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24 第601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打掉雜質,將迎來劣幣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一群惡心的大人:從台師大案到台大個資案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稀土談判 台灣自處之道
民意論壇 台對美順差擴大 談判藏隱憂
對美談判 賴政府勿盲目樂觀
關稅探戈 川普跳成嘻哈
美中應建構WTO改革框架
反智罷免□恐成獨裁溫床
消滅在野黨後 大成功的是誰?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打掉雜質,將迎來劣幣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賴清德欲藉大罷免打掉國會「雜質」,實現完全執政大業。但除光雜質的社會,會更堅韌嗎?答案是否定的。且看台南的災區,所有公職人員都在幫總統粉飾太平,只剩一名「雜質綠委」在搶救滅村。台南從一黨專政到一人說了算,堪稱「打雜質」示範區;但它呈現的「民主榮景」,卻令人不敢恭維。

這次被推上大罷免審判台的,全部是國民黨立委。他們的罪名,清一色是「親中賣台」,你會相信嗎?如果有人賣台,應拿出證據交由司法審判;執政黨卻動員側翼民團,幫他們清理「雜質」。賴總統的目的,就是要建構一個「無聲的台灣」,讓自己再也聽不到「雜音」。

大罷免耗費國庫十二億元,外加謊言暴力撕裂社會,代價高昂。此次被綠營鎖定的,許多是表現傑出的都會菁英立委;一旦他們被罷,隨之而來的就是「劣幣驅逐良幣」。被罷者四年不得再參選立委,其政治生命即告中斷;改選之後,可能由其手下敗將替補。有人爽一回,有人懶一回,迎來的卻是民主品質的集體下降。

賴清德濫用罷免來清除其眼中釘,除傷害在野菁英,也讓追求專業理性和政治熱情的年輕人卻步。令人憂心的是,總統選輸翻盤,下次大選面臨民意反撲,是不是要再翻桌一回?在無聲的台灣,還有人能向獨裁者說「不」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一群惡心的大人:從台師大案到台大個資案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台師大抽血案二度遭學生控訴,在卓揆表達關切後,教育部及檢調等紛紛展開追查,一副為學生伸張正義的模樣。事實上,早在去年底綠委即已揭露此案,教育部卻冷處理,前後根本兩副面孔。此事,再次暴露教育部慣性怠惰與包庇的本質,不禁讓人聯想到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涉嫌洩漏性平學生個資案件,調查了兩個月卻毫無下文。難道也要等受害學生親自露面控訴,教育部才願公布結果?

台師大女足隊教練周台英去年遭揭發,要求女足選手配合研究計畫抽血,並以扣學分等方式威脅、涉及霸凌等情事。但事後台師大霸凌調查委員會調查完竣,建議應解聘周師兩年;未料送至系教評會時,調查建議卻遭推翻,僅給予周台英五項行政懲處。

此案在受害學生露面指控後,迅速延燒,教育部、國科會以及衛福部皆一改先前態度,紛紛嚴詞譴責學校及教練。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並與受害學生會面,達成包括由教育部組成跨部會調查小組,重新審視台師大IRB違反研究倫理裁罰額度、追究台師大行政疏失等七項共識。教育部更稱,台師大教評會未依霸凌調查委員會的建議解聘周台英,認為「論理不明」,要求校方於兩周內另作適法決議。

然而,教育部此刻愈想展現對此案的「積極任事」,就愈凸顯其去年處理時的消極敷衍。事實上,上述幾項共識,不是在八個月前該案首度被揭露時就該進行?

而台師大隨後也舉行校評會,決議暫時停聘周台英,並將教評會前次決議退回系與院。但此舉也引發大學自治爭議,教育部既已先下了校方教評會「論理不明」的指導棋,學校能做出不同的意見嗎?如此一來,設置三級教評會的意義何在?周台英的行為固然可議,但也該尊重既有行政程序及當事者權益。說穿了,教育部此舉無非想趕快「翻頁」,平息眾怒,將紅線畫到周台英或台師大,以掩飾當初的不作為。

台師大案的另一面鏡子,就是葉丙成案。有「網紅教授」之稱於去年入閣的葉丙成,仍未忘情其網紅身分,繼續活躍於社群媒體。今年四月他在個人臉書、台大交流版、Threads發文,關切一起台大性平案件;不料該文秀出截圖,導致受害學生的個資外流,身心受創。

