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史前館電子報】有考古學家帶你進入時光隧道,讓你更認識臺灣豐富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與自然史。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11 第60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梁文傑不如閩南狼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漢光演習:鼓勵國軍改革,譴責政治蹭軍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半導體的戰略抉擇
民意論壇 低薪高壓不受尊重 逼走教師熱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觀AI脈動
睡前23顆藥…醫德的墜落 醫政的失守
精進台灣氣象預測 極端氣候下的挑戰與對策
「雙春兼閏月 雨水多到絕」前人智慧預警 不可不慎
「美」強任他強 我應清風拂山崗
關稅海嘯來襲 賴應傾聽民意、務實護台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梁文傑不如閩南狼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大罷免大失敗後,綠營內訌不斷,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反共網紅」閩南狼開撕八炯,他除揭露八炯學納粹,也坦承去年底與八炯合拍的統戰紀錄片刻意剪輯,抹紅鍾明軒,鍾因此遭受網暴,讓他決定說出真相。面對這番大翻供,當時稱這部紀錄片「頗有參考價值」的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最難堪,面對追問,他卻嘴硬說「還是有價值」,再次展現賴政府官員死不認錯的一貫作風。

八炯與閩南狼推出聲稱追蹤調查中共如何滲透台灣的統戰紀錄片而爆紅,賴政府更將其內容當成圭臬。八炯在紀錄片中「踢爆」逾十萬國人拿中國大陸身分證,甚至有專門協助申辦的台灣據點,陸委會馬上說要嚴格查處,還鼓勵檢舉,賴總統跟進呼應提醒「免錢的最貴」;調查局立刻動了起來,內政部長劉世芳更親自舉行記者會宣布「查到兩人」,影片中出現的一人因此被註銷台灣戶籍,簡直成了八炯的「馬上辦中心」。

這些原本位處極端言論光譜的網紅,只因披上「反共」外衣,不僅被賴政府奉為上賓,更儼然成了國師。激越的言論成了民進黨政府奉行的主旋律,讓社會充滿戾氣與對立,引起反感,種下大罷免失敗原因。

不論閩南狼是真的良心不安,或有陰謀論而爆料八炯,但比起硬拗到底的梁文傑及「裝沒事」的官員,至少還像條漢子。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漢光演習:鼓勵國軍改革,譴責政治蹭軍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號稱歷年規模最大並首度納入城鎮韌性演習的漢光四十一號演習,已於上月結束,最近卻因美國《外交家》雜誌專文批評演習中民防科目仍是表演,以及法國人士踢爆高雄防空避難點竟設於加油站、瓦斯行旁,讓演習成效再起爭論。

《外交家》專文指出,儘管漢光演習納入平民演練,整體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質,且防衛過度倚賴美援,顯示台灣社會未做好戰爭準備。這些說法,可謂對錯參半。例如該文盛讚烏克蘭的社會動員,但俄烏開戰以來,烏國人口近六分之一流亡海外,近來還不乏抗拒徵兵消息,恐難稱「萬眾一心」。將台海類比為二□二二年普亭開火前的俄烏,認為戰爭必不可免,更是過度簡化問題。

回歸軍事層面,國軍一大積習,將備戰演練與慶典校閱混為一談,「展現精實壯大」比模擬未來戰爭更重要。政府高層和社會大眾以往對漢光演習的印象,往往是聲光精彩的火力秀,在總統視導下,輕鬆「殲敵」告終。相較之下,今年漢光仍有被批評為花拳繡腿的科目,但至少不再以「觀眾導向」為首務。

社會韌性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尤其能源安全的確保、醫療設施人力的置備、軍警消器材與訓練是否充足,這些屬於機制層面且須長期經營的準備,都是關鍵。在承平時期動員市民操演,本就難以期待完全逼真,但把防空避難點設在加油站、瓦斯行旁和工地內,民眾避難「躲比不躲更危險」,城鎮韌性演習也被批評是在錯誤中演練,若真爆發戰爭,將造成嚴重後果。

