國病由此而來。真未想到,成就美國霸業的美國夢,與美國霸業走向式微的美國病,源頭均為資本主義,其間只是一線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