該生多次透過各種管道懇求葉丙成刪文,葉丙成卻僅將截圖中的姓名塗去,文章續留,被質疑是「捨不得流量」。五月間,葉丙成前往中央大學演講時遭學生連番詰問,問他何時刪文,並質疑他如何利用權勢獲知學生的身分等,還嗆他是作秀網紅。平時口才便給的葉丙成,竟一句話也不說,最後轉身而去。

翌日,七位綠委聯合譴責,要求教育部將此事移交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葉丙成這才正式道歉並刪除貼文,卻兩度強調他是基於善意關心學生,而遭批是毫無誠意的道歉。教育部隨後也由性平委員會立案調查,當時教育部長鄭英耀說,對學生的遭遇感到不捨,希望在「一個月內」完成調查;葉丙成若違法,也不會護短。葉丙成隨後請假一個月,繼續回台大上課,皆一再惹議。

然而,事發迄今已經兩個月,教育部卻稱調查還在進行中。教育部這種推託態度,與台師大抽血案的處理反覆延宕,正如出一轍。更讓人高度懷疑,教育部是想拖過七二六大罷免,以免影響選情。

從台師大案到台大性平個資遭洩案,看看那些一開始漠視受害學生、事後卻一副義憤填膺的官員,讓人不禁想起昔日韓國瑜小編的那句:「你們這些惡心的大人」!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稀土談判 台灣自處之道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與中國大陸下周將在瑞典舉行第三輪關稅談判。美國的目的,希望中國再多開放精煉稀土出口。稀土用途廣泛,從手機、電動車,到飛彈、量子電腦、通訊衛星都用得到。也就是,稀土是生活、工業、科技產品的必需品。

全世界精煉型稀土,中國占有90%以上的市場,各國之所以無法生產,重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的人才、技術經過長期多層次的提煉,品質良佳,別的國家望塵莫及;二是精煉稀土的汙染量大,生產1公噸的精煉稀土,要排放4公噸的固體汙染物,及80公噸以上的液體和氣體汙染,所以中國大陸都選擇在西北、蒙古地廣人稀的地方生產。

中國用精煉稀土作為戰略武器,對美管制出口,使得美中之間的關稅戰稍有緩解 ;中國最近又擴大2,000項如釤、鏑、釓等稀土的管控,對抗美關稅、晶片的限制,這對美科技、軍工產業產生大影響;F-35、航空母艦,以至高精密武器都不能順利生產。

石油、礦產都是可貴能源。但石油已有核能、太陽能、風火力、再生能源等取代大半;唯有礦產的開鑿有極限,特別是稀有礦產無可替代。

世界各國都將發展的重心放在科技、軍工、生物醫學三大產業上,以創造更高的經濟產值,釹、釓、鈷、鈦、鎢、釤、鉑、鈀都是必需的稀土金屬,除了鈦、鎢為俄羅斯、哈薩克的強項,鉑、鈀是南非和俄羅斯的量大,其餘高值稀土中國的產量都占全球九成以上。中國20多年來對非洲、中亞、南美礦產蘊藏量高的國家遠交近攻,透過購併、入股、協助開發來參與。例如:擁有剛果鈷、銅稀土的股權50%以上,去年又買下freeport 95%股權,取得鎢、銅所有權;參與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的稀土、鈦礦開發;南非的鉑礦高度參與;取得坦尚尼亞、烏干達19.9%稀土;南美洲巴西稀土、智利和阿根廷的鋰、銅,都高度參與;中亞的吉爾吉斯、哈薩克的稀土,也參加開發。中國對稀土礦產採取長期有計劃的發展策略。2024年海外有十件以上的礦產併購,金額221億美元。

美國國防部最近參與美國稀土公司MP 15%的股權,MP預計2028年可擴大到1萬噸精煉的產能,但美國目前的年使用量超過1萬噸,絕大部分從中國進口,遠水救不了近火。需要20年的時間,投入數兆美元以及人才技術才能量產。

中國年產27萬噸稀土,全球第一,精煉稀土更占全球90%的市場,這樣的優勢下,短期內極可能聯合俄羅斯、哈薩克、南非及稀有礦產生產國,以「減少礦產汙染,掌控有序行銷」訴求,成立「全球礦產聯盟」的卡特爾組織,類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將資源武器化,在生產和供給上有新布局;反制川普高關稅;防制川普其他阻礙世界經濟發展的舉措。