演習期間出現颱風釀災,但軍方分身乏術,無法大舉救援,也引起關注。尤其賴清德總統勘災回應災民請求時稱,「不能什麼都靠國軍,國軍正忙著演習,法律也規定不能進入民宅」,引發爭議。事實上,國軍以戰備優先,但重大災害來襲時,本有依狀況調整任務投入救災,或併行演練與救災等規定,漢光演習轉換救災模式也有先例。但相關爭議也凸顯了社會韌性的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漢光行車意外等小狀況不斷,軍方卻未遭遇以往動輒被圍剿的「輿論土石流」。搭配演習的後備軍人教召,時間與操練強度都提升,反而不乏肯定訓練紮實之聲。這顯示國軍形象與專業度成正比,社會感受到軍人努力衛國,官兵自可贏得尊嚴。

但漢光被迫沾染政爭,卻是最大遺憾。隨著罷免藍委成案,賴政府特意由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發布相關資訊,與賴清德的「團結十講」,一起包裝成「國家團結月」。隨著團結十講虎頭蛇尾,軍方更儼然扮演救駕角色。國防部在漢光期間安排的網路直播,主角都是賴總統。部隊向總統展示的科目,更被質疑不符演習日程,難脫配合重演之嫌。

此外,今年漢光科目安排,對敵軍登陸後的「縱深防禦」,比重明顯高於往年。這些操演當然具備練兵價值,但「見軍率」背後所蘊含,執政者對「芒果乾」效應的期待,亦不待言。不過,綠營期待的輿論效應並未出現,社會關注焦點仍是颱風掀起的能源與災防能量問題,以及賴總統面對災民缺乏同理心。接下來的大罷免大失敗,更是重擊賴清德的領導威信。

政治人物應予國軍更多的支持,並須戒除把官兵當成作秀工具甚至政爭工具的惡習。全民更該體認,國防並非無需成本,不僅是外表雄壯威武,必然伴隨龐大的資源耗費,「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和平背後不能沒有武力作為後盾,武力卻非招搖炫耀的工具。備戰與避戰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半導體的戰略抉擇
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輸美半導體課徵百分之百關稅,並聲稱只要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就能獲得豁免。這項看似單純的貿易措施,立即在市場上引起強烈反應,台積電(2330)因在亞利桑那已有投資,被視為首批免稅受益者,股價衝上新高。但從更宏觀角度看,這場政策並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一場結合了貿易、國安、科技主導權的複合戰爭。短期利多的背後,隱藏著長期結構性風險與戰略陷阱。

川普的豁免條件並沒有白紙黑字的說明和承諾,美國對「本土製造」定義尚不清楚,未來完全可能以此為槓桿,要求在美投資企業將最尖端的製程技術放到美國,否則隨時可能取消豁免。對台積電而言,雖在美國設廠可暫時減輕直接衝擊,但若川普要求的2,000億美元投資全屬新增支出,不僅壓縮公司在其他地區的布局,還可能擠壓台灣本土的研發與產能擴充。

相較於台積電這類高階製程領頭羊,台灣大量的成熟製程與中小型半導體廠商處境更為艱難。成熟製程早已陷入激烈殺價競爭,毛利有限,赴美設廠的資金與人力門檻過高,一旦美國將關稅範圍從晶片本身擴大到含晶片的終端產品,手機、電腦、AI伺服器等資通訊產品恐怕全數被涵蓋。根據統計,台灣對美出口中約七成是內含半導體的ICT產品,如果課稅落地,受影響的將不只是晶片廠,還包括封測、PCB、散熱模組、連接器等龐大的上下游供應鏈。

這項政策的衝擊並非僅限於半導體,美國已經啟動對台灣20%對等關稅的政策,並採「20%+原稅率」的疊加方式計算,工具機、農漁產品、紡織、塑橡膠、自行車等傳產出口成本瞬間飆升。未來半導體關稅與對等關稅分別施行,部分出口產品將面臨雙重課稅,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經濟將是沉重一擊。這種「疊加課稅」的方式,實際上是透過多層關稅壁壘逼迫產業鏈外移,美方藉此達成製造業回流的戰略目標。

川普的意圖並不單純是保護主義,他正以國安為名重構全球科技供應鏈。依據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只要白宮認定某項進口產品威脅國家安全,就可以單方面加徵關稅或設限。半導體是民生、工業、國防的核心,美國長期對海外依賴高度不滿,這次政策本質上是要迫使晶片生產鏈移往美國本土,並且將最關鍵的技術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過去20年,台灣中小企業能夠依附中國低成本供應鏈壯大,如今若要進入美國供應鏈,將面對高工資、高物價、嚴格的在地化要求,生存門檻大幅提高。

