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18 第605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名嘴與國師之分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財劃法的爭謬,陳其邁怎有臉批張善政?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面對算力競賽 台灣不能再遲疑
民意論壇 內唐亞胡欲滅巴人 是在自我毀滅
操弄光復節 挑撥社會共識
民進黨的心底話 才是黑白講
國防改革正視「靜默耗損」
國會應力挺審計 追討亂花的錢
徐國勇認知 錯得一塌胡塗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名嘴與國師之分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賴清德當黨主席,要求黨幹部積極上電視宣講,把黨機器當成了「大聲公」。徐國勇接秘書長後,更在中央黨部開直播,直接跟在野黨對幹。這兩天,他左批民眾黨是「裝著葉克膜的貪汙黨」,右駁國民黨稱「根本就沒有台灣光復節」,殺聲震天。

徐國勇顯然還沒搞清自己是秘書長還是名嘴,換了屁股,卻忘了換腦袋。或者,他只是奉行「黨機器名嘴化」的政策行事。徐國勇從內政部長下台,立刻就在電視台開講,現在又從名嘴直接變回秘書長,難怪他在兩個角色間扮得難捨難分。

問題是,把國政辯論當成「快嘴說書」,真的是好主意嗎?徐國勇的長處是殺氣騰騰、用詞尖銳;短處則是一味貪便宜搶快,瞻前不顧後,失去迴旋空間。就像他順著美國在台協會「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說,宣稱台灣「沒有光復節」,這是在比嘴快,還是在比見識?

台灣下個月剛要恢復「光復節」為國定假日,屆時,賴總統要告訴全國人民,台灣是被誰「光復」的?根據徐國勇說法,當時是麥克阿瑟將軍命令蔣介石代表盟國接收台灣;那麼,我們要感謝美國「解放台灣」嗎?還是要感謝日本天皇「放棄殖民」台灣?

大罷免後,柯建銘雖仍留任但已自動消音;取而代之的,竟是以名嘴之姿扮演「國師」的徐國勇。難怪賴清德民調繼續跌。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財劃法的爭謬,陳其邁怎有臉批張善政?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行政院召開縣市長協調會,討論《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原是為攤開問題尋找解方,卻被高雄市長陳其邁當成政治舞台。會中藍營縣市長痛批中央遲不提出方案,讓地方財政無法規畫;綠營縣市長則顧左右而言他,繼續政治攻防。陳其邁甚至語帶火藥味,嗆稱:「張市長做過院長,蔣市長當過立委,以前為什麼不修?」他意圖把今日僵局推給對手,更暴露民進黨政府執政九年卻毫無作為的窘態。

張善政確實擔任過行政院長,但陳其邁自己也曾任行政院副院長,並掌有實權。對比兩人任內表現,愈發顯得諷刺。張善政是二○一六年國民黨敗選後接任「看守閣揆」,任期不過短短三個月,核心任務是穩定政局、完成政權交接,處理台南震災重建、推動生醫產業方案。他低調務實,行事無分黨派,被譽為「最溫柔看守閣揆」,這是民進黨背書過的。

反觀陳其邁,二○一九到二○二○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一年半,肩負改革攻堅、立院協調、安撫民怨的重任,算是蔡政府初期「協調高手」。陳其邁更曾任多年立委,絕對比蔣萬安要「資深」好幾倍。但今天他嗆聲的場景,卻把他副院長時代守護的分配公式反轉成政治攻擊武器,這已非在解決國政,而是在操弄對立。

可議的是,如今會有「差別補助」的爭議,讓藍營縣市長群起攻之,正是當年蔡政府強推「前瞻計畫」所致,使建設預算變成中央控制地方的手段。八年來爭議不斷,藍營掌控國會多數後,才會重新制訂中央與地方資源分配規則,修改財劃法。中央與地方預算之爭,陳其邁算得上是「始作俑者」,怎有臉批評藍營市長?

