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23 第605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賴總統的「親民工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台電黑洞和錯誤政策,都算在全民頭上?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面對無薪假,我們該如何自救?
民意論壇 想找回兩岸交流 先掌握大陸變局
且聽黃循財的諄諄告誡
央行挺住宅永續 房市回歸自住主流
卡雙城論壇 中央裝無辜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混合金融 撐起糧食韌性新希望
漲電價 百姓無語問蒼天
重新檢討能源政策 漲電價查物價 只能治標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賴總統的「親民工程」
黑白集/聯合報

賴總統出席淡江大橋合龍儀式,現場出現「歡迎最親民的賴總統視察」布條,被諷是「馬屁文化」。儘管廠商承認是自行懸掛,不過證諸賴總統近日的一些言行,「賴總統親民工程」確實正在進行中。

一個月前,賴總統去台南關心風災後續復原,爬梯拿瓶裝水給屋頂修繕工人。幾天前,賴總統視察蘭陽女中,有學生要求合照,賴總統還轉身問老師「可不可以?」。另外,他在苗栗提出客家國政報告,還向大家說「歡迎質詢」。柔軟身段,都與過去的高傲風格不同。

這些改變,頗似二○一八年九合一敗選後,民進黨為前總統蔡英文打造「辣台妹」人設。當時蔡英文因敗選、救災爭議等事件,聲望跌到谷底;民進黨遂為其打造「接地氣」的辣台妹形象。民進黨應是想複製這個模式,貼到賴清德身上。

但時移世易,這種「人設改造法」對賴總統是否奏效,是一大疑問。蔡英文能連任,與其說是「人設改變」,不如說是國際大環境變化,加上國民黨自爆。賴總統的根本問題則不在高傲或親民,而是他和民進黨「戰到底」的心態;除非本質改變,親民形象助益無多。

因此,與其費心經營親民表象,不如改變施政心態。大罷免後,民眾期盼政治放兩旁、民生擺中央。如果賴總統仍鬥志高昂,上演幾場親民戲碼,終究無用。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台電黑洞和錯誤政策,都算在全民頭上?
社論/聯合報

經濟部宣布,民生電價十月起全面調漲,所有住家、商店皆難倖免。這是近七年來政府第五度調漲電價,從蔡政府到賴政府,「漲電價」成為日常。問題在,政府一面漲電價,一面補貼台電,台電的虧損還在上升,綠能弊案仍層出不窮,而政府則絲毫無意修補錯誤的能源政策。台電黑洞與錯誤的政策,能全算在人民頭上嗎?

表面上,這次「平均電價」只漲○.七一%,但這只是一種話術。由於這次只漲民生用電,受影響戶數達到一四五○萬戶,一般庶民和商家都難逃其殃,平均漲幅超過三%。台電聲稱,調漲可增加一年六十億元收入;但比起台電今年預計虧損數四一四億元,只是區區之數。

近幾年,政府對台電編列的預算補貼,已超過一千七百億元,增資金額則達一千五百億元。此外,中油今年六月起還調降電業天然氣價格,變相幫台電降低成本,台電因此六月即盈餘一三○億元,反導致中油虧損一一二億元。賴政府這種「犧牲中油救台電」的操作,根本是一手遮天,無所不用其極,嚴重扭曲國營事業的正常治理。

對於自己的虧損,台電一直以「俄烏戰爭」和「燃料價格上漲」為託詞,拒絕承認是「廢核」和「高價買綠電」肇禍。但數字會說話,核電發電成本遠低於平均電價,一年可為台電創造上千億收入;但政府卻強橫關閉核電廠。台電以高價外購的光電和風電,比重不斷增加,每年為台電帶來數百億虧損。廢核的結果,台電的虧損當然節節上升。

台電的公司治理,更讓人怵目驚心。興達電廠新二號機日前氣爆,經追查,竟是管線設備的法蘭「未使用正確規格的密封墊片」,導致試運轉時天然氣外洩引發爆炸。近日林口一、二號機相繼故障,台電連核二、核三輕油發電機組都派上場救援,但備轉容量率仍一度低於四%,供電岌岌可危。