台灣去年從中國進口6,000噸以上的稀土,除了民生及工業,主要用在科技軍工產業。台灣自己沒有稀土,大部分依賴中國進口。

中國日前將台灣中科院、漢翔航空在內的八家軍工企業列為稀土管制名單,主因是「反制台獨聲勢」,「認定這些台企涉足軍民兩用技術」,這是大警訊。

兩岸現勢,中國不斷在領海演練,賴清德政府不停地對中國挑釁,視之為境外敵對勢力;抗中保台、台獨建國成為顯學,政治、文教、體育交流全面終止。以國際現實環境,稀土是ECFA的台灣早收清單,中國還是管制對八家台企出口;台灣從2013年以來,經由ECFA減省了100億美元以上的關稅。

政府務必正視此項警訊,並要有積極對策。如果中國大陸停止ECFA的早收清單,台灣產業何去何從?如果對台灣的稀土全面嚴加管控,我們的產業還能生存?

   
民意論壇
台對美順差擴大 談判藏隱憂
蘇明通/公退、前涉外談判人員(台/聯合報
美國川普總統陸續簽署對個別國家領袖的對等關稅通知函,美東時間廿二日下午更重磅宣布,基於日本在對美巨額投資金額、開放汽車與農產品進口等方面重大讓步,日本對等關稅由百分之廿五降為十五。此一重大發展,或與美方考量日本參議院廿日選舉,執政的自民黨大敗跛腳有關,但台灣是否能降至與日本相同稅率,各方關注。

依據美國聯邦統計局網站,今年一月至五月,美國對台貨品貿易逆差情形急速擴大,自台進口金額由去年同期之四一○億美元激增至六五○億美元(超越日韓),增幅逾百分之五十八;逆差由去年同期之二三八億美元激增至四三六億美元(超越日韓),增幅高達百分之八十三。大幅增長情形,台灣名列世界第一。

即使對日韓逆差已改善,且日韓對美談判已有相當程度讓步承諾,但川普仍然決定對日韓分別課徵百分之十五、廿五的稅率;面對台灣對美順差大幅擴大,台灣如果比照日本大幅讓步模式,則百分之十五應該就是最佳期待稅率了。

基於吸引製造業回歸美國生產、減少貿易逆差之目的,川普政府顯然不會輕易大幅降低以逆差金額算出來的對等關稅稅率,特別是對美享有巨額順差且持續擴大的台灣。因此,為了爭取與日本相同之關稅稅率,台灣勢必要採取與日本相當之大幅讓步模式,事成後再去考量如何輔導國內產業因應衝擊。

另值得關注的是,川普總統未來簽署致賴總統的通知函,其信頭如何稱呼賴總統及台灣,將來公布後或許還會讓很多人「歪樓」討論一番。

   
對美談判 賴政府勿盲目樂觀
吳思鍾/西陵電子創辦人,曾任電電/聯合報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與談判團隊正在華府與美方進行第四輪的關稅實體談判,目前尚不知結果為何。關稅談判至關重要,台灣人均應團結,但個人認為前景恐不樂觀。

個人認為,從四月至今,賴政府的談判有三點缺失:

一、該讓的全都讓了,該要的尚沒有要到。川普是談判高手,擅長極限施壓,談判還沒開始,台積電已先被送去「昭君和親」,事前沒談好條件,事後就很難再談;加之賴政府放任台幣大幅升值,台灣可謂底牌盡出。

川普曾直言「台灣很有錢」,其言下之意是想從台灣撈錢。反之,台灣該要的卻沒有要到,這導致台積電加碼投資後,美國四月二日仍公布台灣卅二%對等關稅(高於日韓),台灣人民一頭霧水。

二、國安團隊不懂經濟,台幣升值置台灣經濟於險境。賴清德以國安會議面對川普2.0,而國安會議成員多數無財經歷練,難以面對台美複雜的經貿議題。台幣對美元匯率由四月一日卅三左右,一度升破廿九,升幅約十四%,外銷產業哀鴻遍野。若因此步上八○、九○年代台灣屈從美國壓力使台幣升值,導致台灣經濟失落了卅年的歷史悲劇重演,賴政府應戒慎恐懼。

台灣人民對台積電和晶片上下游產業外移已經憂心忡忡,如果連精密車床等機械業者也因台幣升值被迫外移,台灣想做無人機、AI機器人就是癡人說夢!