更深層問題,在於卓內閣的基本態度。財劃法十六年未修,中央與地方財源不均已是共識;但卓內閣始終不敢提出自己的方案,只會召開協調會假意溝通,實則把問題推給國會。結果,中央與地方矛盾反而加深,基層施政陷入癱瘓。補助款被政治化分配,聽話就給錢、不聽話就刪,財政紀律蕩然無存,最後的苦果是人民承擔。校園電費、社會福利、地方建設都可能因此延宕,這不是政治辯論所能解決的事,卻是行政失職的真實傷害。

民進黨政府執政九年,財劃法仍懸而未決,這才是嚴重的「不作為」。今天卓內閣對地方首長的質問不回應,卻把財政問題政治化,完全暴露出它「長於政治、拙於實事」的本色。民眾需要的是可執行、落地的方案,而非漫天口水的政治秀。《財劃法》修法所以出現公式「錯誤」,背後原因就是財主單位受到行政院的指令,對預算和財劃法的細節內容一律不配合;在野黨在有限的資源和人力下主導修法,當然會出現掛一漏萬的閃失。

如今國民黨已允諾要修法,中央卻繼續把藍綠對立當作萬靈丹,雙手推說「國會負責」,對地方的不滿冷眼以待。這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讓中央與地方矛盾升級,地方行政陷入癱瘓危機。最終受害的不是政黨,而是全國人民。

陳其邁開嗆張善政及蔣萬安,只是在堆高中央與地方矛盾,轉移高雄爭議頻傳的焦點,結果無助提升政府形象,反而暴露綠營執政邏輯的破碎。卓內閣必須調整自己的治理心態,停止以鬥爭、諉過為先的算計,提出合理的分配比例建立財政透明機制,並讓地方提高自有財源,才是健康的治理之道。倘若繼續牽拖延宕,小心民怨將全面反撲。賴政府迄今仍未從大罷免的失敗中醒來,才會有一成不變的演出,這些戲碼都令人倒胃口。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面對算力競賽 台灣不能再遲疑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在21世紀國際競爭中,算力已被提升為國家綜合實力核心指標。人工智慧、大數據、國防應用、量子模擬,無一不以強大運算資源為基礎。而算力的根源在於能源,沒有穩定電力,就不可能支撐龐大運算需求。近一年來,七大工業國與中國所採取的行動已證明,「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不再是口號,而是各國積極推動的戰略。這對電力供應緊繃、能源轉型爭議不斷的台灣,無疑是一記警鐘。

其中尤以美國最為積極。白宮將資料中心與AI能源需求視為與石油、天然氣同等的戰略資源。美國能源部主導規劃「電算共址」,把小型核能發電、儲能系統與AI資料中心打包,讓基礎建設快速落地。環保署同步放寬前期審批程序,展現強調速度與規模的決心。

歐洲各國也緊跟腳步。歐盟推動「AI工廠」與EuroHPC超算計畫,並強調跨國自主;法國與阿聯攜手興建GW級AI資料中心,並將「主權AI基建」列為國家戰略;德國、英國則大舉投資超算設施,目標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

加拿大的政策更具啟示性,初期即投入20億加幣,興建基礎設施,設立「算力基金」,補貼中小企業與科研單位使用AI運算。此種「普惠算力」的設計,可避免資源集中在巨頭,確保創新遍地開花。

亞洲方面,日本正視未來電力需求將大幅成長,嚴格規範新資料中心能效門檻,防止電網崩潰。這些超前部署,凸顯出台灣能源與算力規劃的不足。

中國模式展現出另一種規模優勢。透過「東數西算」,北京在能源充裕的西部興建超大型資料中心,再以高速網路把算力輸送到東部需求端。不僅投資龐大,更建立全國性算力交易市場,提高利用效率,並以能效與綠能比例作為硬性指標,要求2025年電能使用效率降至1.25以下、2030年八成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中國甚至將電動車納入「車網互動」專案,作為移動儲能,協助尖峰調度,展現出將算力視為電網新型負載的戰略眼光。

上述動作反映一個趨勢:算力不是單純的科技投資,而是能源、產業、金融與國安的綜合工程。美國強調共址與速度,歐洲重視自主與協同,加拿大與中國則著重於普惠。不同模式的背後邏輯一致:沒有電力就沒有算力;沒有算力就沒有國力。

這些國家政策設計對台灣的啟示:

一、能源政策須納入算力需求。政府應模擬不同情境,制定「算力專用電力規劃」,避免未來尖峰時段龐大電力需求壓垮電網。

二、推動園區等級之能源方案。AI資料中心應與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冷卻水資源整合規劃,提供「一站式許可」,縮短建置時程,降低運營成本。