面對挑戰,台灣不能僅寄望單一企業的豁免作為解方。政府必須在談判桌上爭取更清晰且可預測的豁免條件,避免美方利用模糊定義不斷追加要求。日本與南韓在與美國談判時,分別透過加碼投資與開放市場將原定的25%稅率壓到15%,台灣也應比照並善用台積電在美投資作為籌碼,換取更低的稅率與更明確的豁免承諾。

企業也要將部分組裝與製造環節轉移至關稅較低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從產品設計端降低對受課稅晶片的依賴,甚至考慮在設計中使用不同來源的零組件,以分散風險。對於無法單獨承擔赴美投資的中小企業,政府應提供資金、輔導,協助其透過策略聯盟或跨國合作進入美國市場,以度過難關。

這場晶片稅戰不僅是貿易數字的變化,而是對台灣半導體生態乃至整體產業結構的深層挑戰。台灣唯有在外交談判、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三方面同步出擊,爭取主動權,才能在這盤局中穩住自身優勢,並避免護國神山群崩塌。

   
民意論壇
低薪高壓不受尊重 逼走教師熱血
李芳遠/國中教師(台南市)/聯合報
各級學校即將開學,卻傳出「找不到代理代課老師」的窘境,尤其是理科教師,更成為各縣市教育局最頭痛的缺口。少子化影響固然存在,但更大的問題是:這個社會對「老師」這份職業給予的待遇與尊重,早已不成比例。

根據資料,過去卅年間,基本工資時薪從六十二元調漲到一九○元,漲幅超過百分之兩百;反觀教師鐘點費,卻只調漲了百分之五。許多代理代課教師必須年年參加甄選,還經常被分派最棘手的班級與課務。薪資低、工作量高、沒有未來保障,這樣的工作條件,誰會心甘情願來做?難怪許多校長哀嘆「老師根本招不到」。

政府長年以來高喊提升教育品質,卻無視教師的結構性低薪問題。教師鐘點費的調整始終牛步化,即使每年編列教育預算,卻從未真正把這筆錢花在第一線教學現場最需要的地方。

教育,不該是廉價勞動,老師的專業與投入,也不該用最低成本來應付。教師鐘點費卅年僅調漲百分之五,這不僅是數字的冷漠,更是教育崩壞的預兆。若政府與社會繼續無動於衷,未來站在講台上的,不是「願意教書的人」,而只會剩下「別無選擇的人」。

若社會還重視下一代的教育,請先從「讓老師可以活得有尊嚴」做起。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觀AI脈動
周韻采/聯合報
中國大陸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七月底於上海隆重登場,除了有多位圖靈獎得主如Geoffrey Hinton(暨二○二四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及Yoshua Bengio等發表大師級演說外,還有眾多大廠展示AI應用,展現大陸深耕AI的實力。

WAIC展覽項目五花八門,但主要集中在機器人(狗)的應用。機器人是以通用A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結合感知及物理定律發展的具身AI(embodied AI),已從行走、轉彎、爬樓梯等一般功能進化到執行特定任務如調酒、疊衣服等,令人驚豔。同時,展示廠商不僅有早已倡議機器人的特斯拉,網路巨擘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螞蟻及京東等也都紛紛擺出機器人,展示其自家應用。甚至連通訊起家的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還有主事電力供給的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公司也都大秀機器人研發成果。

儘管不需要如大模型般的算力,開發具身AI的成本仍所費不貲,很難想像台灣的電信業者會投資機器人服務,但大陸業者卻是前仆後繼,蜂擁而上。究其原因在於政府大力鼓吹及扶持,習近平先前列舉半導體、電動車(EV)與AI為大陸三大重點發展產業,故省市政府紛紛編列預算投資AI或購買AI應服,企業也一股腦兒投入AI產業,形成具身AI的戰國時代。

這與大陸當年發展EV的經驗頗為類似,以公部門挹注資源至EV,造成百家爭鳴局面,再經市場淬鍊,淘汰至僅十餘家EV廠商,並由比亞迪獨占鰲頭。殷鑑不遠,具身AI因開發的沉沒成本龐大依然是寡占市場,今日在WAIC上展示的廠商,百分之九十數年後將因虧損而認賠殺出,汰餘的則具全球競爭力,即所謂中式競爭法則,耗費大量資源培養少數的行業頭部。