三、國安會議和談判小組對美國政治和經濟相對不熟悉,也不了解美國政府的決策思維。若賴政府真認為,台灣送上台積電、還主動提出對抗紅色供應鏈、台幣又主動升值,川普應會心存感激,對台灣會輕輕放過,恐是嚴重誤判。

川普不講仁義道德、不在乎民主或獨裁,他在意的,只是利用關稅幫美國找錢;讓製造業回流美國,幫美國人找工作;利益之下,川普不管供應鏈顏色,眼前美中還在洽商領導人互訪。

我擔任過工商團體理事長,九○年代曾親身對抗過美國逼迫台幣升值,了解美國政府的決策思維從來只以美國利益為唯一優先;至於台灣企業的生死存亡,完全不在其考量範圍之內,賴政府不要盲目樂觀。

總結以上,在此給賴政府兩點個人建議:

其一,賴政府應迅速誘導台幣回貶,以免對產業造成更大傷害。我認為,眼前對美匯率應先回貶至卅一至卅二之間,等台灣對等關稅確定,先觀察中日韓匯率走向,再做調整,匯率影響台灣經濟甚巨,政府萬不可一意孤行。

其二,不管MAGA是否成功,台灣先要顧好自己。美國財政困窘,若沒有錢,美國很難再次偉大。而美中關稅戰,中國以稀土禁運扼殺美國科技、國防、汽車產業,美國妥協,沒占到太多便宜。參眾兩院通過的「又大又美法案」,使已經超過卅六兆美元的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在川普任內還會再增加三點五兆美元;美國財政困境猶如失速列車,看不到解方。

不論關稅戰還是「美國製造」都將造成通膨,通膨將導致升息,升息會引起民怨也不利經濟,川普□聯準會主席也無助於美國經濟。因此,知美國財政赤字難解,台灣最重要的是顧好自己,絕不能一廂情願。

   
關稅探戈 川普跳成嘻哈
耿慶文/加拿大文化觀察者(加拿大/聯合報

今年的中美貿易局勢,就像一度流行美國街頭的嘻哈舞蹈,而主導這場舞的,正是美國總統川普。

川普一上場便氣勢如虹,祭出高達一百四十五%的懲罰性關稅,宣示要對中國展開強硬反擊。然而,他又突然轉向,大幅下調部分關稅、表示要重新談判,節奏之快令人目不暇給。是色厲內荏?還是另有盤算?外界都在好奇這場「政治舞碼」背後的即興邏輯。

川普的對華政策,跳的從來就不是一步一腳印的傳統雙人探戈,而更像是節奏忽快忽慢、動作張狂跳脫的街頭嘻哈舞。他起初聲言要「對中國強硬到底」,除了大幅調升整體關稅,還加入所謂「芬太尼稅」,試圖一舉封鎖中國的出口動能。然而,市場與企業界對此反應激烈,消費者在物價上漲中感到壓力、企業主則擔憂貿易戰拖累整體經濟。在內外壓力夾擊下,川普重啟與中國的談判,甚至傳出他本人有意親赴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這樣的轉折,讓白宮內的鷹派人士跌破眼鏡,也引來美國國內媒體的諷刺,甚至以「TACO」一詞形容川普,暗指他總在最後關頭退縮。

這種大幅擺盪的政策風格,雖然出人意表,卻並非全無邏輯。一方面,川普面對明年的美國期中大選,亟須證明自己「有所作為」,又不能讓經濟在選前動盪過大,因此採取了「打一下、摸一把」的曖昧策略;另一方面,他也在試圖以部分降稅,誘使中國在關鍵領域讓步,如此,既可對內緩和壓力,也為進一步談判創造空間。

不過,這種帶有即興節奏的政策變化,對外部世界來說卻極難適應。歐洲、日本等盟友原本期待與美國攜手抗衡中國,如今則紛紛重新評估自身立場。中國則趁勢加碼對教育、科技與基礎建設的投入,進一步擴張其全球影響力。據媒體報導,在高等教育、人工智慧與文化輸出等領域,中國正在迅速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尤其在川普收緊教育與移民政策之後,美國的「軟實力」正逐漸式微。

這場從貿易戰起步的角力,正逐漸轉變為全面的全球影響力競賽。而川普的舞步雖詭譎多變,但若缺乏長遠規畫與制度建設,其帶來的只是政策上的高低起伏與國際秩序的不確定。對企業而言,這樣的變數反而加重了決策風險;對盟友而言,美國若無法提供可預期的政策穩定性,將可能失去區域領導的正當性。