民進黨引以為傲的「風光綠電」,如今已成為台電鉅額虧損的主因,甚至未來可能成為「爛尾樓」。離岸風電第二、三期不是進度落後,就是廢標、棄標;連台電的二期風場,都面臨失敗命運。光電更是慘不忍睹,除了官商勾結弊案不斷,面對風災便被吹得七零八落,更暴露光電板回收機制缺憾。

最荒謬的是,台電欲將除役的核三廠「轉型」為光電廠,施工中就爆出濫挖問題,水土保持不良而嚴重汙染附近海域。和高雄大樹光電場的鬼剃頭事件相比,如同難兄難弟。民進黨汙蔑核電將「禍留子孫」,但核電廠未造成生態危機,大樹光電場卻一夕做到了。

為了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國家已付出上兆的代價,換來的卻是環境破毀、弊案頻傳、台電虧損和供電日益緊張。這次電價調漲,等於是將能源政策錯誤、台電治理崩壞的責任都轉嫁給人民。民眾掏荷包幫政府補黑洞,還得面對物價上漲壓力,誰能服氣?

最可議的是,賴政府沒有任何調整錯誤政策的意願。面對「重啟核三」公投的強大民意,賴政府繼續拖延;前任經濟部長郭智輝喊停的「浮動式風電」,新部長龔明鑫則宣布「積極推動」;至於損壞頻仍的太陽能光電,則宣布將採「以舊換新」因應。如此作法,根本毫無反省,只是愈發加重未來太陽能板棄置的環境風險。

民進黨的能源政策,因死抱「廢核」神主牌而走偏,又因捲入鉅大的「風光發電」利益,歧路越走越遠,台電的公司治理,則因為一味「為政治服務」,越形扭曲。不檢討能源政策,只一味調漲電價,賴政府如何贏得民心?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面對無薪假,我們該如何自救?
社論/經濟日報

近來台灣就業市場出現詭異現象,一方面台股頻創新高,企業獲利數字亮麗,另一方面無薪假人數卻快速飆升至7,000人以上,多數集中在製造業,特別是金屬機電工業,這種「景氣榮景與經濟寒冬並存」的矛盾局面,已不容忽視。

這一波人力寒流的根源在於國際局勢,尤其是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傳統產業造成嚴重衝擊。金屬、機械、電子零件等仰賴美國訂單的產業首當其衝,訂單量急速萎縮,不少企業無奈祭出減班休息政策,期望撐過這波寒冬。

政府雖然啟動所謂的「強化版僱用安定措施」,提供勞工每月最高可領12,000元的薪資差額補貼,並鼓勵參加職業訓練課程,以「再充電」方式提升勞動力競爭力,從制度設計來看,可說是盡其所能。但對於一個因無薪假而收入銳減的家庭來說,即使每月可領近3萬元補助,依然難以支撐房貸、車貸與日常生活;對於一個中小企業來說,即使有薪資補貼,也難以彌補產能閒置與訂單流失的損失。這些措施更像是為了爭取時間而給予的「暫時止痛藥」,並非能根治企業生存問題的解方。

再進一步思考,當勞工處於減班休息狀態,社會是否能有效運用這些「釋放出來的人力」去解決另一端的「缺工」問題?目前國內職缺仍高達27萬,其中製造業、餐飲業與零售業皆缺人。但問題在於這些減班休息的勞工並不具備其他行業的即戰力,跨行動機與訓練時間成本都高。即使法令允許兼職,也難在短時間內轉化為有效人力。

表面上看,是美國的關稅政策造成企業困境,但深層來說,這更是一場針對台灣產業結構的「壓力測試」。我們長期依賴出口、依賴單一市場,在全球供應鏈地緣重組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彈性與內需支撐,過度依賴單一市場而不尋求多元化的產業政策,終將被不確定性擊倒。

面對這場無薪假危機,政府除了給補貼,更應從產業根本轉型著手。不只是幫助企業出海設廠或分散市場,更要引導產業升級,讓台灣擺脫低價代工、價格戰的困境。如經濟部所提的「海外科學園區」構想,或可作為產業國際化的一環,但不能淪為資金流失與人才外流的藉口。