三、明確化能效與綠能標準。設立電能使用效率門檻,要求逐年提高綠電占比,並透過長期購電協議,推動再生能源投資。

四、建立普惠算力機制。設立「算力點數」或補貼平台,讓中小企業與科研單位以合理成本使用AI運算,避免資源被壟斷,促進應用多樣化。

五、強化電網韌性。導入需求回應、容量市場機制,強制業者設置儲能系統,探索「車網互動」,讓電動車成為電力調節一環的可行性。

六、將能源、工業、數位、國防需求整合,把算力與半導體產能同等視為國家戰略資產,並積極評估小型核電站之建置需求與成本效益。

當國際社會討論焦點已轉向「如何為AI儲備大型電力」,台灣若仍停留在「電價漲不漲、核能要不要」的層次,終將錯失未來。唯有大眾理解AI資料中心與大型算力園區是國家競爭力基石,政策才能有效推進。

全球主要經濟體已在實踐「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的戰略思維。台灣若再不警醒,將在這場國力比拚中落後。能源已不再只是能源,而是算力的前提;算力也不再只是科技,而是國家實力的象徵。誰能率先掌握這條關鍵路徑,誰就能主導未來世界。

   
民意論壇
內唐亞胡欲滅巴人 是在自我毀滅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台北/聯合報
聯合國調查委員會發布七十二頁調查,詳細論證以色列觸犯種族滅絕罪。以色列照例否認,並說哈瑪斯在二○二三年十月七日突襲以色列室外音樂節,殺害一千多人,才有以軍在加薩的「自衛軍事行動」。外媒報導當前以軍在加薩致死超過六萬人;若加上間接死亡,流行病學家、愛丁堡大學教授Devi Sridhar聲稱,是更可怕、多達十倍的六十八萬人。

同樣可議的是,死於音樂節當天的一千多人,有相當部分可能是被以軍殺害。以色列《國土報》曾披露,以軍有「漢尼拔指令」,寧可奪本國人性命也不讓他們遭俘。

創辦廿五年、年收入約七十五萬美元,總部在芝加哥的網刊「Electronic Intifada」,在二○二三年十月十六日由駐英資深記者發布音樂節倖存者的證詞。她表示「哈瑪斯是要綁架他們至加薩,不是謀害。」她又堅稱,是以軍不分青紅皂白以強大火力,「要消滅包括俘虜的所有人。」

二○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國傳媒引述指揮官,表示以軍當天派遣至少廿四架直升機,另有無人機沿著加薩邊境追擊,發射飛彈、也用機槍掃射,有動靜就攻擊,不管是誰,一天之內對近百個目標發動一一○次攻擊。以軍最初說,這些攻擊殺死二六○名以色列人,以國《國土報》更正,指是三六四人。《紐約時報》曾訪問以軍某旅長,他下令坦克部隊開火,「即便代價是民眾生命」;不只在音樂節附近執行漢尼拔指令,遠在廿餘公里外的屯墾區,都是掃射目標。

去年七月,《國土報》說以軍在哈瑪斯發動攻擊後五十二分鐘,也就是早上七點十八分就已下達漢尼拔指令,「可能傷及平民」。以色列電視第十二頻道報導以軍承認,當天「死傷,很多是來自我們自己的部隊所為。」

今年一月底,官方數字說,事發三天的攻擊,以軍及支持者炸毀與焚燒的以、巴汽車一六五○輛;空軍發射一八○枚飛彈,投擲一萬一千顆炸彈,其中,五百枚超過一噸,估計殺死一千人。二月,甫遭革職月餘的以國前國防部長Yoav Gallant首次受訪,他說,事發當天從早上起,至少在平民屯墾區與音樂會現場等八個地區、通常每廿分鐘就下達漢尼拔指令,直至晚間九點多。

同樣令人震驚的是,上個月初,《國土報》取得來自以軍的調查資料,揭示以軍高階指揮官在哈瑪斯領襲擊前一小時,曾經造訪音樂節狂歡派對現場。即便該指揮官已經收到哈瑪斯將要襲擊的情報,並且他親自注意到該派對現場安保嚴重不足,他仍允許活動如期舉行,未做任何改變。

以色列極右政府處心積慮多時,要利用哈瑪斯而有滅人種族的蓄謀已久嗎?《經濟學人》指,現任首相內唐亞胡早在二○一九年就說,容許哈瑪斯存在允稱聰明,「因為分裂西岸的政權與加薩的哈瑪斯,可以阻止巴勒斯坦建立國家」。