回看川普的這套「貿易嘻哈」,誠然可以吸引眼球、操控輿論、創造聲量,但中美這場關乎未來全球秩序的長局,不可能靠即興發揮走完全場。即使偶有驚喜,如果沒有實質改革與雙邊制度化的合作機制,最終恐怕仍是一場看起來精彩、卻難以落實的街頭空轉表演。

   
美中應建構WTO改革框架
王亮/關務署前署長(台北市)/聯合報
美財政部部長貝森特近日表示,美中將於廿七至卅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三輪貿易談判。

中國貿易談判代表兼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在上次倫敦談判後曾表示,希望此次談判有利中美增進互信,進一步推動中美經貿關係穩定健康的發展,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積極正能量。

但川普現在正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負能量,他要建立由他獨斷的個別國家與美國間的雙邊貿易秩序,而不理多邊體系的規則。他以美國市場作為籌碼,霸凌各國,只要自認有利,就六親不認,盟國也不例外。

目前各貿易國須用兩套貿易規則,一套是WTO的貿易規則,另一套是川普說了算的貿易規則;等同WTO的稅則分類規則及原產地規則都可以不用。他創造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險,再強的「韌性」也難抵擋他的「任性」。各貿易大國須在全球尚未產生經貿大災難前,聯合共謀解決之道;而非自掃門前雪,被川普個個擊破。

近年來對WTO運作最不滿的會員國就是美國,已停繳年費,並揚言要退出。但美國不能以他國貿易順差為藉口,以關稅作武器,霸凌弱國,此有損泱泱大國的風範,希望中美在後續的談判中,除解決貿易爭端外,也能建立啟動改革WTO的「框架」,俾能在未來建立公平、合理、可行,適合現代需求的貿易秩序,以增進各會員國─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經貿發展。

   
反智罷免□恐成獨裁溫床
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聯合報
民進黨自去年國會落敗後,籌畫醞釀了近一年的罷免投票,即將在周末登場。這場透過政黨動員、反智反善的民主鬧劇,正體現出當前民主政治的荒謬與困境。

在民主社會中,罷免制度本應是一道防線,是民意對權力失控的最後制衡。然而,當罷免淪為仇恨動員與反智洗腦的工具時,它便不再是民主的保障,而可能成為摧毀民主的利刃。

罷免不應該是一場情緒性的報復行動,但現今某些政黨與政治勢力,正刻意放大對立、製造仇恨,將罷免變為一場政治鬥爭的延伸。

他們不在乎是否有實質政績問題,也不談論公共政策,而是以「他不是我們這邊的人」為由,發動一波又一波的政治清算。

這種動員方式不必訴諸理性與證據,而是訴諸情緒與標籤;對立的不是政策,而是身分;攻擊的不是行為,而是立場。長此以往,民主不再是透過辯論凝聚共識的制度,將淪為一場意識形態零和的陣營戰爭。

仇恨動員又往往伴隨著反智洗腦。執政黨掌握媒體,將資訊刻意切割、片面呈現,社群網路成為「回音室,風向機」,事實被扭曲、新聞專業被貶低,許多選民在連串的誤導訊息中,逐漸對理性討論失去耐性,對複雜議題也失去理解的能力。

這種反智趨勢的背後,展現的是一種對知識與思辨能力的不屑與敵意。政客們明知民眾在情緒高張下難以細讀法律或政策內容,便透過口號、標語、剪輯影片進行情緒操控,最終,選民理性被邊緣化,政治變成一場感官與情緒的表演。那些罷團人士在街頭,不顧旁人感受盡情荒謬地喊口號、唱歌、跳舞即為一例。

當罷免從必要的民主機制,轉變為打擊異己的政治武器,勢必會付出極大的社會代價。首先是治理空轉。一個只在意透過罷免奪回國會多數的執政黨,勢必將所有精力放在罷免、選舉操作,而非政策推動。賴清德總統就任一年多以來,對內,颱風救災無力,對外,關稅談判無能,正是無心執政的結果。

其次是選民冷感。當罷免變成政治鬥爭工具,人民會對民主程序失去信任,投票也只成為雙方陣營催票,不得不然的形式。這種「大罷免」現象,其實反映出民主制度的潛在危機,當選舉與罷免不再基於公共理性,僅是情緒反射,那麼民主制度本身不但可能淪為內耗的陷阱,更可能成為獨裁專制的溫床。