此外也必須思考如何加強內需市場與公共採購的動能,為本地企業創造緩衝空間;當海外需求不穩時,能否有穩定的內部訂單、研發投入與人才流動環境,才是真正關鍵。

至於勞動市場的適應,也不該只期待勞工自己去上課「再充電」。政府與企業應該攜手建立跨產業轉職機制,例如由人力銀行與職訓單位合作媒合專案,提供職場見習、短期實習與產學接軌等模式,讓減班勞工有實質轉換跑道的機會。職訓不該只停留在教室,而應走入職場。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波無薪假是否只是失業潮的前兆?雖然政府強調失業率是落後指標,但若製造業復甦無望,減班很可能演變為裁員。如果處理不當,將引發社會穩定與經濟信心的雙重危機。

面對這樣的交叉困境,台灣不該只在政治場上追逐勝負,更應在經濟政策上展現大智慧。我們不能讓千千萬萬辛勤工作的基層勞工,在這場全球關稅戰的夾縫中被犧牲。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產業政策與勞動轉型機制,是否準備好撐起這場風暴?這正是這一波無薪假所拋出的沉重問題。

無薪假的風暴不只是一場企業與關稅的戰爭,更是一場對台灣整體經濟韌性與政策能力的考驗。如果能在此刻痛定思痛,完成產業結構的深層調整與就業政策的升級,或許我們就能把危機轉為契機。這不只是為了現在無薪假的7,000人,更是為了下一個7萬人和千千萬萬的辛苦勞工。

   
民意論壇
想找回兩岸交流 先掌握大陸變局
黃健群/工總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聯合報

聯合報公布了每年例行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創新高比重的台灣民眾認為兩岸有必要繼續維持溝通管道、且期待加強兩岸經貿關係。在川普2.0衝擊下,台灣面臨極為嚴峻的情勢;因而此調查反映了多數台灣民眾希望強化與陸關係以避險的心理。值此之際,原訂本周舉辦的台北上海雙城論壇確定推遲;這不但顯示此刻兩岸關係的脆弱與複雜性,更意味台灣若要推動與陸合作、特別經貿方面,必須要先能掌握大陸產經新變化。

首先,在產業政策方面,由於美國對陸的科技圍堵與卡脖子;因此大陸近年來積極推動進口替代。也就是說,以強化產業鏈韌性為主的科技自主創新,已成為大陸的國家核心政策。雖然大陸一些技術、零組件仍有待攻克,但無論是例如作業系統或關鍵零組件,大陸逐步想把攸關安全的軟、硬技術與材料「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在此產業政策下,大陸對台經貿更強調「以投資取代貿易」—亦即除非具有不可替代性,大陸將逐漸減少對台灣產品的進口。

其次,在產業發展方面,基於「高質量發展」,大陸強化以科技賦能推動產業升級,藉此希望擺脫長期以來「中國製造」的「低端、廉價、代工」標籤;並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中國代工」走向「中國品牌」,以此在全球產業鏈重塑過程中占據制高點。

在此趨勢下,大陸產業將更為「內卷」;對台灣來說,未來想要參與大陸市場或推動所謂的兩岸產業合作,生產要素成本將不再是重要考量;台灣必須更多著重於技術、資本的投入,才能因應大陸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最後,在產業結構方面,提高服務業占比是大陸既定政策。目前大陸服務業占GDP不到六成;大陸盼透過釋放內需市場能量,藉此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以期提高服務業GDP占比;並基於「量」增長的前提下,提升服務業的「質」。但大陸近年來生活服務業發展極為迅猛,因此其希望強化的是例如人力資源管理、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依託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基於此,台灣若仍只是想在大陸從事零售、餐飲等服務業,不但很難獲得政策支持,亦將遭本土企業強烈的挑戰。

一言以蔽之,大陸已非吳下阿蒙,兩岸經貿情勢亦今非昔比。大陸產業發展目標是面向全球,爭取的是世界第一或唯一;從經濟層面來看,大陸對台灣的依賴快速減少。雖然強化經貿鏈結、產業合作先行的融合發展,仍是大陸對台政策主軸,故陸方仍會持續提出所謂的「惠台措施」。但台灣若希望與陸合作,一方面必須務實掌握大陸經貿現狀;一方面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的思維與做法。

在高度相連的經濟全球化及複雜的地緣政治情勢下,兩岸經濟絕非沒有合作空間;但面對大陸翻天覆地的產經變化,台灣除了堅壁清野一味對抗,是否還能提出更為務實且有效方式回應?若執意而行目前對陸政策,民意恐將有更大反撲!