現在,既有美國國務卿魯比歐力挺,以軍從十六日起展開地面攻擊,「要把(城中仍有三分之二居民的)加薩化為火海」,詭計就要得逞嗎?果真如此,《國土報》早就預言,內唐亞胡的這個政府是在「自我毀滅」。

   
操弄光復節 挑撥社會共識
苑丹東/大學兼任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拋下一句「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點燃社會爭議;適逢政府暌違廿四年恢復台灣光復節為國定假日,本應是全民追憶歷史、反思戰後發展的時刻,卻被民進黨刻意挑起的意識形態語言所扭曲,不僅不尊重歷史,更傷害台灣社會凝聚力。

民進黨長期推動去中國化,從教育課綱、地名文化到國定假日,無一不是切割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歷史連結。徐國勇的發言,正是這一脈絡下的延伸,把歷史簡化成「不是光復、就是殖民」,將社會推向更深的對立。

「光復節」象徵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在獨派眼中卻僅是「終戰後的政權轉移」,甚至伴隨「外來壓迫」與威權統治。不同觀點本應是民主社會多元討論的養分,民進黨卻將台灣地位爭議做為政治工具,借題發揮挑動情緒,意在強化「正統台灣人」與「外來政權」的區隔。這種做法使歷史從反思的教材淪為政黨鬥爭的素材,社會註定無法獲致歷史認知共識。

台灣光復節恢復為國定假日,原意是提醒國人銘記戰爭、珍惜和平與民主。然而在民進黨的操作下,卻成了意識形態的戰場。對大多數民眾而言,僅剩多放一天假的功利思維,假日背後的歷史意義遭消解,淪為空殼的休息日。

一句「沒有台灣光復節」,揭露的不只是史觀之爭,更是民進黨持續推動去中國化工程的縮影。歷史不容黑白切、不能淪為政治操作的犧牲品。若民進黨繼續將政治凌駕於史實之上,則台灣社會永遠無法走向和解與共識,只會在認同之爭的漩渦裡愈陷愈深。

   
民進黨的心底話 才是黑白講
孫家瑞/金融分析師(新北市)/聯合報
立法院先前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將十月廿五日台灣光復節列為放假日。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十六日在黨內直播節目直言,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同盟國亞洲地區統帥麥克阿瑟下令,指派蔣介石「代表同盟國接收台灣」,並非台灣「回歸中國」,強調「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不要黑白講」。

這剛好與美國在台協會(AIT)日前表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舊金山和約,均未決定台灣最終的政治地位的表達,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有美國老大哥這番言論,才讓民進黨更有底氣說出想說的話。

我外交部五月才強調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舊金山和約等具國際法效力之文件,清楚載明台灣及附屬島嶼應歸還給中華民國,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不存在。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戰敗投降,同年十月廿五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陳儀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的投降,台灣從此脫離日本統治而回歸中華民國,隔年訂每年十月廿五日為「台灣光復節」。

「光復」兩字代表失去再收回,台灣受日本殖民五十一年,是因日本於甲午戰爭打敗大清國而割讓出去;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後,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國政府是理所當然。中國當時就是中華民國,蔣中正當時是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亦為中華民國最高領袖;蔣中正代表的不僅是同盟國,更是依據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將台灣從日本手中收回。

南北韓也有光復節,每年八月十五日紀念二戰抗日勝利暨日本殖民統治結束。若開羅宣言等文件沒有任何歷史意義,那朝鮮獨立復國又如何解釋?

美國與民進黨政府為了對抗中國而扭曲歷史真相,現在我們拿的是中華民國身分證及護照,政府機關升的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台灣若不屬於中華民國、沒有光復,難道還是日本統治?