說到底,民主不是選出「誰對誰錯」,而是選擇「如何對話」。罷免制度不應該成為鞏固仇恨的工具,而應是民主自我修復的一環。當我們看到仇恨動員全島橫行、反智洗腦暢行無阻,而罷免被濫用成政治打手,作為公民,我們更應該反思,這不只是政治操作的勝負,而是我們是否還願意相信、維護一個「立基理性,善良對話」的社會。因為,民主不會自行運作,它需要選民的自覺與責任。否則,它必將會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制度,慢慢地吞噬殆盡。

   
消滅在野黨後 大成功的是誰?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聯合報
近日街頭經常可見「大罷免,大成功」的標語,以及一些年輕人跟隨政治人物喊口號「為了民主進步,請支持大罷免」,此情此景,讓人不勝感慨。

卅五年前我在美國完成學業準備回國任教前,參加一場區域性的學術研討會。擔任主題演講的政治經濟學教授細數幾十年來政治經濟學的成果,直言那些高端嚴謹的理論,對於解釋現實的政治行為並沒有很大的成果。不過他特別提到台灣,那時的民主化相當符合理論的分析。

學者所說的政治經濟學民主化理論,簡言之,即是當國家社會處於低度經濟發展時,威權管制的發展政策可以有效促進成長;隨著國民所得提高,消費與投資的需求就須開放市場來滿足,經濟的開放會進一步要求制度改革的內在力量,於是會產生對於政治自由與民主的訴求。如果政府要繼續維持經濟成長,就有可能出現民主化的政治發展。

真正和平轉型的民主化並不多見,這就是台灣會被國際學術界重視的原因。當時台灣還沒有總統直選與國會全面改選,那位學者稱讚的民主化是「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其中最重要的是黨禁,也就是容許反對黨的成立,台灣進入政黨競爭的時代。

身為學過政治經濟學的大學老師,我一路觀察台灣民主化過程,也偶爾在媒體發表意見,雖然對於現實有許多質疑與不滿,但正如當年那位政治經濟學學者的心得,政治現實與理論是有差距的。從政黨競爭到政權輪替,台灣的政治發展畢竟還在民主化推論的範圍之內,而且推動民主化的背後力量,在經歷兩岸關係緩和、WTO成立,台灣的民主與經濟全球化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終究,台灣在加入WTO後,遭遇了反全球化導致的反民主化事件,那就是反服貿引發的占據立法院。

兩岸簽訂貿易協議,乃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所承諾的推動項目。不論政府在政策制定與推行過程有何種爭議,民主化的目的就是讓爭議能夠透過民主方式解決,占據國會癱瘓議事顯然是反民主的行為。

民主國家才會發生反民主化,民主制度之下很容易看到反民主的困境,占領了國會,然後呢?如果不能一舉推翻民主改換為另一種非民主的體制,勢必還是要回到民主程序,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優點。果然,事件之後,台灣多了幾個政黨,政黨競爭出現新局面。然而台灣的反民主力量卻沒有消失。

二○二五年的這場大罷免,沒有罷免對象的失職犯錯、也沒有清楚的議題。只是為了一個政黨無法掌控國會、不能全力支持總統,便計畫用罷免方式削弱在野黨的力量。這時的台灣正在面臨關鍵產業被迫出走、關稅威脅與匯率升值的嚴重經濟危機。

當台灣經歷第一次政黨輪替時,陳水扁總統面對停建核四、美國九一一恐攻事件導致的經濟危機,召開了「全國經濟會議」,匯集各界意見,推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原則,做了加入WTO的準備;賴清德總統繼承的民進黨政權,卻已成功將政黨組織從「選舉機器」發展成「罷免機器」,把罷免行動上升到整個在野黨國會議員,採取以消滅在野黨的方式克服危機,實現長期執政。問題是,罷免之後呢?大成功的是誰?民主進步的目標,莫非是不要政黨競爭的「完全政府」?

   
這樣用英文罵人,超酸卻不失禮!這 6 個毒舌句學起來
有時候真的太想吐槽某人欸!但又不能直接罵出口,怕得罪人或氣氛尷尬對吧?今天就來教你幾句英文裡「表面客氣、實則超酸」的句子,讓你用母語者的方式,酸得優雅、罵得有禮貌。

一人扛2500頭牛!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
以乳牛來看,鄰近的日本平均每1000頭乳牛就有1位獸醫,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從事大動物獸醫工作多年,他觀察,若以相同比例計算,全台12萬頭乳牛,需要120位大動物獸醫,實際執業人數卻僅50人左右,相當於1人照顧近2500頭牛,人力出現明顯落差。人才短缺,讓牧場動物福利亂象頻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