   
且聽黃循財的諄諄告誡
林公正/資深媒體工作者(高雄市)/聯合報
聯合報廿一日頭版報導,新加坡總理黃循財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表示,台灣是亞洲最大的引爆點之一,他要求美國及其他國家,除了遏止中國大陸任何以武力奪取台灣的舉動外,也要遏止台灣當局尋求獨立,因為這是中國「紅線中的紅線」。一旦因為台灣而爆發衝突,全亞洲都將遭捲入,對全球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無論黃循財的談話是基於新加坡國家利益或其他考慮,皆已明確指出台獨將對台灣人民、亞洲地區乃至全世界帶來嚴重「災難」;若民進黨依然執迷不悟,置天下蒼生於不顧,就沒有資格繼續執政。

長期以來,民進黨緊抱台獨神主牌,雖然明知道台灣獨立不僅是海市蜃樓、難以實現的迷夢,更可能造成生靈塗炭的後果,但為了選舉的政治利益,民進黨非但不改變路線,賴清德執政之後更向「實質台獨」走近,公開定位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兩岸關係也陷入近年來最緊張的狀態。

賴清德之所以膽敢如此,當然是自恃有美國及日本在背後撐腰;尤其川普上任後為了圍堵中國崛起,想方設法、施盡各種手段對付大陸,並挑撥兩岸對立。今年二月,川普才就任一個月,美國國務院官網即刪除「不支持台灣獨立」的文字;近日美國在台協會重彈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老調,都是出於製造兩岸對立的政治考慮,也讓台獨得以繼續沈浸於迷夢之中。殊不知這些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動作,並非是真的支持台獨,否則美國何以不公開聲言支持台獨?何以不與中華民國或「台灣」建交?

事實上,美日的主要政治領袖,不可能不知台獨是中共「紅線中的紅線」,因為一旦台灣獨立成功,新疆、西藏等都可能群起效尤,如此一來中共政權必受巨大衝擊,因此中共當局針對「台灣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表態不惜武力解決。

美日等國之所以故意撩撥台獨情緒,是看準了民進黨心存妄念,而兩岸只要持續對峙,大陸就難以專心發展經濟與國防,這情勢對美國與日本均有利而無害。別具用心的美日政客們,自然樂於續扮「漁翁」,以坐觀台海風雲起。

新加坡與台灣地緣相近,也有民族情感。從李光耀、李顯龍父子,至第四代執政的黃循財,都是具有遠見的政治領導人,也是值得台灣政治人物師法的對象。黃循財去年五月接任總理,務實經營新加坡有成;今年五月首度以人民行動黨秘書長身分,率領該黨出征全國性的國會大選,不僅維持該黨自新加坡建國以來的長期執政、從未下野的地位,得票率還比二○二○年大選成長了百分之四點三三。他的治國成績,堪稱對照賴清德的一面明鏡。

無可否認,黃循財對台獨的諄諄告誡,難免是擔心台海戰爭一起,新加坡也將難逃戰火波及;但這總是一番良心之言,賴清德與民進黨不可等閒視之。

   
央行挺住宅永續 房市回歸自住主流
林左裕/政大地政學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上周央行理監事會決議利率連六凍,且房市信用管制不鬆綁,楊金龍總裁也否定房地產是「火車頭產業」的說法,由此可看出央行去年起實施的「限貸令」是玩真的。有不動產業者揚言抗議、集體駁斥;但多數學者、年輕及無殼族群則正面肯定。值得探討的是央行政策將如何影響房市及不同群體。

央行這波「限貸令打炒房」,實際上是被之前的「寬鬆貨幣政策」所逼出來的。第一波「寬鬆貨幣政策」是在二○○九年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後,隨著美國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伴隨著國內調降遺贈稅,因此大筆資金出籠或自國外匯回,使得台灣房價在五年內翻倍。

第二波則是在新冠疫情時,繼美國實施「無限QE」後我國亦跟進;同時隨著美中貿易戰,資金撤離中國大陸,再讓國內房價漲一倍。在此兩波漲幅過程中,國內經濟成長及通膨相對溫和,營建成本漲幅稍高於通膨,但漲幅的多數成因係資金因素,自此購屋成了無殼族遙不可及的夢。