大陸發展AI的另一隱憂為美國管制輝達的高階晶片出口至敵對國家,阻擾其發展AI的進程。然今年春節前,深索公司發表了DeepSeek開源模型,以較小成本維持一定效能,再加上華為在WAIC展示以自家晶片執行大語言模型的成效頗佳,大陸似以內需力量逐漸化解美方限制。WAIC昭示了一條不同於美國的大陸AI發展路徑:以開源模型開發AI應服,僅需較小算力,卻能快速採納、調適與普及。

白宮亦在七月發布美國AI行動計畫(America's AI Action Plan),主旋律在解除管制障礙及以其他積極作為,打造算力、模型及應服,俾使美國在AI發展中取得領導地位。然在報告中,白宮特別強調強化出口管制及阻卻中國在國際組織之影響力。

排除大陸與Hinton及Bengio警示AI將有百分之十到廿機率會主宰人類,而主張各國須對AI管制有共識,禁止開發可能會影響人類自主的應用,避免任一國家為了取得領先而暴衝之倡議有所衝突。川普總統必須認知到單邊發展AI,而沒有任何限制,可能會為人類帶來浩劫。唯有在多邊共存的架構裡,所有國家願意像簽限核(武)協議般簽署限制AI發展的協定,人性(humanity)才得以保存。

(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睡前23顆藥…醫德的墜落 醫政的失守
邱文通/資深媒體人(台北市)/聯合報
近日,一張「睡前服用廿三顆藥物」的處方,在醫界群組與社群上引發軒然大波。事件的震撼,不只是藥物數量驚人,更在於它赤裸裸地揭示了當前台灣醫療倫理與醫政制度的雙重困境。

醫師執照的第一條倫理,就是Do No Harm(不傷害病人)。安眠藥本是治療失眠的工具,但在某些診所,它變成最省時、最容易討好病人的捷徑,只講求「快速見效、病人乖乖回診、長期自費依賴」。

然而,當病患每晚吞下廿三顆藥、白天還可能搭配其他藥物時,這早已非「治療」,而是「圈養」;短期有效換長期依賴,藥效遞減後不斷加量,病人被鎖死在藥罐與藥盒之間。這不只傷害求治者的荷包與健康,更腐蝕了醫病之間最根本的信任。

更諷刺的是,開藥的醫師未必違法,因他們鑽的是制度漏洞。在全民健保制度下,非藥物治療幾乎無法計價,行為治療、睡眠衛教、跨專業合作都難以生存;相反地,開藥卻能快速解決診間壓力,時間短、回報快;當制度獎勵「加藥」而非「減藥」,濫用自然成為經濟上與便利性的理性選擇。

對自費診所而言,更少了健保審查的約束,在這種情況下「藥單愈多、收益愈高」變成現實邏輯。現行醫政缺乏對自費處方的監管機制,也沒有有效的處罰手段,除非開藥開到造成重大事件,否則幾乎不會觸法。結果就是道德下限被市場壓力進一步推低,法規的盲區成了不良醫療行為的溫床。

病人往往是資訊最不對等的一方,他們相信醫師的專業,卻無從分辨處方背後是治療需求還是利益驅動。網路上的「高評價」診所可能是廣告公關操作的結果,昂貴的自費藥物更可能換來更深的依賴與副作用。一位病患在南部某「高評價」診所連續四個月加藥到睡前廿三顆,花費上萬元卻仍睡不好,最後才回到原主治醫師的處方,亦即用少量藥物就能改善,這是多麼荒謬又心酸的事實?

這個案例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單靠醫師的良心不足以防止濫用,必須同時修補醫德教育與醫政制度:一、倫理再教育,醫學院與繼續教育之中,應強化用藥倫理、病人自主與非藥物治療能力。二、制度監管,建立自費處方透明平台,對超量處方進行隨機審查與警示。三、跨專業資源,健保應部分給付睡眠行為治療與心理介入,讓醫師有非藥物選項。四、懲罰機制,對於嚴重違反醫療倫理的行為必須有實質懲戒,如暫停執業或吊銷執照。

事實上「睡前廿三顆藥」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制度長期縫隙下的必然產物。如果醫德任由市場蠶食,醫政繼續對灰色地帶視而不見,那麼這樣的處方只會一再出現,然只是換一個病人、另一張藥單,繼續陷入可怕的「圈養」。真正的醫療應是減少病人的依賴,而不是「設計依賴」;應該是幫助他們重回正常生活,而不是讓他們一生困在藥瓶的陰影裡。醫者能以「不傷害病人」為念,自省自律嗎?醫政又能負起監督責任嗎?

