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灣就業市場出現詭異現象,一方面台股頻創新高,企業獲利數字亮麗,另一方面無薪假人數卻快速飆升至7,000人以上,多數集中在製造業,特別是金屬機電工業,這種「景氣榮景與經濟寒冬並存」的矛盾局面,已不容忽視。
這一波人力寒流的根源在於國際局勢,尤其是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傳統產業造成嚴重衝擊。金屬、機械、電子零件等仰賴美國訂單的產業首當其衝,訂單量急速萎縮,不少企業無奈祭出減班休息政策,期望撐過這波寒冬。
政府雖然啟動所謂的「強化版僱用安定措施」,提供勞工每月最高可領12,000元的薪資差額補貼,並鼓勵參加職業訓練課程,以「再充電」方式提升勞動力競爭力,從制度設計來看,可說是盡其所能。但對於一個因無薪假而收入銳減的家庭來說,即使每月可領近3萬元補助,依然難以支撐房貸、車貸與日常生活;對於一個中小企業來說,即使有薪資補貼,也難以彌補產能閒置與訂單流失的損失。這些措施更像是為了爭取時間而給予的「暫時止痛藥」,並非能根治企業生存問題的解方。
再進一步思考,當勞工處於減班休息狀態,社會是否能有效運用這些「釋放出來的人力」去解決另一端的「缺工」問題?目前國內職缺仍高達27萬,其中製造業、餐飲業與零售業皆缺人。但問題在於這些減班休息的勞工並不具備其他行業的即戰力,跨行動機與訓練時間成本都高。即使法令允許兼職,也難在短時間內轉化為有效人力。
表面上看,是美國的關稅政策造成企業困境,但深層來說,這更是一場針對台灣產業結構的「壓力測試」。我們長期依賴出口、依賴單一市場,在全球供應鏈地緣重組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彈性與內需支撐,過度依賴單一市場而不尋求多元化的產業政策,終將被不確定性擊倒。
面對這場無薪假危機,政府除了給補貼,更應從產業根本轉型著手。不只是幫助企業出海設廠或分散市場,更要引導產業升級,讓台灣擺脫低價代工、價格戰的困境。如經濟部所提的「海外科學園區」構想,或可作為產業國際化的一環,但不能淪為資金流失與人才外流的藉口。
此外也必須思考如何加強內需市場與公共採購的動能,為本地企業創造緩衝空間;當海外需求不穩時,能否有穩定的內部訂單、研發投入與人才流動環境,才是真正關鍵。
至於勞動市場的適應,也不該只期待勞工自己去上課「再充電」。政府與企業應該攜手建立跨產業轉職機制,例如由人力銀行與職訓單位合作媒合專案,提供職場見習、短期實習與產學接軌等模式,讓減班勞工有實質轉換跑道的機會。職訓不該只停留在教室,而應走入職場。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波無薪假是否只是失業潮的前兆?雖然政府強調失業率是落後指標,但若製造業復甦無望,減班很可能演變為裁員。如果處理不當,將引發社會穩定與經濟信心的雙重危機。
面對這樣的交叉困境,台灣不該只在政治場上追逐勝負,更應在經濟政策上展現大智慧。我們不能讓千千萬萬辛勤工作的基層勞工,在這場全球關稅戰的夾縫中被犧牲。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產業政策與勞動轉型機制,是否準備好撐起這場風暴?這正是這一波無薪假所拋出的沉重問題。
無薪假的風暴不只是一場企業與關稅的戰爭,更是一場對台灣整體經濟韌性與政策能力的考驗。如果能在此刻痛定思痛,完成產業結構的深層調整與就業政策的升級,或許我們就能把危機轉為契機。這不只是為了現在無薪假的7,000人,更是為了下一個7萬人和千千萬萬的辛苦勞工。