徐國勇這番言論非但不能團結台灣,還可能讓有心勢力見縫插針,損人不利己。國慶日、台灣光復節將至,要如何處理並說明相關議題,賴政府不可輕佻行事。

   
國防改革正視「靜默耗損」
邱保龍/研究人員(新北市)/聯合報
聯合報昨天報導,明年國防部預算案顯示,志願役官士兵人數將比今年大減六七八四人,相當於兩個聯兵旅,且其中志願役士兵的減幅高達廿二%。這並非單純的數字變動,而是國軍結構性挑戰的縮影。

在軍事戰略中,「耗損」是再熟悉不過的概念。它指的是戰爭過程中,部隊在人力、後勤與裝備上的逐步消耗。傳統上,軍方會費心預估與補充這些耗損,以確保部隊能持續作戰。然而,筆者觀察到,在當代現役官兵身上,還有一種被忽視卻真實存在的新形態耗損:「靜默耗損」。這不是戰場的傷亡,而是日常軍事生活、任務負荷與社會期待長期疊加,逐漸磨盡官兵的心理和社會連結能量。

這種耗損不會立刻摧毀軍人,但會在日復一日的壓抑與疲憊中,默默流失韌性。表面上,軍人仍舊服從命令、完成任務,內心卻在沉默中逐漸崩解。它難以量化,卻真實存在,並持續侵蝕整體國防韌性。

在當代軍事環境下,耗損的型態來源大致來自於:第一,戰備任務常態化。在兩岸情勢緊繃下,官兵長期執行演訓、監控與應變,幾乎沒有真正休假。第二,社會角色擴張。軍人被期待能救災、守護、服務民眾,還要展現零錯誤的紀律與形象。第三,私人生活犧牲。家庭與情感經常被放在次要,長期壓抑帶來關係疏離與孤立感。第四,專業需求無限延伸。從無人機到資安、社群媒體應對,軍人被要求「樣樣精通」,卻缺乏相應支持與訓練。

這些壓力疊加,讓「靜默耗損」逐漸取代傳統的物資與人力消耗,成為更難察覺的隱形戰損。若制度回應僅停留在心理輔導,卻未觸及任務分配、升遷制度與軍民落差等結構性因素,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志願役大量流失,很可能正與這種結構性的消耗有關。

近年國防預算雖大幅增加,明年更突破九千億元,占GDP的三點三二%,但若資源僅投注於武器裝備,而忽略「人」的承受極限,戰力終究是空中樓閣。因為最終執行任務的,是那群在沉默中逐漸耗盡能量的官兵。

更深層的挑戰來自社會文化。台灣長期「重文輕武」,軍人聲音缺乏理解與接納;網路輿論又放大軍中事件,使官兵同時承受軍紀與社會的雙重壓力。於是,軍人往往只能在沉默中承擔,直到危機爆發,外界才意識到這些隱形戰損。

若這樣的結構性問題持續存在,即便將一年期義務役大量投入主戰部隊,也無法真正填補戰力空缺。因為真正的隱憂不在兵員數字,而在於官兵能否長期維持戰備韌性。

國防改革必須正視「靜默耗損」,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卻影響真實而深遠。它提醒我們,軍人不只是戰力單位,也是有血有肉的社會成員。唯有建立跨層級、跨部門的支持體系,社會、家庭與軍隊三方共同承擔,才能避免這種靜默的戰損,逐步侵蝕我們的國防韌性。

   
國會應力挺審計 追討亂花的錢
邱子安/文字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人民對於納稅錢被亂花,很是憤怒;就業安定基金開個人演唱會、超思公司還沒成立就能採購、地方移用治水預算等,都被審計權揪出來了。審計長陳瑞敏被總統提名續任,立法院將於明天進行同意權審查。國會應再給審計長大力支持與督促,讓浪費公帑的惡習現形。

依決算法第廿五條,審計機關有權審核並修正決算。依實務操作與決算審計報告揭露項目,從輕到重分為保留數、減列數、剔除數。改列「保留數」除後續列管外並無具體效果;「減列數」則代表機關有責任追回款項,但要如何追則不問。至於「剔除數」,依審計法第七十八條,經手官員要自己拿錢賠。但審計實務上不願多以剔除方式為之,因一旦決定就難以回頭,寧願保留彈性。

審計部一一三年審查修正就業安定基金決算,匡列許銘春個人演唱會、無關的宣導影片、禮品及裝潢等,與基金用途不符。一○九至一一三年支出遭減列七二二四萬餘元,並增列相同數額收入數,就是要勞動部想辦法吐回。勞動部長洪申翰曾於八月底爭取編列二點四億元公務預算,此舉形同納稅人替違法官員埋單。若審計一開始即選擇剔除,直接要謝宜容、許銘春等官員賠付,全民當更支持。

