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宣布對台灣出口產品課徵20%關稅的決定,仍持續煎熬著社會。過去四個月,政府雖與美方進行多次談判,卻始終未取得期待中15%的關稅協議。直到關稅惡訊傳來,賴清德總統立刻召開記者會,強調此為「暫時性關稅」,希望後續談判能「爭取台灣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
美國20%關稅應是暫時性的,行政院並說明已與美「完成技術性磋商」,不過,看到美國與其他國家談判獅子大開口價碼,社會高度關切台美「技術性磋商」的投資、採購與進口零關稅可能重傷人民權益。
台美關稅談判不易達成協議,是因台灣對美鉅額貿易順差,以及出口半導體與ICT產品涉及美國《貿易擴展法》第232條的國安條款。今年前半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達552億美元,其中76%出口是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與視聽產品。8月中美國公布半導體(含終端電子產品)的232調查結果恐對台灣不利,而川普已揚言課徵非美製半導體100%關稅,更讓台美關稅談判雪上加霜。
市場充斥台灣被要求投資美國傳言,凸顯社會的不安。例如,台積電得加碼至3,000億美元,甚至入股英特爾49%股權。台積電平均年投資約400億美元,而美國若施壓成功,則台積電未來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多數投資轉向美國。這不僅影響台積電的經營績效,更對台灣的固定資本形成不利,而壓低經濟成長率。
社會對政府與美關稅談判的疑慮,就在於不透明過程,大家擔心談判結果將不利於台灣。賴總統解釋因受限於「保密協定」,而只能等總結會議結果公布後才能向社會說明。不過,基於美國的強勢,政府開始便對美輸誠,以及台美貿易結構牴觸川普政策底線等不利因素,大家擔心「生米煮成熟飯」的談判結果,將會逼台灣付出高昂成本,才能換得與日、韓及歐盟相同的15%關稅。
社會顯然不宜樂觀期待,政府與美國談判降低20%「暫時性關稅」的過程會順利;台灣已進入斤斤計較稅率與代價交換的「深水區」,且屈居談判弱勢方。除了鉅額投資外,我們恐將承受更多的利空消息,例如農牧產品開放、醫藥保健與汽機車進口零關稅的要求。我們實不宜將日、韓與歐盟15%關稅當成談判「成就」標竿,而應以社會整體經濟得失做為評估依據。
縱使政府與美談判能成功降低關稅為15%,我們仍須特別關注半導體232條款調查的可能影響。川普即將宣告半導體和晶片的新關稅,台灣受到的影響最大,而日、韓與歐盟與美方協議則都有半導體關稅上限的保障條款。基於川普過去指責「台灣偷晶片」的成見,為避免台灣被例外對待,政府與美方談判應將「基礎稅率」與232關稅綁在一起,積極爭取一致性的稅率。
川普動輒以關稅作為解決政經問題的手段,故我們宜將「關稅協議」視為暫時性質。川普提出「對等關稅」,主要目的是重建美國製造業與減少貿易逆差。台灣若對美保持大量出超,未來仍會被美方關切,甚至被課以更高的關稅。台灣貿易政策因此須改弦易轍;除透過投資、採購平衡台美貿易,更要開發新的出口市場,例如歐盟。今年前半年我們對歐盟出口只占台灣總出口的5%,而其中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與視聽產品僅有45%,遠低於該類產品占台灣總出口的71%。
川普執政的美國正與世界貿易脫鉤。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的「世界減一」觀點提醒我們,台灣對全球貿易須區分為美國與其他國家兩類。台灣因地緣政治限制,無法透過區域性貿易組織,擴大貿易規模。但台灣是WTO會員,且除美國外,電子產品仍享有資訊科技協定(ITA)零關稅的優惠待遇。建議政府應善用產業優勢,透過雙邊互惠,積極開發美國以外市場,藉以降低美國關稅對台灣經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