在房市投資獲利豐碩,且資金成本與稅賦偏低的環境下,造就了台灣高房價、高空屋率並存的現象,也使得投資者有恃無恐地前仆後繼進入房市,約占購屋者中之七成。因為過往政府的態度是「支撐房市」,幾波「打炒房」充其量只是對社會施以「安慰劑」。直到銀行中的資金被房貸及建築融資等借貸達到近三成,觸及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之百分之三十」,央行才緊急開始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對第二間房及高價宅等降低貸款成數,也被稱為是近年來打炒房最重的一拳。

由於限貸令係在銀行法規範下實施,因此除非修法,否則只能微調部分受限之貸款,如都市更新等;在此框架下,未來房市回歸自住購屋主流方為正軌。但銀行仍可自尋解方,即發行公司債募資,或將其房貸債權證券化、發行「房貸抵押權擔保證券」作融通資金,均可解貸款需求之燃眉之急,惟仍需注意市場風險。另外在建融限制上,若因此法受限而影響未來供給,則值得微調或檢討法律。

至於房地產是否為「產業火車頭」?在很多學術實證及各國經驗中均已證明,房地產是多數產業的原料,多數情形是產業領先房市,在景氣繁榮時或有雙向領先之情形,因此楊總裁提出之論述已無需辯論;否則一九九一的日本、二○○八的美國、近幾年的中國,也不會發生房市泡沫破滅、次貸風暴及房市崩盤,這些都是將房市視為產業火車頭而無法永續的國際殷鑑。央行面對過往因寬鬆政策而造成的高房價,現在勇於堅持以自住為主流的房貸政策,實應給予掌聲。

   
卡雙城論壇 中央裝無辜
彭士剛/文字工作者(屏東市)/聯合報

台北市長蔣萬安原訂在九月廿五至廿七日出訪上海,參加今年度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但昨日行程突喊卡。據報導,北市府依慣例於論壇兩周前送件,但陸委會不回有無意見也不批核;加上一個月前送件的MOU也被部會「已讀不回」,先遣團必須提前出發,為避風險只能緩辦。對此,陸委會發言人梁文傑則稱,他們也很意外,因上周五各部會已就MOU初步達成共識,移民署昨天也準備要發證,讓全團都可以出發。

筆者愚見,陸委會前述的種種小動作,就是欲阻撓雙城論壇順利舉行。去年雙城論壇在台北舉辦,當時陸委會就未同意上海市台辦主任及隨團大陸記者的赴台申請,原因是對大陸公布的「懲獨廿二條」表達抗議與不滿;到了今年的元宵節,北市府依慣例邀請上海官員來台參加台北燈節,結果陸委會又以各種理由封殺。

雖然大罷免慘敗之後,賴政府看似收斂了「抗中保台」的氣焰,轉而強調願意跟大陸和平相處並展開對話和交流。從聯合報最新公布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民調,顯示六成三民眾不滿意賴總統的兩岸表現,八成八的民眾認為兩岸應維持溝通管道,還有四成六民眾期待加強兩岸經貿關係,顯見大罷免後台灣新民意渴望兩岸交流能回歸正軌,也讓賴政府不得不順應民意。陸委會十九日就呼籲中共,若有意推動兩岸文教交流與觀光,應盡速透過觀光小兩會進行觀光議題協商,另也要恢復陸生來台就學,兩岸才能進行健康有序交流。

然而眾所周知,由於賴清德總統主張違憲的「新兩國論」,甚至為了防滲透、防統戰,稱對岸為「境外敵對勢力」,以致兩岸關係遲遲未見改善契機。此外,民進黨基於選舉考量,不願讓在野黨及地方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有過多表現,進而導致賴政府在重要的兩岸交流活動中被邊緣化;於是陸委會就成了兩岸互動的「搗亂者」,面對地方政府及民間的兩岸交流,予以抹紅並設置各種障礙。

