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六年選舉進入前哨戰,民進黨早早開始布局。民進黨基於「得年輕人者得天下」的黨內信條,目標瞄準年輕世代;賴政府的政策設計,也總帶著濃厚的「年輕人優先」色彩。然而,執政者若僅靠討好式政策來換取選票,恐怕短暫有用,長遠將遭反噬。
行政院日前拍板「好孕三方案」,就是最新例子。其中生育補助號稱每胎均能達十萬元,其實是在既有社會保險生育給付基礎上填補差額。以勞保生育給付為例,投保薪資最高級距者只多領八千四百元補助,整體平均補助也不到三萬元,比地方政府十萬元獎勵金還沒誠意,催生效果恐怕有限。
此外,政府高調宣示加碼托育補助、擴大育兒津貼、增加公共資源,不斷以「國家一起養」標榜照顧年輕家庭,勾勒美好遠景。但回到現實,不少新手爸媽反映托嬰中心不足、公托名額有限,得四處排隊搶名額。所謂「國家一起養」只是政治口號,年輕世代面對的絕非一筆補助金就能解決的困難,而是房價高漲、租金飆升、生活開銷沉重的多重壓力。
住房問題更是青年最切身的痛。為配合總統大選,執政者前年八月推出「新青安」房貸,祭出低利率、長年期與寬限期。政策一出,反助房市炒熱,演變成「新青安之亂」,部分建商順勢推案、投資客搭便車進場,年輕人期待的居住正義,卻變成推升房價的助燃劑。政策起初看似甜頭,最終可能是陷阱。
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租屋政策上。政府宣稱要保護租屋族權益,擴大租金補貼,說服年輕人「買不起就先租」。問題是,台灣租屋市場向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房東為規避稅負或限制,往往巧立名目、哄抬租金。年輕人依然在「高租金、低薪資」的夾縫中掙扎,並在房租與物價的雙重夾擊下,被推向貧困邊緣。
地方創生與文創補助,更是前車之鑑。政策初衷在支持年輕人返鄉、推動藝文創業,結果造就許多「合法要飯」的補助依賴者。青鳥書店「寄生標案」的模式,正好點破此種假象:倚靠補助維生,缺乏市場自立能力,一旦資源斷炊,經營馬上崩解。這些看似「挺青年」的政策,最後反而將青年培養成依賴補助,而非能夠創造價值的世代。
賴政府為表現重視青年,也勇於拔擢年輕世代,但不論是才德不備或歷練不足,對國家和青年都是傷害。例如國安會三個副秘書長平均三十七歲,都不具國安領域專業,被譏「國安童子軍」;國安會「小鬼當家」,賴總統根本把國家安全當兒戲。
又如政府新設運動部,找三十歲的奧運雙金選手李洋出任首任部長。這本是佳話,但外界憂慮,體育界派系林立、利益糾葛,豈是一位初出茅廬的金牌選手即能撼動?體育部數百億元預算的利益大餅,也會遭致更多有心人士覬覦,令運動改革淪為空談。年輕人被捧上舞台,若淪為政治秀的花瓶,最後受傷的仍是青年。
為青年打造更好的社會環境是政府責任,但相關政策究竟是基於真實的長遠規畫,還是僅僅為了選舉操作?若政府以為年輕人好哄好騙,用補助收買、用口號麻醉,短時間內或許能換來掌聲與選票,但長遠而言,換來的將是背棄與憤怒。年輕人可以用選票給予政黨權力,也能在期望幻滅之後收回。
真正能打動年輕人的,不是補助金額的多寡,而是政府是否有勇氣直面結構問題,是否願意拿出改革的誠意與決心。青年需要的是真正能夠改變他們未來的制度,而不是一次次被利用、被消費,然後一次次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