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主導的關稅貿易談判結果出爐,台灣在白宮公布的榜單中被列入「非優惠國」之列,輸美商品將被課徵20%關稅,消息傳來,各界譁然。依據賴清德總統的說法,政府尚在與美國進行補救談判,如若屬實,未來台灣將退讓甚麼條件以爭取更優惠稅率,引發關注。
當前台美關稅談判進入關鍵時刻,台灣若希望避免被排除在優惠稅率框架之外,就必須在有限的談判籌碼中,做出有策略、有節制的「讓與不讓」判斷。這不僅關係到一年數千億元出口稅賦,也將影響台灣產業未來國際競爭力與整體經濟安全。面對美國提出的開放要求與我方的降稅訴求,政府必須冷靜計算、清晰思辨,避免短線妥協換來長期傷害。
國際談判準則在於:不怕讓步,只怕白讓。若是讓了市場、投了鉅資,結果僅換來一句「美國感謝您」,那可真是捧著黃金上山拜財神。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對美出口總額約為1,114億美元,若能將平均關稅從20%壓低至15%,等同於每年可為廠商減輕55.7億美元稅賦。這筆「可換取的實質讓利空間」,應視為我方在整體談判中可以接受的最高對價上限,也就是說,政府在市場開放或其他經貿交換條件的總讓利,應該精準控制在此限度之內,不應輕易以政治考量或短期安撫代價為由,做出超過代價的單邊讓步。
在產業利益維護上,我方應仿效日本與韓國,在協議中積極爭取特定關鍵產品的輸美「最優惠稅率」待遇。以台灣而言,半導體、載板、先進封裝、資通訊設備與精密機械,皆為國際競爭力核心所在,亦是美國市場極度倚賴的高品質供應來源。這些產品若能在協議中被納入10%甚至更低關稅條件,不僅可有效鞏固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也能減少整體讓利對高技術部門的傷害。此項訴求更應與美方同步建構原產地證明與產業標準認定機制,確保台灣所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不致被誤認為中國轉運產品,而遭誤課高關稅。
汽車進口亦是談判敏感項目,美方可能要求台灣大幅降低美製汽車進口關稅,然而此一領域涉及本地製造業就業人口與上下游供應鏈產業,不宜輕易讓步。政府可提出替代方案,如以降低國內貨物稅取代進口關稅調降,讓國產車與進口車在消費市場中享有同等稅制優惠,但不損在地產業發展誘因。
農產品部分,更是攸關社會支持度與政治穩定的核心議題。牛肉、豬肉、乳品與稻米等品項,長年受到本地消費習慣與產銷體系結構影響,不宜一口氣全面開放。我方應明確主張對於所有敏感性農產品採取以十年為期之分階段降稅、設限配額、保留緊急應變條款等安排,同時將每年所節省的部分美國關稅讓利,回流挹注農業轉型與價格穩定基金,減輕農民壓力並維持社會共識。過去數度因貿易談判而導致社會分裂的經驗,不應重演。
台灣產品在出口過程中若被誤認為中國轉運,可能遭美國以「逃避關稅」名義懲罰性課稅,甚至列入黑名單。一旦誤殺發生,不僅衝擊單一企業,亦可能對整體產業信譽造成長遠影響。政府應在談判中提出明確制度機制,要求台美雙邊關務單位建立即時資訊通報與再驗證熱線,確保任何涉及原產地爭議案件可迅速釐清事實、避免誤判,並主動協助企業在出貨前強化原產地證明與供應鏈溯源文件,以減少糾紛與風險。
關稅貿易談判不只是減少出口稅賦技術工作,更是全方位國家利益綜合博弈。在可換取的上限內積極爭取,在難以承受的領域堅持立場,方能讓台灣在全球貿易規則與秩序重組下,不被犧牲、不被邊緣化。期許政府談判代表能以全局視野審慎應對,堅守底線,謀求最大利益,切不可低估關稅協議對未來產業結構與經濟自主性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