當前多數國人並不信任民進黨的「抗中保台」路線,在兩岸執政當局沒有政治互信遲遲無法對話的背景下,透過兩岸地方政府和民間交流才能持續堆疊善意。奉勸賴政府別再操弄兩面手法,阻撓甚至扼殺兩岸交流,導致兩岸僵局無解。維持台海和平及推動兩岸溝通是賴總統的承諾,望賴總統信守諾言,能夠開大門走大路,支持各層面的兩岸交流活動,循序漸進讓兩岸關係早日重回正軌,方為人民之福。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混合金融 撐起糧食韌性新希望
方元沂/聯合報
日前,我有幸受邀擔任AVPN全球年會中的一場專家座談主持人。AVPN作為亞洲最大的社會與影響力投資網路,今年以「亞洲領導力:共建包容世界」為主題,吸引來自五十個市場、一五五○名與會者與三百位講者,共同參與一一○場次。

年會的一大共識,是「混合金融」正由概念走向主流。慈善基金、主權基金與商業資本的結合不再是零星實驗,而成為資金配置的新常態;家族辦公室也積極參與,追求資產成長與世代責任並重。影響力金融正逐漸形成跨界共創的新格局。

我主持的座談聚焦於一個迫切問題:在氣候變遷與地緣風險升高的年代,如何重塑韌性糧食系統,並跳脫僅以「財務報酬」衡量的窠臼,真正看見社會與環境影響。糧食與健康、社區福祉緊密相連,卻常被GDP掩蓋。GDP能算產值,卻無法反映土壤是否健康、水源是否潔淨、居民是否因飲食而減少慢性病。與會者認為,必須把激勵由「治療」移向「預防」,讓資源支持真正有益於人與環境的行為。

花蓮震後的轉型便是一例。觀光急凍後,地方透過MIT REAP與數位轉型協會,由「資源導向」轉向「福祉導向」,將居民健康、環境品質與社區韌性放在發展核心,與蘇格蘭、紐西蘭等國的「未來世代原則」相呼應。

然而,農食系統的在地性,使規模化並不等於複製貼上。真正能擴散的不是單一模式,而是技術模組與金融工具。AI、IoT、遙測能用於土壤管理與病蟲害防治,但仍需因地制宜。

資金方面,Mercy Corps以「催化資本」帶動氣候新創,從小額試點到跨國合作;亞開行Frontier計畫則在柬埔寨、寮國與太平洋推動收益分成融資,為缺乏授信卻有營收的農企補位。當早期風險由慈善與補助承擔,商業資本才願跟進,這正是混合金融的槓桿效果。

衡量影響也需突破。傳統ESG指標過於宏觀,難以貼近早期公司。Mercy Corps開發「氣候適應韌性框架」,以「準備─適應─復原」三階段訂出KPI。Ignitia為小農提供在地天氣預報、Viridia協助供應鏈因應「零毀林」規範、Pula結合衛星與在地代理以推動氣候保險。這些案例不僅改善企業績效更推動系統改變,如太平洋島國用無人機取代昂貴包機進行海岸測繪,讓區域氣候規畫成為可能。

挑戰仍在。公共財如何定價?補助如何避免扭曲市場?不同的監管環境能否容納新工具?更關鍵的是如何避免弱勢被遺落。台灣與亞洲許多高齡小農,平均僅有○點二公頃土地,卻要面對極端氣候與健康風險。他們凸顯了「小而美」解方的重要,例如社區型氣象服務、微型保險與低成本感測技術。

綜合討論可歸納三大方向:第一,混合金融已成開啟高風險投資的槓桿。第二,衡量影響必須超越財務報酬,把韌性與健康納入核心。第三,在地化合作才是長效之道。唯有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共同參與,技術與模式因地制宜,變革才能持久擴散。

對我國而言,這些觀察提供了方向。公共政策、金融創新與學術研究,都需跳脫單一部門思維並善用混合金融槓桿,建立兼顧韌性、健康與永續的農食系統;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糧食與氣候挑戰中,不只是應對者,更能成為解方的提供者。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漲電價 百姓無語問蒼天
鄭清和/退休人士(高雄市)/聯合報
十月又將調漲電費,說到電費調漲,底層老百姓就火冒三丈,卻又無可奈何!這不是台電的錯,而是執政黨胡搞亂搞的結果。當高官的月領高薪,不論電價漲多漲少都不痛不癢,苦的卻永遠是勉強支撐生活、三餐難以為繼的弱勢族群。政府調漲電費,勢必將帶動各項民生物資與日用品價格跟著調漲,肥了貪汙腐敗與既得利益者,底層男女老幼卻只能默默忍受、無語問蒼天!