   
精進台灣氣象預測 極端氣候下的挑戰與對策
林文寶/高師大事業經營系教授(高/聯合報
最新生成的楊柳颱風,即將為台灣帶來風雨,而近兩年來,民眾對天氣預報多感到「捉摸不定」,氣象署的預報路徑似乎總是頻繁修正,手機中的天氣APP更是各說各話。預測落差不僅造成民眾困擾,更引爆台灣特有的社會議題─颱風假的決策爭議,常使地方首長在「防災安全」與「民怨壓力」之間左右為難。

全球暖化下的極端氣候,讓「天有不測風雲」成為新常態。基本上,氣象署的官方預報,並非電腦算完即發布,而是嚴謹的多階段流程。首先,蒐集來自地面、海上、空中的觀測資料,接著將數據輸入超級電腦,運行複雜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型模擬。然而,模型本身存在系統性偏差,例如對台灣複雜地形的模擬能力有限,因此第三步是進行模型偏差校正。最關鍵的第四步,是由經驗豐富的預報員進行「人工研判與修正」;預報員會根據對台灣獨特地形與氣候特性的理解,對電腦結果進行微調,這一步是提升在地化精準度的核心。

相比之下,多數手機APP或網路天氣服務,資料來源多是直接購買國際氣象機構(例如ECMWF)的「電腦模型原始數據」,頂多經過簡單的自動化處理就呈現。這就解釋了為何APP預報與官方預報常有出入,因為它缺少了針對台灣複雜地理環境「人工修正」的關鍵環節。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許多人誤將颱風放假視為「福利假」。法律上,颱風假是基於安全的「防災措施」,並非勞基法保障的「法定假日」;若勞工當天未出勤,雇主可依勞工未給付勞務為由,不支付薪資。此模糊地帶衍生許多勞資爭議,例如居家工作者是否應照常上班?雇主能否要求員工改請特休?這些問題,凸顯現行面對多元工作形態時的不足與滯後。我們不能僅歸咎預報不準或首長決策,而應從科技與制度兩方面尋求系統性解決。

第一是科技賦能,提升預測的「解析度」與「溝通力」,深化「系集預報」應用。與其追求單一的「最準」路徑,不如善用系集預報。這種方法透過運行數十次模型,產生一系列可能的結果,從而提供「機率性」的預報。

第二是制度優化,建立更智慧、更彈性的決策機制,檢討決策權責與流程。統一標準可避免縣市不同調的困擾,卻可能忽略地方特殊性。可行的折衷方案是建立更緊密、制度化的中央地方會商機制,並制定更清晰、透明的量化決策參考指標,以科學數據輔助決策並公諸大眾,降低單純的政治考量與壓力。

最後,降低颱風放假爭議衝擊的方法,是減少「集體通勤」的依賴。政府與企業應共同推動遠距辦公、彈性工時等更具韌性的工作模式;當愈來愈多的工作可在家完成,颱風對經濟的衝擊將大幅降低,停班課的決策壓力與必要性也將隨之減輕。

   
「雙春兼閏月 雨水多到絕」前人智慧預警 不可不慎
何石松/教(桃園市)/聯合報
自戰國時代就形成的廿四節氣,在二○一六年十一月卅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價值在於能精準掌握大自然的和諧,並預警水旱疾疫。每年自立春起,不只可預測春季晴雨,如「立春落雨透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更可直接預測一年中雨量的多寡,以便及早因應,所謂的「雙春兼閏月,雨水多到絕」,更明確了凡是逢雙春之年,雨量必定非常豐富,甚至造成災害。

今年又逢「雙春」,而且是閏六月,在年初時我就跟同學說,今年要擔心的不是旱象,而是怕發生水災;前人留下的經驗智慧之言提出了預警,其意在未雨綢繆,用心良苦。可惜的是,我們常忽略這些經驗之言,認為其不科學,錯失了可減少損失的機會。果不其然,數月以來先是大陸半壁江山籠罩在洪水滔天之中,有些地方水患還不只一次,令民眾苦不堪言。