此外,超思蛋的離譜奇幻旅程,審計部發現交易憑證不正確,惟從中應可匡列具體金額,卻未呈現在決算審計報告,農業部也不提供給外界。有立委誤解目前審計核銷未完,但從一一一至一一三年的決算審計報告,其實未有任何對此事的修正決算數,僅有績效審計與移送其他機關。

審計部常說,有些情形要等檢調、監察院或法院釐清,但該部委託的「審計機關核定財務責任法制精進之研究」,傾向由審計掌理的財務責任,與民事、刑事、懲戒責任分開,即審計不需要等待司法檢調監察。例如,台南市移用治水預算也類似,一一一年審計部發審核通知注意事項,針對內政部前營建署(今國土管理署)補助雨水下水道系統及市區排水疏浚清淤工程,具體列出台南市八七八○萬餘元補助款,有超過八成未專款專用於清淤工程。但後續僅移送給監察院,一一四年七月發布調查與糾正。

一如前述,審計部完全能以修正決算的權力,讓官員吐回亂花的錢;不然修再多規章、懲戒記再多大小過,使用公款明確違法卻不用賠,官員還是不怕。審計不是怠惰,只是審慎。如果立法院和地方議會能明確表態、清楚向審計部傳達納稅人意志,要求作出具體而嚴厲的決算審計修正、勇於剔除,審計部就能依據職權去追繳。如此納稅人幸甚、國家幸甚!

   
徐國勇認知 錯得一塌胡塗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民進黨新任秘書長徐國勇,為了維護其一黨之私的意識形態,竟在媒體上針對中華民國史說出若干令人瞠目結舌的謬論,簡直匪夷所思。徐國勇在直播節目「午青LIVE」中談論史實與憲法,認知的錯誤「族繁不及備載」,茲舉其犖犖大者如下:

首先,徐國勇說:「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同盟國最高統帥五星上將、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發布『戰區第一號命令』,命令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代表同盟國』接收台灣。這並不代表台灣回歸中國,而是日本放棄台灣主權後,台灣主權未定。」

但這個解釋權並不在徐國勇手上,因為早在一九五○年元月五日,彼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清楚解釋了。根據美國國務院出版的國務院公告第廿二冊(一九五○年一月至三月)第七十九頁,杜魯門說:「為實踐上述各項宣言(指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台灣即由蔣介石元帥受降。過去四年來,美國及其它盟國亦承認中國(當時的中國即指中華民國)對該島所行使的權力。」

其次,徐國勇說:「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是『軍事同盟』概念,無涉領土主權歸屬。台美斷交後就廢止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這也證明條約無涉台灣主權。」說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是軍事同盟概念,這沒錯,但什麼是「無涉領土主權歸屬」?若無涉領土主權,那是要「共同防禦」什麼東西?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裡的「中」是指什麼?看看此一條約的英文原名─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防衛的是中華民國,何謂無涉領土主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第六條規定,美國協防的中華民國領土主權範圍指台灣與澎湖,怎無涉台灣主權?之所以限於台、澎兩地,是因美方怕萬一蔣介石反攻大陸,美方就被拖下水,可能會出現一場美方最不願見到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徐國勇還說:「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僅處理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並將蔣介石政權逐出聯合國,因此近日國民黨人士的批評是錯誤的;美國在台協會提到『台灣地位未定』的說法與美國國務院的回覆,才是正確的。」這就更簡單了,有關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就直接請美國在聯合國提案處理,看看美國敢不敢提案就知道了!美國在台協會說的是「最終的台灣政治地位未定」而不是「地位未定」,這個第一次出現的名詞,民進黨先請美國在台協會解釋清楚吧!

   
精品河輪巡遊萊茵河 邂逅童話小鎮、懷舊古城,體驗慢遊歐洲
近年來,全球旅遊趨勢強調符合減碳與永續精神的旅行模式,其中「搭乘河輪」深度遊歐洲,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旅程之一。那麼,該如何開始河輪遊歐之旅呢?我認為三大航線中,以「萊茵河」最具浪漫氛圍,不僅有河畔美景與岸上觀光,途中經過的船閘也別具特色,意外了解水力發電的原理,格外有趣。

《噪音殺機》把鄰居的噪音變成了恐怖驚悚題材
《噪音殺機》有驚悚的部分,也有恐怖的部分,不過它最有趣的特色,在於把我們一般人生活中的一些狀況融入到片中,讓觀眾有種更切身的「毛」,再加上聲音的運用,蠻適合找個音效好的戲院來觀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