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再度公開呼籲,政府應考慮恢復核二、核三廠運轉,提供相對穩定且廉價的電力。他深入淺出舉例說明,調漲電費只能為台電增加六十億元營收,受到影響的人數卻高達一四○○萬,彷彿變相向老百姓收規費。如果核二、核三延役,每年可發電三百至三二○億度,還可省下一千億到一五○○億元,相較之下,電價調漲增收的六十億元根本是杯水車薪。

童子賢指出台灣本身不產能源,在電力選項中必須注意兩個因素:一是乾淨、二是經濟;已停機的核二、核三廠,過去五年的發電成本是每度電一點一元至一點四元之間;燃煤、天然氣、風力發電的成本卻是每度電二點五元至七元之間,比例之懸殊一看就明白。何況當今國際已改吹核能風潮,紛紛新建核電廠或重啟既存之舊廠。

事實證明,依賴火力燃煤發電嚴重危害大眾健康;政府大力推動的綠電,弊案更是接二連三爆發。請問政府,為何執意廢棄核能、調漲電價,卻對民間疾苦無動於衷?

   
重新檢討能源政策 漲電價查物價 只能治標
顏廷棟/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教授(/聯合報
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凍漲連四漲的產業電價,民生電價則調漲百分之三點一二,平均電價漲百分之○點七一。此次調漲電價,雖說是為「適度反映民生供電成本」,但影響範圍擴及一四○○萬民生用戶與小商家,以致輿論擔憂可能造成物價上漲壓力,特別是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負擔。

經濟部表示,用電七百度以下的小商家,每月最多增加七十元電費,希望減輕對物價的影響。另一方面,工商團體發出聲明,認為在當前不景氣的情況下,即使是小額增加也會造成經營負擔,因此應聲漲價實非得已。值得注意的是,若有不肖商家趁機哄抬物價,進而引發民生物價飆漲現象,政府當局應有防範措施。是以行政院應即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啟動跨部會進行物價聯合稽查工作,有效取締人為操縱物價的不法行為。

從市場供需原理的觀點言,消費需求不變、供給減少,自然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揚;是以,政府稽查物價,首先應鎖定原物料供應鏈有無壟斷或囤貨現象。首先,依據農產品市場交易法第三條規定,農業部認定有壟斷、操縱農產品價格行為以謀取不正當利益者,最高可處卅萬元罰鍰。此外,法務部查獲有意圖抬高價格、囤積民生必需飲食物品,無正當理由不應市銷售者,依據刑法第二五一條妨害農工商罪,最重得求處三年有期徒刑、併科卅萬元罰金。

商人將本求利,反映經營成本而調漲商品售價,原本無可厚非;但若為同業圖謀最大利潤、相互協商,達成聯合漲價之「合意」,以致影響市場供需功能,即構成公平交易法第十五條的「違法聯合行為」,公平會最重可處五千萬元罰鍰。再者,倘若商家捏造不實漲價訊息、擾亂市場交易秩序,即具備可罰之違法性。例如,公平會曾在二○一八年「衛生紙之亂」一案,認定量販超市業者散布「衛生紙確定大漲三成,賣場業績急飆五倍」的不實訊息,造成民眾搶購以達到促銷目的,構成公平交易法第廿五條「足以影響交易秩序」的欺罔行為,最終開罰三五○萬元。

因應調漲民生電價,相關部會展開查處哄抬物價行動只是治標;政府應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建構穩定且低廉之供電系統以確保國計民生安定,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沒有認真工作,哪來閒錢投資?
我們靠著錢能做的事,大概可以分為四大類:1.賺錢;2.花錢;3.增值;4.捐款。1就是勞務所得和事業所得,2是消費行為,3是理財與投資,4是捐款。這幾個裡面,哪一個最重要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1賺錢。其實這4點都很重要,但如果沒有1,哪有接下來的2、3、4呢?

工程師,請不要再說My job is an engineer!
中文說:我的工作是工程師;我的工作是老師;我的工作是秘書,在文法上一般都可接受,但英文的邏輯嚴謹,job是一個「東西」,而職位像engineer、teacher、secretary或是manager、director指的是「人」,兩者不對等。因此My job is an engineer. 要說成這樣才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