不旋踵間,水患轉至寶島台灣,南部大雷雨、豪雨炸不停,土石流摧毀民宅,強降雨重創南台,七天雨量直逼當年莫拉克颱風,超越台灣年平均雨量,許多人驚嘆以為是百年一遇。不只大陸和台灣如此,印度及日韓也都遭逢水患,越南也洪水肆虐,豈非「雙春兼閏月,雨水多到絕?」

所謂雙春,就是一年有兩個立春;例如今年,農曆正月初六立春,同年臘月十七日也是立春,所以叫「雙春」。雙春兼閏月,雨水多到絕,不只是今年而已;凡是雙春年分,雨量必定很豐沛,甚至釀成水災。如二○二三年亦逢雙春,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顯示,當年亞洲有七十九起水文災害,其中超過八成與洪水有關。而二○一七年,也是雙春,剛好也是閏六月,有兩個較大的颱風尼莎和海棠接連登陸台灣,跟今年一樣造成南部山區和平地出現強降雨,引發淹水的嚴重災情。

又如二○○九年,雙春、閏五月,莫拉克颱風造成嚴重風災;二○○四年閏二月,敏督利颱風造成七二水災;二○○一年,也是雙春、閏四月,納莉與桃芝颱風侵襲台灣,災情之嚴重,不僅台北捷運泡在水裡,就連中壢龍岡高地都為淹水所困,真是「閏年閏月多雨水」。

廿四節氣之價值,在於提供人類追求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並歸納出因應之道,可為水、旱情預警參考,單單立春的晴雨啟示即可收效。所謂「不知廿四節氣,白把種子灑滿地」,故古人有詩云:「乙巳年來雨若何,濤濤流水隨處得;高處佳禾皆茂盛,低鄉怨天沒奈何。」《黃帝地母經》也說:「太歲乙巳年,春夏多漂流。」更驗證了「雙春兼閏月,雨水多到絕」。如能善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預警以提早因應,更能減輕災害、福祐蒼生。

   
「美」強任他強 我應清風拂山崗
楊朔/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川普因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所以在原已加徵的關稅百分之廿五,再加百分之廿五,因此印度商品進到美國要課百分之五十的關稅。

印度很冤枉,二○二二年俄烏戰爭,美國制裁俄羅斯,從金融到商品進出口全面封鎖。俄羅斯的油產量占全世界十分之一以上,供應內需後,每天還出口四百七十萬桶,如果封鎖俄羅斯原油出口,國際市場少了這麼大的供應商,原油每桶價格會從當時的一二○美元飆到兩百美元,對全世界經濟影響很大。當時美國總統就睜隻眼閉隻眼讓印度買俄羅斯石油,財政部長葉倫則訂定每桶六十美元的價格上限。

三年不到,昨是今非。美國態度大翻轉,當年印度向俄羅斯低價買油,和緩國際油價,也遏阻俄羅斯的收入,減小俄烏戰爭的規模;物換星移,拜登下川普上,推翻當年對印度的默許,美國優先,課徵印度高關稅,讓美國更偉大。

印度總理莫迪強硬譴責美國,也可能停止對美國波音飛機、裝甲車、火箭彈的採購。同時本月底到中國參加上合峰會,想辦法將印度商品轉向他國。

川普的談判策略有三:一、攻擊,攻擊,再攻擊;二、在過程中,即或有錯,也絕不承認;三、不管成功或失敗,最後一定宣稱自己勝利。

課徵印度高關稅是不是川普談判伎倆的故技重施?印度原是美國重要政經軍事戰略夥伴,經過這番震盪,兩國間的信任折損泰半;美國這樣做實有失泱泱大國風範。

蘋果電腦執行長庫克日前和川普一起宣布,將年初承諾投資美國的五千億美元,再加大一千億美元。蘋果從二○二一年四月開始承諾未來五年要投資美國四千三百億,再加上今年的六千億美元,累積超過一兆美元。但這幾年實際投入的資本支出,總共五四六億美元,蘋果採用的是全球合併報表,無法區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投資。專家估算,美國投資占百分之五十七,所以二○二一年到現在,蘋果共投資美國三一一億美元,占四千三百億美元的百分之七點二;當初還提到,會新增美國二萬個工作機會,蘋果一直沒有提供具體的數字。

經濟學人雜誌看盡了美國歷屆政府的投資美國政策、大公司的投資允諾,在歐盟承諾投資美國六千億美元的第一時間說,「投資金額先擺一邊,久了就算了」。這對於台灣政府、台積電以及數十家要到美國投資的廠家很有參考價值,投資不要急躁,總統有任期,時間站在投資國跟廠商這一邊。

川普好大喜功變化莫測,對各國課高關稅,又要求巨額投資美國,將各國財政搞到枯竭。大家好像幾十年來都幫美國打工,好不容易積累一些錢,現在美國一聲令下,所有賺的錢回到美國;過去我們拚命生產最好的商品給美國用,賺外匯,投資設備創新品質,再賣給美國賺外匯,好像一場遊戲一場夢。

現在的美國「他強任他強」,政府允諾到美國的投資,各廠家照自己的產業特性,有方法、有步驟的向前走,假以時日,總會「清風拂山崗」。

   
關稅海嘯來襲 賴應傾聽民意、務實護台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聯合報

美國對台「百分之廿加N」疊加關稅上路,對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形成沉重打擊。工具機、扣件、水五金、紡織、農漁業接連傳出訂單銳減、停產與無薪假,產業界普遍陷入困境。與此同時,日本、歐盟透過自由貿易協定或積極談判,爭取到關稅「天花板」待遇(即設定上限,不與原有稅率疊加),凸顯我方在談判策略與危機應對上的不足與落差。

賴政府不僅未能及時爭取最有利條件,甚至對關稅算法語焉不詳,直到輿論追問才被動承認是「疊加」,產業界早已陷入措手不及的困境,直接威脅台灣經濟命脈與產業生存。

當前台灣內外交迫。對外,賴政府單邊「脫中入美」,卻未能取得對等互惠的經貿待遇;對內,因大罷免,朝野對立、社會撕裂持續擴大。兩岸關係長期冰封,經貿互動急速萎縮,既削弱了我方在國際談判桌上的籌碼,也讓企業失去市場多元化的安全網。事實證明,過度受意識形態驅動的外交與經貿路線,不但無助台灣安全,反而加速產業外移與經濟掏空。

歷史告訴我們,國家利益必須凌駕政黨利益,執政者理應摒棄政治算計,尋求穩定的兩岸關係,降低區域衝突風險,營造有利經貿發展的和平環境,成為企業投資與社會安定的基礎。

第二,建立朝野和諧的政治文化,面對少數執政的現實,政府必須謙卑為懷溝通,推動制度化協商與跨黨派合作,而非頻繁採取對立或動員手段,方能在重大經貿、國防及國家安全議題上形成穩定且一致的立場,向外展現團結力量,增強國際信任與談判籌碼。

第三,執政者必須苦民所苦,誠懇面對產業與勞工的憂慮。對於關稅衝擊,不應僅以補貼、貸款作為短期止痛,更應提出具體可行的中長期轉型藍圖,並確保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公開透明,讓各界能充分參與並形成共識。

民意是民主政治的根本依歸,當產業外移、失業潮與經濟衰退的陰影逐漸逼近時,政府的責任不在於推諉卸責或嘲諷質疑者,而在於主動誠實地向國人說明困境與應對之策,並積極凝聚全民共識,形成共同承擔與解決問題的力量。唯有執政者放下成見、跨越藩籬,才能真正實現兩岸和平、朝野和諧與民生安定。

歷史不會寬恕在大勢之前退縮的人,更不會原諒將黨派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領導者。期盼賴政府以謙卑之心傾聽並回應民意,採取務實之策守護台灣,引領國家走向安定繁榮。否則,錯失的將不僅是經濟,更是台灣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唯有務實,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屹立不搖。

   
今年夏天熱翻天!小心皮膚也撐不住 肌膚問題頻傳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夏天皮膚病較為常見的主要有4大類,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黴菌或細菌感染,如足癬、股癬、汗斑,以及光敏感性皮膚炎、蚊蟲叮咬皮膚病。

AI排擠新鮮人 招聘訊息減15%
社會新鮮人的競爭對手不再侷限於人類,還有人工智慧(AI)。生成式AI工具興起讓大專院校應屆畢業生在職涯起點更難站穩腳跟,1997年後出生的「Z世代」線上求職平台「Handshake」數據顯示,以往年輕畢業生可從事的初階職位招聘訊息減少15%,而每個開缺職位的申請人數激增30%。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